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特色理论形成.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514991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色理论形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特色理论形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特色理论形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特色理论形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特色理论形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并通过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探索与实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

2、“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艰难探索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社会进步问题,实现了两个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从理论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实践上指导中华民族取得独2立和人民的解放;第二次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从理论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3、系,从实践上引领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和人民达到小康。这个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转变,向人们昭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社会实际和人民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第一次飞跃”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第一次飞跃始自上个世纪 20 年代之前。当时,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并且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前提、坚强的领导力量、雄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现实出发,运用马克思

4、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整套创新的革命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结成最广大的革命同盟军,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中国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条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经济恢复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3改造并举的方针,逐步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5、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至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二)“第二次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1956 年,我国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思考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并明确地提出要“以苏为鉴”、不能走苏联走过的弯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摆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找到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成功地开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然而,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导致毛泽东的探索没有成功

6、。但是,毛泽东的探索,初衷是正确的,方向是明确的,开端是良好的。即使他的失误,也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积累了重要经验,留下了深刻启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继承过去的历史经验,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开始了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新征程,并确立了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组成的中国4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

7、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它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从生产力角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程度,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矛盾。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最基本观点与最核心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成果。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一步结合起来,不

8、断实践和实现邓小平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来的。它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从5认识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践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针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

9、展开,都是为了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产生。三者形成和发展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其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国情、时代变化、人民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新发展;它们都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并以此作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据;它们都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它们都直接体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二、“中国道路”的辉煌成就60 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10、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60 年艰辛探索,60 年波澜壮阔,新中国成功开辟了“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一)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1、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 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 77 倍,位次跃升世界第 3 位。195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 679 亿元,到 1978 年增加到 3645 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 年达到了 300670 亿元,年平均增长 8.1%。2008 年6的经济总量比 1952 年增加了 77 倍,2008 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 1952 年一年的总量。1952 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

11、很小,1978 年才达到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 年为 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 3 位。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32.4 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 1952 年的 119元上升到 1978 年的 381 元后,迅速提高到 2008 年的 22698 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 年比 1952 年增长 32.4 倍,年均增长 6.5%,其中1979-2008 年年均增长 8.6%。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8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 2770 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

12、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3、国家财政收入增长 985 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1950 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 62 亿元,1978 年财政收入上升到 1132 亿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财政收入实现加速度增长,到 2008 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达到 61317 亿元,比 1950 年增长 985 倍。4、外汇储备增加近 14000 倍,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1952 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 1.39 亿美元,到 1978 年,也只增加到 1.67 亿美元。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外汇储备逐步由短缺走向

13、富裕,2008 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9460 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75、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49 年的不足 100 元提高到 2008 年的 15781 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 18.5 倍,年均增长 5.2%,其中 1979-2008 年年均增长 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 1949 年的 44 元提高到 2008 年的 4761 元,其中 1949-1978 年年均名义增长 3.9%,1979-2008 年年均实际增长7.1%。 2

14、008 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 21.8 万亿元,比1952 年底的 8.6 亿元增加 2.5 万倍,人均由 1.6 元增加到 16407 元。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人均消费 1952 年为 80 元,1978 年为 184 元,2008 年为 8181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52 年提高了 15 倍,年均实际增长 5.1%。居民消费结构也改善明显。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 1957 年的 58.4%下降到 37.9%,农村居民家庭由 1954 年的 68.6%下降到 43.7%。3、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顺利地向前推进。建国初期到 1

15、978 年,社会保障实际上是国家保障,但层次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在城镇,到 2008 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891 万人,比 1989 年增加 16181 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31822 万人、12400 万人、13787 万人和9254 万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8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截至 2008 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 5595 万人。2008 年,2729 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 91.5%。4、扶贫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到 2

16、007 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 1479 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 1.6%。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近 25 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1、科技和教育实现了从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转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和教育水平十分落后,全国人口 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 20%左右。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 5 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 500人,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 30 多个。经过 6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科技教育事业飞速发展

17、,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成果举世瞩目,一些技术领域取得世界先进水平,文盲率大幅下降,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2、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过 6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 27.8 万个,比 1949 年增加 75 倍。卫生技术人员 503 万人,比 1949 年增加 9.0 倍。医院和卫生院床位 374.89万张,比 1949 年增加 45.9 倍。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2.8 张,远高于 1949 年 0.15 张的水

18、平,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在改革开放后期,经济发展阶段和人们需求的提高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迅速,一个覆盖全国多数城镇和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4、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跨越。旧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低下,三次参加奥运会没有任何项目进入决赛。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竞技体育连续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连续跨越。据统计,1949-2008 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 2283 个,其中1978-2008 年共获得世界冠军 2257 个,占建国以来总数的 99%;创超世界纪录 1017 次,占建国以来总数的 85%。5

19、、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质量问题日渐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中国用 6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二三百年现代化建设之路,归根结底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在这条道路上奇迹般的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命运,而且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拓宽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为人类解决共同10面临的发

20、展问题作出了新贡献。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向外宾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标时说,“这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如今,中国已经和正在向世界展现这条独具特色而又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参考文献1.何伟强,北京日报, 2009/9/202.徐崇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理论前沿2009(5)3.沈宝祥,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是怎样探索出来的,2009/8/314.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流,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5.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论“中国道路” 的正确性 ,新华社北京9 月 20 日电6.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