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邵培仁(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8)摘要 媒介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媒介生态系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不断变化的生命系统,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枢纽,开放的、动态的、平衡的预警系统。媒介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含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和一级生产者(传播者) 、二级生产者(媒介) 、三级生产者(营销) 、消费者(受众)和分解者(回收、利用者)等。媒介生态的机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两部
2、分。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主要从媒介生态系统规划、媒介生态工程规划和媒介生态管理规划入手,依循合理的规划步骤,秉承整体互动、不偏不倚、平衡循环的路线,通过一定的社会革新和人类干预,争取形成媒介系统的“循环式食物链”和“绿色生态链” 。关键词 媒介生态系统,深生态学,生态规划,循环式食物链,绿色生态链Review on the Structur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Media EcosystemShao Pei-ren(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3、 interdependentAbstract: Media ecosystem is a homeostatic unity constructed by interac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of substance-exchange, energy flow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mong human beings, medium, society and nature. As a hub of substance-exchange, energy flow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
4、edia ecosystem is an organic unity and a variable life system with open, dynamic and balanceable early-alarm functions.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the latter including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technical environment, etc), the first-level producers (communicator)
5、, the second-level producers (media) and the third-level producers (marketing), consumers (audience) and disintegrators (recycler). Media ecosystem is consisted of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s,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of which should begin with the programming of media ecology system, pro
6、ject and management following the rational procedure and integral interaction route, through social reformation and human intervention,to form a circulatory food chain and a green ecological chain of media ecosystem. Keywords: media ecosystem, deep ecology, ecology planning, circulatory food chain,
7、green ecological chain文化是基因不易改变,文明是肌肤可以改善。媒介生态系统论将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形成的生态系统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平等的统一的互动整体,主张和鼓励人类与媒介、社会、自然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共处的共演共进关系,提倡和支持人2类努力阻止或消灭对环境、生物圈造成危害以及对健康和人类安宁形成刺激的行为,推动和促进人们理解媒介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团结、自然环境优良对人类对国家的重要性。一、媒介生态系统的定义与阐述试图将媒介领域理解为一个永无止境的相互作用系统,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生态地想像自然环境与人、社会环境与媒介、媒介与媒介、媒介与人之间的复杂互
8、动关系,是颇具挑战性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1、什么是媒介生态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共同形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概念是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阿乔坦斯利(A.G.Tansley,18711955)于1935年7月在生态学杂志首先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得到广泛关注,6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同样,我们今天也必然要将“媒介生态系统”作为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所谓媒介生态系统(media 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
9、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对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进行理解:(1)媒介生态系统是媒介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媒介生态学的最高层次;(2)媒介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是由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共同组成,缺一不可;(3)媒介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调节、自适应、自组织和自更新的机制达到动态平衡;(4)媒介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机制达到良性循环;(5)任何媒介系统都将面临需求量的无限性与资源量(营养级的数量)的有限性这对永久矛盾,解决这对矛盾必须采用生态观念、和谐思想和绿色思路;(6)媒介生
