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屈 原 列 传 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 教学难点: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理解其作用以及蕴含的作者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一课 时 教学目标: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难点:解释难句,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作家与作品。 司马迁(约前 145 或前 135?)西汉伟 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今陕 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令
2、。元封元年(前 110 ) 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 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 武帝天汉三年 (前 98 ) , 李 陵 孤 军 入 匈 奴 , 败 降 , 而 司 马 迁 极 言 李 陵 降 敌 出 于 无 奈 , 意 在 待 机 答 汉 , 因 此 触 怒 武 帝 , 致 罪 下 狱 , 受 宫 刑 。 司 马 迁 为 完 成 史 记 , 隐 忍 苟 活 。 出 狱 后 任 中 书 令 , 继 续 发 愤 著 书 , 终 于 完 成 了 我 国 最 早 的 一 部 通 史 史 记 , 人 称 太 史 公 书 。 史 记 。 史 书 名 。 西 汉 司 马 迁 著 。 上 起 传
3、 说 中 的 黄 帝 , 下 迄 汉 武 帝 时 代 , 共 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 130 篇。 史 记开 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 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 。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2 、 屈原 (约前 340 前 278 ) 名平, 字原 , 战国时楚人, 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 又 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 流传下来的有 离骚 、 九章 、 九歌 、 天问 、 招 魂 等 , 今 天 , 我 们 学 习 史 记 中 的 屈 原 列 传 , 这 是 我 国 历 史 上 出 现 得 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二 、词语提示: (1 )
4、 “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 ,合纵。亲:亲善。 (2 ) “ 又 因 厚 币 用 事 者 臣 靳 尚 , 而 设 诡 辩 于 怀 王 之 宠 姬 郑 袖 ” : “ 又 因 厚 币 ”后 省 略 动 词 “ 赂 ” 。 “ 而 ” 后 省 略 主 语 ( 靳 尚 ) 。 “ 于 郑 袖 ” : 在 郑 袖 面 前 , 状 语 后 置。 (3 ) “秦,虎狼之国” :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 ) “奈何绝秦欢” :欢:友好。 (5 ) “亡走赵, 赵不内” : 亡: 逃亡。 走:跑, 现代的 “跑” 古代 称 “走” ; 现代 的“走”古代称“行” 。内:同“纳” ,接纳,收留
5、。 (6 ) “复之秦” :之:动词,到。 (7 ) “虽流放, 眷顾 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 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 : 眷: 眷恋。 顾; 念。 眷 顾: 眷念。 系心: 挂念 。 反: 同 “返” 。 冀幸 : 侥 幸希望。 “一 悟 ” 的 “ 一 ” : 副 词 , 一 旦 , 一 经 。 “ 一 改 ” 的 “ 一 ” : 副 词 , 都 , 全 部 。 这 句 话的 意 思 是 : 虽 然 流 放 在 外 , ( 仍 ) 眷 念 楚 国 , 惦 记 着 怀 王 , 不 忘 要 回 ( 朝 廷 中 ) 来 , 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 ) “其存君兴国
6、而 欲反复之” : 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 ) “人君无愚、 智、 贤、 不肖,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举贤以自佐” : 无: 无论。 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三、 教师朗读课文, 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 分四部分进行记叙,把表 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 个词语: 任 疏黜 迁投 四、 参照注释, 阅读课文, 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 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 序, 第一部分(1 3 自然段) 任疏 第二部分(4 10 自然段) 黜迁 第三部分(第 11 自 然段) 投 第四部分(第 12 自 然段) 身后影响 五、
7、重点阅读。 1 、重点阅读课文的第 二部分,课文记叙 了与 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 , 并把屈原个人 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 几件大事: 第一 , 受骗绝齐, 第 二兵败 丹淅, 第三复释张仪, 第四诸侯 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 其用意是: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2 、重点阅读第三自然 段,有用大段的文 字夹 叙夹议,赞扬了屈原 的 伟大作品离 骚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 ,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 。 (1 )简介离骚 。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8、, 共 373 句, 2490 字。 是浪漫主义杰作。 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 德才和 理想; 第二部 分作者以浪漫主义幻想的方式, 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 第 三部分写作者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 (2 )关于整段的文意和难句。 “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 未尝 不呼父母也。 ” 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 “穷” ,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由 “穷” 必然生 “怨” , 所以下句写 “怨” 。 “劳苦倦极” , 课本未加注, 从它与下句 “疾痛惨怛”四字对举看, “极” ,应解作“困惫”
