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云南民族简介云南,简称“ 滇”,意即 “彩云之南”,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一向被外界称为“ 秘境” 。古人常用“彩云南现” 来遥指这 片神秘的云岭高原。春城昆明, “风花雪月”的大理名胜,高原水城丽江、神奇的“ 香格里拉”中甸,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如宝石点缀在高原上。这里石林高低错落,江河溪流源远流长,湖泊温泉星罗棋布,险峰峡谷纵横交错, “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千姿百 态的元谋土林,江狭水凶的虎跳峡,闻名于世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景象,造就了这块神奇美丽的 乐土。 “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在 这块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着 26 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
2、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 纳西族的东 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恋、丧葬、生育、 节典、礼仪、语言、文字、图腾 、宗教、禁忌、审美,莫不结撰为个性鲜明的文化链,莫不独具特色,深邃而幽远。1、布朗族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西侧的山岳地带,主要聚居地是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动海县布朗、打洛等山区,云县、镇 康、德、双江、耿马、 澜沧、墨江、景东等县 亦有部分散居或杂居。布朗族聚居地群山起伏,气候暖和,降水较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根据 1998 年人品统计,布朗族有 8.77 万人,占有省少数民族人口
3、总数的 0.661%,根据 2000 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有 90388 万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语族布朗语支,分 为布、阿尔低两种方言。布朗与俄 语、克木 语、德昂语及高棉语有亲属关系。由布朗族与傣族、伍族、汉长期杂居,故多能兼操傣、佤和汉语。布朗族没有2本民族文字,通用傣文和汉文。布朗族古称 “徽 、“蒲人” 、“朴子” ,自称“乌”、 “翁拱”、“阿娃 ”,他称“ 濮曼” 、“濮满” 。其先民在先秦 时为 百濮的一支, 汉晋时称“濮”,唐时称“扑子蛮 ”,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元明清时期称“ 浦人”、“ 蒲满”、“ 包满”、“濮曼”。新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聚居
4、在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定、八达一带的布朗人保留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普遍采用刀耕火种劳动方式,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居住在澜沧、双江、镇康等地的布朗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布朗族有着较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诗、抒情诗、叙事诗,题材广泛,优美动人。由于 长期与傣族杂居,深受傣族文化影响,布朗族喜好傣族的“赞 哈” ,歌舞时多以象脚鼓、钱、小三弦等乐器伴奏。布朗族的 “刀舞”,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舞姿矫健。为青年男女所喜 爱的“圈圈舞”, 热烈欢快,是情感交流,传播爱情的最佳方式。每逢佳节盛行“跳歌”,往往通宵达旦。布朗族民间曲调分为四种:索调,一人自弹自唱的曲调,多用来歌唱
5、爱情、新人新事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等广泛的内容;宰调,在劳动中独唱或合唱的曲调;甩调,喜庆节日用的曲调;甚调,跳舞时伴唱的曲调。 自古以来,布朗族人民就与汉、傣、伉、拉枯等民族和睦相处,为共同开发和捍卫祖国边疆作出了贡献。19 世纪中叶,布朗族人民参加了边疆各族人民反对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云南边疆的爱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布朗人民曾与汉、傣、哈尼、拉祜等民族人民一道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 布朗族村寨一般分布于海拔15002300 米左右的山腰地带,住房为干栏式房顶双斜竹楼,以草排覆盖。分上下两层,楼上,剖竹铺设楼板,前有凉台,室内中置火塘,为住宿、聚食、待客之所。楼下关牲畜,放置大型生产劳动工具。布朗
6、族男子着黑对襟长袖衫,宽短裤,白包头,黑巾。男子有文身习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种花纹。妇女着两3衽黑色窄袖紧身衣,双襟于胸前交合,左腋下双带打结,下着黑筒裙,白布 缠腿,头包青布,发髦多银饰,下垂肩,喜戴 银手锡、耳塞,配以诸色彩线。男女都有抽烟和嚼烟的习惯,男子抽短烟斗,专选择味辣、刺激性较强的烟叶。妇女烟斗较长,一般用一尺余烟杆,选择的烟叶味淡,少刺激。男女嚼烟时用“割该” 树皮、石灰和草烟混合放在口中细嚼,可以保护牙齿和防止口臭。 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谈恋爱有一种独特方式,叫“赠 白花”。就是男女青年在平时的交往中,若小伙子看中了姑娘,便采一束白桂花,托自己的姐妹或较好的朋友将花送给
