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古代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语言的鉴赏品味常常是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考查思想感情的题也往往由语言点切入,如:,【规律总结】 在高考中,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从词句入手,不仅着眼于其意义的挖掘,也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进而品评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风格。“炼字”“炼句”是主要的设题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角度一
2、赏析字词表达效果(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子 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诗意助读】 子规的前身曾经是上古帝王,它不停地哀鸣,喙中血流不止,送走了一年又一年的光阴。贪夫听倦了这声声哀鸣,但又徒劳地低着头惆怅;远客初来乍到听到就已伤心断肠。残春时节,落花如雨,漂浮在江水里;梦醒之后,但见如霜的月亮挂在寥廓的楚天上。子规声声催人归去,是在催谁?只有东郊田野中农事依然繁忙(等人归家忙农事)。,【问题
3、】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审题推断】 细读本诗及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题目“子规”;“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推论:子规鸣声哀怨,让闻者更添愁怨。,【信息2】“贪夫倦听空低首”。推论:贪夫不愿听,却又声声入耳,乡愁挥之不去,无奈之余,只好低头。,【解题指导】 第一步:释含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贪夫倦听”才“低首”,表现其倦听却不得不听的无奈,因此,“空”字在诗中是白白地、徒劳的意思。,第二步:描景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诗中的景象,体会“空”传达出的韵味。杜鹃在不停地哀鸣,喙中血流不止,这声声
4、哀鸣勾起了贪夫的思乡之情,他有家难回,一年又一年,听倦了,但这哀鸣又挥之不去,他只好无奈地低着头。你看,那远来的旅客初来乍到,听到这哀鸣就已伤心断肠了。可见,乡愁是多么沉重啊!,第三步:点情境。 该字表达了一种浓重的乡愁,贪夫思乡心切,但苦于有家难回,听到子规“不如归去”的声音,真是无可奈何、无法排遣,心中只有无限的惆怅。【答题模板】 释义+描述+情境,请你组织答案:_【规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得失反思: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
5、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高考专家如是说:古代诗歌的语言一般具有“简练、新奇”的特点。高考题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往往注意把这些“简练”而“新奇”的语言作为设题点。 本诗中的“空”字,明白如话,却又意蕴丰富,极富表现力,是一个典型的“平中出奇”“炼字”的例子。如果不结合全诗深入揣摩,就容易陷入表面化。该题就是抓住这个“诗眼”命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高考状元如是说:解这道题的时候,我运用了老师讲的“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思路。(1)字不离句。首先要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贪夫听到杜鹃的叫声,勾起了乡愁,但身不由己回不去。“倦听”又没法不听,“空”字表达的应是无奈之情。可知,“空”是徒
6、劳的意思。(2)句不离篇。结合全诗看,“空”的意味就更明显了。这也让我更坚信“空”是白白地、徒劳的意思。,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的过程中,有两类问题比较突出:(1)忽视了题目“结合诗句”的要求,孤立地谈“空”字意思,没能将其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没注意到杜鹃这个意象的特定含意,没领会诗歌是写乡愁的。,1.选准关键词(或“诗眼”) 把该诗歌中的重要词语予以标注,然后反复比较,看看哪些字词最为传神。【特别提醒】 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四种词语中,且每种词语因种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功用。,2.结合语境品味炼字的妙处 结合语境分析语法特点或修辞手法。回答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
7、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答题步骤】 1.鉴赏炼字型,2.鉴赏诗眼型 第一步:指出该字(该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围绕该字(该词)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分析该字(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 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诗意助读】 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
8、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一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冒着风雪,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答:_教师讲解 1.字不离句,理解含意。细读这两句诗,可明确“藏”是从拟人的角度描写边塞雪景,通过写边塞风光,突出了行程的艰辛。“透”字则突出了天寒衣单,用词极为形象生动。,2.着眼意象,展开联想。通过这两句诗中的意象,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广袤的边塞,大雪飞扬,积雪满地,杳无人迹,只有穿着单衣的诗人的身影屹立于天地之间,与柳宗元的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凸显了诗人饱经天寒
9、地冻之苦,却始终不改其廉洁奉公之志的高尚品格。 3.分析作用,揣摩效果。最后分析这两个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细细揣摩,正是这两个词的精妙运用,才烘托了主人公的高大形象,令人钦敬,高山仰止。,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角度二 赏析诗句表达效果(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望 江 南宋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
10、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玉花:喻雪花。,【诗意助读】 雪花纷飞的江上,钓鱼翁独立垂钓。周围一片静寂,只听到雪花落在箬笠上的细碎声响,和钓鱼翁不时抖落蓑衣上雪花的声音。绘画作品也没有此景工巧。 渐渐的,已是傍晚时分,钓鱼翁归家,回到远处炊烟袅袅的家中,回到他竹篱环绕的茅舍,将钓到的缩鳊鱼和圆鲫鱼等放入轻笼里,家中的儿童欢笑着围上来看鱼儿。,【问题】“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审题推断】 细读本诗及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箬笠
