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工程测量课内指导书测量实验须知测量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测量实验是测量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通过实验和对测量仪器的亲自操作,进行安置、观测、记录、计算、写作实验报告等,才能真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对测量实验予以充分重视。(一)测量实验的一般规定 (1)实验前,必须阅读测量学的有关章节及测量学实验的相应项目。实验时,必须携带测量实验,便于参照、记录有关数据和计算。(2)实验分小组进行,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实验工作,办理所用仪器、工具的借领和归还手续。凭组长或组员的学生证借用仪器。(3)实验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应在指定的场地进行,不得
2、擅自改变地点。(4)必须遵守实验室的“测量仪器工具的借用规则”。应该听从教师的指导,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认真、按时、独立地完成任务。(5)测量记录应该用正楷书写文字和数字,不可潦草,并在规定表栏中填写。记录应该用 2H 或 3H 铅笔。(6)记录者听取观测者报出仪器读数后,应向观测者回报读数,以免记错。(7)记录数字若发现有错误,不得涂改,也不得用橡皮擦拭,而应该用细横线划去错误数字,在原数字上方写出正确数字,并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8)若一测回或整站观测成果不合格(观测误差超限),则用斜细线划去该栏记录数字,并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9)根据观测结果,应当场作必要的计算,并进行必要的成果检验,以
3、决定观测成果是否合格,是否需要进行重测(返工)。应该当场写的实验报告也应写好。(10)实验结束时,应把观测记录和实验报告交指导教师审阅。经教师认可后,方可收拾仪器和工具,作必要的清洁工作,向实验室归还仪器和工具,结束实验。(二)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测量仪器历来属于比较贵重的设备,尤其是目前在向精密光学、机械化、电子化方向发展而使其功能日益先进的同时,其代价也更为昂贵。对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精心爱护和科学保养,是从事测量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应该掌握的技能,也是保证测量成果的质量、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发挥仪器性能和延长其使用年限的必要条件。为此,特制订下列测量仪器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在
4、测量实验中应严格遵守和参照执行。1仪器工具的借用(1)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借用测量仪器和工具,按小组编号在指定地点凭学生证向实验室人员办理借用手续。(2)借用时,按本次实验的仪器工具清单当场清点,检查实物与清单是否相符,器件是否完好,然后领出。(3)搬运前,必须检查仪器箱是否锁好,搬运时,必须轻取轻放,避免剧烈震动和碰撞。(4)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收装仪器、工具、清除接触土地的部件(脚架、尺垫等)上的泥土,送还借用处检查验收。如有遗失或损坏,应写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进行登记,并应按有关规定赔偿。2仪器的安装(1)先将仪器的三脚架在地面安置稳妥,安置经纬仪的三脚架必须与地面点大致对中,架头大致水平,若
