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7487547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常被视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基本成熟的标志,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被认为是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影响的产物,是前马克思主义的。其实二者的基本精神和思想观点完全一致,只是马克思虽然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形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思想,却把这些思想误认为只是对费尔巴哈工作的继续,是属于费尔巴哈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穿着费尔巴哈外衣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脱下费尔巴哈外衣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以下简称提纲 ) ,在马克思的思

2、想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与此相关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其一是,其中的思想由何而来,是怎样形成的;其二是,这些思想在后来,尤其是在几个月之后动手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与成熟的。探讨第一个问题,主要考察提纲与马克思写于 1844 年 4-8 月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的关系。对手稿的评价,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按照主流意见,它属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以前的著作,此时的马克思还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其中的思想,至少是其中的主要思想,已经在提纲中被马克思所抛弃。然而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其实手稿与提纲的基本思想完全一致,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形式上的

3、。 一、 提纲的内在结构与中心思想提纲并非兴之所至随手写出,它有着完整的结构和突出的中心思想。揭示这一结构和中心思想,需要对提纲各条加以仔细的分析与比较。在整个提纲中,第一条非常重要,因为它集中地、明确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一切唯物主义(主要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区别。马克思既坚持世界的物质客观性,又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把原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论中的合理因素结合起来,阐述了实践概念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实践是“真正人的活动”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实践关系,对于我们面前的物质世界,应当把它当作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这表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以重视实践为特征,是实践

4、唯物主义。在这一点上,学术界没有分歧,但在马克思提出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旨趣问题上,看法不同。在我国,起初人们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从认识论出发加以解读;上一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的“实践唯物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是要强调人面对的不是自在自然,而是“人化自然” ,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借以宣示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尽合理。关于这一点,后面还会提到。关于第二条,通常认为它是讲真理标准,属于认识论。不过值得注意是,马克思这里说的是“思维的真理性” ,而不是“认识的真理性” 。 “思维的真理性”这一提法显然与黑格尔哲学有关。黑格尔称:思维与存在有统一性,存在统一于思维, “真理即是

5、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 。1按马克思的解释, “思维的真理性”即“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 “思维的此岸性。 ”2这里强调的是思维的现实性、力量、此岸性,可见,他的本意不在认识世界,而在改造世界。就是说,这一条是从一个侧面对实践问题的深入,说明只有实践才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之所以强调具有真理性的思维是能够通过实践成功地改造现实的思维,也是针对费尔巴哈的。费尔巴哈在认识、思维、真理等问题上完全不涉及实践,不涉及思维的现实性、力量和此岸性。他说:“跟类之本质相一致的,就是真的,跟类之本质相矛盾的,就是假的。真理就只有这样一条法则,除此以外便没有了。但是,对我来说,别人乃是类之代表,是别人们的代

6、表,所以,在我看来,别人的同意乃象征着我的思想是合乎规律的、普遍的、真的。 ”3这与他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有关。 提纲第一条结尾说:“他不了解革命的 、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4第二条就是接着这一句话说的。第三条直接针对的不是费尔巴哈,而是 18 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用环境及其变化解释人和人的发展,无疑是唯物主义,但他们不能唯物地解释环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因而最终未能克服唯心主义。马克思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实践改变了环境,被改变了的环境又反过来改变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是一致的。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变化都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

7、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以上思想的意义在于,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从宏观上、总体上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起一种科学的关于人的学说,实践人类学。马克思的论述也表明,他提出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旨趣,主要不在认识论,也不在“人化自然” ,即人对环境的改变,而在人,在人的发展。讲环境,是为了讲人。这一条没有直接提到费尔巴哈,但由于在提纲一开始马克思就把费尔巴哈与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相提并论,所以这里所说的其实是费尔巴哈的事情。提纲第一条说费尔巴哈不懂实践的意义,第二条说因此他不懂实践可以证明思维的此岸性、现实性和力量,即可以改造世界。这一条进而指出,由于不懂得实践可以改造世界,因此看不到实践的

8、人类学意义,看不到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又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最终只有用实践才能对人的存在与发展做出正确解释。在整个提纲中,人们重视的主要是第一条,但实际上第三条与第一条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后面诸条只是这一条的展开而已。第四、五、六、七、八条讲的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哲学也是宗教,只不过以理性取代了上帝。批判宗教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内容,尤其是他写于 1845 年以前的著作的中心内容。他对宗教的批判,最主要的成就是用人的异化揭示了宗教的秘密,从而把宗教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他说:“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

