1、现代中国的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楼,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性质 国家力量 国内外形势,根本原则:国家利益至上,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3课,19491955,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方针制定的背景:,(1)国际形势:,二战沉重打击了德日意帝国主义国家,曾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二战后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推行霸权主义。,55,1950年12月11日美国
2、时代周刊标题:红色中国的毛,红色的基调和蝗虫明确的表现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有利形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2、建国初外交方针,?,历史资料,(1)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与新中国建交必须遵循什么原则?,(2).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不
3、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含义:,意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巩固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含义:,意义:,含义:,意义:,“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实质:反对帝国主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中间道路,建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从目的看: 捍卫新中
4、国的独立与主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建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49年12月2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70寿辰宴会上,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起。,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略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基本方针,国际形势
5、,国家性质,国家利益,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基本方针是什么?,二、建国初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2.积极与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苏联(1949.10.3)保加利亚(10.4)罗马尼亚(10.5)匈牙利(10.6)朝鲜(10.6)捷克斯洛伐克(10.6)波兰(10.7)蒙古(10.16)民主德国(10.27)阿尔巴尼亚(11.23)越南(1950.1.18),印度(1950.4.1)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印度尼西亚 (1950.4.13)瑞典( 1950.5.9 )丹麦(1950.5.11) 缅甸(1950.
6、6.8)列支敦士登 (1950.9.14 )瑞士,2.积极与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印两国人民历来是友好的,现在两国独立了,应该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上,发展两国友好关系。此次两国代表商谈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系问题,谋求解决那些业已成熟、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应按照这些原则进行。”,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互利,核
7、心基础,保证,目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寻找五项原则的内在联系, ,联合国宪章第二条规定:“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国与国相处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抛开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底,周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重申和
8、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双边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万隆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五项原则被写入万隆会议公报。1979年6月,邓小平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首次公开表明了愿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解决同周边邻国间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2005年4月,胡锦涛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1954年 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地 位参加国际会议(2)、参加万隆国际会议 1955年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第一次以五
9、大国地位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1)背景: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2)会议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根据三天会议的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3)成就: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背景:(2)内容:(3)特点:(4)“求同存异”方针:(5)意义:,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
10、涨的形势,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2、参加万隆(亚非)会议(1955年),“这是人类有生以来第一次召开的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新亚洲和新非洲已经诞生了” 印尼总统苏加诺,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 ),会议出现什么危机?,帝国主义干扰破坏与会国产生矛盾和分歧一些国家对新中国存在误解和疑惧,“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不是来吵架的;是来寻求共同的基础,不是制造分歧的 。” 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共同的经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 ,同,异,共同的任务:,共同的愿望:,都曾遭
11、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侵略和战争,书P111,“材料阅读与思考”,求“同”,存“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思考:求同存异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内容上的联系?,(1)背景:(2)内容:(3)特点:(4)“求同存异”方针:(5)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2、参加万隆(亚非)会议(1955年),
12、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出席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国家利益,国家性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际环境,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外交 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小结,1、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战略(1)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2)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3)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4)阻挠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2、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断绝。,三、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僵局,60年代外交险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