11、”“蓑衣”推论:钓鱼翁的装束,他在冒雪钓鱼。,【信息2】“但闻”推论:钓鱼翁凝神垂钓,心无旁骛。【信息3】“冰散响” “时振玉花空”推论:衬托手法,衬托周围的寂静。表现钓鱼翁的从容淡定。,【解题指导】 第一步:释含意。 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含意。这两句词描写了钓鱼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的情景。“箬笠”“蓑衣”描写钓鱼翁的装束,“冰散响”说明周围很寂静,“时振玉花空”说明钓鱼翁很从容淡定。 第二步:描景象。 通过这两句的意象可以想象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雪花飞舞中,钓鱼翁凝神垂钓。雪花落在他的“箬笠”“蓑衣”上,那簌簌的轻响在静寂的江上格外清晰。钓鱼翁不时抖落掉身上的雪花,第三步:明作用。 “箬笠
12、”“蓑衣”勾勒出钓鱼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鱼翁的镇定。钓鱼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鱼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鱼翁的心无旁骛。词句描绘了一种简朴而自在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倾慕。 【答题模板】 句意情感艺术效果,请你组织答案:_【规范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得失反思:解答炼句题,不能囿于诗句本身,就诗句谈诗句,要放眼全篇,否则会理解偏差或遗漏要点
13、。,高考专家如是说: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许多看似寻常的语句到了诗人词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语句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本诗中“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纯是写实,但意蕴深厚,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传达出一种简朴而自在的韵味。这种韵味非仔细揣摩体会不到。该题就是抓住这两个看似平淡的句子设题,以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炼句的能力。,高考状元如是说:我在解答这道题的时候,注意从关键词突破:(1)推敲关键词。这两句写钓鱼翁钓鱼的情景。通过“响”“振”两个动词就可以看出这句话揭示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内心世界和环境特点。(2)挖掘潜台词。这一关键词往往有弦
14、外之音。揣摩一下,讲究能看出“但闻”的“但”字不只说明周围的“静”,也表现出钓鱼翁的全神贯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毫不在意。,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的过程中,有三类问题比较突出:(1)分析不准确,如“时振玉花空”应是表现了钓鱼翁的从容,答成“表现了钓鱼翁动作的潇洒”,这样就失之肤浅了。(2)脱离全篇,孤立地解释这两句话,即其中关键词。(3)只笼统地解释字面的意思,缺乏深入的分析。,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义。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对于主旨句或信息含量比较大的句子的赏析,要从抓关键词语入手,因为很多句子的含意,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关键词语传递出
15、来。如“不忧衣单忧饼冷”中的“忧”。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作特点。,【特别提醒】 古诗词炼句主要有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以及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等。其中,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常因句式不同,其赏析的方法也不同,具体如下: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各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 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诗意助读】 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顷刻
16、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河北滩。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答:_教师讲解 第一步:释含意。 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含意。这句诗写出了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通过牧童的举动写出了骤雨的情趣。,第二步:描景象。 通过这句诗可以想象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 第三步:明作用。 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17、。参考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角度三 赏析诗歌语言风格(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示 秬 秸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诗意助读】 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
18、要断绝。 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时候,街市上从东到西,一个人还没有呢! 寒冷的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而是我的饼会冷掉!” 孩子们啊,人们从事的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但意志都必须坚强。男子汉要自食其力,哪能做游手好闲的懒汉呢!,【问题】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审题推断】 细读本诗及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推论:清冷的天气,空寂的环境。,【信息2】“捧盘出户”“市楼东西”。推论: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明白如话。【信息3】“不忧衣单