9、宗教之秘密。 ”5他又说:“人在宗教中将他自己的隐秘的本质对象化。这样就必然证明,上帝跟人的这种对立,分裂这是宗教的起点乃是人跟他自己的本质的分裂。 ”6这是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核心观点,贯穿在他对宗教的全部批判之中,自然也就成为马克思关注的重点。马克思在提纲第四条中对费尔巴哈的上述思想作了肯定,但又把费尔巴哈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既然人是环境的产物,既然宗教起源于人跟自己的本质的分裂,那么就应该在人的环境中,在宗教的 世俗基础中寻找造成人的本质异化的原因“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裂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 7如果认识到环境是人的实

10、践活动的产物,那么对宗教的批判否定就应当从通过实践活动克服世俗基础的分裂着手,也即“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8世俗生活的分裂造成人的本质与人分裂。人通过实践使世俗生活得到革命性改造,被改造的世俗生活反作用于人,促进人的发展并最终使人的本质回到人自身。一方面,这将彻底铲除宗教的世俗基础,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人的解放,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宗教的问题实质上是人的问题,消灭宗教就是人的发展与解放。显而易见,这一条是第三条的具体化。马克思在第四条中阐述了他在宗教问题上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他之所以能实现这种超越,

11、正是因为他找到了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实践(见第三条) 。费尔巴哈因为不懂得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不可能揭示使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现实道路。第五条所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第六、七、八条可以说是对第四条中的思想的深入说明。通过这几条,马克思指出,第四条所说的世俗基础,主要是人的社会关系。世俗基础的分裂之所以能够导致人的本质与人的分裂,导致宗教的产生,是因为:人只有在社会中,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生存;人的社会性使得人的本质,不是相对于动物而言的把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的本质,而是使某个具体的个人与他人相区别的他的本质,只能是他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他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使他的本质与他相分离

12、,在他身上就会产生宗教感情,进而成为现实的实际生活中宗教得以产生的基础。但是,人为什么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这是因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为人只有从事物质生产劳动才能生存,而物质生产劳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社会实践决定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宗教意识。宗教的产生与消除,都是社会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的变化的产物。费尔巴哈的全部理论错误,都与他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有关。因此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9“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 ”这是出自第六条的一句被人们高度重视反复引用的话。人们引用这句话,旨在批评抽象的人道主义、人性论,说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单就这句话而言,这样引用并不违背马克思的原意,但从上下文看,马克思的本意不是要讲人的本质,而是通过讲人的本质说明怎样才能消除人的宗教感情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要消除宗教,使人的本质回归人自身,就必须对这种现实的本质,即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宗教感情不是固定的,它具有历史性。马克思在第九条中对第六、七、八条的思想作了概括,指出,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由于不懂实践的意义,只能直观人和市民社会,看不到它们是实践的产物,也不

14、能提出对它们加以实践改造的任务,因而找不到消除宗教的现实道路。在第十条中,马克思在以上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了自己与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在理论出发点上,或者说是在所追求的目标上的不同。第九条讲费尔巴哈“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就是说,他看不到市民社会的历史性,看不到它是有生有灭的,因此他的理论是以市民社会的存在为立脚点的。社会性是人的重要本质特征。市民社会以经济生活为中心,是经济需要压抑和异化人的本质的社会,而异化意味着人的社会本质的丧失。在市民社会中人与人相异化、相对立,人是单个的人;消除异化后人重新获得社会性本质,社会成为人类社会。马克思把人类社会作为自己的立脚点,说明他用

15、五条的篇幅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宗旨、目标是要讲人的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即建立人类社会。立足于市民社会,表明费尔巴哈的理论是把既有的市民社会的社会关系作为不变的现实存在来看的。立足于人类社会,说明马克思不是承认并肯定现有的社会关系,相反,是要改造它们,他的理论宗旨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即人的解放。第十一条是马克思回过头来再次用实践对他与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所作的说明,是对整个提纲的总结。这一条与上一条联系紧密。以市民社会为立脚点,看不到现有世界的历史性,至多只能解释世界。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追求人类解放的理想,立足于对现有世界的批判否定,自然会认识到“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里反映

16、的是阶级立场的区别,是理论家与革命家的区别。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这一条的注解:“如果千百万无产者根本不满意它们的生活条件,如果它们的存在同它们的本质完全不符合,那么,根据上述论点, (即费尔巴哈的观点本文作者)这是不可避免的不幸,应当平心静气地忍受这种不幸。可是,这千百万无产者或共产主义者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而且这一点他们将在适当时候,在实践中,即通过革命使自己的存在同自己的本质协调一致的时候予以证明。 ”10这一条也可看作马克思的宣言,宣告他的宗旨是使社会关系革命化,实现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的解放,实现这一宗旨的途径则是改变世界投身实践。总结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两个简短结论:首先,十

