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体现一个“新” 字。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这是宏观层面上的目标,具体操作,概括起来应体现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农民和新精神风貌。“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近年来,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发展很不平衡,有着很大的差距,需要做出长期的努力。“新环境”,是指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整洁。尤其是要加强农村村内以及农民院内的环境整治,包括道路硬化、河道保洁、沟渠与水塘整洁、垃圾收集
2、与处理、院落整治等。“新房舍”,不仅是指农民住房的外表新,而且要房舍体现出新的理念。一要美观,体现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建筑风格;二要实用,房舍大小高低、内部结构、光照、保暖、通风等方面都要实用;三是要节约,包括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政府应当加强规划、指导和培训。“新公共服务 ”,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最主要是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要造就“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前提条件是实现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和在此基础上的职能技术培训。此外,农村的科技推广、医疗卫生体系等,也需大力推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既要求深化体制改革和全面规划,也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
3、支持力度。“新农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一批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标准是:一要“有文化 ”。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二要“懂技术”。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三要“会经营 ”,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经济高效益。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新精神风貌 ”,是指要加强农村民主和法制及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这既要
4、以农村民主政治和法治环境为基础,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也要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和生活习惯。新精神风貌的树立同教育一样,是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途径。此外,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还应承担规划组织、财政资助和技术服务等三方面的职责。规划是任何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提和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都需要科学规划。财政资助即政府的资金扶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所必需的条件。技术服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技术保证。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处理好“点”“ 面”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系统性工程,而且更是一项长
5、期、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立足实际,统筹谋划。目前,各级都在按照中央的部署,稳步推进。但由于区域位置和原有基础等关系,相互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既不能均衡用力,更不能盲干蛮干,应坚持典型示范带动的原则,在抓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经验,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树典型、抓示范,是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才能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启动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典型示范作为一个切入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村生产力相对发达、农村社会事业有一定基础和村级领导班子战斗力较强的村进行示范建设。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应注重做好三
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数量上,要加以控制,坚持少而精并富有代表性的原则,合理布局。二是在示范内容上,要有所侧重,不要强求全面和完美。三是在建设的标准层次上,要坚持务求实际,切实可行,便于推广。抓“点”是为了带“面”。因此,对示范点,要及时搞好经验总结,适时以予推广;建立各级党政领导联系点制度,抓指导、抓协调、抓落实、抓推进、抓总结,用积累的经验指导其它村庄建设。对面上的村庄,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起,从投资少、群众投工投劳热情高的事情入手。同时,要坚持规划先行,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做好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经验从点到面的推广,要注意循序渐进,因村而宜,重在特色,切
7、忌强求一律、一刀切,防止因求新求快而劳民伤财的事情发生。四、地方人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职能作用地方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积极推动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向经济稳步发展、民主政治自治、社会充分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发展。(一)积极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地方人大应该紧紧抓住这一第一要务,通过依法行使职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首先,要针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大事项,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常言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针对
8、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大事项,积极开展各项专题调研以及代表视察等活动,了解本地农业发展的各种优势和特色,了解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了解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困难和愿望,了解中央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立足于科学发展的理念,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等会议,从宏观上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通过各种审议,保证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有效地用在刀刃上,产生良好的效益。其次,要围绕农业发展问题,促进政府积极探索农民增产增收的新路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通过行使审议决策权,促进当地政府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
9、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业,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积极探索为农民增产增收的新路子,切实让农民享受到农业发展的实惠,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其三,要把好农业法律法规的实施关,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注重开展与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特别是围绕农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展执法检查,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如农民土地纠纷问题是中央实施农业发展战略后出现的热点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地方人大要积极开展土地管理法 、 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
10、规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通过检查,督促地方政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遏制滥占农民耕地、基本农田和少批多占、未批先占、以地招商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对征用农民土地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做到合理合法,较好地解决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近年来,吴江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开展了土地管理法 、 劳动法 、 防洪法 、 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与“ 三农” 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农民的土地换社保得到了有效落实,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农村水源污染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农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得到了维护。(二)积极促进村民
11、自治,切实加强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体现,推进村民自治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宪法第 99 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 28 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保障村民自治权利。 ”在促进村民自治中,主要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监督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另一方面是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协调运转。在换届选举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为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一方面要加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群
12、众树立维权意识,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知识,并懂得如何行使维护合法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督力度。在每次选举前,要加强对换届选举的指导,并在选举过程中对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选民登记、推选村民代表、提名确定候选人、投票选举等五个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对于选举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应该督促政府有关部门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选出村民委员会后,要督促搞好村务公开工作,畅通村民维权渠道。对于少数村干部忽视村民利益、以权谋私、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行为,地方人大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教育,督促整改,对于村民严重不满的村干部,应当通过合法方式罢免其该村民委员会成员。(三) 、认真履职,发挥代表
