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答:重商主义的观点带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这表现为:1、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财富;2、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即商业中;3、重商主义认为,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只有对外贸易才会真正增加一国的财富,也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出口商品换加金银,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和金银量;4、重商主义认为商品生产只是对外贸易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手段;5、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活动,管理和指导经济,保护国内有利于增加金银货币的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的有利发展。(四)简述配第的自然价格论 答:这是配第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这方面,配第把以前出现的有关零散见
2、解构成了整体,从而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最初基础。他也因此成为劳动价值论的奠基人之一。1、他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以及“真正的市场” ;2、配第已说明了商品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3、他感到创造价值的劳动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有区别,这样,他就把生产金银的劳动从其他具体劳动中分离出来了;4、配第的劳动价值的缺点和错误:(1)他没有科学的价值概念,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混在一起;(2)他没有把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始终一贯坚持下去;(3)由于配第没有区分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当他发现表现价值的劳动与表现使用价值的劳动之间有矛盾时,就试图从土地和劳动二者之中寻找一种等价和等式关系,以便单独用土地
3、或单独用劳动来表示任何一种东西的价值,从而,最后寻找到一种稳定不变的外在价值尺度。(六)简述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原理。答: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原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一国中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2、一国中流通着的货币代表国内现有的所有商品;3、如果商品增加,其价格降低,货币的价值就提高。(七)简述布阿吉尔贝尔关于农业重要性的思想。答:布阿吉尔贝尔关于农业重要性的思想有:1、布阿吉尔贝尔事实上把农业看作在历史上各个经济部门形成的出发点;2、他把农业的繁荣看作是社会其他各部门存在和繁荣的基础。其他部门完全依赖于农业的繁荣而发展起来。3、他与重商主义针锋相对地提出,一切财富都源于土地
4、的耕种。他只注重财富的物质内容,认为“只有衣食等物品,才应当称为财富” 。所有有人认为他是重农主义的创始人。(九)简述魁奈的“经济表”的贡献。答:魁奈的“经济表”是经济思想史上对社会总资产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分析的首次尝试。其有价值的创见表现在:、 “经济表”把分析的出发点确定为农业部门本年内的总收成(总产品) ,从本年的收获物的分配开始循环,表明他分析再生产的基础是正确的;、他把资本的全部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仅仅表现为再生产过程的表现和实现形式,把货币流通从属于资本流通,并作为资本流通的一个要素。、把各阶段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最终消费的关系,都包括到再
5、生产过程中;、把资本和收入间的流通包括在资本流通中。把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间的流通表现为下年再生产的要素。(十)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答:、比较优势原理的地位和意义。李嘉图继承了斯密的优势原理学说,但他更强调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原理,他主张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而而也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他反对“谷物法” ,推动本国产业发展,也由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发展,还由于他以劳动价值论思想为基础,所以,该学说至今仍具相当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内容。李嘉图采用了“两个国家 两种产品”的简单国际贸易模型来说明比较优势原理。如:生产同量毛呢所需人手 生产同量葡萄洒 成
6、本的比较英国 人年 人年 1.1(毛) 1.5(酒)葡萄牙 90 人/年 80人/年 0.9 (毛) 0.67(酒)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英国处于绝对劣势,葡萄牙处于绝对优势。英国绝对劣势中的比较优势是毛呢,葡萄牙绝对优势中的比较优势是酒。如两国按照比较优势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再进行国际贸易,都比自己同时生产两种产品所得到的更多,对双方都有好处。这样,李嘉图就从比较劳动量的角度说明,比较优势的基础是比较劳动生产率。(十二)简述萨伊的价值理论。答:在价值理论方面,萨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看法,1、关于价值的本质。他把生产归结为创造效用,又把效用归结为提供服务。2、关于价值的来源。他从“生产三
7、要素(资本、土地、劳动) ”出发,认为,既然生产中的三要素创造了效用,当然它们也就同时创造发价值。3、关于价值的尺度及衡量。萨伊认为,价值既然是由效用决定的,价值量就可以用效用的量来决定和衡量;价值由效用决定,效用又由生产中的三要素创造,因而,效用实际上包含了三要素本身的收入,即生产费用,或是工资、利润和地租。(十四)简述历史学派经济学的一般特点。答:德国历史学派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经济学的研究,他们强调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位,否认经济规律在各国间的普遍意义,主张以研究各国特定经济问题为对象的国民经济学来代替古典的政治经济学。2、在关于德国的国民经济学研究中,他们强调国家
8、和精神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3、在经济学研究方法方面,他们反对古典学派倡导的抽象演绎法,而主张以历史性归纳方法代替之;4、在经济学研究中,他们否认理论概括的意义,而强调对于具体经济问题的资料收集,统计和初步整理工作;5、他们在阶级立场上,既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也为涉及既得利益的封建残余辩护,千方百计论证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在阶级利益上的一致性。(十五)简述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答:李斯特认为历史证明各国经济发展都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1、原始未开化时期;2、畜牧时期;3、农业时期;4、农工业时期;5、农工商时期。只有处于第五个阶段上的国家才要求自由贸易;第四阶段的国家有必要也