17、一条提纲的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条。它指出实践是“真正人的活动” ,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理解整个世界,从而提出了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完整的世界观。这是提纲的总纲。第二部分是第二、三两条。它们是说:正确的思维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证明自己的现实性和力量,可以改造世界,改变人的环境;被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又可以改变人;人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是同一个过程,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自我改变着。第三部分是第四到第八条。这一部分依据上一部分的思想,深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着重强调:实践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实践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进行;由于不懂实践的意义,费尔巴哈虽然看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异化的根

18、源在人的世俗生活,但看不到世俗生活是人在实践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被改变着的,因而找不到最终克服世俗生活的分裂消除宗教的现实途径。第四部分是最后三条。这三条总结第三部分的思想,提出了马克思追求的最终目标,即消除宗教,人的本质回归,人类得到解放,真正人的社会到来,并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改变世界。显而易见,这四个部分相互之间环环相扣,有着完整的内在结构。其次,整个提纲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基本内容是批判他的宗教思想,但实际上的中心思想,整个提纲的最后落脚点,是人的解放。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11马克思借着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简要地阐述了自己的实践人类学思想,阐述了自己关于克服

19、这种异化,使人的本质回归人自身,实现共产主义的哲学理论。由此也可看出,他在提纲第一条提出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旨趣不在强调世界是人化世界,而在为自己的人的解放理论奠定哲学基础。具体而言,目的是要说明实践将使环境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人自身;随着实践的发展,被异化的本质将回归于人,人类将获得解放;只有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才是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的可靠途径。二、 提纲与手稿的思想联系提纲各条的基本思想,我们在手稿中都可以见到,它们的来源是手稿 。提纲的第一条提出,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应该吸收唯心主义的合理因素,在坚持唯物主义原则的同时学会从主体方面、能动方面出发理解世界。实践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我

20、们来看手稿 。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12人所共知,马克思在手稿中是把劳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来看的,而这正是“实践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之意。 手稿全书都建立在对劳动、实践的研究之上,实践是手稿的核心概念。 手稿在讲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时,认为实践可以消除这种对立“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从而

21、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 。 (306 页)在手稿中马克思称自己的思想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 ,他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 ”(324 页)人是物质的人,他的类本质是实践, “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就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手稿中反复强调,实践唯物主义的特点是在旧唯物主义看到物的地方看到人;物质世界是实践活动的产物,上面打有人的烙印。例如他说:“工业的历

22、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306 页)这正是提纲所说的:对对象、现实、感性应当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一思想不仅在提纲中有所表现,而且贯穿马克思的一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尤其明显。关于提纲的第 2 条,前面已经提到,马克思直接针对的是黑格尔。在手稿中,马克思说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 (320 页)因为按马克思的理解, “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 ”(321 页)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了物性,二者同一,而真理就在于客观性与

23、概念相符合。黑格尔的这一思想遭到马克思的有力批判, (第 318-324 页)但批判中有继承。经过改造,马克思把它解读为人在劳动中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正确的认识在劳动中变为现实存在,表现出了此岸性、现实性和改变现实的力量。费尔巴哈同样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他由于不懂得实践的意义,没有看出黑格尔荒谬的唯心主义胡说中包含的可贵思想。因此他看不到真理是具有改造对象的现实力量的。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区别, 手稿中没有论述,具体原因,后面会有说明。至于提纲的第 3 条,可以说手稿中的相关论述比比皆是,因为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集中论述的最重要的思想。 手稿强调,人是劳动活动的产物:“黑格尔的

24、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319-320 页) 手稿还说:“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 ”(300-301 页)显然,这里已经是在说:人生产环境,环境也生产人,人和环境是在运动(即劳动)中共同发展的。不仅如此, 手稿还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具体的分析,指出:由于劳动实践改造了自然界使之成为“人化自然” ,这种以往不曾存在的“人化自然”又反

25、作用于人,例如人的感官,人的一切感觉能力才得到不断发展。 手稿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 ,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305 页)下面紧接着又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第四条到第八条是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批判,基本思想是:费尔巴哈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是一大功劳,但是他把宗教感情归结于人的本质,却不懂得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因而看不到宗教感情的社会根源,看不到它的历史性,更不懂得最主要的任务不是从理论上说明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是在实践中使社会关系革命化,从