9、, “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 明确: 这句承 “上称 (称道) 帝喾” 等句, 进一步说明 离骚 的内容。 “明” 是 “ 阐 明 ” 。 “ 道 德 ” , 在 这 里 不 但 指 个 人 品 格 , 还 指 政 治 上 举 贤 授 能 的 善 政 ( 按: 古代“道德”本有此义 ,见礼记王制 ) 。 “ 条贯” ,条理,加以推 演,指道理, 再进一步推演, 可用来指因果关系。 整个这句可以译为: “ (作者) 阐 明了 举贤授 能 的 道 德 的 崇 高 伟 大 , 国 家 治 乱 的 因 果 关 系 , ( 所 要 说 明 的 道 理 )
10、无 不 完 全 揭 示 了出来。 ” “见” ,通“现” ,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明 确 : 这 句 是 总 说 离 骚 写 作 特 征 , 下 面 “ 其 称 文 ” 数 句 是 这 句 的 具 体 解 说。课本注释解释“ 约 ”为“简约” , “微 ”为 “含蓄” ,似欠妥帖 。 因为离骚 的文辞并不简约, 相反, 它在反复申说; 并不 含蓄, 相反, 它是淋漓 痛切。 按这两 句是同义反复, 意为 “ 它的文辞迂典深微” 。 “约” 的本义是 “缠束” , 可引申为 “迂 曲” , “微” 的义项之一 是 “深微” 。 整个这句 话应译为: “它的文辞迂曲
11、深微, 它所 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 明 确 : 这 两 句 互 文 见 义 , 承 上 “ 文 约 辞 微 ” 加 以 申 说 。 课 本 已 有 注 释 , 要 补 充说一说的是, 这两句是说明 离骚 的 “引 类譬喻” 这一表现手法, 如用 “善鸟 香草, 以譬忠贞; 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 ; “虬龙鸾凤, 以托君子, 飘风去霓, 以 为 小人” (王逸语) ,等等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 明确: 这两句承上 “志洁行廉” 进一步申说, 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 原的伟大人格。 “称物芳”
12、 , 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 坚持节操, 多用兰惠茝桂等芳香 草 木 来 说 明 自 己 的 爱 好 。 这 两 句 可 译 为 : “ 由 于 他 志 趣 高 洁 , 所 以 作 品 中 多 引 用 芳 香之物; 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 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 ” “自疏濯淖污泥之 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明 确 : “ 自 疏 ” 以 下 五 句 , 表 达 的 意 思 重 复 , 而 且 句 式 、 节 奏 不 很 协 调 。据 前人考证, 可能有 “异 文窜入” , 加上词语解释, 说法甚多, 是全段 的难点。 因此, 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
13、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3 )关于这段的思路: 明 确 : 作 者 的 目 的 是 借 评 介 离 骚 来 论 述 屈 原 的 伟 大 人 格 , 归 结 点 是 指 出 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 争光” 。因此,写创作 缘由,特别揭示“疾” 、 “穷” 、 “怨” 三字, 其中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更为眼点句; 写 离骚 内容和创作特色, 特 别指出其 “明道德之崇高, 治乱之条贯” , 而 归结到赞美屈原 “志洁行廉” 。 就全文 来 看 , 这 段 议 论 是 全 文 纲 领 。 由 “ 信 而 见 疑 , 忠 而 被 谤 ” , 引 出 文 章 的 第 二 大 段 写 屈原的去留关乎楚
14、国命运; 由 “志洁行廉” 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自 沉汨罗。 3 、重点阅读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段落。 (1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 原作是一篇辞赋, 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 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 有的认 为是屈原本人所作, 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 作品中的渔父 是一个避世隐者, 不是一般的渔父。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 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 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 两种不 同的政治取向, 渔父认为对人生、 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 太执著, 最 好是得过且过、 随遇而安,
15、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 与世推移, 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 而我独醒, 则是大可不必的。 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 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 绝 对不能同流合污, 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 司马迁把鱼父和屈 原的观点两相比照, 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 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2 )难句的疏解: “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明确: 紧承上文, “江滨” 是沅、 湘一带 的水滨; “被发行吟” , “被” , 通 “披” “颜色” , 指面容、 脸色, “形容” , 指整个身影。 按: “被发行吟” 是一种潦
