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骨折概论胶片.doc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7484560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折概论胶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骨折概论胶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骨折概论胶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骨折概论胶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骨折概论胶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骨 折 概 论第一节 骨折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一、定义: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二、成因:(一)暴力作用(创伤性骨折)1、直接暴力: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2、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旋转和肌收缩使肢体远处发生骨折;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二)骨骼疾病(病理性骨折)三、分类:(一) 、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的完整性1、闭合性 2、开放性(重视防治感染)2(二)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1、不完全:部分中断(1)裂缝骨折:多见于颅骨、肩胛骨(2)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2、完全:全部中断横形、斜形、螺旋形、粉碎性、

2、嵌插、压缩性、凹陷性、骨骺分离(三)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为:1、稳定性 2、不稳定性四、骨折段移位:1、类型 :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2、影响因素:(1)外界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2)肌肉的牵拉(3)骨折远侧段肢体的牵拉 (4)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3第二节 骨折的临床表现及 X 线检查一、临床表现:(一)全身表现1、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2、发热(二)局部表现:1、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2、骨折的特有体征:(1)畸形(2)异常活动(3)骨擦音(感)二、骨折的 X 线检查: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应拍摄特

3、殊位置或对侧相应部位对比 X 线片。4第三节 骨折的并发症一、早期并发症:1、休克2、脂肪栓塞综合征:肺、脑脂肪栓塞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肝、脾破裂;肺损伤;膀胱和尿道损伤;直肠损伤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和脊髓损伤5、骨筋膜室综合征二、晚期并发症:1、坠积性肺炎2、褥疮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感染5、损伤性骨折:又称骨化性肌炎6、创伤性关节炎7、关节僵硬58、急性骨萎缩:好发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9、缺血性骨坏死10、缺血性肌挛缩: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第四节 骨折愈合过程一、骨折愈合过程1、血肿机化演进期:骨折端形

4、成的血肿与局部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纤维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侵入,逐步清除机化的血肿,形成肉芽组织,并进而演变转化为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两端连接在一起,约 2W 完成。2、原始骨痂形成期:膜内化骨形成内、外骨痂,软骨内化骨形成环状、髓腔内骨痂。一般约需 48W。两种化骨形式并存,但膜内化骨较软骨内化骨快。6骨性骨痂主要是经膜内化骨形成,并以骨外膜为主。3、骨痂改造塑型期二、骨折临床愈合标准:1、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2、局部无异常活动3、X 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4、折除外固定后,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 1kg 重物持续达 1 分钟,下肢不扶拐能在平

5、地连续步行 3 分钟,并不少于 30步。5、连续观察 2W 骨折处不变形。第五节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一、全身因素:1、年龄2、健康状况二、局部因素:1、骨折的类型和数量72、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1)两骨折段血液供应均良好,愈合快(2)一骨折段血液供应较差,愈合较慢(3)两骨折段血液供应均差(4)骨折段完全丧失血液供应,易发生缺血性坏死3、软组织损伤程度:越重影响越大4、软组织嵌入:阻碍两骨折端的对合及接触,骨折难以愈合甚至不愈合。5、感染:严重影响骨折愈合三、治疗方法的影响:1、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可损伤局部软组织和骨外膜,不利于骨折愈合2、切开复位时,软组织和骨膜剥离过多影响骨折段血供,可

6、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3、开放性骨折清创时,过多地摘除碎8骨片,造成骨质缺损,影响骨折愈合4、骨折行持续骨牵引,力量过大,骨折段分离5、骨折固定不牢固,仍受剪力和旋转力的影响,干扰骨痂生长6、过早和不恰当的功能锻炼,可能妨碍骨折部位的固定,影响骨折愈合第六节 骨折的急救一、目的 :用最为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抢救生命,保护患肢,迅速转运,以便尽快得到妥善处理。二、内容:1、抢救休克2、包扎伤口:伤口出血可用加压包扎止血或止血带止血。对外露骨折端的处理3、妥善固定:骨折急救的重要措施(1)避免骨折端在搬运过程中对周围9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内脏的损伤(2)减少骨折端的活动,减轻病人疼痛(3)便于

