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纲辨证中的“虚实”概念逻辑矛盾性辨析内容提要:传统中医辨别虚、实或虚证与实证的标准是“气” 。气是指物质或功能反应。古人对虚实的定义,符合形式逻辑要求。掌握了气的真正含义,对我们学习、研究中医大有好处。八纲辨证中的四对范畴,是以古代哲学阴阳理论和形式逻辑的矛盾概念为基础确立的。如果说,四对范畴中的任何一对,古人的表述在形式逻辑上若不具真正的矛盾性,我们就应该断定这种学说至少在逻辑形式上有缺陷。“表里”相对人体位置(在内在外)而言, “寒热”相对人体温度(包括感觉上的温度)而言;那么,衡量“虚实”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古人的结论是“气” 。精气(正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从字面看,正气(即精气)与
2、邪气不能不说是一组相互对立的概念。正气也好,邪气也罢,反正都是气;但是,对于喜欢刨根问底者来说,不能不问“气又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总不能老在“气就是正气与邪气的总称”中兜圈子吧。于是,有医家质疑:传统的中医理论在衡量虚、实时,尺度(标准)并不一致。论述“虚”时,气是指人体自身的正气;论述“实”时,气是指外来入侵的邪气。把虚、实这一对范畴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尺度上衡量,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比较(详参中医辨证新方法论.学苑出版社 2001 年第一版 p27) 。岂止难以比较,而是无法比较。因为这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分类常识。为什么这样说呢?人体的正气虚,指的是病理产生的根据或结果;而外来的邪气即六淫
3、,指的却是疾病产生的原因,并不是辨别病证的根据。尽管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可能会引起病理反应,但这仅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并不是实实在在的病证。如果说,辨别虚证与否时,用病理产生的根据作标准,而辨别实证与否时,却另用疾病产生的原因作标准,这就违反了形式逻辑分类的“一度划分规则” 。要划分正气与邪气,只能依照同一个标准,要么依照病理产生的根据,要么依照病理产生的原因。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从辨证的概念不难推出,只能以病理产生的根据为标准。有了上述认识打底,我们就可以下结论说,不是古人在逻辑上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医家误解了古人的原意。其实,古代中医在辨析实证时所涉及到的邪气,绝对不是指“六淫” (风、寒、署
4、、湿、燥、火)病理产生的原因,而是指“五邪” (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病理产生的根据或结果。理由是:五邪和正气虚一样都是机体的非正常生理机能反应,同属病理范畴,都是辨别病证的根据或结果。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为我们划分或辨别虚证与实证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分类标准。当然,建立了分类划分标准,仍不等于能让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正气虚与邪气盛是一对矛盾性的概念。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为“五邪”和“自身的正气”找到或构建一个上位概念(属概念)才行,即医家所说的要提供一个衡量正气与邪气的同一尺度。我们认为,邪气与正气的上位概念是可以找到的。从逻辑形式或字面上讲,这个上位概念自然就是“气” 。从内涵上讲,这
5、个上位概念指的就是人体生理机能的反应。理由是:无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肾阴虚、肾阳虚,还是阴实、阳实等等,指的都是生理机能的一种反应。据此,我们应该说:所谓气,指的便是人体生理机能的反应。所谓虚证,指的便是生理机能衰退的证侯(反应、现象) ;所谓实证,指的是生理机能亢进的证侯(反应、现象) 。中医辨证的手段望、闻、问、切,其对象都是生理机能的反应。顺便说一句,中医辨证新方法论的作者也有类似说法(详参 P29) ,只是他的结论无法从他的认识前提中严密地推导出来。注意到了生理机能的概念,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物质功能、人体结构或物质及物质结构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因为人体生理机能是物质功能的特例,又是人
6、体结构的反应,人体结构是物质结构的特例,物质结构又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恰好,祖国医学的“气”字,除有时是表述生理机能反应的含义或别的什么含义外,还是物质概念的同义词。 素问中的运气七篇及其宝命全形篇等等所提及的“天地之气” 、 “六气” (金气、木气、水气、火气、土气、风气) 、疫疠之气(如病毒、细菌)等等,显然指的是各种不同的物质或物质形态,如细菌是具生命形式的有机物。人体组织如肌肤、五脏、六腑等都是气的物质存在形式(物质形态) 。知道了气的物质性,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虚证与实证的区别:所谓虚证,是指人体有益物(或称精气、营养素等)相对吸收过少或吸收障碍引起的证侯反应;所谓实证,是指人
7、体有害物(毒素)相对吸收太多或免疫功能太低的证侯反应。人体有益物太少或有害物太多的证侯反应,说到底最终都表现在人体生理机能上。有了这些认识,可以说,古代中医辨证所说的气,主要是指人体生理机能的反应,而非物质、机体或机体结构。不然,司外揣内之法就不会成为中医辨病的一大特色;不然,也不会有人说,古代中医辨证的方法和现代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十分类似。基于上述,我们认为古人从虚实到邪正的推演中有“气”字作桥梁、中介,其思维是非常缜密的,只是没有把“气”字表述得像“物质”或“生理机能反应”那么具体明确而已。说句题外话,表述虚、实之证,古人还用了别的表述方式,并非只一个“气”概念。明确地点名了气的生理机能反应
8、性及物质性,我们也容易理解邪气与正气哲学意义上的矛盾辩证统一性了。对人体而言,物质或物质属性可以相对分为有益和无益的两种。人体有益物少,或五运不及,或由这些原因引起的生理机能衰弱,叫正气虚,有了正气虚的反应、现象即可判为虚证。人体有害物过多,或五运太过,或由这些原因引起的生理机能亢进,叫邪气盛,有了邪气盛的反应、现象即可判为实证。当然,气的邪与正,有害与有益,也都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一定的营养物对你有益,但过剩或不足都对你有害。这叫做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此外,笔者还认为,虚证与实证往往同时存在,互为因果。要治疗虚证或实证,根据我们对“气”的定义,必须做到生理机能反应的适度性,
9、最终达到相对“阴平阳秘”的效果,以切断恶性因果链。笔者相信,为虚、实范畴建立了一个简明的识别系统气的机体、生理机能反应性,定会给虚证、实证的辨析、解释、研究带来很多的方便。当遇到与辨证直接相关的“气”字时,你就应该想到,它就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或机体的反应、现象。果如此,我们大概再不会让五花八门的带有虚证或实证含义的中医名词把人搅得头昏脑胀,再不会费力不讨好地轻易为八纲辨证重建体系了。举例说来,有的医家在辨证八纲的基础上又加了气、血两纲;有的医家给辨证八纲减去了阴、阳、表、里四纲,加上了湿、燥、滞、瘀四纲,组成了新八纲。笔者认为,前者的错误是忽略了气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多样性,因为人体物质不光气血两种;后者的错误主要是忽略了气的的生理机能反应性,因为辨别虚实(病性)的根据远不止寒热燥湿滞瘀六种机能反应。撰稿人:杨明祥联系地址:湖北监利县科技局转邮编:433300手机:13277308070;电话:0716-3272702电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