5、为泥土地面,应将脚尖踩人土中,若为坚实地面,应防止脚尖有滑动的可能性,然后开箱取仪器。仪器从箱中取出之前,应看清仪器在箱中的正确安放位置,以避免装箱时发生困难。(2)取出仪器时,应先松开制动螺旋,用双手握住支架或基座,轻轻安放到三脚架头上,一手握住仪器,一手拧连接螺旋,最后拧紧连接螺旋,使仪器与三脚架连接牢固。(3)安装好仪器以后,随即关闭仪器箱盖,防止灰尘等进入内。严禁坐在仪器箱上。3仪器的使用(1)仪器安装在三脚架上之后,不论是否在观测,必须有人守护,禁止无关人员拨弄,避免路过的行人和车辆碰撞。(2)仪器镜头上的灰尘,应该用仪器箱中的软毛刷拂去或用镜头纸轻轻擦去,严禁用手指或手帕等擦拭,以
6、免损坏镜头上的药膜,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套上物镜盖。(3)在阳光下观测,应撑伞防晒,雨天应禁止观测;对于电子测量仪器,在任何情况下,均应撑伞防护。(4)转动仪器时,应先松开制动螺旋,然后平稳转动;使用微动螺旋时,应先旋紧制动螺旋(但切不可拧得过紧);微动螺旋不要旋到顶端,即应使用中间的一段螺纹。(5)仪器在使用中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不得擅自处理。4仪器的搬迁(1)在行走不便的地段搬迁测站或远距离迁站时,必须将仪器装箱后再搬。(2)近距离或在行走方便的地段迁站时,可以将仪器连同三脚架一起搬迁。先检查连接螺旋是否转紧,松开各制动螺旋,如为经纬仪,则将望远镜物镜向着度盘中心,均匀收拢各三
7、脚架腿,左手托住仪器的支架或基座,右手抱住脚架,稳步行走。严禁斜扛仪器于肩上进行搬迁。(3)迁站时,应带走仪器所有附件和工具等,防止遗失。5仪器的装箱(1)实验结束后,仪器使用完毕,应清除仪器上的灰尘,套上物镜盖,松开各制动螺旋,将脚螺旋调至中段并使大致同高。一手握住仪器支架或基座,一手旋松连接螺旋使与脚架脱离,双手从脚架头上取下仪器。(2)仪器放入箱内,使正确就位,试关箱盖,确认放妥(若箱盖合不上口,说明仪器位置未放置正确,应重放,切不可强压箱盖,以免损伤仪器)后,再拧紧仪器各制动螺旋,然后关箱,搭扣,上锁。(3)清除箱外的灰尘和三脚架脚尖上的泥土。(4)清点仪器附件和工具。6测量工具的使用
8、(1)使用钢尺时,应使尺面平铺地面,防止扭转、打圈,防止行人踩踏或车轮碾压,尽量避免尺身沾水。量好一尺段再向前量时,必须将尺身提起离地,携尺前进,不得沿地面拖尺,以免磨损尺面刻划甚至折断钢尺。钢尺用毕,应将其擦净并涂油防锈。(2)皮尺的使用方法基本上与钢尺的使用方法相同,但量距时使用的拉力应小于使用钢尺时的拉力,皮尺沾水的危害更甚于钢尺,皮尺如果受潮,应晾干后再卷入盒内,卷皮尺时,切忌扭转卷入。(3)使用水准尺和标杆时,应注意防止受横向压力,防止竖立时倒下,防止尺面分划受磨损。标杆更不能作棍棒使用。(4)小件工具(如垂球、测钎、尺垫等)用完即收,防止遗失。实验一 水准仪的认识和使用一、目的与要
9、求1. 认识水准仪的基本结构,了解其主要部件的名称及作用。2. 练习水准仪的安置、瞄准与读数。3. 练习用水准仪读水准尺的方法及计算两点间高差的方法。4. 每 5 人一组,观测、记录计算、立尺轮换操作。二、仪器准备DS3水准仪 1 台,水准尺 1 把,记录板 1 块,测伞 1 把。三、实验步骤1. 安置仪器安置仪器于两点之间。先将三脚架张开,使起高度适当,架头大致水平,并将架脚踩实;再开箱取出仪器,将其和脚架连接螺旋牢固连接。2. 认识仪器各部件,并了解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准星和照门;目镜调焦螺旋;物镜调焦螺旋;制动螺旋;微动螺旋;脚螺旋;圆水准器;管水准器等等。3. 粗略整平先用双手同时向内(或
