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1 页 共 470 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引言分析本单元的引言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和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在引言中还列举了本单元的学习要点,这里列举的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四个要点,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学习建议中,提供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方法,即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特征与地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和学习能力。不仅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增
2、强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还要看到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从中汲取教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与社会的能力。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内容 识记 理解 运用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问题探究归纳总结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及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其发展与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和“均田免粮”。生产力的发展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和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问题探
3、究分析比较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小农经济的特点;封建政府的重农政策;自然经济的顽固存在。问题探究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中国古代各主要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的突出成就。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和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正确认识传统农业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学生归纳总结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0
4、10-58818067 58818068 第 2 页 共 470 页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土地政策的演变难点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及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演变的根本。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本课引言部分介绍了我国古代人口的增长状况及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人口增长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劳动力),但人口的过度增长,又导致全国耕地的紧缺。传统农业虽以其顽强
5、的生命力经受住了考验,但过度垦荒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设计若干问题:一、我国古代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影响如何?三、对今天有何启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第一目“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教材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
6、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教学建议:可采用问题探究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勾勒出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促进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这里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和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3 页 共 470 页 第二目“土地制度的演变”。教材分别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
7、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共产主义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就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面貌。教材中没有讲述原始社会土地制度的解体过程。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史实,进行必要的介绍和分析,给学生以完整的印象。2.奴隶社会井田制本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特点和解体过程。(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8、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二、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三、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引导学生参看甲骨文的“田”字)。建议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2)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
9、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建议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认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的必然性及其区别。3.封建社会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4 页 共 470 页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在春秋时期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
10、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3)屯田制和均田制:这是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的形式。曹操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屯田制是曹魏政权以军事强制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地租剥削的一种土地制度。屯田农民按军事编制固定在土地上,按土地的实际收获量向官府分成交纳田租。军屯以军营为单位进行生产。屯田制的推行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除曹魏外,许多封建王朝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屯田。
11、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4)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加之天灾连年和租税沉重,酿成明末农民战争,“均田免粮”口号
12、的提出,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建议教师以讲述为主,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三目“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教材讲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等内容。(1)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形成的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5 页 共 470 页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既区别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又与西欧封
13、建社会的庄园经济存在明显不同。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简单比较。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毛泽东的一段话和【学思之窗】有关材料,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2)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建议教师从小农经济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不利因素。发展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
14、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四目“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教材介绍了春秋以来中
15、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过程。本部分内容以识记为主,学生掌握各阶段代表性的成就即可。(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氾胜之书;汉代发明耧车;赵过推广耦犁和代田法;汉代还出现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2) 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发展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了基础。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6 页 共 470 页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南方稻麦两熟制
16、出现;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地区,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理解铁犁牛耕这一耕作方式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教师可采用谈话法教学,先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读教材。如: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勾勒出:原始农业出现刀耕火种 “