7、女方,姑娘如果有意,就会说“请来玩吧!”。入夜,小伙子吹着葫芦丝登楼探访,家中其他人也有意回避,让出火塘,由一对情人在火塘边娓娓交谈。你有情我有意,定下终身后,姑娘就在发髦上用心上人送来的白桂花绕成圈,表示已有心上人了。历史上,布朗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氏族外婚制,恋爱、离婚均自由。勐海山区的布朗族盛行随妻居住 3 年的习俗,期满再举行一次婚礼;然后携妻带子回夫家。 布朗人有的信鬼神,崇拜祖先,有的崇信小乘佛教。丧葬习俗各地大致相同,人死后用竹、木做一棺材,将死者装棺,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3 日内出殡,进入坟地,将死尸葬入土,并将棺材就地砸碎,一起填入土坑,不垒坟。在公共墓地按年龄排墓坑。老年人
8、葬在高处,中年人在半坡;青少年在下部。 80 岁以上者行火葬。居住在山区的布朗族耕作以种旱谷为主,其次是包谷、 红薯、黄豆、豌豆之类,有的地区也种水稻,以十食为主。布朗人喜吃酸笋、酸菜、酸肉之类的酸性食物,有的地区家家都会自制水酒。在以山地农业为主的布朗山上,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紫胶等等。布朗山茶叶是制作驰名中外的“普洱茶” 的主要原料,布朗族人民喜爱喝茶,也善于种茶。在富饶美丽的布朗山上,生长着一片片古老茶林,4春天,当高大茁壮的茶树抽出嫩芽时,布朗采茶能手便爬上四五米高的茶树采撷鲜茶叶,采下春茶后,放在竹德笆上揉搓,晒干后,便制成散茶,也叫大叶子茶。还有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竹筒茶” ,其
9、制作工艺独特,可储存数年而不变味,品之香味浓郁。布朗妇女还喜好将茶叶制成酸茶;供自己家人享用,平时喜欢把酸茶放在口中嚼细咽下,以帮助消化和解渴。在布朗族居住的布朗山和西双版纳西部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各种林木,盛产三七、萝芙木等名 贵药材,以及可供提炼高级香料的香茅草。地下蕴藏着铜、 铁、硫磺、水晶等矿藏。 新中国成立 50 年来,布朗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布朗人民跨越了几个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1950 年春节,布朗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1953 年完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土地改革;1956 年秋,采取和平方式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对尚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地区,则通过帮助大力发
10、展生产,开展互助合作逐步消灭落后制度的残余;1958 年起,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此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兴修水利, 变刀耕火种为精耕细作,科学种田, 变垦新弃旧为固定轮作,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勐海布朗山一带,茶叶 产量迅猛增长,成为中国出口“普洱茶”的主要基地之一。过去可怕的原始森林,现在变成了聚宝盆,公路通到布朗山,布朗族有了自己的大学生、科学家,娃娃有书读,看病有医院;有了电灯、电话、电视,生活正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独龙族独龙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聚居于云南省贡 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北部中缅边境一线的独龙江流域。独龙族因居于独龙江两岸的山坡、台地而得名。1998 年底我国独龙族
11、总人口为 0.57 万人,占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比例为50.043%,据 2000 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族有 5884 人。主要分布在独龙江乡和贡山县境内怒江西岸的小查腊村。独龙族分布的地区位于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藏交界的结合部。独龙族居住的独龙江乡(独龙江流入缅甸境内称恩梅开江)为南北向横断山高山峡谷带,受群山环抱,沟堑纵横。东界最高峰与怒江峡谷并连,西面最高峰为 4934 米的担当力卡山与缅甸毗邻,北与海拔大于 3200 米的西藏高原相连并与印度相近,是一个狭长形的极为偏僻和封闭的区域。独龙族源于贡山北部的怒江地区和西藏察瓦龙地区,其迁徒路线也大致从上述地区到独龙江。独龙
12、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该语族中保留早期面貌较多的一种语言,使用人口少但很有学术价值。由于独龙江地区历来鲜与外界交往,故语言发展缓慢,保留早期面貌较多。在同语族的语言中,独 龙语和景颇语、登 语、珞巴语等几种语言比较接近。独龙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19 世纪末,在缅甸北部传教的传教士以独龙语为基础创制了一套以拉丁字母拼写的主要用于传教的文字。解放后,云南省有关部门在原有独龙语基础上创制了适合群众使用的新独龙文字。独龙族一年只有一个节日,独龙语称“卡雀瓦”,意为年节。节日的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各个家族自己择定,一般都在农历的冬腊月,欢度二天或四五天不等。独龙江地区因气候差异各地粮食收获的时间迟早