10、向外)转同一对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泡移动到中间,再转动另一只脚螺旋使气泡居中。若一次不能居中,可反复进行。旋转螺旋时应注意气泡移动的方向与左手大拇指或右手食指运动方向一致。4. 瞄准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分划清晰;松开制动螺旋,转动仪器,用准星和照门瞄准水准尺,拧紧制动螺旋;转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位于视场中央;转动物镜调焦螺旋,使水准尺清晰,注意消除视差。详述参见教科书内容。5. 精平与读数眼睛通过位于目镜左方的符合气泡观察窗观看水准器泡,右手转动微动螺旋,使气泡亮端的半影像吻合(成圆弧状),即符合气泡严格居中,用十字丝横丝在水准尺上读取四位数字,读数时应从小往大读,m、dm、cm、mm 的
11、次序,一次报出四位数。四、注意事项1. 三脚架安置高度适当,架头大致水平。三脚架确实安置稳妥后,才能把仪器连接于架头。2. 调节各种螺旋均应有轻重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操作应轮流进行,每人操作一次,严禁几人同时操作仪器。第 二人开始练习时,改变一下仪器的高度。竖立水准尺与 A 点上,用望远镜瞄准 A 点上的水准尺,精平后读取后视读数,并记入手薄;再将水准尺立于 B 点上,瞄准 B 点上的水准尺,精平后读取前视读数,并记入手薄。计算 A,B 两点的高差HAB = 后视读数前视读数。改变仪高,由第二人做一遍,并检查与第一人所测结果是否相同。3. 读数前水准管气泡必须居中,读数后一定要检查气泡是否
12、居中,若不居中则必须重新读取读数。4. 认真学习“测量实验须知”实验二 普通水准测量一、目的与要求 1练习等外水准测量的施测、记录、计算、闭合差调整及高程计算方法。2熟悉闭合水准路线的施测方法。3路线高差闭合差的限差值。各项操作轮流进行,每人至少作一个测站的观测。 二、仪器准备DS3 水准仪 1 台,水准尺 2 把,记录板 1 块,尺垫 2 个。 三、方法与步骤 1.场地布置:选一适当场地,在场中选 1 个坚固点作为已知高程点 A(假定为一整数),选定 B,C,D 三个坚固点作为待定高程点,进行闭合水准路线测量。由水准点到待定点的距离,以能安置 23 站仪器为宜。2.安置水准仪于 A 点和转点
13、 TP1 大致等距离处,进行粗略整平和目镜对光。水准测量水准仪安置与水准尺距离示例3. 后视 A 点的水准尺,精平后读取后视读数,记入手薄;前视 TP1 点上的水准尺,精平后读取前视读数,记入手薄。并计算两点间高差。4. 沿着选定的路线,将仪器搬至 TP1 点和 B 点大致等距离处,仍用第一站施测的方法进行观测。依次连续设站,经过 C 点和 D 点,连续观测,最后回至 A 点。5. 计算检核:前视读数之和减前视读数之和应等于高差之和。6. 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容hf,当 时成果合格,否则必须返工重测。当 时,则将闭合差反号按测站数或距离成正比例的原则调整各段高差。调整数算至毫米。调整后计
14、算改正高差及各点高程。根据 A 点高程和各点间改正后的高差推算B、C、D、A 四个点的高差,最后算出得的 A 点高差应与已知值相等,以资校核。四、注意事项1严格遵照水准测量的操作步骤,严防水准尺和尺垫同时移动。2要选择好测站和转点的位置,尽量避开人流和车辆的干扰。3观测过程中严防尺垫移动,水准尺必须保持竖直。4尺上读数不宜过大过小,即读数位置距尺端不宜小于 0.3 米。5水准点(或假定的临时水准点)上不能用尺垫,在转点用尺垫时,水准尺应放在顶点。6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观测者一定不能离开仪器,迁站时先松开制动螺旋,而后将仪器 抱在胸前,所有仪器和工具均随人带走。7记录计算必须在规定的表格中边测、边