16、倒到了 极点的举止, “憔悴” 、 “枯槁” , 是一种近死的容色; 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到充满悲 剧气氛的境地, 正因为这样, 所以渔父见而问屈原 “何故而至此” 。 “何故而至此” , 就是怎么弄到这种地步的意思。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明确: “餔, 读 b , “食” 的意思。 这句话 是用譬喻的说 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 合污。上句的“随流扬波” ,下句的“怀瑾握瑜” ,都是譬喻说法。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 明确: “沐” , 指洗头; “浴” , 指洗澡。 这 里是用 “洗头洗澡” 的比喻说明不愿 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
17、物之汶汶者乎?” 明确: “察察” 、 “ 汶汶” 均定语后置, 整 句可译为 “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 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 ”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明确: “皓皓之白” , 喻高洁的品格。 这句是说: “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 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 六、课时小结: 屈原,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七、布置作业: 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 二课 时 教学目标: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解释难句,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研读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教学步骤: 一
18、、第一大段难句解释,理清行文思路。 (1 )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 明确: 在先秦, 姓是一 种族号, 氏是姓的分支; 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 有因先 祖的谥号得氏的。 屈原先祖瑕, 因受封于屈地得氏。 “左徒” , 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 “令尹” (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闾大夫” ,是一种掌管屈、 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平不与。 ” 明确: 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 在情理上说不能, 因此郭沫若 提出一种别解: “夺” , 作 “改动” 解; “与” ,
19、作 “同意” 解。 按: 这 样解释很合理。 一方面, 它符合古代 “ 夺” 、 “与” 的常用义之 一; 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 “宪 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 也。 ” 明确: 用了 “曰” , 又 用 “以为” , 语意欠顺 通。 按: 历来研究者认 为这两个词, 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2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 确 : 一 共 写 了 三 件 事 , 揭 示 屈 原 的 政 治 才 能 。 端 方 正 直 的 品 格 , 和 因
20、谗 见 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二、第二大段难句解释,理清行文思路。 (1 )难句解释: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 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明确: “佯” , 假装; “去” , 离开, “厚市委质” , “厚市” , 是指丰厚的礼物, “市” , 礼物。 “委质” , 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 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 “必 先书名于策 (竹简) , 委死之质于君, 然后为臣, 示必死节也” 。 “委” , 呈献; “质 ” 通“贽” ,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明确: “以” , 介词, 用、 凭的意思; “当
21、” , 抵得上; “往如楚” , “往” , 去; “如 楚 ” , 到 楚 国 去 。 句 意 : 凭 我 一 个 张 仪 就 可 抵 换 汉 中 地 , 请 让 我 离 开 秦 国 , 到 楚 国 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明确: “ 因 ” 是 介 词 , 凭 借 ; “ 用 事 者 ” 。 “于郑袖”是 状语 后置,即向 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 (2 )提问:这一大段 写了哪几方面的内 容? 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 很 少,主要是穿 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明确: 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怀王受骗, 至
22、死不 悟; 屈原被放, 仍关心 朝政, 系心怀 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 而这些史实, 都是在屈原 “既绌” 以后发生的 , 这就说明 屈 原的去留, 关系着楚国的命运。 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 当朝重 臣多贪婪鄙陋, 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 必然不见容于朝廷, 所以最后终于自沉 汨罗。 三、第三、四两大段难句解释,理清行文思路。 (1 )难句解释: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 明确: 怀沙 是 屈原投水前的绝笔。 “怀沙” 二字, 旧时解作 怀抱沙石, 即下 句的 “怀石” 。 但也有 人解释为 “怀念长沙” 。 长沙为楚