10、态系统是一个被现代传播科技武装起来的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动态整体系统,任何解决问题的成功做法都可能很快过时,我们必须不断面对新的挑战,思考新的办法。2、媒介生态系统的认识和阐述如果从生态系统概念或认识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媒介生态系统,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阐述。媒介生态系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坦斯利(A.G.Tansley,1935)认为,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还包括了人们称为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复合体。我们不能把生物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分开,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 1德3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鲁曼(N. Luhmann)曾说过:“一般系统理论和控制
11、论,在传统古典系统理论把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当作基本概念之外,又附加上一个新的模式去强调系统同它的环境的区分。这个新的典范使得系统的结构,包括区分化的形式,连同系统的过程一起,都同时地同环境相关” 2。然而,环境讲的是时空的交集,而生态却讲时空中因果与消长的交织。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物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里所描绘的是一幅整体的社会和谐、万物共荣、良性循环的美丽图景:天覆地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同样,媒介生态系统中的
12、种群与环境、人和媒介同社会和自然也是不可分割的复合体或统一体。作为整体生态系统中的人,必须认识到:“完整的人”应该既是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也是技术与情感的平衡,否则就会沦为“单向度的人”;对于整体,人既不能脱离于它也不能自立于它,而只能与其融为一体;对于整体,人伤害它就是伤害自己,优待它就是优待自己。当下,媒介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整体性变化”,它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冲破体制和语言的藩蓠,向着媒介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以一种整体意识关注世界、关注媒介、关注人类,已经成为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媒介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的生命系统。马克思当年曾经明确提出:“现在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
13、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3媒介系统作为同社会系统相关联的一个有机体,一方面它要张扬自己系统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它同周围环境诸因素的复杂关联性;一方面它具有自组织、自协调、自循环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环境和他者的外干扰、外扰乱、外逼迫的被动性。在生命系统内,人类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位,“我们需要诚实。我们需要从我们的种系特殊性的狂妄自大中解放出来。没有证据说明是被选出来的。我们不是专为其他的生物制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物种。我们也不因为我们数量众多、力量强大、充满威胁而最重要。我们顽固的特殊物种错觉以直立的哺乳动物杂种外形掩盖了我们的真实地位。”“人类不是生命的
14、中心,任何其他什么物种也不是。人类甚至并不靠近生命的中心。我们只是这个古老的巨大整体中的一个新近的迅速生长的部分。”“没有什么科学证据能够说明人类是地球生物进化的最终胜利者,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断定我们人类会比恐龙在地球上繁衍生存的时间长。” 4作者简介邵培仁,男,江苏淮安人,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传播学、媒介生态学、媒介管理学。课题项目此为 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创新研究重点基地宗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媒介地理与媒介生态研究的成果之一。1 A. G. Tansley , 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15、 Concepts and Terms, Ecology, Vol. 16, No. 3 (Jul., 1935), pp. 284-307.2Niklas Luhmann, The different of Socie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P229.3马克思:资本论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12页。4“就传播关系来说,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复杂的互动关系。与以往不同,媒介生态观念倾向于人与自然是和谐一体的一元论思想,相信人天双赢的可行性,主张媒介与媒介、媒介与社会、社会与环境和谐协
16、调、同生共进。”5换句话说,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命系统, “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我们应该允许媒介生态系统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价值判断去对待和处置它同环境的复杂关系,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和性质不断调整自身的姿态和结构。未来媒介将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论是在物质世界奔跑还是精神世界流动,媒介都将以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有机统一、共进共演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媒介生态系统是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枢纽。R.Lindeman 早在 20 世纪 30年代就发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移动规律,创建了营养动态模型。后来 R.E.Ricklefs 在生态学(1979)一书中提出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