15、记、边算,不得重新转抄。记录数据有错时,严禁用橡皮涂改,或“字改字”,或连环涂改。8计算一定要步步校核一一高差改正数之和等于负的高差闭合差;改正后的高差之和等于零。推算出的终点高程等于起点高程。实验三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一、目的与要求1.认识水准仪各轴线之间应该满足的条件。2.掌握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的方法。3.每人一组,轮流操作。二、仪器准备DS3 级 1 台,水准尺根,尺垫个,记录板块。三、方法与步骤1圆水准器的检验与校正检验方法:先调节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然后将望远镜旋转 180,如果气泡仍然居中,表明圆水准轴平行于竖轴。否则两者不平行,需要校正。校正方法:先调节脚螺旋,使气泡向中心退
16、回偏离量的一半,再用校正针拨动圆水准器下面的校正螺丝,使气泡退回另一半。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气泡完全居中。2十字丝横丝的检验与校正检验方法:整平仪器后,用十字丝横丝的一端瞄准一个固定点,将制动螺旋旋紧,转动微动螺旋。在转动过程中,如果该点始终在横丝上移动,表明横丝垂直于竖轴。否则需要校正。校正方法:旋下望远镜目镜端的十字丝环护罩,松开十字丝环的四个固定螺丝,轻轻转动十字丝环,至横丝水平。拧紧固定螺丝,上好十字丝环护罩。3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检验与校正hHhf ) 终始(容检验方法:如图示,在相距 6080m 的平坦地面上选择两点、,水准仪置于 A、B 两点的中间(位置),用变更仪高法测定 A、
17、B 两点间的高差(两次高差之差3mm 时,取平均值作为正确高差)。再将水准仪置于距 A 点 35m 处(位置),精平仪器后读取近尺 A 上的读数a,计算远尺 B 上的正确读数 b(bah)。在瞄准远尺 B,精平仪器后读取远尺 B 上的读数 b,若 bb,则表明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若 bb,则由公式b AB(其中bbb,i,206265)计算b 的容许值,如b 超限时,进行校正。校正方法:调节微倾螺旋,使中横丝对准 B 尺上的应读数 b,此时符合水准气泡不再居中,用校正针拨动水准管端部的上、下两个校正螺丝,将该端升高或降低,使气泡居中。四、注意事项1拨水准管校正螺丝时,要先松后紧,松紧适当,校
18、正工作应反复进行。2需要校正部分,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得随意拨动仪器的各个螺丝。实验四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观测与计算方法。2进一步熟悉经纬仪的操作。3每人对同一角度观测一个测回,两个半测回的较差不超过40。4每人一组,每人测一个测回。 二、仪器准备DJ6 级经纬仪台,记录板块。 三、方法与步骤 1在一个指定的点上安置经纬仪,进行对中和整平。2选择两个明显的固定点作为观测目标。3盘左:先瞄左目标,读取平盘读数,顺时针旋转照准部,再瞄右目标,读取平盘读数,计算半测回角值。4盘右:先瞄右目标,读取平盘读数,逆时针旋转照准部,再瞄左目标,读取平盘读数,计算半测
19、回角值。5成果校核,盘左盘右两个半测回的较差不超过40时,取两个半测回的平均值作为一测回的角值。6当进行 n 个测回的观测时,需将盘左起始方向的读数按 180/n 进行度盘的配置。A1a1bBAabB四、注意事项 1如果度盘变换器为复测式,在配置度盘时,先转动照准部,使读数为配置度数,将复测扳手扳下,再瞄准起始目标,将扳手扳上;如果为拨盘式,则先瞄准起始目标,再拨动度盘变换器,使读数为配置度数。2在观测过程中,若发现气泡移动一格时,应重新整平重测该测回。3每人独立观测一个测回,测回间应改变水平度盘位置。实验五竖直角观测及竖盘指标差检验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经纬仪竖盘部分的构造;并掌握确定竖直角