19、忧饼冷”。推论:对卖饼儿勤勉和坚强的赞赏,对他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解题指导】 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 本题已指明了本诗的语言风格是“平实而富有韵味”,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实际是看考生对这种风格的理解。重点应是:理解“平实”和“有韵味”的内涵,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步:整体理解诗意。 “诗言志”,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意。从诗的小序可以看出本诗写作动机是借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的事例教育自己的儿子,尾联“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更是卒章显志,点明题旨。诗的特点就是即事说理,平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实在贴切不
20、过。,第三步:分析关键语句。 从诗中筛选体现“平实”“有韵味”的典型诗句,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风格的。体现“平实”风格的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均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体现“有韵味”的有“人未行”“不忧衣单忧饼冷”等,均语浅而意深,富有韵味。【答题模板】 释风格+引例句+做分析,请你组织答案:_【规范答案】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
21、意深。,【阅卷手札】,1.品味整首诗歌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 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3.联系诗歌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4.从多角度入手 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答题步骤】,(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 城刘 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苏 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
22、掣紫金蛇。,【诗意助读】 登城 秋日空中细雨丝丝与天空相映,若有若无,“我”安闲地登上重楼倚靠在城角。秋山淡远,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好似一幅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 一阵狂风横吹,夹杂着豆大的雨珠,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气势,使我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中,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
23、结合诗句赏析。答:_教师讲解 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 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本题比较的是两诗的语言风格,题目已指明了两诗的语言风格分别是“优美”和“壮美”,要求考生“结合诗句赏析”,实际是看考生对这两种风格的理解。重点应是:理解“优美”和“壮美”的内涵及其区别,结合诗句进行赏析。,第二步:整体理解诗意。 “诗言志”,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意。登城写自己在微雨中登临高楼所见空灵清逸、萧疏淡远的雨景,表达了作者极度愉悦之情。诗歌体现出的语言风格是优美的。望湖楼晚景描写的是一幅“横风吹雨”中望湖楼的晚景。开头时“横风吹雨”直扑进望湖楼来,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
24、却是雨收云散,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诗歌的风格是壮美的。,第三步:分析关键语句。 从两首诗中筛选体现“优美”或“壮美”的典型诗句,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体现这两种语言风格的。刘敞笔下的细雨、山色,再加上想象中的“江南水墨图”可见其“优美”,苏轼笔下的“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再有“雨过潮平”的蓄势,更见其“壮美”。,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一、模拟题组
25、1.(2013无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江 村杜 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答:_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答:_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
26、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写出三点即可),(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做具体分析。答:_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2013泰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眼 儿 媚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1)概括上阕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答:_答案:从清明前面对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的愉悦,到清明后面对落
27、花飞絮、云雾压楼的郁闷惆怅。,(2)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答:_答案:“锁”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意味无穷。,(3)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春愁”的?答:_答案:下阕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3.(2013南通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感皇恩出京门有感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
28、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1)“杨花如雪”这一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杨花”既指离别在杨花纷飞的三月,又借杨花纷乱喻作者离别心乱如麻的心绪。作答时要综合考虑。答案:交代了离京的时间(即暮春);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气氛;用杨花的纷乱如雪,烘托作者离京时心绪的烦乱。,(2)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上阕写伤别之情。“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开门见山,写离别之状,写离别之时。“忍泪”表明作者对离别的伤心烦乱。“杨花”既指离别在杨花纷飞的三月,又借杨花纷乱喻作者离别心乱如麻的心绪
