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2.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4.了 解 环 境 问 题 的 本 质 是 发 展 问 题 , 即 资 源 利 用 问 题 、 环 境 问 题 和 资 源 问 题 是 密 不 可分 的 。能力目标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德育目标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
2、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教学重点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教学难点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
3、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都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与其他问题产生着影响,比如,人口数量的剧增对资源的需求量、对生存空间的环境等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人口素质低下又会直接影响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破坏环境。因此,人口、资源、发展这三方面都对环境问题产生着影响。本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人口压力(板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为了生存,人们需要从环境中索取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同时,又把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使环境的承载量受到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进而导致
4、环境污染、生态失调。因此,人口压力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用投影仪打出以下问题,供学生在边阅读课文时边思考)(1)人口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表现有怎样的特点?(2)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增长表现有哪些特点?(3)人口的不断增长,又怎样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学生阅读完第一部分内容后,我们要结合课本内容、图形以及上述问题给予解释阐述)1.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投影:图 8.5 世界人口增长(见课本 )由图可知:在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的速度缓慢,之后,速度明显加快,总体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势头。但在近年来,其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这主要是一些国
5、家(如中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结果。另外,在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发达国家增长较慢。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承转:由于上面提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表现不一。我们再看图形:投影:图“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19502000 年) ”提问:要求学生根据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图中各大洲中,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2)二战以后(1950 年后),各大洲人口增长的速度由快到慢的排列顺序。承转:由上述图中可以知道,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长。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较大
6、的人口压力。2.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板书)我们可用以下简表来表示人口压力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投影展示: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板书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的过程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 ,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据有关资料统计,对于石油的开采量,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石油资源预计只能维持 3050 年的开采。此外,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
7、素质较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们意识不到环境的反馈作用,只是一味地从环境中贪婪索取,并不加节制地将生产生活的废弃污物排入环境,生态意识淡薄,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任意修筑堤坝和道路等,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并形成了恶性循环。课文中有一则“玛雅文明的衰落”的资料,可以让同学们阅读、分析、讨论其衰落的根源,由因及果,得出正确的结论: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力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农业生产下降,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蚀,以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决定的。水土流失的原因,
8、除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外更主要的是森林被破坏、毁林开荒、生态恶化的结果。曾为人类文明做出高度成就的玛雅人,对其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正是他们对自然环境认识不足,没有生态意识,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以上类似的生态破坏现象很多,我们要及时收集一些电视新闻、报刊杂志方面的相关资料,补充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现实感,以现在的逻辑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避免人类的恶性循环,向着人地关系协调的方向发展。课堂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的内容,针对我们人类面临的主要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讨论这些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危害,可以说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普遍存在,有的司空见惯,熟
9、视无睹;有的恣肆放纵。那么,从前面所学知识中我们已经知道,这些问题的确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甚至有的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可填写下表: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板书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其结果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总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的较长期的过程。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
10、。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对于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应积极思考,及时反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特别是我们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边发展、边协调、边治理,绝不应再步其后尘!课堂小结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本节课以当今世界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为中心,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来阐述其他三者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小 结人被动适应环境人主动适应环境人主宰自然环境人地协调发展人 地
11、 关 系 历 史 演 变环 境问 题地 理 环 境决 定 论 人 定 胜天 论可 持 续发 展 论内 涵基 本 原 则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巩固教材 1人类在不同文明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大量猎取动植物,人地关系极不协调B.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已经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C.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科学进步,人地关系基本协调D.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系统和科学2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时期是( )A.15 世纪以来 B.16 世纪以来C.18 世纪以来 D.19 世纪以来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即( )A.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B.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C.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 D.环境污染,生态破坏4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A.发展问题 B.人口问题 C.资源问题 D.协调问题5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A.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 B.工业、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C.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6“解决全球变暖,必须进行国际合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