20、计算公式的方法。2掌握竖直角观测、记录、计算及指标差的检验方法。3每三人一组,轮换操作。 二、仪器准备DJ6 级经纬仪 1 台,记录板 1 块,测伞 1 把,拔针 1 根。 三、方法与步骤 1在某指定点上安置经纬仪。2以盘左位置使望远镜实现大致水平。看竖盘指标所指的读数是 90或 0,以确定盘左时的竖盘起始读数,记着 L 始 ;同样,盘右位置看盘右时的竖盘起始读数,记着 R 始 。一般情况下:R 始 L 始 1803以盘左位置将望远镜物镜端抬高,当视准轴逐渐向上倾斜时,观察竖盘注记形式是增加还是减少,借以确定竖直角和指标差的计算公式。(1)当望远镜物镜抬高时,如果竖盘读数逐渐减少,竖直盘注记形
21、式为顺时针,则竖直角计算公式为: 左 L 始 L 读右 R 读 R 始(举例:如 L 始 90,则 左 90L 读 ;若 R 始 270,则 右 R 读 270)竖直角: 21( 左 + 右 )竖盘指标差:)(右左 X或) 右左 360(X(2)当望远镜物镜抬高时,如竖盘读数逐渐增大,竖直盘注记形式为逆时针,则竖直角计算公式为:左 L 读 L 始右 R 始 R 读(举例:如 L 始 90,则 左 L 读 90;若 R 始 270,则 右 270R 读 )竖直角: 21( 左+ 右 )竖盘指标差:)(右左 X或) 右左 360(X不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注记的度盘均可按2360RLX计算竖盘指标差
22、。(3)注意:竖盘指标差 X 值有正有负。盘左位置观测时用 左 X 来计算就能获得正确的竖直角 ;而盘右位置观测时用 右 X 计算才能够获得正确的竖直角 。eq oac(,4)4 用上述公式算出的竖直角 ,如果符号为“”时,则 为仰角;如果符号为“”时,则 为俯角。4用测回法测定竖直角,其观测程序如下:1)安置好经纬仪后,盘左位置照准目标,读取竖盘的读数 L 读 。记录者将读数值 L 读 记入竖直角测量记录表中。2)根据以上所确定的竖直角计算公式,在记录表中计算出盘左时的竖直角 左 。3)再用盘右的位置照准目标,并读取其竖直度盘的读数 R 读 。记录者将读数值 R 读 记入竖直角测量记录表中。
23、4)根据所定竖直角计算公式,在记录表中计算出盘右时的竖直角 右 。5)计算一测回竖直角值和竖盘指标差。 四、注意事项 1观测过程中,对同一目标应用十字丝中横丝切准同一部位。每次读数前应使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2计算竖直角和指标差应注意正、负号。实习六:全站仪测量及点位放样一、实习目的和要求:(1)了解 TOPCON 全站仪的构造和原理。(2)掌握 TOPCON 全站仪的测角测边测三维坐标的功能。(3)掌握 TOPCON 全站仪放样三维坐标点的功能。二、仪器设备:每组 TOPCON 全站仪 1 台、小钢尺 1 把、带脚架棱镜 2 个、单棱镜 1 个、记录板 1 个。三、实习任务:每组完成 2 个水
24、平角、2 段水平距离、2 个点的坐标测量及 2 个坐标点的实地放样任务。四、实习要点及流程:(1)要点:全站仪各键操作,不要死记,要注意按英文提示的状态。(2)流程:用 TOPCON 全站仪的测角模式进行水平角、竖直角测量;距离测量模式进行平距、斜距测量;坐标测量模式进行点的三维坐标测量;主菜单模式进行点的平面位置放样,并标出填挖高度。实验七 四等水准测量一、实习目的和要求1掌握用双面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2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测站及水准路线的检验方法。3高差的闭合差应6 mm(山地),或20 Lmm(平地)。4每四人一组,轮换操作仪器。 二、仪器准备1由仪器室
25、借领:DS 3级水准仪一台,双面尺 2 根,记录板 1 块,尺垫 2 个,测伞 1 把。2自备工具:计算器、铅笔、小刀、计算用纸。 三、方法与步骤 1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其长度以安置 46 个测站为宜。沿线标定待定点(转点)的地面标志。2在起点与第一个待定点分别立尺,然后在两立尺点之间设站,安置好水准仪后,按以下顺序进行观测:照准后视尺黑面,进行对光、调焦,消除视差;精平(将水准气泡影象符合)后,分别读取上、下丝读数和中丝读数,分别记入记录表(1)、(2)、(3)顺序栏内。照准前视尺黑面,消除视差并精平后,读取上、下丝和中丝读数,分别记入记录表(4)、(5)、(6)顺序栏内。照准前视尺红面,