13、不等,这样,过节就受到收获季节的不同而分先后。每个家族都可以自行选择吉日过年。过年的第一天, 妇女们把自己精心编制的彩色麻布挂于竹竿,并把竹竿插在住房上方事先打扫干净的平地上,以表示节日的来临。入夜,主人和被邀请来的 亲朋好友围坐在火塘边饮6酒互赠祝词。第二天举行射猎大典,祭山神。“山神”是用熟荞麦面捏成的一个尖顶圆柱体的象征物。同时还把熟荞面捏成的各种动物模型放在“ 山神”的周围,再将所有动物模型放置在一个簸箕内。太阳出来后就将这些祭品抬到房后干净的坡地上,点燃松明、青松毛,再烧上少量的粮食,由主祭人磕头祈祷唱调子。祭毕,年轻的猎手们就挽弓搭箭,射动物模型。接着,围观 的群众敲响铓锣、皮鼓,
14、手拉手结成一圈唱歌跳舞。晚间则大家挨家挨户喝酒、共庆佳节。年节里最隆重的仪式是剽牛。这一天,全寨人 齐集祭场,由主持年 节的家族长把牛拴在赛场中间的木桩上,然后由一个被推选出来的年轻妇女在牛角上绕串珠连,牛背上盖麻布毯子。主祭人烧松烟向天神磕头、念祷 词后,便于挥锋利的竹梭向牛腋猛刺。这时,场上的人群便自觉结成圆圈,敲响 铓锣,挥刀舞弓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青壮年男子还边跳边用竹梭向牛猛刺,直到将牛刺倒在地。然后,割下牛头、剥下皮,将牛肉砍成均匀的蛇,凡聚会的大人小孩每人一份,当场烧食,边吃边喝水酒。当天歌舞欢庆,通宵达旦。独龙人过去用这种剽牛祭天的形式,祈祷上天保佑。乞求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15、。如今,剽牛作为一种民族节日的传统仪式保留下来。独龙族的妇女精于织麻,从种麻、剥皮、漂晒、纺线,最后在简易的织机上织出有彩虹般色彩的条纹独龙麻布毯。独龙族男子擅长竹蔑编制,大凡生产、 渔猎、生活用具都很精巧美观,一些竹盒、兜箩等造型别致。是难得的手工艺品。在独龙族的文化特征中,文面曾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存在至本世纪 60 年代末。文面只限于女性,在独龙江上游地区一带最为流行。一般女孩子到了 1213 岁,就开始文面了。由于现代独龙族妇女自己认为文面不美,故从 60 年代末这种习俗已经不再延续。7独龙族传统文化的另一个层面是其信仰上的万物有灵观念,认为世间一切事与物都有灵魂。所以,灵魂观念、鬼的
16、 观念、天的观念一直是独龙族原始信仰的核心。灵魂观念的具体表现方式即妇女的文面。独龙人认为。人死后其亡魂会变成一种色彩艳丽的蝴蝶,故文面时把整个脸庞文刺成似张开翅膀的蝴蝶。独龙族原始信仰中对鬼魂的信奉,一直延续于当代社会生活中。一年一度的“ 剽牛祭天”活动,即是对天的顶礼膜拜,又是独龙族群众辛劳一年后的族聚活动,具有浓厚的本民族文化色彩。此外独龙江下游的独龙族还信仰基督教。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所致,独 龙江流域是我国降水量最多、日照最少和无旱季地区之一。每年的雨季始于 2 月上句,是云南省雨季开始最早的地区之一。每年的降雨量在 15004000 毫米左右。独龙江两岸由于高山溶雪补水,流量极大。两
17、岸植被覆盖较好,水色清碧,水能蕴藏量 229 亿千瓦时/年。特殊的自然环境,使高山之间蕴藏着丰富的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生物群落,一些是已知的,或是已被人类开发利用的,比如木材、油料、香料、药用及观赏植物,少数禽、兽、 鱼类等。但很多生物至今尚未被人 们了解,更谈不上利用。在独龙江两岸的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如昆虫、乌兽、蝶蛾、 鱼虾、两栖爬虫类等动物。有如菌类、苔藓、蔗 类、地衣等低等植物也随处可见。独龙江流域是生物、种质、基因的巨大宝库。在独龙江流域内的动物计有数十种。有些动物不但在全国稀有,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珍贵的。如被国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的就有扭角羚、龟云豹、 红岩羊、戴帽猿猴、金钱豹、
18、岩羊、山麂子等。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独 龙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其社会中的氏族组织正处于分裂阶段。刀耕火种农业与采集、 渔猎并存,手工业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也没有专业的手工业者。然而,就是在 这样的社会8环境下,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对独龙族地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财力。1956 年 10月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50 年来,独龙江的交通情况逐步得到改善。 1991 年独龙江乡有了人马吊桥和人行便桥 18 座,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独龙族与内地的交往提供了便利,使独龙族地区的人际交往和经济行为等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独龙族过去没有文字,生产生活都靠刻木结绳记事。50 年代以来,独
