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2019 届高三一模(内考)试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
2、设创新型国家,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其重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同以往历次科技革命相比,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面对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瞄准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统筹部署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3、。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激活“企业实验室”的创新功能。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二是促进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传统企业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以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补创新。国有企业具有科研人员集中、研发能力较强等特点,应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的优势,努力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分工合作、协力发展的互补创新格局。奏好政府职能“退、放、进”三部曲。通过“退” ,减少政府部门对创新资源的直直接分配、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的干预;注重“放” ,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
4、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都可以放手,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实现“进” ,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资助平台、信息平台、监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一是促进成果转化。要促进科技进步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 。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三是强化创新激励。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摘编自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5、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当今中国重大颠覆性技术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创新进入新的阶段。B. 如果解决供给侧短板、社会发展瓶颈等问题,就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C. 不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还是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都要减少干预。D. 促进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创新激励,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有力手段。2.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B. 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阐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低于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水平。C. 文章着重从企业、政府职能、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6、方面,阐述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D. 文章整体思路是先总后分,先综述创新的地位及迫切性,接着分述实现自主创新的途径。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B. 如果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重大科技问题,就说明我国达到领先世界的创新水平。C. 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从而达到转型发展的目的。D.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有各自优势,要充分发挥它们在创新机制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互补。【答案】1. D 2. B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7、。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 项, “当今中国重大颠覆性技术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错,根据第二段原文可知, “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点。B 项, “就一定能全面提高”太绝对化,第三段讲的是在新的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在哪里和要怎么办,不能做出“就一定能全面提高”的结果判断。C 项,“政府都要减少干预”表述有误,第五段的原文是“政府部门都可以放手” 。故选 D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考查分析
8、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B 项, “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不正确,文中没有采用对比的手法;“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低于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水平”于文无据,而且由第三段“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可知有些方面已经处于“并跑、领跑”阶段,因此“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低于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水平”的表述错误。故选 B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
9、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 项,理解有误,第三段原文是说“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要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是指出在新的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在哪里和要怎么办,不能由此得出“我国达到领先世界的创新水平”的推论。故选 B 项。【点睛】第 2 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
10、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只欠母亲赵鑫珊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
11、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才渐渐明白母亲为
12、什么暗暗垂泪。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 ”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一一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六年
13、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 “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
14、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 ”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
15、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 、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B. 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C. 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D. 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
