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启蒙、激活、深入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叶圣陶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少年儿童时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习惯是一种极其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许多教育家都赞成把少年儿童的习惯养成当成教育的第一要务。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也都把习惯养成当成学校和班级工作的重点,长抓不懈。因为他们认识到习惯养成能起到一劳永逸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就是一种美德。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提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做到全过程育人” 。努力构建农村小学
2、德育体系,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训练学生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落脚点,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我们还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对于城乡结合部少年儿童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经验不足,教师若不注意,就有可能使其养成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另外,我校还有不少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的儿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良好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因此,培养这些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
3、打破习惯养成的神秘感在一些人眼里,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是不会养成好习惯的。他们害怕吃苦,害怕受挫,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因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一种错误认识只有成功人士才会有良好的习惯,而一般人是不配谈良好习惯的。二、习惯的养成在于多次的重复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同样的事重复 72 次就可形成定势。首先是选准要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然后坚持经常性的重复,在重复中激发兴趣,学有所得,越干越想干,最后就会打到“欲罢不能”的地步。就如有些人坚持一辈子记日记,就完全是习惯使然。三、良好习惯的养成越早越好正是因为习惯具有巨大的惯性,所以良好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
4、而有些不良习惯却是致命的,可能会影响人的前程甚至一生的幸福。坏习惯一旦养成,想矫正就变得异常艰难,它会在毫无察觉的时候表现出来,令己头疼,让人生厌。四、做好几个教育1.说理教育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如今,小学生身边的零用钱较多,有此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如有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可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吃零食的意义,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
5、成良好的习惯。2.榜样教育模仿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什么“毛泽东尊敬老师” 、 “雷锋听电影”树立学身边的典型,树立榜样,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学起,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 “我要向他学” “这样做才对”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榜样身上的优点,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3.仪式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能够引发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宣誓,那
6、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大家回味无穷。这时教师就可趁此机会,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五.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以身作则父母和教师是儿童学习的第一目标。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做儿童的榜样。2.注意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 ”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所以习惯养成,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好。3.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肢体方面的,还是感官方面的,都要经历“做”的过程。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教师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应当让他自己思考。父母和教师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直接经验,是学习的唯一捷径。我们应鼓励儿童去发现自己的世界。4.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 ,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总而言之,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力合一。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自身的坚持,也需要教师、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