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起源与发展1中外教育名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教育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 、增强人的体质、 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
2、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三、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一)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 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 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者 观点:教
3、育起源于劳动 优点:提示了教育起源的本质(二)学校教育的产生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庠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 庠 序 校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 修辞 辩证法)四学(算术 几何 天文 音乐)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内容: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 孟子 大学和中庸 ;而五经指的是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和春秋 ,简称为2“诗、书、礼、易、春秋” 。1 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
4、,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2 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文化上,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四、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1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教育的非独立性 教育的原始性 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2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
5、识的传授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3现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420 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特点:(重点背诵)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成为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
6、识;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阶级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著作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 17 世纪)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论演说家的教育 ( 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3论语 、 孟子学记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战国末期。朱熹四书集注 韩愈师说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 世纪到 18 世纪)1623 年,英国哲学家培根
7、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定下来。1632 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洛克教育漫话 卢梭爱弥尔3科学教育学阶段(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上半叶)哲学家康德于 1776 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1806 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通常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 “书本中心” “课堂中心” 。4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倡导通过科学意义上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和构建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实用主义教育思
8、潮杜威 倡导“教育即生活” 、 “学校即社会” 、 “从做中学” ,形成以“儿童、 经验、 活动”为中心的 “新三中心”教育教学观儿童中心主义。杜威的教育思想通常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表。5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 世纪中期至今)二战后的教育学科分化、教育交叉学科的出现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教育学中国化(1958-1965)教育学语录化(1966-1976) 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 至今)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 2 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 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
9、同时进行4 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第三节 教师与教育学一、教育学的价值(重点背诵)1 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 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的解释教育问题3 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其中教育学的“中介”作用体现在(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3)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
10、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6)通过传播教育理论,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二、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1 把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2 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3 把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4 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教育要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内涵(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
11、的积极变化的过程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即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代表人物:孟子 柏拉图 弗洛伊德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代表人物:荀子 洛克 华生3实践主体论: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实践是推动个体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二、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一)遗传决定论1主要
12、观点: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2代表人物:创始人:高尔登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董仲舒“性三品”说(二)环境决定论1主要观点:环境决定论(养育论)认为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决定的作用。2代表人物:洛克的“教育万能论” 华生“环境决定论”5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
13、变二、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三、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3学校教育是一致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学生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发挥的条件:1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2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四、个体主观能
14、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第三节 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互补性,教育要适应和遵循儿童发展的这些基本规律和特性。一、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循序渐进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针对性三、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关键期四、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第三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二: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教育的发
15、展和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制约教育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二、教育的经济功能6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16、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二、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通过传播思想意识和培养人才来实现。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制度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广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精神财富,即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有关的方面。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
17、的教育观念。重传统和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二、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指教育在传承和再现文化的过程中,还会调节、促进或阻碍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影响着社会文化演化的进程。表现在: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第四节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人口数量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二、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71教育是控制人
18、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等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的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趣考察,更不能简单的照搬解决政治、经济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因此,第一,教育必须
19、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要按教育的规律办教育。第二,教育对社会要有所批判性。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引领、教化作用。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结构1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基本区别人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2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一是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不同于教育方针(2)教育目的不同于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教育
20、目的;狭义的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的重量规格。两者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第一层:教育方针第二层:教育目的第三层:培养目标第四层:各育目标第五层:单元教学目标第六层:每节课的目标8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其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不同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观的基本观点1个人本位论: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以
21、个人价值为中心。应该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否定制度的权威,否定社会对人的束缚,强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干扰。代表人物:卢梭 帕克 爱伦凯 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者)评价:2.社会本位论观点:主张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代表人物:柏拉图(完美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军人、劳动者组成)涂尔干(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孔德 凯兴斯泰纳(国家主义倾向)评价:二、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
22、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2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其基本精神(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表述的变更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重申这一表述。(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
23、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9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
24、展自己的一切才能。(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2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全面发展教育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由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个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第四节 当代素质教育一、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1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2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3对教育认识的深化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目的迥然相异。素质教