17、耜耕”或“石器锄耕”出现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关于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半坡、河姆渡氏族公社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然后引出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始社会形成公社共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土地制度的形成及其解体原因。关于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井田制的特点。井田制的瓦解可先让学生讲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此引导学生勾勒井田制的解体过程:铁
18、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从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比较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区别。关于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形成。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诸侯国推动了一系列的变法活动。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内容,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7 页 共 470 页 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对于屯田制和均田制,可引导学
19、生回忆有关内容,总结这两种土地制度的特点,分析他们的积极意义。关于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本课的难点。建议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设置几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要充分利用“学思之窗”等有关资料,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感性认识(见案例二)。讲述封建政府的重农政策时要认识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政策的原因、目的和后果。关于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建议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时期自己整理。要求学生掌握各阶段代表性的成就。2.教学案例案例一 学习土地制度的演变时,首先,请学生讲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告诉学生土地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其发展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
20、来又对生产力发展产生反作用。提出第一组问题: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何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它是怎样解体的?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半坡、河姆渡氏族公社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然后引出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提出第二组问题: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有何特点?它是怎样解体的?从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分析比较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有何区别?请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提出第三组问题: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案例二 学习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时,首先告诉学生,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提出第一组问题: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
21、哪些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小农经济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思之窗”等有关资料,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感性认识。提出第二组问题: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展开讨论。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提出第三组问题:小农经济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8 页 共 470 页 最后可以设置几个研究题中国农民战争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之深,在世界史上都是很少见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中国自然经济为什么会长期顽固存在?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1.(国
22、语晋语记载的小故事)透露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现象?解题关键:用牛耕地,有人指责。思路引领:有人使用牛耕,但为什么会有人反对?答案提示:反映了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已开始出现牛耕技术,但使用并不普遍。2.唐代这项赋税制度,对小农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解题关键:包括赋税的数量和征收方式两个方面。思路引领:赋税额减少和纳绢代役有何影响?除征收粮食外,还要征收绢、棉或布、麻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唐代赋税较以前有所减轻,特别是农民可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除要交纳粮食外,还要缴纳收绢、棉或布、麻,对自然经济产生强化作用。3.这组诗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农民怎样的生活?解题
23、关键:农民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思路引领:麦田和水田;农民白天耕耘,晚上织布;不得温饱。答案提示: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农民精耕细作技术很高,采用稻麦复种制;农民耕田织布,日夜劳作,但在封建剥削之下,仍不得温饱,生活十分艰难。【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9 页 共 470 页 解题关键: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线索。思路引领:刀耕火种;耜耕或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答案提示: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
24、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解题关键: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思路引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答案提示: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 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
25、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唐后期起,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起,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解题关键:小农经济。思路引领: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答案提示: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
26、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李光成湖北襄樊 四中)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10 页 共 470 页 五、资料与注释1.原始资料关于原始社会百姓生活及农业发展状况的传说和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庄子盗跖篇谓之“燧人”何?钻木燧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白虎通卷一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
27、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又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燧人氏。韩非子五蠹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下神农作,树五谷谌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戊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管子形势解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11 页 共 470 页 礼记礼运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之内,时多疾病毒伤之害。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火”的传说及其在原始先民
28、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国语鲁语上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礼记祭法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滕文公上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周礼夏官司爟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史记货殖列传荆、扬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盐铁论通有江南之地,火耕水耨。汉书武帝纪关于“井田制”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29、 12 页 共 470 页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井田畴均,则民不憾。国语齐语其岁收,田一井。国语鲁语下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刃,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周礼考工记匠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30、。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授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农民户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此。汉书食货志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刀,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13 页 共 470 页