29、。“惆怅天涯又离别”,“又离别”表现“忍泪”“惆怅”的原因。“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远远望去,要去,的碧云西畔,群山层叠,行路艰险。“据鞍归去也,情凄切!”虽离别之心伤,虽路程之艰险,而君命难违,只能“据鞍归去”,凄然而走。答案:作者先写离别时的情状,接着写“忍泪”“惆怅”的原因,再写前路的艰险,最后写登程后的凄切心情。,(3)“一日三秋,寸肠千结”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一日三秋”语出诗经王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形容离愁之痛,思念之苦。“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既是一种夸张,又形象表现出作者与亲友难舍难
30、分的情谊。答案:夸张、对偶。表现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4.(2013宿迁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欹(q):倾斜。谙:熟悉。,(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说明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
31、知落叶声,由落叶声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答案(示例):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了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体现了作者自己处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寂寥的心情。,(2)上阕是如何表现“愁”情的?请做简要分析。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突出其冷寂,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天淡银河垂地” 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暗示明月高悬。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
32、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答案:上阕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词的开头,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真珠”两句及“月华如练”句,极写远空皓月之澄澈,营造出空寂、凄凉之境,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表达出秋夜离人的相思之愁。,(3)请简析下阕的写作特色。答:_ 答案: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阕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
33、泪的愁意,“枕头欹”,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的神态。融情于景:“残灯明,灭”,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二、原创题组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注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
34、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1)这首词上阕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答:_答案:画线句运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词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你是怎么看的?请联系全词说明。答:_,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
35、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词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笑之,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词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词人的豁达。,示例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3)通读全词,说一说贯穿全词的是哪一个字,并结合词句做简要说明。答:_,答案:愁。上阕写赏心亭的所见所感。前两句移
36、情入景,表达对叶衡的倾慕之情,三、四两句写烟雨之景,转突兀奇崛之笔而为低回宛转之波,充分表现了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感慨,不说愁,而愁极深;虽极感慨,仍以蕴藉出之。下阕由眺望青山之怅惘陡转而为揶揄沙鸥之诙谐。人极力排遣这如烟雨一般的无尽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挣扎,而非心灵上的解脱。借说鸟与愁无关,实说愁与人甚切。人愁是实,鸟愁是虚,“一身都是愁”的是鸟还是人,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释而自晓。“一身都是愁”是与“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暗中息息相关的。,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秦州杂诗(其七)杜 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37、,(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表达的意境。答:_【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语言的能力。“莽莽万重山”,陇南山区,山岭重叠,峰峦密布,数山之间偶有河谷地带,就是秦州所在。这首诗开头用“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两句,就是对秦州附近地理形势最概括、最形象的描写。寥寥十字,平实质朴,无奇字异词,却描绘出了一幅险峻森严的边城环境图,并且渲染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答案:这首诗的首联,“莽莽”写出了山岭重叠、绵延不断、雄伟险峻、神秘难测的景象;“万重”突出山的深广;“孤”字写出了城的险要位置。不仅勾勒出了一幅边城险峻形势图,而且渲染了一种紧张肃穆的氛围。,(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无风云出塞,不
38、夜月临关”一联。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答案: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像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3)从诗的颔联出发,简要判断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凝练含蓄,富有艺术张力。首联从大处着笔,写秦州的地理形势,突出险要的特点。颔联从大背景逐渐缩小到特写城池镜头,写秦州城池情景。无特别字眼,但是蕴含的意味却耐人寻味。没有风,云却在动;夜还没到,月亮却照临城头。显示的是自然情景,但给人的更多的却是一种草木皆兵、紧张肃穆的氛围,质朴之中显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