26、而彻底铲除宗教,使人的本质回归人自身,实现人的解放。只要粗读手稿我们便可看出,探讨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表现、原因以及克服途径,是它的主要内容,占据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马克思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它自身、它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它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268 页)为什么会有这种异化现象?马克思说:“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它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

27、上。因此,宗教的自我异化也必然表现在世俗人对僧侣或者世俗人对耶稣基督因为这里涉及精神世界等等的关系上。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人的关系。 ”(276 页)可见,产生上述异化现象的根源,在于世俗生活的分裂,即在生产活动中出现的人与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关系。这种异己的、敌对的关系的根源又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最终而言是人的生产实践,直接的根源是私有制。他说:“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

28、,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使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及社会的存在的复归。 ”(298页)克服宗教必须消除异化,消除异化必须深刻改造人的社会关系。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写于 1843 年底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这里,马克思说:“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

29、西的一切关系” 。13提纲的最后三条表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最后落脚点是通过改造社会实现人的解放,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297

30、页) 提纲第十条没有使用“共产主义”这一概念,但思想与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完全一致的。怎样才能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提纲第十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4从上下文看,所谓“改变世界” ,主要指对造成人的异化的社会关系的改变。 手稿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人怎样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

31、”(279 页)这是说:异化的产生和消除都是人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的产物,也就是说,人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改变世界才能消除异化获得解放。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除经济学内容外,关于哲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三处,第一处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第二处是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第三处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其中真正阐述马克思自己的思想的,又主要是前两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最有价值之处,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事实上说明了他的哲学思想由何而来,与黑格尔是什么关系,其主要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方面。如果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加以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很清

32、晰的线索:劳动是人的本质,它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体现;劳动生产着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生产着人与自然的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在劳动发展的一定阶段产生了私有制,当存在私有制时,人与自然、人与人相对立,人的劳动本质也与人异化,宗教产生;劳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本身得到发展;基于劳动实践之上的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是人逐渐克服异化、本质回归自身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的过程,即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对于上述思想,马克思在手稿中有一个经典表述,即:“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

33、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310-311 页)通过前面对提纲的分析可以看出,贯穿提纲始终的正是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而这说明, 提纲与手稿不仅具体观点一致,思想脉络也是完全吻合的。三、 提纲与手稿的不同及其产生原因以上讲了提纲与手稿的一致,但显而易见的是,它们又有重大的不同。马克思在提纲中集中论述了他与费尔巴哈的区别,宗旨是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 手稿则相反,对费尔巴哈的肯定,甚至赞扬,随处可见。 手稿序言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

34、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真正理论革命的惟一著作。 ”(220 页)对于费尔巴哈的这种称赞一直延续到 1845 年 2 月出版的神圣家族 ,即直到提纲的写作前夕。 神圣家族称:“到底是谁揭露了体系的秘密呢?是费尔巴哈。是谁摧毁了概念的辩证法即仅仅为哲学家所熟悉的诸神的战争呢?是费尔巴哈。是谁不是用人的意义 (好像人除了是人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似的!)而是用人本身来代替包括无限的自我意识在内的破烂货呢?是费尔巴哈,而且仅仅是费尔巴哈。 ”15 对于上述不同,通常的解释是:这表明, 手稿中的

35、思想还受到费尔巴哈的强烈影响,属于马克思自己的思想尚未形成,是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种观点非常流行,但却值得商榷。提纲第一条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主要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6这句话说的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他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完全可以作为判断一种唯物主义思想是属于马克思还是属于费尔巴哈及其他唯物主义者的标准。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 手稿毫无疑问已经与费尔巴哈划清了界限,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

36、。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反复强调,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诞生地不在别处,正在手稿之中。但这样一来我们面前立即出现一个矛盾:既然实践唯物主义已经是手稿的基本思想,超越了费尔巴哈,为什么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又给予费尔巴哈那么高的评价,似乎马克思自己的道路是由费尔巴哈开辟的,他只是在继续费尔巴哈的工作而已。这里的确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现象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是:马克思之所以在手稿(以及随后的神圣家族 )中高度评价费尔巴哈,是因为这时的马克思只看到自己与他的一致之处,以及自己受到他的影响,而对于自己与他的区别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因而误认为自己的思想创新,实践唯物主义思想,是属于费尔巴哈的,于是称赞了一个