17、流动的基本模式,表明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6 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媒介生态系统不仅是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枢纽,还是信息传播与信息共享的中心。媒介生态系统中三种资源的交换与流动,使其具有生机与活力,而不交换、不流动则会导致系统衰老、退化,甚至瓦解。因此,良性循环的媒介生态系统总是具有连锁性、流动性和衰减性的特点,物质、能量、信息能够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有序流动、互动互助、功能衔接、共进共演。其实,自从拉斯韦尔(H.Lasswell)最先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1948)一文中提出了“五 W模式”,接着香农和韦弗(Shannon and Weaver)在通讯的数学
18、原理(1949)一书中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施拉姆(W.Schramm)在传播是如何进行的(1954)一文中提出了传播的循环模式,再到提出整体互动模式, 7传播学的研究始终是围绕传播系统进行的,并最终形成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三论的明确交集:信息论探讨信息传播由起点到终点全过程的状况,系统论研究信息、物质与能量的流通如何影响系统的互动,模控学研究如何利用系统间信息的传布减少输出行为的偏差以直达目标,而传播学则探讨系统之间信息流通的方式、媒介特点、受众面貌、信息所造成的系统之间互动的效果。从此以后,信息传播过程已完全可以由媒介生态系统的观点诠释,并被视为具有开放性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
19、流的行为过程。因此,就这一点来说,传播学的历史差不多就是媒介生态学的历史。媒介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平衡的预警系统。媒介生态系统所面对的不是静止的孤立存在的个别种群现象和生态问题,而是要从媒介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去面对“整个生活的世界”,即它要向所有的变化莫测的影响性因素和相关性现象开放。换句话说,凡是同媒介生存4美林恩马古利斯著:生物共生的行星 ,易凡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年,第 96页。5邵培仁著:传播学 (修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5页。6 Robert E. Ricklefs, Ecology, New York: Chiron Press, 1
20、979, P12.7邵培仁著:传播学 (修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76-83页。5与发展有关的各种生态因子,都可以从一定角度和窗口进入媒介生态系统,事实上也没法拒绝这些生态因子的影响和渗透。因此,不论是传播活动还是媒介经营,都要从媒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高度重视和合理利用各种外部条件。老子说:“天之道,损(意为减少)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意为供奉)有余。”媒介生态系统有自组织、自调节、自适应的平衡功能和预警功能。用媒介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在系统生态(环境与组织)、系统行为(适应、互动、传播)和系统控制(前馈、回馈)三者的互动过程中,系统控制总是及时地将
21、前馈与反馈信息传给主控中心,主控中心通过适应、互动、传播等系统行为来调控信息的流量和流向、行为的力度和偏差, “损有余而补不足”,从而实现媒介系统生态(环境与组织)的平衡与循环,维系媒介系统的生存与发展。总之,媒介生态系统不是一种封闭的静态的呆板的结构,它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具备程序转换能力的和具有平衡与循环本性的生命体。二、媒介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媒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和整体互动体系,它强调内外环境的协调和各种相关生态因子的互动,主张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媒介生态系统是以媒介产品生产、传播和营销为核心的相关要素的组合。它包括信息传播的全部过程,也包括媒体通过时间和空
22、间反映出来的媒介产品形态、频率频道、人力资源、广告资源,也包括受众支持、信息系统等等。前者可看作是传播生态系统能量的内部流动定律,后者则是能量的外部流动规律。1、媒介生态系统的组成媒介生态系统的组成不同于一般生态系统的组成,它既包括非生物成分又包括生物成分,但更多的要考虑与其密切相关的部分。根据我们的理解,媒介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含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和一级生产者(传播者) 、二级生产者(媒介) 、三级生产者(营销) 、消费者(受众)和分解者(回收、利用者)等。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
23、和自然资源等同人们生活和传播活动有关的那一部分自然条件。介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是物理环境。物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具有各种不同价值观并能减弱或加强传播效果的特定的人为的建筑实体和物理情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由人类主体聚集、汇合后所形成的社会状况和条件。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或讯息环境等。一级生产者。一级生产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6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一级生产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还决定着媒介生态的状况。一级生产
24、者可以分为普通生产者和职业生产者。普通生产者不专司传播,也不以传播谋生,因而也无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职业生产者专司传播,并以此得到物质上的利益和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通常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有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它们包括记者、作者、主播、编辑、编剧、导演、制片人等。二级生产者。二级生产者是指介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如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 ,也用来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电影公司、网络公司和媒介集团等)。三级生产者。三级生产者包括发行公司、广告公司、