23、之先王始封之地。 古时长沙 包 括 的 地 域 很 广 , 汨 罗 也 在 其 内 , 屈 原 在 汨 罗 投 水 , 也 就 是 要 归 死 先 王 故 居 之 地 。 “自投汨罗以死”的 “以” ,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 明确: “祖” , 摹仿、 效法的意思, 古代 “祖” 是个多义词。 “从容辞令” , 课本 注 为 “ 说 话 得 体 , 善 于 应 酬 。 从 容 , 言 语 举 动 适 度 得 体 。 ” 这 是 一 说 ; 另 一 说 , 认 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 ,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
24、)行文思路: 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明确: 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 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 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 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 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 来说明屈原敢 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四、研读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1 )难句的疏通: “屈原既嫉之, 虽放流,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 俗 之一改也。 ” 明确: “虽放流” , 意为 “即使流放在外” 。 有人解释 “放流” 为 “放浪” , 从文 字学角度看, 尚欠根
25、据。 从这句看, 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 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 襄 王 即 位 时 , 这 一 次 是 流 放 在 汉 北 , 后 文 “ 顷 襄 王 怒 而 迁 之 ” , 是 再 一 次 把 他 流 放 到更荒僻的沅湘 一带。 按: 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 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 “错简” (竹简散了, 整理时发生错误) 形成, 不必深 究。 “不忘欲反” , 指屈 原不忘要返回 朝 廷 , “ 反 ” , 通 “ 返 ” 。 “ 冀 幸 ” , “ 冀 ” 是 希 望 , “ 幸 ” 也 有 希 望 意 , 指 存 有 万 一 的 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明确
26、: “存君”的“存” ,意为关怀; “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 “反复之” 即挽转楚国的局面。 下面的 “然终不可反” 的 “反” , 仍通 “返” , 指 屈原终于不能 返 回 朝 廷 。 “ 一 篇 之 中 三 致 志 焉 ” 是 句 很 重 要 的 话 , 说 明 这 段 所 论 屈 原 的 心 迹 , 仍 同评介离骚一样, 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 明确: “圣君治国” ,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 “累世” , 犹言 “多少世代以来” 。 “而不见者” 的 “者” , 表提顿的助词, 引出 下两句的
27、解说。 (2 )关于这两段的行文思路: 明确: 这两段议论, 从全文的脉络来看, 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 客死于秦的 记叙, 远接评介 离骚 中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二语, 并把议论推进一层, 指 明 “ 圣 君 治 国 累 世 而 不 见 ” 的 原 因 , 就 在 “ 其 所 谓 忠 者 不 忠 , 贤 者 不 贤 ” 。 这 个 见 解非常深刻, 它融 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 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 特 别值得注意。 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 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 先从为臣 (屈原) 的 角 度 写 , 方 法 是 寓 议 于 叙 , 突 出 屈 原 的 “ 忠 ” 与
28、 “ 贤 ” , 阐 明 他 与 国 家 命 运 息 息 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 身客死于秦” , 阐明人君 “不知人之祸” 。 两相结合, 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 点。 五、课时小结: 屈 原 列 传 选 材 上 , 不 具 备 曲 折 、 生 动 、 完 整 的 故 事 情 节 , 而 是 根 据 文 献记 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写 法 上 , 记 叙 和 议 论 相 结 合 。 全 文 四 个 部 分 都 有 “ 传 ” 有 “ 评 ” , 因 “ 传 ”而 “评” , 以 “评” 点 “ 传” 。 议论方式各不相同, 第
29、一部分为评价式, 第二部分为结 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语言上,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叙中有情、 倾向鲜明; 议中有情 、 直抒胸 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六、布置作业: 将本文与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 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 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附:译文 屈原,名平。是 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 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 熟悉外交的言辞。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 发号施令; 对外接待宾客,应