25、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拨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拨性教育。三、素质教育的实质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是一种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和为教育根本目的的教育主张。四、素质教育的内容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第五章 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第一节 学生一、学生本质属性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4学生是以学
26、习为主要任务的人10二、学生的社会性地位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其精神体现在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中,即 1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2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3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4 无歧视原则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的权利:1 生存的权利 2 受教育的权利 3 受尊重的权利 4 安全的权利三、当代学生的特点第二节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职业的发展阶段1 非职业化阶段 2 职业化阶段 3 专门化阶段 4 专业化阶段1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2 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1897 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二、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的社会角色教师角色是一种与教师
27、的社会地位及身份相联系的特定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1教师的常规角色行为1 父母的替代者 2 知识的传授者 3 学生的楷模 4 集体的领导 5“法官与裁判” 6 学生的培养和知己2.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1 学习的促进者 2 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 3 终身学习者 4 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5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2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3劳动手段的创造性4劳动效果的隐含性5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 6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三、教师职业素养(一)专业知识(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主要的知识素养,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 (2)
28、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1) (2)为“主体性知识”(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二)专业能力教师专业才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技能和本领,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1)教学技巧(2)教学能力。1 组织教学的能力 2 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 3 组织管理能力)(3)教研能力11(三)专业精神素养 教师的专业精神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情感、态度、信念、价值观、自我意识等独特的情意特征和专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专业道德、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人格、专业自我。这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具备的独特的心理品质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
29、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核心内容: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四、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提高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 师范教育 2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 在职培训 4 自我教育(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三)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因素1个人环境方面 1 家庭因素 2 关键事件与关键人物 3 生活危机 4 性情与意向 5 兴趣与嗜好2组织环境方面 1 学校的规章 2 管理风格 3 公共信任 4 社会期望 5 专业组织(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教师的专业发展或专业成长主要依靠自我发展、自主发展、合作发展1 确立良好的专
30、业自我意识 2 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3 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日常教学反思(波斯纳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教师个体 65% 以上的专业技能都是在任职以后的实践环节中形成的)个人行动研究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阅读教学名著 深思体悟 教育案例开发 教学档案积累 博客 教学日记 教育随笔 教育叙事)同伴交流和合作(聊天 座谈 听课 参观 网站论坛 课题协作 专家支持等)跳出教育某发展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一)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二)师生关系的作用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
31、育教学活动那个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二、师生关系的构成1 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代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政治关系 文化的授受关系 道德关系)2 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工作关系(或教育关系)3 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12三、师生关系模式(一)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 1 专制型 2 民主型 3 放任型(二)三种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积极的影响。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一)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1 民主平等 2 尊师爱生 3 教学相长(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
32、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 2 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 3 校外活动中建立第六章 教育途径和课外教育活动第一节 教育途径概述一、教育途径的定义(一)定义: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为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二)教育途径的主要形式有: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 、思想教育、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等等。二、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和各种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学途径实现的。教学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1 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组织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
33、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2 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3 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4 教学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的作用决定了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以教学为中心。第二节 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一)概念: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二)课外活动的特点1 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 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 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4 过程的实践性(三)意义和作用1 加深、巩固和
34、扩大课堂上所学到的间接知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识2 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3 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和劳动能力4 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5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培养,并防止受教育者走上盲目或极端6 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7 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138 培养良好公民的手段二、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1 思想政治活动 2 科学技术活动 3 文学艺术活动 4 体育活动 5 社会公益活动三、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 群众性活动 2 小组活动 3 个人活动四、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1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2 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
35、引力3 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4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5 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界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新设置的一门课程。既是学科课程,又是学科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1 突出学生主体 2 面向学生生活 3
36、 注重学生实践 4 强调活动综合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经验型课程2 综合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想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4 综合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1 综合性 2 实践性 3 开放性 4 生成性 5 自主性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指定领域内容和非指定领域内容。1 研究性学习 2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 劳动与技术教育 4 信息技术教育(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的多角度开发)1 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2 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化科技开发课
37、程内容3 综合、延伸和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第七章 教育制度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14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二、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民族文化传统当前各国学制发展特征: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接受终身教育,发展继续教育第二节 学
38、制的形成与发展一、欧美现代学制类型1 西欧双轨制(英国、法国、前西德)2 美国单轨制 3 前苏联型学制(Y 兴学制)二、我国学制的产生与发展(一)旧中国的学制壬寅学制:1902 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旧中国现代学制的开端癸卯学制:1903-1904 年 张之洞 (中体西用的思想)张百熙 荣庆等奏定学堂章程壬子癸丑学制:1912 年蔡元培壬戌学制:1922 年 参照美国“六三三制”又称新学制(二)老解放区的学制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依靠群众办学(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11951 年的学制改革21958 年的学制改革3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1 幼儿教育(幼儿
39、园)2 初等教育 3 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第三节 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一、义务教育(一)界说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 普遍性 免费性(二)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5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1619 年德意志魏玛邦开始义务教育。马丁路德“国民教育之父”(三)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1904 年在奏定学堂章程中最先出现了“义务教育”一词。1911 年我国正式试办义务教育。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标志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6 年修订。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政策趋向
40、:1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3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终身教育(一)概述1含义。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从纵向上来说,终身教育部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来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求助于各种各样的机构。终身教育的特点:民主性(普及性) 、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2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1 社会变化加速 2 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3 人口的急剧增长 4 闲暇时间增多(二)终身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从教育过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机构 、施教人员、教育内容及方法上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