25、投资公司等,是整个媒介产品经营的龙头,制约着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可以说,媒介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围绕媒介产品的发行与销售而展开的。因此,媒介的发展、媒介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都要从扩张媒介产品的发行与销售能力上去寻找出路。从媒介生态的角度来说,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功能齐全的媒介产品营销种群,上接传播者、媒介,下联消费者,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机互动,才能实现媒介市场的充分渗透和媒介生态的平衡循环。消费者。消费者在这里专指接受信息的人群,它既是传播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大规模信息传播中的消费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消费个
26、体参与者和对话人。对于信息消费者可以从年龄上、地域上、文化上进行分类,也可以从传播者感知的角度分为预期消费者、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还可以从同传播关系的角度分为纯粹消费者和介质消费者。分解者。分解者虽然位于信息消费和信息接受一端,但是,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分化信息的能量、化解舆论的压力、分解媒介的质态,将其归还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或者被生产者再次加工或利用。废品收购站、造纸厂、图书馆、资料库、博物馆是分解者,电子媒介和印刷媒介也可以互为分解者,知识生产者还可能是新闻生产者产品的分解者。据统计,某市由印刷媒介生产者生产的报纸有 90%、图书有 85%被分解者分解,进入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过程。在
27、媒介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对媒介生存、发展、扩张与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组成因素或生态因子,既具有紧密联系、协调运作的结构和机制,也具有一系列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特点:(1)综合性,即各种媒介生态因子是以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态势对媒介生存与发展产生作用;(2)非等价性,即诸多媒介生态因子中必有起主导或决定作用的因子;(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媒介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或缺;(4)限定性,即媒介在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类型或不同强度的媒介生态因子;(5)反作用性,7即生态因子能对媒介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媒介组织的行为也会对生态因子产生反作用。2、媒介生态系统的结构媒介
28、生态系统的研究必须必须首先从结构开始。与同其它生态系统的描述不同,媒介生态系统的结构有其特殊性。对此,我们可以从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两个方面来描述和分析。形态结构。媒介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是指媒介生态组成成分在时间和空间上配置与变化的基本构架。它可以分为垂直性结构和水平性结构。从级别层次的角度来看,垂直性结构的最上层是意识形态层,接下来是全国性媒介、省级媒介、地市媒介、县级媒介;从空间生态位的角度来看,垂直性结构的排列顺序是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报纸、杂志、图书等。对于水平性结构的分析,大多是相同层级、相同媒介种群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比如从媒介地理学角度分析得出的与中国“西高东低”的自然地理形
29、势截然不同的“中国媒介东高西低的地形”论点,就是横向的比较分析。当然,我们还可以依据媒介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建构一种更为复杂、更加科学的纵横交叉的媒介生态系统分析模型(图 1 媒介生态系统模型) 。社会环境产 业 环 境生产者 1:记者、作者、主播、编辑、编剧、导演、制片人内部环境生产者 2: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内部环境生产者 3:发行公司、广告公司、投资公司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消费者与分解者:读者、听众、观众;回收、提取、利用。外部环境媒介控制种群经济环境 政治环境文化环境 技术环境辅助种群自然环境图 1 媒介生态系统模型8功能结构。媒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子之间最重
30、要的联系是通过功能转换和资源交换来实现的,即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将媒介与环境、传播者与消费者连接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整体。媒介生态功能结构的食物链是指由于资源和功能关系在媒介之间形成的一种链条关系。食物链可以加长,比如信息传播的食物链:生产者信息符号媒介消费者回收者传播者;知识生成的食物链:数据信息知识理论科学思想智慧;媒介经营的食物链:传者种群信息种群受众种群财力种群传者种群。但是,媒介食物链加长不是无限的,因为当物质、能量、信息通过食物链由低向高流动时,高一级的媒介因子不能全部利用低一级的媒介因子,这样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会有一些物质、能量和信息减少,直至因可用性不大而失去继续开发的价值。三、
31、媒介生态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弗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写道:“习惯上,规划过程被描述成一种线性的进程。其实与其他人类行为一样,决策的制定是很少按照这种线性与理性的模式进行的。但它仍属于人类活动的某种逻辑序列,并能够表述为某种简单的组织框架。 ”8 媒介生态系统的规划与管理也很少按照某种既定的线性进程和理性模式进行,但是,肯定会有一些核心的或共同的问题需要讨论。1、媒介生态规划的概念及发展过程规划是运用科学原理、方法和技术信息,对众多选择进行思考、分析、论证并获得一致意见的过程。媒介生态规划是指运用媒介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社会文化信息,就媒介生态建设与生态发展的众多方
32、案和可能的机遇进行思考、分析、论证并进行决策的过程。对此,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认为:生态规划“可以被再解释为就任何特定的人类使用方式明确地提出面临的机会和约束,调查能够揭示出最合适的区位与过程。 ”因为“所有的系统都渴望生存与成功。这一论断可以被描述为优化适应健康。其对立面是恶化不适应病态。要实现前述目标,系统需要找到最适宜的环境,并改造环境及自身。环境对系统的适宜性可以定义为只需要付出最小的努力和适应。适宜和相符是健康的标志,而适宜的过程也即是健康的馈赠。寻求适宜归根结底是调整适应。要成功地调整适应,维护并提高人类的健康与幸福,在人类能运用的所有手段中,一般来说文化调整尤其是