19、 龙族地区有了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历程,独 龙族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硕士生。现在,已开通贡山县城至独龙江的公路,交通方式的重大变化,将会 对独龙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和文化等产生一系列影响。3、满族云南满族总人口为 0.79 万人(1998 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66%,据 2000 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满族有 12187 万人,主要分布于昆明、保山、思茅、德宏、曲靖、临沧、 红河、楚雄等地州市。云南满族人口较少,但分布却很广,全省大多数县 市有满族。从 1994 年起,在昆明的满族同胞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都聚在一起,欢度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颁金节。这一节日的来历是, 163
20、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将“ 女真” 、“谙申 ”等混乱族名,统一命名为满族。改族名为满族,标志着一个新民族的倔起,从此,满族便将这一天视为自己的盛大节日。 颁金即满语诞生之意。云南的满族最早是清朝初年来的。清顺治十六年(1659 年),吴三桂率清兵到云南。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吴三桂叛乱,下令恢复汉族发式和服装,挑 拨汉族与满族的关系,一时乱了半个中国,但是受到以康熙皇帝为首的清政府的坚决镇9压。清康熙十七年(1678 年)吴三桂病死。清康熙二十年(1681 年),贝子彰泰率满、汉两族官兵 10 万围攻昆明。平定叛乱后,据说“有八旗仆从不随师凯旋,潜匿滇境者”。此外,随满族
21、官员来云南的许多满族同胞,亦定居昆明等地。今天昆明的如安街一带曾是满族聚居的地段,有“旗人街”之说。云南有名的中秋月饼“火腿四两舵”。也是清末满族人胡云峰开办的“合香楼”糕点 铺所发明的。 辛亥革命后,许多满族留在云南,有的也迂回北方去了,但抗日战争时期,又有许多满族来到云南。特别解放后, 许多满族的科技人员、技 术工人、教师、艺术家、医生、学者等一大批人员,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云南支 边,有的是全家人一起从东北革命老区随着整个工厂、单位搬迁到云南来的,从此他们便留在云南为当地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云南红土地上的满族人在日常生活习俗方面与东北黑土地聚居区相比有很大变化,但满族人上进心强,
22、兢兢 业业工作,谦虚礼貌待人等民族性格依然很浓,所以在云南不少战线上都有业绩突出的满族同胞。其中,最 为著名的要数关肃霜。关肃霜,是人们所熟知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她出身于湖北荆州贫苦满族艺术家庭,1949 年巡回演出到昆明,便永远落脚于这片红土地上。她开 创了关派京剧艺术,还把云南少数民族中的景颇姑娘黛诺,哈尼女英雄椰枝等民族优秀儿女的形象推上了京剧舞台。满族是一个崇尚知识,重视教育的民族。云南 满族也不例外,所以 许多人都集中在文化艺术、科研教育、工程技术医疗、行政等部门工作。知识分子占人口的比例也很高。云南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 1998 年曾在昆明地区进行了 160名满族人员情况的随机
23、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人都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而且高职人数占 33%,具体是:正高职 20 人,占 13%;副高职 32 人,占 20%;中级10职称 42 人,占 26%;初职 18 人,占 11%;有行政职务而无专业技术职称 31 人,占 19%。满族虽是云南民族大家庭中较年轻的成员,但她的根已深深地扎在了云南这块红土地上。1995 年 11 月,在昆明 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云南满族同胞向大会献上了表演节目滑竹,他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竹子是云南满族的象征。东北老家多有白桦林,而云南盛产竹子, 桦树与竹子都有挺拔刚直、进取向上、朴实平凡的品质,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当地
24、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原料。北国的桦树迁徒南国而为竹,确 实, 满族也成为红土地上众多茂盛竹林中的一丛,他们正与周围的各族兄弟姐妹一起为红土地家乡的发展、繁荣贡献着自己的才智。4、水族据 1998 年统计,云南的水族有 0.88 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 0.066%,据 2000 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水族有 12533 万人,主要居住在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和黄泥河镇。水族由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 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水族古代先民在“芭虽山”即今南宁的昌江流域一 带繁衍生息,这里正是古代“骆越” 活动的地区。水族自称“虽 ”,汉称音译“水” 。历史上,水族被统归为“百越” 、“僚
