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间业务在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上遇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国外同行的严重挑战。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就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而言,外资银行尽管在管理经验、创新能力和营销技术等方面有着绝对优势,但面对一个文化传统、制度背景和政策环境都比较陌生的市场,由于机构网络少、客户基础缺失因素的制约,外资银行想要在资产负债业务方面与中资银行竞争,成本和风险将会很大,且盈利能力不一定比中资银行强。相对而言,外资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将具有技术、人才、产品及海外机构网络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有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必然在中间业务上扬长避短,发展比较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激
2、烈竞争。国有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实力迎接外资银行竞争,就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国际竞争力。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有资金,以中间人或代理人身份为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经营活动。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远不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20 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和分业经营的限制,国内商业银行仍倚重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的比较缓
3、慢。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把存贷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把存贷差看作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没有站在经营战略的角度把中间业务作为现代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足,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附属,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加业务,一直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手段而不是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方向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中间业务以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出现了信用卡、代理收付、票据承兑等业务。中间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开办面有所拓宽,收入占比也有所提高,但
4、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发展比较滞后,与外资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一)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但在总收入的比重和西方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了很大发展。2006 年我国商业银行中,有 10 家净非利息收入占比低于 10%。最高的招行和中行也不过 14.3%和 12.3%,仍然远低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普遍水平。(二)中间业务品种少、结构单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投资咨询、代理收付、代客理财、代理发行和兑付证券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
5、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在利用其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因素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尤其缺少咨询服务类、投资金融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已经达到 2 万多种,比较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综合理财、投资咨询、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业务。(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价机制不完善。中间业务产品定价关系到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管理在观念、体制和定价模式方面存在许多缺陷。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定价机制逐渐完善
6、,各中资商业银行纷纷建立了基于成本和风险溢价覆盖的定价模型和垂直管理体系,而中间业务产品的管理和定价机制还普遍存在着诸多缺陷。国内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定价上较为随意,缺乏系统性。未能实现全成本核算,中价业务产品的定价缺乏准确依据。由于一些中间业务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不少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争夺存贷款份额的手段,以至于在竞争和经营实践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方面。仅就前段时间跨行查询收费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其主要原因就是中间业务的定价机制不完善。(四)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手段落后。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广、掌握科学技术和信息技
7、术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而我国现在对这类人才还比较匮乏,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在外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与此相反,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商业银行现有的队伍素质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与中间业务创新,尤其是与新兴中间业务创新的要求差距较大。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解决方案面对以上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发
8、展中间业务放在战略地位。面对新的金融形势,要统一思想认识,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正确理解发展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辩证关系,明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中间业务的基础和依托,充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重要性,同时开拓、协调发展,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在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采取多种方式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加效益的重要工作,像抓存贷业务那样抓好中间业务,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二)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推行中间业务
9、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具体可向咨询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业务、一些衍生金融产品类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上发展。(三)建立科学的中间业务定价策略。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很多,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由于业务和产品的性质不同,定价决定因素不同,自主定价权不同,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选择适当的定价策略,并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同时,积极发挥中国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统一规范的收费标准,改变过去中间业务收费偏低或不收费的现状,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环境。借助全社会力量,对银行的收费标准进行
10、论证监督;出台规范中间业务收费的相关政策时应当慎重,要考虑到广大客户的接受能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应该以银行投入的全部成本为底线,并且适当考虑银行合理利润、风险补偿和服务差别,最高标准通过银行业协会自律规定,并参考国外银行的收费标准,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应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适应。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存款利率上升,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为保证经营收益,银行必然要提高和增设银行服务收费,以弥补成本。(四)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和中间业务人才的培养,拓展服务领域。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开拓需要高级人才,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实现区域性系统性联网,建立全国
11、性的信息共享通讯网络,形成完备的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开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与此同时,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对现有员工进行业务培训,特别是对从事比较复杂的中间业务开发和交易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员的不断流入,为中间业务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中间业务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断发展的。目前,世界科技仍在飞速发展,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化已经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商业银行的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信息沟通,通过外包与内部开发相结合的形式,尽快开发符合业务需求的先进科技产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问题迫在眉
12、睫,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核心所在。研究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问题,对提高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状:银监会网站 15 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继续攀升,从2013 年底的 1%升至 1.04%,创下 2011 年一季度以来的新高,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增至人民币 6,461 亿元(去年末为人民币 5,921 亿元) ,贷款损失准备 17,680 亿元,拨备覆盖率273.66%,贷款拨备率 2.84%。原因:显而易见,不良贷款的形成,与前几年政策面上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信贷力度有直接关系。当时,国家为了抗击全球金融危机的侵袭,将货币政策改为适度从宽。为了让经济增速保持在一
13、定水平,增加流动性,这应该说是一个无可非议的选择。但是,在国家提出4万亿投资大单后,无论央行还是银监会,都向商业银行提出了加大信贷对企业支持的要求。如果我们不健忘的话,应该还会记得,当时的商业银行如果在信贷上表现得抠门,就已经是一种“政治不正确”的行为,而钢贸、船舶、光伏这些在今天已出现深重危机的行业,在当时是政府重点支持的对象,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商业银行投放信贷的重点目标。办法: 当银监会提出严控不良贷款时,首先需要做的是厘清这些不良贷款的来源,并避免在未来重复昔日的错误。但是,银监会却又再度要求商业银行对某些领域加强信贷支持,这些领域当然不再是已危机四伏的钢贸、船舶、光伏等行业,而是换了一批
14、对象,比如小微企业,又如能够拉动内需的行业,总之是当下政策面上倾力扶持的目标。但是,银监会目前提出的要求,其路径模式与前几年要求银行信贷支持钢贸、船舶、光伏等行业却是一致的,这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成为配合政府某一时期经济调控重点的政策工具。在计划经济时期,银行只是政府的“小金库”,在信贷投放上听命于政府的指令,从而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模式逐渐被抛弃,而国家为解决商业银行积存的巨额不良贷款,不得不动用财政资金为它们兜底,才使商业银行得以轻装上阵。但是,今天我国的银行尽管已完成了商业化改造,但在经营上却仍习惯于担当政府的货币政策工具。一方面,政府为保证经济指标的完成,需要银行不断地向
15、一些投资项目投放信贷;另一方面,银行在多元化经营、多渠道创利等方面乏善可陈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放弃对增收贷款利息的追求,而在银行看来,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资项目无疑是优质的信贷对象。这种互有需求的联系使银行与政府的纽带陷于“扯不清理还乱”的格局,银行难以抵御来自政府的要求,从而为不良贷款的增加埋下隐患。商业银行必须对不良贷款保持高度警惕,但是商业银行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运营环境,政府必须改变继续将商业银行当作信贷政策工具的做法。对银监会来说,固然需要提醒商业银行严控不良贷款,但是与此同时,不能继续要求商业银行对某些行业、某些领域加大信贷支持,以此作为对政府经济调控的配合。如果商业银行在信贷上缺少独立自主的经营环境,那么,今天为配合政府要求而投放的信贷,很可能明天就成为商业银行的包袱,所谓严控不良贷款也就将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