7、运送4、迅速转运第七节 治疗骨折的原则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一、骨折的复位:(一)复位标准:1、解剖复位:对位、对线完全良好2、功能复位:未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但愈合后对功能无明显影响标准:(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2)短缩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2cm,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3)成角移位:下肢轻微向前或10后成角可不影响,向侧方成角必须完全复位,上肢肱骨干稍有畸形,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要求对位、对线均好。(4)长骨干横形骨杆,对位至少达 1/3 左右,干骺端至少应对位 3/4左右(二)复位方法:1、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

8、用此法,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2、切开复位:(1)指征:骨折端之间有肌或肌腱等软组织嵌 入,手法复位失败者;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将影响关节功能者;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11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行切开复位。(2)优缺点:优点:最大优点是可达到解剖复位。另外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和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缺点:a、减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可能引起延迟愈或不愈合;b、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降低局部抵抗力,若

9、无菌操作不严,易于发生感染,导致化脓性骨髓炎;c、内固定器材如选择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质量不佳时12氧化和电解作用,发生无菌性炎症,使骨折延迟愈或不愈合;内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需再一次手术。二、骨折的固定(一)外固定:1、小夹板:优点:固定可靠、骨折愈快、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缺点:绑扎太松或固定垫应用不当,易导致骨折再移位,绑扎太紧,易导致并发症。2、石膏绷带:优点:可根据肢体的形状塑形,固定作用确实可靠,可维持较长时间;缺点:无弹性、不能调节松紧度,固定范围较大。一般须超过骨折部的上、下关节,无法进行关节活动和功能锻炼,易引起关节僵硬。注意事项:13应抬高患肢,

10、以利消肿;包扎石膏绷带过程中,需将肢体保持在某一特殊位置时,助手可用手掌托扶肢体,不可用手指顶压石膏,以免产生局部压迫而发生溃疡;未凝结坚固前,不应改变肢体位置,特别是关节部位,以免石膏折断;石膏绷带包扎完毕,应在石膏上注明骨折情况和日期;观察被固定肢体远端皮肤的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感觉和指(趾)的运动, 如肢体受压应减压;肢体肿胀消退引起石膏过松,失去固定作用,应及时更换;在固定过程中,应作主动肌肉舒缩锻炼,未被固定的关节应早期活动。3、外展架:4、持续牵引5、外固定器14指征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伴广泛软组织损伤;骨折合并感染和骨折不愈合;截骨矫形或关节融合术后。(二)内固定 切开复

11、位后,采用内固定物将骨折段于解剖复位的位置予以固定。三、功能锻炼1、早期阶段:1-2W 内,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萎缩,应以患肢肌主动舒缩活动为主,原则上骨折上、下关节暂不活动。2、中期阶段:2W 以后,开始进行骨折上、下关节活动,强度和范围逐渐增加,应在医务人员指导和健肢帮助下进行,防肌萎缩和关节僵硬。4、晚期阶段:达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折除。恢复正常功能。15第十节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一、骨折延迟愈合:骨折经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所需的时间,骨折断端仍未出现骨折连接,称骨折延迟愈合。X 线显示骨折端骨痂少,轻度脱钙、骨折线仍明显,但无骨硬化表现,针对原因适当处理仍可愈合。二、骨折不愈合(骨不连接)骨折经过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时间,且经再度延长治疗时间,仍达不到骨折愈合,X 线显示骨折端骨痂少,骨端分离,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被致密硬化骨质封闭,骨折处有假关节活动。需切除硬化骨,打通髓腔、修复缺损,一般需行植骨、内固定,必要时加用外固定。三、骨折畸形愈合骨折愈合的位置未达到功能复位的要求,16存在成角,旋转或重叠畸形。畸形较轻,对功能影响不大者,可不予处理,畸形明显影响肢体功能者需行矫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