13、作用,不断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一要积极调动人大代表的积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服务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特别要善于引导农业第一线的代表做优化和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带头人,做科技致富的典范,带领组织农民群众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成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大户,加快农民致富步伐。要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农村、农户开展视察和调研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反映有关“三农“问题的建议和农民
14、群众的心声。二要认真办理好农民群众的来信来访。群众利益无小事。农民群众来自基层,反映的都是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地方人大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认真办理农民群众来信来访,努力做到“三心”:一是热心接待,平等相待,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体贴农民的实际困难;二是诚心服务,完善信访制度,建立健全与基层人大的信访网络建设,按照 20 字工作原则和 4 个 100%工作目标,进一步做好农民群众的信访工作;三是用心办理,加强个案监督。使农民群众的心声能得到及时解决和落实。三要从解决农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入手,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看病贵和上学难的问题是困扰农民的两大难题,因病返贫及
15、因学返贫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地方人大应该督促政府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要督促政府切实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和免费义务教育,坚决禁止学校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让农民学生都能上得起学,切实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首先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
16、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加强农产品对我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三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一是加
17、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住 2007 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建立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农村。一是要联系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注重制度创新,在
18、建设新农村落,切勿一味摹仿他人的示范成果。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始终停留在一个“照搬照用”的层面,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意义。二是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创新制度。在农村,国家出台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是每一条每款都是完全适合各地的,他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出一套适用发展的新机制,同时对许多大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邓小平同志着眼于全中国的发展问题,从“三农”问题入手,使中国农村走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仍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的以农村改革为起点,农业发展为中心,农民富裕为目
19、的的“三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发展农村的重要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当下农村地区的环境由于诸多因素而不断的恶化,尤其是农村的固体废物。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经济再发达也不能称其为新农村。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农村固体废物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我们应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世界各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验,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做法。建设新农村,绝非把农民留在农村搞现代化。如果大多数人口滞留在农村,农村和农业就不可能真
20、正实现发展,农民生活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将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城市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城市的新村运动从精神秩序、行动秩序和环境秩序这三大秩序建设开始,避免了农民进城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精神秩序建设,是指通过强化邻里之间的和睦意识和继承传统伦理的忠孝思想等内容增强整体意识;行动秩序建设,是指强调遵守道路秩序、公共道德等;环境秩序建设,是指注重搞好自己家和单位门前的卫生、整理街道环境、绿化城市等。在工作单位开展新村运动,旨在使员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上贡献一份力量;通过整理单位环境,使员工产生整体意识,推动单位发展。工厂的新村运动打出了“把员工当作一家人,把工厂
21、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的口号,开展“第二家庭”运动,促进劳资双方同心协力,降低成本、改善品质、节约资源,改善工作环境,增加福利设施,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学校的新村运动致力于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教育所有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未来的社会主人学习和具备新村运动所倡导的自强自立精神。城市新村运动的开展,造就了大批道德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城市居民,解决了进城农民遇到的一些问题,避免了农民进城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可能给城市以及工厂、学校等带来的问题。这样,农民进城不但没有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使城乡更加文明和谐、社会更加奋发向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网络群带建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空间。 。 “十一
22、五”规划纲要提出,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这有着深刻的内涵。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城镇化应重视发展小城镇,但又不能片面、孤立地发展小城镇,而必须走以大带小、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将新农村建设延伸到城市,让农民工和谐入“市” 。韩国在城市开展的新村运动,不仅解决了进城农民自身及其给城市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而且协调了城乡、工农关系。这启示我们,将新农村建设延伸到城市,让农民工和谐入“市” ,是建设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进入城市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民工与城市的接触越来越深,他们自身的不适应以及与此相关的城市建设和管理问题日益显现,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由农
23、村延伸到城市显得越来越必要。当前,在城市开展新农村建设,首先,应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的组织联系和信息沟通,提高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其次,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统筹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学校教育等方面进行体制创新。第三,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缓解与农民工相关的市政管理、社会秩序、公共道德等方面的压力和矛盾。第四,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文明素质和就业技能,转变城市居民观念,使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建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沽、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性任务。它既是我们党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
24、乡差距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举措。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造成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拉越大,而贫困地区的落后归根结底是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加快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实践证明,要促进农村快速发展,关键在人,特别是在于农村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
25、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
26、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
27、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
28、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2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首要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历史责任感。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全面建设小康
30、社会和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的一着妙棋。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难点。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避免产能过剩、经济波动的有效途径。从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把“三农”发展引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导航明灯。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的“组合重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也提出过建设新农村的口号。当时是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来描绘新农村的前
31、景的。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中国也都提出过建设新农村的口号。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和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提出的,其目的是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尽快改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是与城市化相对应的战略。中央的建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新农村的新要求,其内涵比以往的新农村建设都要丰富得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是一件内涵十分丰富、任务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就是要跳出就农村建设抓农村建设的旧思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