25、” 、“苗” 、“蛮” 等,直到清代中叶之后才有所区别,改称为“水家苗”、“ 水家”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经过征求有关水族人士的意见,尊重水族人民的意愿,于 1956 年确定族称为“ 水族”。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同语族中的毛南语、侗语、布依 语、仫佬语和壮语有亲缘关系,尤其与毛南语及侗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各地水语彼此差异不大,可以互相通话。在与汉族人民长期交往中,水语吸收了不少汉语借词。11今云南水族通用汉语。巫师则使用一种在水语中称为“ 泐虽”的文字,以象形字及汉字倒写组成,汉语称“水书”,“反书”,水书共有 400 多个单字,多用于占卜、择日等民间宗教活动。水书中的年月均按水
26、历推算。水历以月相变化的周期定月份,一年分 12 个月,以阳历 9 月小季种植的月份为岁首,以阴历八月大季收割的月份为年终。流传至今的水书,是研究水族社会 历史和思想文化的珍贵资料。主要节日为“端节” ,过节时间在水历十一月至新年二月(相当于阴历八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的年终岁首阶段,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相当于汉族过春节。端 节的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其“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餐要设素席祭祖,祭品以鱼包韭菜蒸、炖或烤熟,辅以酒饭瓜果。设祭时将铜鼓、糯米把、衣着首 饰及农 具作陈列品,表示托远祖洪福过上好日子,往后依旧要靠劳动去开拓幸福。其 “初一”上
27、午要挨家挨户去吃祝贺性的新年饭,并把糖食果品及干鱼等供品分给孩童们。早饭后,到相 传为祖上沿袭下来的叫作“ 端坡” 的山坡上去 举行赛马活动。 节日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此外有春节、端午 节、清明节、七月半、六月六等节日,其俗与周围汉族相似。服饰,中青年男子多穿对襟便服,年 长者多穿无领 的布扣长衫,多用青 蓝头帕包头。现代盛行短衣,同时戴马尾帽、遮阳帽。未婚女子喜用浅蓝色、绿色或灰色布做便服长衫。常以蓝、绿色的绸缎作为上衣的上料。胸佩绣花长围腰,常用青白布长条巾包头,显得淡雅素洁,开朗明快。已婚女子的袖口、环肩至任口及裤脚,都以一道蓝杆花边作装饰。同 时坎肩、
28、袖口、裤脚要镶上斜面青布大组边,外缘又镶上两条组条。头饰,是将长发梳成一把盘于顶。再从右 侧插梳子加以固定并作装饰。现代年轻人的服饰常仿效相邻其他民族。12云南水族村寨多依山傍水,四周多修竹古木,村 边多水池鱼塘,房前屋后,喜植果木。古代房屋多用竹木建造,茅草、树皮或瓦片差顶,样式为“干栏” 式建筑。每栋一般为三五间,二三层。底 层豢养牲畜、 鸡鸭,堆放农具杂物等。上层住人,檐下留有较宽的走廊,可晾晒衣物、粮食或休闲纳凉。因依山修建,有些屋基前低后高,水族人民便巧妙利用地势,修建成 结构严谨、舒适美 观的“吊脚楼”。从 远处看去,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具有 浓厚的民族气息。现受建筑材料和周边民族
29、影响,有些人家已建土木砖石的平房或楼房居住,但仍保留一些水族建筑的风格。饮食,稻米为主食。辅助食物有包谷、麦子、红稗、荞子、豆类、薯类。蔬菜以青菜、萝卜、南瓜及豆类为主,辣椒、番茄、葱、蒜等 为主要作料。喜 欢酸辣口味,家家常备糟辣、酸汤、酸菜。肉类食品中,以鱼作为祭典和待客的珍品。保留着糯食的传统喜好,通常以之待客。糯米饭、糯米把、棕子常作为馈赠品,甜酒、腊酒也多以糯米制作。水族人民喜饮自酿的酒,从制曲到酿出成酒的全套工艺,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掌握。日常便餐多为酸汤菜及米饭,客人到家多以豆腐、 鸡鸭、肉类招待,贵宾到来多以小猪、鲜鱼做出佳肴招待。烹调方式上,喜用火锅,现烹现食。婚姻遵守同宗不娶,
30、过去多为父母包办,媒 约定亲等。 现在血表婚和包办婚姻已不多见。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但形式上仍通过媒妁才缔结婚姻。通常先托媒人给对方父母转个口信,使其有思想准备,再托人送礼品去提亲。女方 应允之后,才带酒肉去定亲。此后选适当的时候拾小猪去举行“ 吃小酒”仪式。接亲时要拾大肥猪去举行“ 吃大酒 ”仪式。 结婚当夜,伴娘陪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待到另一个吉日才把新娘请来,从此开始夫妻生活。婚嫁期 间忌打雷,故婚期多安排在秋冬季节。13丧葬活动,保留了较多原始信仰成份。历史上水族十分重视丧葬,从 报丧、悼丧、入殓、停棺、择吉、出殡、下土安葬,每一个 细小环节都要请水书先生来主持,严格按水书条
31、文去办。有能力的人家,都要请人演奏丧乐,唱 丧歌,跳丧舞。信奉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对古树、奇石、井泉往往要设祭供奉。若出现怪异,往往要去求巫师占卜决疑。占卜有铜钱卜、草卜、鸡眼卜、鸡蛋卜等。水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水族的故事传说种类很多。水族的诗歌是最能反映其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水族民歌的特点是曲调变化小,旋律简单,歌 词常唱常新。水族人民还大量学习、吸收、借鉴周围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学来丰富自己。水族民间乐器主要有铜鼓、大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多在节庆与丧葬时使用。水族演奏 铜 鼓时常以大皮鼓伴奏,极富特色。水族民间舞蹈主要有斗角舞、铜鼓舞、芦笙舞等。水族