33、规划可能是最为直接而有效的。 ”98 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著:生命的景观 ,周年兴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年,第 3页。9媒介生态规划的知识基础是景观生态规划。景观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景观的概念最早可以在圣经 (旧约全书)中找到它的踪影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后来景观又具有地理学和生态学上的意义。景观规划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认识、发展、再认识、再发展的过程,其间许多历史运动和事件都对景观规划中对环境的认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早期的景观规划活动完全从功利角度
34、出发,并未考虑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在 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 Patrick Geddes(18541932)提出了“先调查后规划”的主张;美国景观之父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Olmsted) 、乔治珀金玛希(George Perikns Narsh)和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为代表的规划师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认识到景观、生态是一个自然的系统,并开始了生态规划的初步尝试。从二十世纪初至中叶,出现了大量涉及开放空间系统、城市公园及国家公园的规划。在思想上,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芒福德与本顿麦凯(Ben
35、ton Mackaye)等人先后倡导了规划的“生态理论” 。而在技术上,沃伦曼宁(Warren Marnning)和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等人则创造并改进了生态规划的方法。此时生态思想已经渗入到规划领域,为规划注入了活力。直到 20世纪 60年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以设计遵从自然一书正式对追求人为秩序和区划的传统城市物质规划方法宣战,提出了基于生物生态学适应性原理的人类生态规划方法。目前,生态规划已成为世界各地规划研究的热点,一系列专著也相继问世,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的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 、伯恩鲍姆和卡尔森的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等便是其中获得高度评
36、价的著作。 10直至今日,在无数生态规划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不仅生态规划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从自然生态系统扩展到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进而向媒介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生态规划领域发展。2、媒介生态规划的铁则与主要步骤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媒介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媒介愿景和媒介生态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媒介产品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优化人与媒介、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实现媒介的和谐、高效、持
37、续发展和良性循环。9 McHarg Ian L.1981.“Human ecological planning at Pennsylvania”.Landscape Planning,P112-113.10 美查尔斯A伯恩鲍姆,罗宾卡尔森著: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 ,孟雅凡、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10媒介生态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最著名的定义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即“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并不损及后代需要的能力” (WCED,1987,8) 11。1993 年,美国国家环境委员会又作出了新的界定:可持续发展, “一种战略,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护未来
38、的环境潜力,依靠利息生活而不是消耗自然资本。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将环境及积累的资源传递下去,使我们的孩子生活得像我们一样,最好是比今天的人们生活得更好,不应限制后代人的选择,而应努力扩展他们的选择机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依靠地球自身的资源生存(1993,2) 。 ”因此,媒介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媒介发展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它是联系媒介发展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强调媒介生态的良性循环、再造再生、可持续发展,其目标是追求媒介的绿色、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环境的友好,人类的和谐。媒介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媒介生态系统规划、媒介生
39、态工程规划和媒介生态管理规划三部分。媒介生态系统规划,由生态因子规划、生态关系规划、生态传播规划、生态文化规划和生态功能规划等组成;媒介生态工程规划,由信息生态工程、传播生态工程、水生态工程、能源生态工程、景观生态工程、建筑生态工程、产业生态工程、物流生态工程等组成;媒介生态管理规划,由媒介产品的生产、传播、营销的生态管理和媒介人才、媒介经济、媒介资产的生态管理以及媒介生态代谢管理、生态体制管理等组成。生命的景观一书的作者弗雷德里克斯坦纳教授具有丰富的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参与了大量的社区和区域规划项目。该书从如何开展生态规划、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生态规划出发,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总结了规划技
40、术与规划应用的经验,介绍了如何开展生态规划,以及如何确定规划问题、规划目标的步骤、方法和原则。他把生态规划划分为十一个步骤,详述每一步骤可能开展的工作,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了解如何开展生态规划 12,这些对于我们进行媒介生态规划均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作用。明确规划问题与机遇。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环境问题和机遇,而问题与机遇则导出了特定的规划议题。例如,新区的发展规划与土地拥有者之间的冲突问题,与当地自然景观的融合、协调问题,与周围其它社会组织或机构的关系处理问题,以及新建的优美景观和娱乐设施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而关键的挑战在于如何在适应新发展的同时,保护那些吸引人们来此的自