32、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建设机制,依靠党委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成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以下八个方面的目标任务:1.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就是要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的观念创新、结构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子。着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投资、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企业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新格
33、局,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让农业成为能使农民持续致富的现代产业。2.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就是要以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县域经济为平台,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提升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致富机会,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服务中心,使农村经济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3.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就是要以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村落,科学地规划村庄布局,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村庄建设,加快建设中心村,改造城中村、园边村、城郊村,合并小型村,搬
34、迁高山村,把一批有条件的村庄改造、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服务齐备、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社区。4.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就是要着眼于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水平,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也能获得与城市市民一样便利、安全、高效、多样的公共服务。5.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就是要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开拓就业致富门路和加快脱贫致富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房,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使生活在农村社区的农民不仅能够享受到现
35、代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且能够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6.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就是要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开展以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活动,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无所作为的消极情绪,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激发农民勤劳致富、自强自立、合作共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7.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就是要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组织
36、建设,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消除农村各种不安定因素,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与和谐的社会关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8.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就是要让广大农民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致富机会,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要适应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加速的新趋势,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的现代国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转移就业的农民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
37、业的市民,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三、着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和动力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必须形成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来推进建设的良好氛围。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激发和集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形成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制。1.强化党的领导作用。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总任务、总抓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根本保证。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越是重要的任务越需要党政一把手的高度认识和亲自行动。人们常
38、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抓了就不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一把手的挂帅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调查研究、宣传发动,把各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要亲自抓政策制定、工作部署,集聚各方力量,落实政策举措;要亲自进村入户,抓点做样,探索加快建设的发展路子,及时总结成功的典型经验,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把农村基层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广大党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先锋。2.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中央提出要正确把握“两个趋向”,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39、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在这项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来看,很多方面都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的内容。并且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城乡建设上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偏向,拉大了城乡建设上的差距。同时,从城乡建设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产业和人口集聚的中心,投资建设的回报率明显高于农村,因此,城市投资建设可以依靠市场机制。而农村人口分散,产业集聚度低,投资建设的回报率也很低,农村投资建设更多的带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性质,因此,更需要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从这一实际出发,自觉地把社会主
40、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重中之重。所有政府部门都与新农村建设相关,都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自觉地投入新农村建设中去。3.强化农民主体作用。我们强调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但政府切不可替代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政府主导是外因,农民参与是内因。如果农民群众不把新农村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政府投入再多,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农民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政府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或者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就肯定要失败。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工作,要让农民群众真正意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业,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农民投资的诱
41、导作用,对建设积极性高、主动性强的乡村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奖励。增强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对自己有信心、对家庭有责任、对家乡有作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4.强化社会共建作用。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国,“三农”发展的状况,关系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会对全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三农”兴,才有国家兴、社会兴。绝大多数社会各界人士的根都在农村,自觉关心“三农”,自觉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每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心的社会人士的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我们要把捐助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造福最大弱势群体的慈善事业。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倡导“一企
42、一村”结对建设新农村的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成功的农民企业家,回报自己的家乡,捐助贫困的乡村。5.强化城市带动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建设搞农村建设,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我们要从中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多方面的带动作用,重点要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以工业和城市为主要税源的政府公共财政要更多地用于新农村建设,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二是要发挥工业和城市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功能,让更多的农民在第二、第三
43、产业稳定就业,让进城的农民成为安居乐业的市民。三是要发挥城市现代文明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像市民一样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生活。6.强化改革推动作用。要牢固树立以改革促建设的思想,深化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农民全面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制度及政策障碍。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劳动保障制度、教育卫生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让农民享受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要改革土地制度,让更多的土地增值用于新农村建设。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纠正按劳动和按资本分配不合理的状况,扭转公共财政的城市偏向,切实增加农民的劳动收入和财政支农的力度。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构建民主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