32、妇女擅长刺绣、剪纸和印染。姑娘从小就在长辈的精心传授下学习和掌握这些工艺。剪纸花样丰富,主要是作为刺绣的图案。刺绣图案结构完整、形象生动、色彩 鲜明、美丽动人。印染工艺历史悠久。从种棉到织布印染及成衣,水族 妇女都能一手操持。水族 妇女用豆浆印染花布。其方法类似蜡染,很有特色。还有一种 缝染,类似扎染,也很有特色。水族的木刻、石刻、银器加工和竹编织工艺也颇有特色。云南水族人民有自己悠久而光荣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新 时期,水族人民大力 发 展特色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为云南边疆的经济发展、社会 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5、蒙古族14云
33、南省共有蒙古族 1.04 万人(1998 年末),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的0.106%,据 2000 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有 28110 万人,主要居住在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少量分散在其他地区。居住在云南的蒙古族是元朝随军至滇后落籍通海的。公元 1252 年,元世祖忽必烈率 10 万大军经甘肃,进入四川。渡金沙江入滇, 结束了大理国在云南的统治,统一了云南。1283 年在通海境内曲陀关建立了 “临安、广西、元江等 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现在河西镇的曲陀关、大寨及今九街乡的鞑靼营成了蒙古军的主要驻扎地。元朝中后期,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迁到河西城等地居住,一部分人则迁居凤山脚下。元朝
34、以后,因受到民族歧 视,散居的蒙古人多改为汉族,逐 渐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住在河西城、鞑靼营等地的蒙古族居民则搬迁到凤山脚下, 渔户村(今兴 蒙乡)成为云南蒙古族最大的聚居地。兴蒙乡是 1987 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的民族乡,位于通海县秀丽的杞麓湖畔,凤山脚下,有 5 个自然村,全 乡共有 1737 户 5479 人(1998 年) ,其中蒙古族有 5338 人占 98%。蒙古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语支。几百年来,云南蒙古族语言、文字随着当地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现在文字已全部采用汉文,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有的、独立的语言。 这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大多数的短元
35、音和辅音、语法结构与北方蒙古族语相同,词汇只有少数与北方蒙古族语一样。在姓氏中,仍保留着旃姓、期姓、奎姓、华姓等具有民族特点的姓氏。云南蒙古族信奉多神,所 谓万物有灵万物有神。家内堂屋楼上供奉“ 天地君亲师”牌位和祖先牌位,厨房供奉灶王爷,每个族姓有宗词。在 5 个自然村内有观音、三圣宫、 财神天王、 鲁班、 龙王、山神、土地等 10 多座庙宇,大的庙宇还有定15期庙会,其中农历二月十九日的观音会最为盛大,会期 5 天 5 夜, 举行宗教祭拜活动,搭台唱戏,具有群众文艺活动的特点。由于本地蒙古族建筑 业发展较早,中国建筑业的祖师鲁班也是蒙古族群众崇拜的对象,农历四月初二这一天是蒙古族的“鲁班
36、节” ,在外地搞建筑的人都要赶回来过节,衬里杀猪宰羊,抬着鲁班雕像,载歌载舞、巡游各村,同 时进行耍龙、跳蚌壳、划彩船等活动。80 年代初,恢复过“那达幕 ”节,全乡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如民族舞蹈、体育活 动等等。云南蒙古族也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火把节 等节日。云南蒙古族喜歌善舞,传统 的乐器是龙头四弦琴,平时另女青年普遍都参加的娱乐活动是“ 跳乐” ,青年们围成圆圈,用四弦琴伴奏,踏足 击手, 边歌边舞,舞姿健美,欢快有力。平时演出的还有云南花灯、滇 剧等。蒙古族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故事等,主要是以 缅怀祖先的事迹、与黑暗的封建 势力斗争的人物故事,征服自然、改造
37、自然的传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憧憬为主要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是民间长篇故事阿扎拉的故事。歌谣则保留在“ 打乐”活动中,歌谣大致分为跳乐歌、对歌、讲词三类,表 现手法简练、含蓄、充满智慧,具有较强的音乐性。过去,蒙古族男子穿的是 长袍,腰 间扎腰带,与北方蒙古族相似。建国后,男子服饰已与汉族一样,而妇女服饰和头饰则很有特色。妇女上装一套共三件,第一件是贴身衣。高领、袖长至手腕,衣 长及臀;第二件衣服居中而无 领,手袖、衣长与第一件相同,穿着时衣袖反卷至肘和臂之间;第三件外衣是无袖无领,衣长只及腰部的对襟小褂,小褂左右两边各钉一排大小不一样的圆型银扣,腰间扎一条布腰带,在衣袖、高领和腰带两端都绣着
38、精美鲜艳的图案和花边,三件衣服 长16短搭配,穿上后颇为美观大方,这种衣饰的高领、弯尖、袖口及花边图案还保留着北方蒙古族服饰的一些风格。 妇女的头饰,在青少年时,戴 凤冠帽,两条 发辫绕 在帽边上,辫尾扎红缨,成亲后的妇女不戴帽子,用包头围在头上,生 过孩子后,头发要全部盘绕在头上,用包头帕盖起来。 这里令人称道的风俗是“接柴”。当有人上山砍柴,家里的人必 须按照古规到路上去接,并替挑柴人挑一程,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文明和睦、互相关心的美德。元朝以后,远离大草原的云南蒙古族居民,离开了马背, 过着上山而樵,下水而渔,缘田而耕的生活。他们利用杞麓湖丰富的水产资源,捕 鱼捞虾,以发展渔业而著称,并打桩