16、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5. 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6. 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答案】4. B 5. 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6. 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 ;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 。同时,也
17、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 项, “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错误,这一内容在文中未提及,文中说“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
18、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 ,由这些内容可知,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主要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故选 B 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然后要到文中圈出有关母亲的细节描写,根据这些细节来分析母亲的性格。本题中,如“我”考入北大,母亲给“我”收拾行李的时候,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
19、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母亲不舍儿子,却只是流泪,这说明母亲不善言辞;从母亲为“我”筹措学费的表现来看, “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 ,这表现处母亲的一片爱子之心;从因无子面对祖父的讽刺时的表现来看,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 ,母亲忠厚老实又内心要强。【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先理解
20、其意思,理解“笑”和“哭”指什么, “同一时刻”又是指什么,理解意思之后,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开头写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从文中来看,“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中“笑”是指“我”考上了北京大学而开心, “哭”是指以后将与母亲分别,不能再侍奉母亲左右,同时母亲也舍不得“我”的离去而哭,而这开心和伤心都发生在“我”接到大学通知书这一时刻;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也就引出了下文的相关情节;开头是幸福的情节,结尾是忏悔的心理,这句话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
21、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冈野
22、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 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被施了魔法。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 )会将之看成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甚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
23、,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孩子从小没有被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
24、匠精神的土壤吗?(选自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对创新者的崇拜” “创造新鲜事物” ,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 。能够“匠心独运”了, “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 。 “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
25、们的企业也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赶超国际水平。(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 ,更有甚者,以突破底线、抄袭胡编、搜奇媚俗为创新,一切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 、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 ,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 “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
26、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选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7. 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B.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C. 文艺作品粗制滥造是“工匠精神”缺失的最突出表现,所以我们在文艺工作中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D.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既不需要大家都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
27、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一主要内容是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只有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B. 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C. 三段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D. 材料二既有对“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所以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要更加深入。E. 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针对性更明显。9. 达到“卓越”应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一的事例简要概括。【答
28、案】7. C 8. CE 9. 掌握优秀的工艺技能;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的荣誉;坚守苛刻的标准;关注细节;坚持达成目标;执着于科技创新。【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再浏览选项,并与文本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 项, “文艺作品粗制滥造是工匠精神缺失的最突出表现,所以我们在文艺工作中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且“最突出表现”不当,文中没有这个意思,材料三中只是说“一个
29、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看不出“最突出表现”这一意思。故选 C 项。【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 项, “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只有理性分析和评论”错误,材料三有现实的事例,并不是只有分析和评论。B 项, “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错
30、误,初心是针对工匠讲的,并非针对孩子。D 项, “材料二所以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要更加深入”中“更加深入”一说错误,选项所说在文本中没有依据。故选 CE 两项。【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达到卓越应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一的事例简要概括” ,然后根据材料一中的事例进行概括。材料一分别列举了日本和德国的事例,作者以冈野信雄为例,指出日本工匠“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 “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 ;又以德国制造业为例,指出德国工匠“制定的标准严谨
31、,甚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 “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 “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 。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概括即可。【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