41、然资源。确立规划目标。目标能清晰地显示企业未来的理想景象。设立相应的目标是生态规划的11 WCED,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8.12 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著:生命的景观 ,周年兴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年,第 12-24页。11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以目标为导向的规划必须“从社区及其居民的目标出发,然后开发那些构成实现社区目标最佳途径的项目,并注意不要让这些项目的结果导致不良的行为或成本后果。 ”13因此,所有受此目标影响的人都应该参与到确立目标的工作中来,而且要让参与具有持续性,即人们能够继
42、续参与其后的规划过程。确立规划目标的公众组织包括市民咨询委员会、技术咨询委员会、邻里规划委员会、名义团体研讨会等。景观分析,区域尺度。景观分析的尺度主要有区域、地方和特定场地(强调地方性)三种。景观的尺度也可被理解为:(1)风景;(2)栖居地;(3)生态系统;(4)符号。 规划工作涉及相互联系的各种尺度等级,每一等级都有自己的特性,而每个等级的整体都是更高等级的组成部分。因此,生态规划应根据区域和景观实际,从不同尺度及其等级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区域、地方和特定场地被认为是对景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很有用的分析尺度和等级。景观分析,地方尺度。规划应对更为具体的规划区域上发生的过程进行研究。对地
43、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自然过程、人类计划或活动的认识。生态规划过程中的这一步骤类似于前面各步,包括对构成规划区域的物理、生物及社会元素的相关资料的收集。由于成本与时间在许多规划过程中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故现有的已出版或绘制的资料是最容易、也是能最快地获取的。如果预算及时间允许,在开展景观分析时,最好组织跨学科团队收集新的资料。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个步骤都是跨学科收集资料的过程,包括搜寻、汇集、调查、绘制。详细研究。详细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为了理解人类价值观、环境的机遇与约束及正在研究的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要完成此任务,关键是要使研究与当地现状联系在一起,将问题、目标与资料调查、分析联系在一起
44、,进行不同尺度的适宜性分析研究。典型的详细研究,如适宜性分析,是基于生态调查及土地使用者的价值观念,以确定某一特定地区对多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规划区的概念及多解方案。在适宜性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普遍性的概念模型,以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预景分析。提出的模型必须能够保证目标的完成而不应偏离规划目标;预景分析(即未来可能的选择)确定了未来对区域进行管理的可能方向,因此可以作为讨论的基础,而由社区来选择其未来。在此当中,实施的可能性也应当予以考虑。规划选择的组织有专家研讨会、特别工作组、市民咨询委员会、技术咨询委员会、公众听证会等。规划选择的技术手段包括公民投票、同步调查、 “目标一实现”矩阵等。景观规
45、划。景观规划将最优的概念和待选方案综合在一起,并考虑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在地方尺度上提出发展战略。它为政策制订者、土地管理者及土地使用者提供了灵活的导则,13 Herbert Gans, The Urban Villagers: Group and Class in the Life of Italian-Americans, Free Press of Glencoe , 1962, P53.12以指导对某一地区进行的保护、恢复或开发。在这种规划中,必须留有足够的自由度,便于地方领导者及土地使用者针对新的经济需要或社会变化而调整其行动。规划应该包括对政策及实施战略的书面表述,以及一张表现景观空
46、间组织结构的地图。持续的市民参与及社区教育。一个生态规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民众参与到其决策过程之中。有无数这样的先例,政府或企业突然公布某一项目的规划方案,但该规划事先并未与相关人员协商,尽管将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结果规划受到民众强烈反对。可行之策应是使民众参与到规划过程中,征求民众意见,并将意见融入规划中。虽然这么做可能会使规划周期加长,但会获得地方民众较高的支持率,从而加强对规划的监督力度。设计探索。设计代表了对前面所有规划研究的综合,也是赋予形体并在空间上布置要素。规划师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详细设计,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其政策的后果。设计既是景观的设计,也应是生态的设计,即通
47、过图形模拟、景观、建设示范项目等来表达生态观念。只有这样,决策者和规划者才能认识人类生活的生态背景,正确评价各种事物。专家研讨会是产生设计思想源泉的良好平台。规划与设计的实施。实施是采用各种战略、战术及程序,实现生态规划中确定的目标及政策。无法实施的规划与设计是毫无用处的。美国政府实施规划,通常采用四种权力(管制权、征用权、支付权及税收权)和多种具体措施(自愿达成契约、地役权、土地购买、开发权转移、分区制、设施推广政策及执行标准等) 来控制对土地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斯坦纳教授提醒,实施规划采用的方法必须适应此地区的实际情况,否则也可能事与愿违。管理。生态规划的最后一步是对规划进行管理。管理包括对
48、规划实施的全程监控及评价。对规划的修正、调整或管理无疑是必要的,因为现实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会不断出现新的信息。为了实现规划的目标,需要特别注意设计制度化的检查程序及对决策过程的管理,还可对项目做出影响评价,以衡量项目的效益。在全球性的生态规划与研究中,当前似乎出现了往两种不同方向狂奔的偏向,并有一种不可调和的趋势。这就是浅生态学与深生态学、以人类为中心与以生物为中心、人类生存与荒野保护的两种规划与研究极端。从宗教、文化和科学传统来看,好像后者要占上风。问题是,这两者都有其片面性。如果让它们在世界范围内付诸实践,都将导致相当严重的社会后果。作为绿色媒介生态的研究者,我们认为,在媒介生态系统的规划、管理与研究中,正确的做法就是,在上述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秉承不深不浅、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整体互动的研究方针,以“循环式食物链”代替“单程式食物链” ,以“绿色生态链”替代“灰色生态链”和“黑色生态链” 。我们相信没有社会的革新和人类的干预,不论是自然环境、物理环境的恢复和美化,还是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的净化和完善,几乎都是不可能的。13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