30、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跟屈原同属一个官阶,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贤能。 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 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 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 屈 平 不 赞 同 。 上 官 大 夫 就 在 怀 王 面 前 讲 屈 原 的 坏 话 说 : “ 大 王 叫 屈 平 起 草 法 令 , 大 家 没有谁不知道的。 每一法令制度定出来, 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 说 除了我就没有谁 能制定法令了 。 ”楚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 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 邪恶不正直的人 危害公正无私的人, 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所以忧愁深思, 写 了 离
31、骚 。 “离 骚” 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的起源; 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 念本源, 所以人在劳累、 辛苦、 疲倦、 困惫时, 没有不喊天的; 在疾病、 痛苦、 凄 惨、 惊惧时, 没有不呼 父母的。 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 使自己的品行正直, 竭尽 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 遭到小人离间, 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 诚信却被 怀疑, 忠贞却被诽谤, 能没有怨恨吗?屈平作 离骚 是由怨愤引起 的吧。 他远古 称颂帝喾, 近古称 道齐桓公, 中古称述商汤、 周武王, 用这些来讽刺楚国朝廷的政 事。 他阐明道德修养的广大崇高、 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 无不透彻明白。 他的文笔
32、简约, 他的言辞含蓄, 他的志趣高洁, 他的品行端正。 他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 但 含义却很重大; 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 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 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 他的品行方正不苟, 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他自动 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 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 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 即使同日月争光 也是可以的。 屈平被罢免了官职, 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 齐国跟楚国合纵亲善, 秦惠王很担 心,就指使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给楚王奉献厚礼,呈献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说 : “ 秦 国 很 憎 恨 齐 国
33、 , 齐 国 却 同 楚 国 合 纵 亲 善 , 如 果 楚 国 确 实 能 同 齐 国 绝 交 , 秦 愿 意 奉 献 商 於 一 带 六 百 里 的 地 方 。 ” 楚 怀 王 心 贪 而 听 信 了 张 仪 的 话 , 就 同 齐 国 绝 交 了 , 派 使 者 到 秦 国 接 受 商 於 六 百 里 土 地 。 张 仪 骗 楚 使 说 : “ 我 与 楚 王 约 定 只 割 让 六 里 的 地 方 , 没 有 听 说 有 六 百 里 。 ” 楚 国 的 使 者 愤 怒 地 离 开 秦 国 , 回 楚 国 告 诉 怀 王 。 怀王很气愤, 便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 秦国出兵迎击楚军,
34、在丹水和淅水一带 把楚军打得大败, 杀八 万人, 俘虏楚国大将屈匄, 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 楚 怀王于是全部发动国家的军队, 深入到秦国境内进攻秦军, 在蓝田展开了激战。 魏 国听到了这个消息, 乘机偷袭楚国, 一直到达邓县一带, 楚军惧怕, 从秦国撤退回 来。而齐国终究因为愤恨楚王而不救助楚国,楚国处境极为艰难。 第 二 年 , 秦 国 割 让 汉 中 一 带 的 地 方 给 楚 国 来 讲 和 。 楚 王 说 : “ 不 愿 意 得 地 方, 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 ” 张仪听了说: “用一个张仪抵个汉中地方, 请您让我到楚 国 去 。 ” 到 了 楚 国 , 又 用 丰 厚 的 礼
35、 物 贿 赂 楚 国 当 权 的 大 臣 靳 尚 , 让 他 在 怀 王 的 宠 姬 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 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 , 又放走了张仪。 这时候, 屈平已 被 怀 王 疏 远 , 不 再 在 原 来 的 职 位 上 , 出 使 到 了 齐 国 ; 回 到 楚 国 以 后 , 进 谏 怀 王 说 : “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赶张仪,没追上。品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了楚国的大将唐眜。 这 时 秦 昭 王 同 楚 国 通 婚 , 想 同 怀 王 会 晤 。 怀 王 想 去 , 屈 平 说 : “ 秦 国 , 是 虎狼 一样的国家, 不能相信。 不如不去。 ” 怀王的 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 说: “为什么要 拒 绝 秦 国 的 美 意 呢 ! ” 怀 王 终 于 去 了 。 进 入 武 关 , 秦 国 埋 伏 军 队 断 了 他 的 后 路 , 于是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怀王非常气愤, 不答应。 逃跑到赵国 , 赵国拒不 收留。 又到秦国, 终于死在秦国, 后来才弄回来葬在楚国。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 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语文教 师:张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