26、消除视差并精平后,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7)顺序栏内。照准后视尺红面,消除视差并精平后,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8)顺序栏内。这种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目的是减弱仪器下沉对观测结果的影响。3测站的检核计算计算同一水准尺黑、红面分划读数差(即黑面中丝读数+K红面中丝读数,其值应3mm),填入记录表(9)、(10)顺序栏内。(9)=(6)+K(7)(10)=(3)+K(8)计算黑、红面分划所测高差之差,填入记录表(11)、(12)、(13)顺序栏内。(11)=(3)(6)(12)=(8)(7)(13)=(10)(9)计算高差中数,填入记录表(14)顺序栏内。(14)= (11)+
27、(12)0.1002计算前后视距(即上、下丝读数差100,单位为 m),填入记录表(15)、(16)顺序栏内。(15)=(1)(2)(16)=(4)(5)计算前后视距差(其值应5m),填入记录表(17)顺序栏内。(17)=(15)(16)计算前后视距累积差(其值应10m),填入记录表(18)顺序栏内。(18)=上(18)本(17)4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施测其它各站。5各站观测和验算完后进行路线总验算,以衡量观测精度。其验算方法如下:当测站总数为偶数时:(11)+(12)=2(14)当测站总数为奇数时:(11)+(12)=2(14)0.100m末站视距累积差: 末站(18)=(15)(16)水准路线
28、总长:L=(15)+(16)高差闭合差: hf=(14)高差闭合差的允许值: 允 =20 L 或 hf允 =6 N,单位是 mm,式中 L 为以公里为单位的水准路线长度;N 为该路线总的测站数。如果算的结果是 hf 允 ,则可以进行高差闭合差调整,若 hf 允 ,则应立即进行重测该闭合路线。 四、注意事项 1每站观测结束后应立即进行计算、检核,若有超限则重新设站观测。全路线观测并计算完毕,且各项检核均已符合,路线闭合差也在限差之内,即可收测。2注意区别上、下视距丝和中丝读数,并记入记录表相应的顺序栏内。3四等水准测量作业的集体性很强,全组人员一定要相互合作,密切配合,相互体谅。4严禁为了快出成
29、果而转抄、涂改原始数据。记录数据要用铅笔,字迹要工整、清洁。5有关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限差规定如下表:等级视线高度(m)视距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积差(m)黑、红面分划读数差(mm)黑、红面分划所测高差之差(mm)路线高差闭合差(mm)四 0.2 80 5 10 3 520 L实验八 经纬仪测绘法测图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选择地形点的要领。2掌握用经纬仪测绘法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方法。3测图比例尺为 1:500,等高距为 1m。4每小组 56 人,其中观测 1 人,记录 1 人,绘图 1 人,计算 1 人,立尺 1 人,每人测绘数点后再交换工作。 二、仪器准备 1由仪器