39、垒埂,移石筑坝,把湖边大片沼泽 地变成了数干亩良田,使蒙古族聚居地变成了鱼米之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乡镇企业更是迅猛壮大。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建筑工匠参与建造了通海秀山古楼、聚奎阁等省内的一些建筑,使他们在省内享有盛誉,近几年组织起来的兴蒙乡建筑队伍, 实力更强,技术更精,他们承建了各种类型的厂房、 车 站、影剧院、体育馆、医院、宾馆等多层或高层的建筑,从未出现过不合格工程,成为远近闻名的“ 建筑之乡”,省内、省外,甚至国外都留下了云南蒙古族建设者的足迹。1998 年建筑业收入820 万,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 20.4%,建筑 业已成 为兴蒙乡的一大经济支柱
40、。1998 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 2305.16 万元,比 1997 年增加 298.81 万元,增幅为 14.89%,全 乡人均收入 6625 元, 远远超过 1997 年人均收入。粮食 总产量达 256.58 万千克,是解放前粮食产量的 4.3 倍,人均粮食 489 千克,比 1997 年增加 72 千克。“教育 为本,科技兴乡”是兴蒙乡人民的共识。近几年来兴蒙乡实现了九年义17务教育,现有中学 6 个班,小学 16 个班,还有幼儿班 5 个,中小学入学率达1000o,巩固率也达到 100%。蒙古 乡每年都有 12 人考上大学,近 20 年来,全乡培养出大、中专生 100 多人,群众的文
41、化素 质有了很大的提高。6、德昂族德昂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于云南西南部,其中 70%的人口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梁河、盈江、瑞丽、陇川等县;保山地区的保山市,临沧地区的镇康县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永德县。思茅地区的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也有少量分布。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镇康县的军赛两地是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他则与景颇、汉、傈僳、佤等民族分寨而居,其中有少数村寨间杂在坝区傣族村落之间。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婉蜒伸展于德宏、临沧等地,德昂族就分布在这两山脉的群山之中。这里森林密布,牧场宽广,具有 发展畜牧 业的广阔前景。在深山密林中,栖息着虎、豹、熊、鹿、麂子、野猪等数十种
42、野生动物。这里具有夏无酷暑、冬无飞雪、无霜期长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的特点。一般年平均温度坝区为 22,山区为 19.5左右,年降雨量约为 1500 毫米,80% 的雨量集中在 5 月至 10 月,尤以 7 月、8 月为多,气候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由于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不 论是低山、缓坡或平坝,土质都很肥沃,自然条件甚 为优 越,是一个宜农、宜牧、宜居住的美丽之乡。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公元前 2 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属于云南的土著民族。德昂语分布雷、若 马、纳盎三种方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部分人会讲汉语、傣 语和景颇语,通用傣文和汉文。每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 16 人,
43、高中生 101 人,初中生 429 人,小学生 2810 人。根据第四次全国18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人口为 1.54 万人, 1998 年有 1.7 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 0.13%。据 2000 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有 17804 万人.德昂族有自己的宗教节日,其中“进法”、“出洼”、“做摆” 和“烧白柴” 较为隆重。“进洼”和“出洼”期间,要到佛寺拜佛 3 天。此外,中青年男子还要汇聚一起集体舞蹈,并有象脚鼓、铓锣、 钹、竹笛、芦笙和小三弦等乐器伴奏。舞时由肩挂象脚鼓的青年带头击鼓起舞,敲铓锣者次之,其他尾随于后绕圆圈而舞;舞姿纯朴, 动作优美。“ 进洼”时还唱一种