32、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朱伺字仲文,安陆人。少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吴平,内徙江夏。伺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口,伺率部党攻灭之。转骑部曲督,加绥夷都尉。其后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署为左甄,据江口,摧破敏前锋。敏弟恢称荆州刺史,在武昌,侃率伺及诸军进讨,破之。
33、敏、恢既平,伺以功封亭侯,领骑督。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珉曰:“朱将军何以不言?”伺答曰:“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 ”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永嘉中,石勒破江夏,伺与杨珉走夏口。及陶侃来戍夏口,伺依之,加明威将军。随侃讨杜搜,有殊功。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贼于水边作阵,箭中伺胫,气色不变。诸军寻至,贼溃,死者太半。加威远将军。时王敦欲用从弟暠代侃为荆州。暠将西出,遣长史刘浚留镇扬口垒。时杜曾请讨第五猗于襄阳,伺谓暠曰:“曾是猾贼,欲诱引官军使西,然后兼道袭扬口耳。 ”暠性矜厉自
34、用,遂西行。曾等果驰还。暠乃遣伺归,裁至垒,即为曾等所围。时郑攀党马俊等亦来攻垒,俊妻子先在垒内,或请皮其面以示之。伺曰:“杀其妻子,未能解围,但益其怒耳。 ”乃止。及贼攻陷北门,伺被伤退入船。杜曾遣说伺云:“马俊等感卿恩,妻孥得活。尽以卿家外内百口付俊,俊已尽心收视,卿可来也。 ”伺答曰:“贼无白首者,今吾年六十余,不能复与卿作贼。吾死,当归南,妻子付汝。 ”乃还甑山。时王暠与李桓、杜曾相持,累战甑山下。伺惊创而卒。因葬甑山。(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一 ,有删改)【注】滠(sh):水名,在中国湖北省。甄:军队的两翼。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
35、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B. 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C. 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D. 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守,是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B. 领,担任,特指兼任。在古代表官职升降的词语中,与“领”意思相同的还有“兼” “除” “擢”等。C. 永嘉,文中指西晋晋怀帝司马炽
36、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D. 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朱伺不善言谈,为人谦恭。他做郡将督的时候见到乡里士大夫只是作揖报个姓名,做了将军之后便以谦恭著称。B. 朱伺作战勇武,有胆有识。他懂得用兵之道,曾率部党消灭了叛乱的张昌,后又跟随陶侃平定了陈敏陈恢之乱、讨伐杜弢,屡建功勋。C. 朱伺心地善良,坚守道义。他阻止了杀死马俊妻子儿女的行为,拒绝杜曾的劝降,表示自己绝不做盗贼,毅然返回甑山。D. 朱伺头脑清醒,善于识
37、人。他深知王暠刚愎自用,杜曾是奸猾之贼,二人必定会交战,预先将家人送到马俊营中。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2)暠乃遣伺归,裁至垒,即为曾等所围。【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当时西阳夷人盗匪抢劫江夏,江夏太守杨珉常请军将们商议抵御敌人的计谋,唯独朱伺一言不发。(2)王暠于是派朱伺率部回去支援, (朱伺率军)才到扬口垒,就被杜曾等人包围。【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
38、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 珉大笑” ,这段话是说“杨珉又问:朱将军多次击贼,为什么每次都能取胜?朱伺回答说:敌我对峙,必须忍耐沉住气。敌人往往沉不住气,而我能沉住气,因此容易取胜。 杨珉大笑” ,由上文可知,此处是杨珉和朱伺的对话,分清杨珉的问话和朱伺的答话就可以正确断句。由上文可知,杨珉在问话中称朱伺为“将军” ,故“珉又问”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 A、B 两项。比较 C、D 两项,D 项, “贼何以每得胜邪”与文意不符,文中是说朱将军为什
39、么每次都能取胜,而不是“贼” ,这就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 “与领意思相同的还有兼 除 擢 ”错误, “除”是授官,没有“兼任”的意思;“擢”是升官。故选 B 项。【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
40、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 项, “他深知王暠刚愎自用”错误,文中没有依据,文章最后一段只是说“曾是猾贼” ,并没有说“深知王暠刚愎自用” ;“二人必定会交战,预先将家人送到马俊营中”错误,最后一段说“杜曾遣说伺云:马俊等感卿恩,妻孥得活。尽以卿家外内百口付俊,俊已尽心收视,卿可来也 ”,由此可知,是杜曾将朱伺家中内外亲属百人交付给马俊,以此来要挟朱伺。故选 D 项。【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
41、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抄掠” ,抢劫,掠夺;“每” ,常常;“距” ,通“拒” ,抗拒,抵御;“独” ,唯独,只有。第二句中, “乃” ,于是;“裁” ,通“才” ,刚刚;“至” ,到;“即” ,就;“为所” ,表被动;“裁至垒” ,省略句,应补出主语“朱伺率军”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
42、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
43、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
44、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
45、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朱伺字仲文,是安陆人。年轻时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吴亡后,内迁江夏郡。朱伺勇武有胆识,但不善言谈,不知诗书,为郡将督,见到乡里士大夫,作揖报个姓名而已。等到做了将军,便以谦恭著称。张昌作乱,
46、江夏太守弓钦逃到滠口,朱伺率部党消灭了张昌。朱伺转任骑部曲督,加绥夷都尉。后来陈敏作乱,陶侃当时镇守江夏,因朱伺善于水战,精通战舰的制造,便派朱伺监制大型船只,并命朱伺率部为左翼,占据长江口,挫败陈敏的前锋。陈敏的弟弟陈恢自称荆州刺史,占据武昌,陶侃率朱伺及各部军马进讨陈恢,击败陈恢。陈敏、陈恢之乱平定后,朱伺因战功被封为亭侯,兼任骑督。当时西阳夷人盗匪抢劫江夏,江夏太守杨珉常请军将们商议抵御敌人的计谋,唯独朱伺一言不发。杨珉说:“朱将军为何不发言?”朱伺回答说:“诸位用口舌攻击贼寇,我只凭武力胜敌罢了。 ”杨珉又问:“朱将军多次击贼,为什么每次都能取胜?”朱伺回答说:“敌我对峙,必须忍耐沉住
47、气。敌人往往沉不住气,而我能沉住气,因此容易取胜。 ”杨珉大笑。永嘉年间,石勒攻破江夏,朱伺与杨珉退至夏口。等到陶侃来戍守夏口时,朱伺投奔了陶侃,被封为明威将军。随同陶侃讨伐杜弢,建有奇功。夏口之乱,朱伺用铁面具自卫,用强弩射死贼军主将数人。贼军在水边列船为阵地,流矢射中朱伺的小腿,朱伺依旧面不改色。各路官军不久赶到,贼军溃逃,死者大半。朱伺因功被封为威远将军。当时王敦打算让堂弟王暠代替陶侃做荆州刺史。王暠准备率兵西进,派长史刘浚留守扬口垒。当时杜曾请求率部进攻襄阳讨伐第五猗,朱伺对王暠说:“杜曾是奸狡之人,想引诱官军专心西进,然后他将火速回兵袭击扬口垒。 ”王暠生性庄重严厉刚愎自用,决意西进
48、。杜曾等果然奔驰而回。王暠于是派朱伺率部回去支援, (朱伺率军)才到扬口垒,就被杜曾等人包围。当时郑攀同党马俊等也来攻打扬口垒,马俊的妻子儿女在垒中,有人建议剥去他们的面皮以示马俊。朱伺说:“杀害他的妻子儿女,不能解围,只会增加他的怒火罢了。 ”于是打消了这一主意。等到贼兵攻破北门,朱伺受伤退到船上。杜曾派人劝说朱伺道:“马俊等人十分感激足下不杀他妻子儿女之恩。如今我已将足下家中内外亲属百人交付给马俊,马俊已接到家中尽心照料,足下可以来与家人团聚了。 ”朱伺回答道:“凡是当盗贼的不得善终,我今年六十多岁了,不能再与你同做盗贼。我死后,当归葬南土,妻子儿女拜托给你。 ”便毅然返回甑山。其时王暠与
49、杜曾相持不下,在甑山下反复交战。朱伺连受惊扰伤痛而亡。死后便埋葬在甑山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并州路李宣远 【注】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注】李宣远:晚唐诗人,唐德宗贞元间进士。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古诗一般先景后情,而本诗最后依然写景,且景中有情,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B. 首联写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榆叶落在被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气氛。C. 颔联写被敌人包围的孤城的惨淡之气。 “吹角罢” “射雕还”分别从听觉、视觉角度描写。D. 颈联写大军的军帐与临水遥相对应,诗人遥望着牛羊悠然下山回家,勾画出温馨安适的边疆风光。E. 尾联两句作者直抒胸臆,写征人正伤心垂泪之时烽烟忽起,突出了边塞战事的残酷。15. “征人正垂泪” , “垂泪”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DE 15. 悲秋。秋风萧瑟黄叶飘零引发感伤。戍边生活凄凉。被困孤城,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