31、 管子海王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宛钜铁钅也(音师),惨如蜂虿,轻利僄遫,卒如飘风;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荀子议兵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北魏的均田制(太和)九年(公元 485 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
32、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恆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诸有举户老小癃残无授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诸还受民田,恆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诸土广民稀之处
33、,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14 页 共 470 页 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无桑之乡准此为法。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民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以为居室,奴婢五口给一亩。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课种菜五分亩之一。诸一人之分,正从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进丁受田者恆从所近。若同时俱受,先贫后富。再倍之田,放此为法。诸远流配谪、无子孙、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授受之次,给其所亲;未给之间,亦借
34、其所亲。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卷 110食货志关于小农经济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 80 章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易传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古者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民不出田亩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
35、。盐铁论水旱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商君书垦令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15 页 共 470 页 关于精耕细作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损亦如之。汉书食货志引李悝语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耕夫务多种,而耕暵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晋书傅玄列传谚曰:顷不比亩善。谓多恶不如少善也。齐民要术种谷第三关于“火”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1)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36、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2)火的控制产生了根本而深远的影响。把人类祖先从本身能量供应极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类祖先得以经历冰河时代而幸存下来。火的使用使大量过去不能吃的块根植物和植物种子成为熟食,从而大大增加了食物来源。火的使用也使原人有可能冲出过去无法离开的温暖的大草原,分散到全球各地。火的使用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可感觉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年版(3)人类对火的控制,是人类制作第一把石刀之后,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第一件大事。这一伟大创造,在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贾兰坡等:人类用火的历史和火在社会发展中
37、的作用2.课文注释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16 页 共 470 页 希腊神话关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记载天和地被创造了,大海涨落于两岸之间。鱼在水里嬉戏。鸟儿在空中歌唱。大地上有各种动物,但还没有人。这时有一个先觉者普罗米修斯,降落在大地上。他用河水把泥土湿润,捏成神祗的形象。他还从各种动物的心灵摄取善和恶,将它们放进人的胸膛里。普罗米修斯的朋友,智慧女神雅典娜,又赋予这半生命的生物以灵魂和神圣。人在普罗米修斯的帮助下学习如何生活,但宙斯拒绝给人类进入文明所需的最后一个东西:火。当太阳神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中驶过的时候,普罗米修斯悄悄地将茴香树的枝条插进太阳车的烈焰
38、中,偷取了火种。他持着这火种降到地上,第一堆丛林之火就升到天上。宙斯看见火焰从人类中间升起,他命令火神赫淮斯托斯创造一个美丽少妇的形象,他命名这女子为潘多拉。每一个天上的神祗都给了她一些对于人类有害的赠礼。最后他让这女子降落在地上。在此以前,人类还没有灾祸,也无过分的辛劳,或者长久的疾病痛苦。但这个妇人双手捧着一种赠礼来了 一只巨大的密闭着的盒子。她刚刚走过来,就突然掀开盖子,于是飞出一大群的灾害,迅速地散布到地上。但盒子底上还深藏着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由于宙斯的告诫,在它还没有飞出以前,潘多拉就放下盖子,将盒子永久关闭。现在数不清的悲惨充满大地、空中和海上,完成以后,宙斯转而向普罗米修斯本
39、人复仇。他用铁链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岩绝壁上。每天遭受神鹰啄食肝脏之苦。但是他宁受折磨,也不屈服。直到被希腊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将神鹰射死,才获得解放,重返奥林匹斯山。日本和中国有关“火”的神话古代日本也有雷神把太阳的天火送到地上的神话。我国台湾高山族,则有神鸟传火的故事,说的是古代布农人住在阿里山的森林中,以穴为屋,以兽皮为衣,都吃生的食物,后来有一只叫“黑必士”的神鸟,将火种衔来,布农人从此有了温暖和光明。中国农业文明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而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的补充。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
40、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国家政治精神也体现着农业精神,表现为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中国古代农本经济的根本特点,是在最大限度上实行自给自足,为谋生而非为牟利,为消费而非为交换。手工业和商业同在当时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农业相比,是末,不是本。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17 页 共 470 页 西欧庄园经济和农奴制以及东汉的庄园经济913 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9 世纪起,一种新的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奴劳役制庄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
41、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结构以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的特征。庄园有时就是一个村子,但二者也经常是不一致的。庄园的耕地呈条田状插花分布,领主自营地、各户农奴份地互相交错在一起,所以实行强迫轮种。中古西欧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致使农村公社的耕作制度得以长期保留。9 世纪的王室庄园和大修道院庄园因面积很大,有的占地几千公顷。9 世纪以后的庄园一般都比较小。庄园以外的农民也多是封建依附农民,但所受剥削不同于服沉重劳役的农奴,一般以交纳实物租、货币租为主。劳役地租在 14 世纪以前大体上是适合当时西欧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形式,庄园作为农奴实行劳役地租剥削的组织曾在西欧这一时
42、期存在。经济上农奴和其他封建农民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他领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耕作,他有独立经济,有财产,有家庭。农奴的特性在于他须在庄园上耕种领主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在劳役地租的条件下,封建主对农奴人身,换言之对其劳动力特别强有力的支配是对农奴进行剥削所必需的。这种封建主与农奴在生产中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以法律形式和其他非经济手段(如习惯、道德、舆论)固定下来就体现为封建地主对农奴的超经济强制。法律强调农奴人身属于主人,农奴世代成为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能免除农奴身份,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可由主人买卖或转让。从法律地位讲,农奴没有婚姻自由,与所在庄园以外的人结婚要交结婚税;没有财
43、产权,要纳“死手捐”(即继承税),主人还可按自己的需要临时向农奴勒索钱物。农奴对于主人这种低下的法律地位明显受到罗马法有关奴隶规定影响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证在生产中封建主对农奴劳动力的支配。对于东汉时期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经营方式,有人认为东汉庄园制,它主要是由占有大量私田的封建贵族、官僚、地主等所组成,庄园中一般都设有部曲、家兵等私人武装。庄园土地,主要租佃给同族中贫苦者以及有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耕种,并以高于封建国家租额的实物地租作为主要剥削形态。庄园基本上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而又包括各种副业生产在内的经济单位;与这种看法相反,有人则认为东汉并不存在庄园经济结构。由于中国不是欧洲领
44、主土地同农奴劳动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土地经营很难形成欧洲式的庄园经济。四民月令不能作为东汉存在庄园制的史料依据。3.学术观点关于犁耕、牛耕的研究状况: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我国的原始农业应该经历了刀耕火种、耜耕和犁耕三个发展阶段。其中耜耕农业大约开始于八千年前,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 010-58818067 58818068 第 18 页 共 470 页 要发展阶段,直到夏商西周时期,仍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关于我国犁耕农业的出现时间,从前的讨论,主要认为是始于殷代或更晚,近年来有人对犁耕农业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是犁耕农业阶段。余扶危、叶万松试论我国农业的起源一文认为:犁
45、耕是指用犁耕作,探讨犁耕农业的起源,只能以犁的出现为依据。根据考古资料,我国的犁耕农业应起源于中原的龙山文化早期和南方马家浜文化崧泽期。牟永抚、宋兆麟认为石犁和木犁的使用是犁耕发展史上的必然阶段。后来才出现青铜器犁铧和铁犁铧。最早的犁可能以人力牵引,后来才改为畜力。五十年代王静如写的论中国古代耕犁和田亩的发展,对耕犁发展的各个阶段有系统而全面的考察。王朝中、李世愉等:中国古代史学习入门九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年版春秋以前农业耕作,惟恃木器、石器、蚌器、人力。诗经上虽有锋利农具的描写,如“畟畟良耜”,“有略良耜”,“庤乃钱、镈,奄观铚艾”,可能有青铜农具在使用,但出土文物中出现极少,几乎未见,使用最多的是木、石、蚌器。通常二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