37、本不该称赞的人。这一假设似乎匪夷所思,但却是有依据的。手稿称: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也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 ,(314 页)马克思还把这称作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之一。实际上,按照提纲的思想,费尔巴哈并没有创立“真正的唯物主义” ,他仍然属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即旧唯物主义范畴。他也没有使人的社会关系成为理论的基本原则, 提纲第六条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所指的正是这一点。这一功绩属于谁?属于马克思,因为只有马克思把实践视为人的本质,从而看到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这在手稿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费尔巴哈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理论贡献的。手稿又称:费尔巴哈“把

38、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314 页) “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指什么?在这句话之后,经过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马克思说:“因为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它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辩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一个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形成的历史。 ”(316 页)可见,马克思所说的费尔巴哈的“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

39、东西” ,是指与黑格尔所说自我意识因外化和外化的克服而完成的发展相对立的人基于自己的劳动实践而实现的自我发展。这也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马克思所说的:所谓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产生过程。费尔巴哈有没有这样的思想?没有。相反,马克思自己有。这在手稿和提纲中都很清楚。除此之外, 神圣家族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辩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17实际上,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归结为自然的人,这是事实,但费尔巴哈理解的人虽然是肉体的人,却不是从是实践活动的人,因而不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

40、的、现实的人。从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出发只是克服黑格尔的思辩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第一步,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才是最关键的一步。费尔巴哈迈出了第一步,只有马克思进而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二步。 提纲告诉我们,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的人是马克思,而不是费尔巴哈, 提纲的大部分内容所批判的,正是费尔巴哈的这一缺点。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上述误解源于另外一个更深一层的误解。他在神圣家族中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而这是“费尔巴哈的天才发现” 。18马克思还说:“唯灵论和唯物主义过去在各方面的对立已经在斗争中消除,并为费尔巴哈永远克服。 ”19提纲第一条表明,到 1845 年春天,马克思明确地认识到

41、,费尔巴哈的主要缺点恰恰在于它未能看到“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就是说,没有看到实践是人的本质,与此相关,他也没有结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灵论)的对立。终结这一对立的,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一旦把实践概念及相关思想误解为费尔巴哈的“天才发现” ,上述其他误解也就不可避免,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各种评价、称赞便完全可以理解,前面所说的手稿中的矛盾,即对费尔巴哈的高度称赞与事实上已经完成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值得奇怪了。1867 年,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在重读了神圣家族这部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写作的书之后, “我愉快而惊异地发现,对于这本书我们是问心无愧的,虽然

42、对费尔巴哈的迷信现在给人造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印象” 。20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说神圣家族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反对它作了充分的肯定。他只是说对费尔巴哈的迷信是“非常滑稽的” ,他们用对费尔巴哈的错误的迷信表达了正确的思想。为什么?因为迷信的原因是把自己的思想加在了一个根本不可能提出这一思想的人费尔巴哈的身上,称赞了一个完全不值得称赞的人。这可以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本文“误解说”的佐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经说:在他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中,他已经超越费尔巴哈,开辟了历史领域通向唯物主义的道路, “但由于这一切还是用哲学词句来表达的,所以那里所见到的一些习惯用的哲学术语,如人的本

43、质 、 类等等,给了德国理论家们以可乘之机去不正确地理解真实的思想过程并以为这里的一切都不过是他们的穿旧了的理论外衣的翻新” 。21这番道理完全适用于手稿 。总起来讲可以说:手稿是穿着费尔巴哈外衣的提纲 ,提纲是脱下费尔巴哈外衣的手稿 。当然这只是大致而言。二者的思想精神、基本观点完全一致,但在提纲中,马克思自己的思想更清晰、更完整,表述也更精炼、更准确了。-1 黑格尔:小逻辑397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版,第 1 卷,55 页。有关提纲的全部引文均出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 1845 年的稿本,出处只注第 2 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页码。3 费尔巴

44、哈:基督教的本质 ,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194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1 卷,54 页。5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 ,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56 页。6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 ,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60 页。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版,第 1 卷,55 页。8 同上。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版,第 1 卷,56 页。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版,第 1 卷,97 页。11 克服异化实现人的解放是这一时期马克思关注的中心问题,这一点在提纲之前的论犹太人问题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提纲之后的

45、德意志意识形态 、 共产党宣言中,可以看得很清楚。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 版,第 3 卷,273 页。参见该书 320页。以下凡出自该书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引文,只注页码。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版,第 1 卷,910 页。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版,第 1 卷,57 页。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118 页。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版,54 页。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 1 版,第 2 卷,177 页。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 1 版,第 2 卷,118-119 页。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 1 版,第 2 卷,120 页。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 1 版,第 31 卷,29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 1 版,第 3 卷,261-26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