30、室借领:DJ 6级经纬仪 1 台,测图板(或小平板)1 块,视距尺 1 根,皮尺 1 盒,钢卷尺 1 盒,小竹竿 3 根(或三角小铁架),测伞 1 把,三角板 1 副,量角器 1 个,记录板 1 块,绘图纸 1 张,刺点针 2 枚。2自备工具:计算器,铅笔,小刀,橡皮。 三、方法与步骤 1在选定的测站上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并在经纬仪旁边架设小平板(图纸已经被糊在小平板上)。2用刺点针将量角器中心固定在小平板图纸上已展绘出的该测站点上。3选择好起始方向(另一控制点作为后视点),绘图员在图纸上测站点到后视点方向适当位置用铅笔连一短线,以方便量角器读数。4经纬仪盘左位置照准起始方向后,把度盘配置
31、成 00000(称为归零)。5立尺员与观测员、绘图员研究实测的先后顺序,商定跑尺路线。6用经纬仪望远镜的十字丝照准地形点特征点处的视距尺,分别读取上、下丝及中丝读数,再读取水平角,竖盘读数(计算出竖直角),算出视距间隔及视距,并用视距和竖直角计算高差和平距,同时根据测站点的高程计算出此地形点的高程。7绘图人员根据观测的平盘读数,旋转量角器,使后视方向连线在量角器上读数等于水平度盘读数,根据计算的图上水平距离(考虑绘图比例尺),用量角器直边量得图上距离,用刺点针刺出碎部点位置,再用铅笔轻轻点一下,所得点位就是该地形点按比例尺测绘到图纸上的点,然后在点的右旁标注其高程。8用同样的方法,可将其它地形
32、特征点测绘到图纸上,并及时按地形图图示规定的符号描绘出地物或等高线。 四、注意事项 1此测图法中,经纬仪负责全部观测任务,小平板只起绘图作用。2起始方向选好后,经纬仪在此方向要严格配置为 00000。观测期间要经常进行检查,每观测 2030 个点后,应进行归零,归零差不得超过4,发现问题应重新归零后,重测不可靠的点。3在读竖盘读数时,注意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如竖盘指标差较大(2)应在竖直角计算中加以改正。4跑尺员要把尺子立直,记录员记录、计算要迅速准确,保证无误。5立尺员不能为立尺的方便而东立一点、西立一点,造成绘图员连线的困难,当跑尺告一段落后应及时回到测站观察所绘图纸,帮助绘图人员连
33、线,并研究下一部的跑尺计划。6绘图员要边刺点边连线,做到边测边绘,不可事后回忆绘图,以免绘图产生错误。相邻碎部点的图上距离在 2cm3cm 之间。测图中要保持图纸的清洁干净,尽量少画无用线条。7本次实验仪器和工具比较多,要各负其责,既不出现仪器事故,也不丢失测图工具。附表:普通水准测量记录表日期:_年_月_日 天气:_ 仪器型号:_组号:_观测者:_记录者:_ 立尺者:_水准尺读数(m) 高差 h( m)测点后视 a(m) 前视 b(m) + 高程(m) 备注 起点高程设为 10.505m 计算校核 a-b= h=水平角测回法记录表日期:_年_月_日 天气:_ 仪器型号:_组号:_观测者:_记
34、录者:_ 立测杆者:_水平角测点 盘位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值一测回值示意图竖直角记录表日期:_年_月_日 天气:_ 仪器型号:_组号:_观测者:_记录者:_ 立测杆者:_测点 目标 竖盘位置 竖盘读数() 半测回竖直角 () 指标差( ) 一测回竖直角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记录表日期:_年_月_日 天气:_ 仪器型号:_组号:_观测者:_记录者:_ 司尺者:_上丝 上丝 标 尺 读 数后尺 下丝前尺 下丝后距 前距测点编号 视距差 累加差方向及尺号 黑面( m)红面(m)K+黑减红(mm)高差中数(m )备 注(1) (4) 后尺 1# (3) (8) (14)(2) (5) 前尺 2# (6) (7) (13)(9) (10) 后 -前 (15) (16) (17)(18)(11) (12)已知水准点的高程=_m。尺 1#的 K=尺 2#的 K=经纬仪法测量碎部点外业记录表日期:_年_月_日 天气:_ 仪器型号:_组号:_观测者:_记录者:_ 司尺者:_测站点:_ 后视点:_ 仪器高:_m 测站高程: _m视距读数 (m)点号上丝读数(m)下丝读数(m)上下丝之差(m)l中丝读数v(m)竖盘读数 L( )水平读数 ( )水平距离(m) LlD2sin10碎部点高程 (m) vDctgLiH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