44、叫做“别杆朵” 的歌曲。歌词主要是陈述德昂族的历史渊源并祈求粮食丰收等。 德昂族有文身习俗,一般在手背、大腿和胸部刺以虎、鹿、乌、花草等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德昂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其中一部分来源于德昂族自己用傣文记载的经书,而大部分是口头流传保存下来的。这些民间文学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有神 话、传说、史诗、故事,也有诗歌、寓言、笑话、谚语。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德昂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创造才能,表现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是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学宝库中一宗宝贵的文学遗产。 德昂族古歌达古达楞格来标叙述了德昂族
45、起源,并由德昂族民间歌手一代一代往下传。在德昂族的民间传说中,流行最广的要数芦笙哀调,它 记述了德昂族古代有个叫做“ 昆撒 乐” 的男青年与女青年“欧比木”相爱,遭到 贪财的女方父母的反对,昆撤乐为了寻找金钱出走,欧比木 则被其父母赶到地边草棚里居住,当昆撒乐外出归来时,欧比木已被豹子咬死的爱情悲剧。追求婚姻自主的青年们,为谴责贪财的人和纪念这对情侣,把他们的不幸编成诗歌演唱,把它谱成芦笙曲19调吹奏。这个血的教训对德昂族的婚姻自主有着积极的影响,直至今日,德昂族婚姻的缔结,基本上都是青年男女自己作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个德昂族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支系,有“ 红德昂”、“ 花德昂”和“黑德昂”
46、3 种。“ 红德昂 ”和“花德昂”妇女剃光头,包头两端后垂,戴大耳坠,银项圈,穿蓝、黑色对襟短上衣,襟 边镶二道红布条,下摆边沿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以大方块银牌作纽扣,裙子上遮乳房,下及小腿。“红德昂” 妇女的裙子上有显著的红色线条。“花德昂”妇女的裙子织有红、黑、蓝颜色的匀称宽线条。“黑德昂”妇女的裙子以黑 线为主,中 间有红、白细线条。此外, “黑德昂”妇女婚后蓄发。裹黑布包头。德昂族妇女在服饰上,除佩戴 银 制品外,最具民族特色的是套在妇女腰上的“ 藤蔑腰箍 ”。一个 妇女身上所套腰箍的数量即是这个妇女婚前被小伙子所追的数量。德昂族盛行“ 毫味尼别”( 串姑娘 )制度,大体有两种
47、方式:一种是男青年 头头“叟包脑”带领一群小伙子去串一群小姑娘,集体对歌,一般多在婚礼晚上或节日活动中进行;另一种是小伙子单独“串姑娘” ,一般是当夜幕降临时,小伙子携带芦笙或萧到所选定的姑娘家的竹楼后门,轻吹芦笙,以作试探。若姑娘有意,就把小伙子请进家,此时,女方的父母兄弟皆要回避,之后男女即对唱情歌小调,互相倾吐衷情。经过一段时期的恋爱后,若双方情投意合,愿意 结为终身伴侣,小伙子就赠给姑娘一包茶叶或其他礼物。姑娘将茶叶挂于床头,父母也就知道女儿有了对象。如果同意女儿婚事,即将茶叶取下,否则,便叫女儿将茶叶退回。同时,小伙子也把找到对象之事告诉父母,父母即在本村内物色两位有声望的老人去说媒
48、。德昂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姻制度,只要男女双方愿意,百姓的儿子可以讨富户或“ 达干”( 头人) 的女儿,富户或“ 达干”的儿子,也可以与百姓的女儿结为夫妇。20德昂族的艺术,主要有音乐和舞蹈。德昂族喜好的乐器一般是象脚鼓、 铓、钹、磬、葫芦笙、萧、小三弦、口弦等,多在唱歌和 “串姑娘 ”时使用。德昂族有在重大节日中跳舞的风俗,较有代表性的是象脚鼓舞,由敲着象脚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余的男女跟在后面绕圈而跳,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在外、女子在内,由一个戴着直径 3 市尺草帽的男子,带头击象脚鼓,其他男子则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的花纹、兜圈而舞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德昂族人
49、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得到改善。他们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展多种经营, 发展经济林木,大力种植茶叶、油桐、咖啡及各种水果,经济收入逐年增多;德昂族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导下,基本解决了温饱,正迈步奔向小康。7、基诺族基诺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 1990 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 查统计,基诺族总人口为 1.8 万人,其中云南省有 1.78 万人。截至 1998 年末,全省基 诺族人口为 1.83 万人,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0.14%,据 2000 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有 20685 万人.基诺族自称“基诺” 、“基 诺册饶” 、“基诺阿饶” 、“基诺珠” 、“基诺阿珠”、 “基诺玛”、“基 诺阿 玛” ,即“ 基诺 人共同体” 之意。 “基诺” 为基诺族语言记音,基为舅舅之意;诺为后边、后面、后人、后代之说,“基诺” 应是 “舅舅家的人”或“ 尊重舅舅的民族”的意思, 汉文献的零星记载中,多半称之为“ 攸乐”或“ 攸乐人”。基诺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基诺语地名为“ 基诺洛克” 或 “基诺厄塔”,意思是 “基诺人居住的地域”或“ 基诺山”。基诺山基诺乡辖 7 个村公所,45 个自然村,截至 1998 年底,全 乡有 2636 户。共2111086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