9、有可能实行保护政策;第三个阶段则不存在实行保护政策的必要性。(十七) 、均衡价格理论(价值理论) ,这是马歇尔的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在价值决定问题上,认为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价值。他把需求和供给具体化为用货币表现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并引导出均衡价格。所谓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或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十八、简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说史上的主要贡献。答:(1) 研究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2) 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提出和建立了劳动价值学说(3)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剩余价值形态(4) 试图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10、和流通进行初步分析(5) 对分工、货币、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等进行了论述十九、简述亚当斯密的分工学说。答:分工学说是斯密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斯密认为:1) 、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分工的优越性所在。2)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3)分工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分工是从人的交换本性产生的。4)分工发展的条件。他认为,分工产生后,其发展会受到交换范围的限制。斯密的论述有一定片面性,但他毕竟强调了分工、强调了分工的客观作用,这在当时是个贡献,是优于重农主义的。二十一、简述李斯特的关税保护理论答(1)关税保护是弱国对抗强国以图发展的有力武器。关税保护使国家取得贸易机会,不仅是保护国内工业的手段,也是
11、防止外来干预国家的武器。(2)关税保护的对象不是农业,而是重要的工业部门。(3)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实行关税保护的前提,否则会影响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关税保护不应妨碍国内工业的发展,新式机器和现代化。二十二、简述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缺陷与矛盾。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存在一些缺陷与矛盾。他在价值理论上遇到了两大难关,并最终导致了李嘉图体系及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根据马克思的说法,李嘉图体系的第一个困难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 价值规律”相符合。第二个困难是, 等量资本 ,无论它们的有机构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润 ,或者说,提供 一般利润率 。试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答:古典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
12、独立学科,把重商主义以来的经济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为以后经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古典经济学进步性的标志主要是:1、把经济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2、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规律性,并作出了初步的科学分析。古典经济学以“自然秩序”观点作为思想原则,客观地研究了当时的主要经济问题。其主要贡献是:1、研究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探讨了发展市场经济,增加国民财富的富国裕民之道;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提出和建立了劳动价值学说;3、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并作出论述;4、试图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初步分析;5
13、、也对分工、货币、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危机、国际贸易等理论作了重要论述。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试述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特点。答:1、封建性外观。重农学派熟悉的只是旧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所以,重农学派虽然在实质上研究的是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但在表面上却有着浓厚的封建外观。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封建性外观表现在:第一,他们的理论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但是看起来农业资本家却像封建土地所有者的一个佃户。第二,他们的经济政策主张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要求,但是看起来却像是在为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打算。第三,他们既不反对君主,也不反对上帝,也不反对封建土地所有者,
14、看起来他们似乎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九) 、试述马歇尔经济理论体系的特点。答:马歇尔经济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是综合性,这贯穿其理论体系的始终。该体系是经济思想史上各种学派理论的另一次更大的综合。他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资本生产力论和节欲论等旧理论,同边际效用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新理论结合起来,综合为一个集各种子经济之大成的体系。具体说来,具有如下特点:1、以心理分析为基础。马歇尔认为,经济学说是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人类的动机分为: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两种。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2、赞成渐进的社会改良主义。他认,就人类的心理来说,也是一种渐进的演化发展过程,决不是突变和飞跃的变化过程,因此
15、,经济也决不能飞跃。3、他强调所谓“连续原理” ,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间没有明显和严格的区分,只有连续的数量关系。4、强调“边际增量”分析方法。他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 。因此,应当注重增量分析。5、强调“均衡”分析,主要是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马歇尔认为,各种经济指标的数量都是通过各自有关要素的边际增量达到均衡来决定的。6、强调静态分析。假定所分析的经济关系和有关环境保持不变,能过分析价格、商品供给等认为静态下,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是不变的,以此来说明经济的稳定性。马歇尔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不完全竞争问题
16、,并作了初步论述,而关于在需求规律、需求弹性的论述也是他后来对经济学所作的贡献。由于马歇尔学说的巨大影响,形成了在经济思想史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剑桥学派。(十一)试述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1)经济自由主义是贯穿于斯密经济政策观点始终的一个统一的思想。 “自由放任”是其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中心思想。 “自由放任”的具体表现就是“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2)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认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是出自人的利己本性或人类交换倾向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地会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的利益。3)斯密提出了实行自由放任的一些具体建议:劳动力买卖自由、土地买卖自由、国内贸易自由,
17、对外贸易自由。4)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国家干预。1.亚里士多德是怎样论述私有财产优于公共财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私有财产优于公共财产,理由有:1)私有财产的激励作用更强,效率更高;2)共同消费容易出现争端,因为人们倾向于认为所得与贡献不一致;3)私有财产为所有者提供满足,占有即具有满足感。但对公有财产没有这种满足感。4)现实中普遍是私有财产占主导地位。如果公有财产优于私有财产,现实中应该普遍是公有制。5)私有财产使慈善事业成为可能,人们可将私有财产的一部分赠给朋友和社会。2.比较重商主义、重农学派(魁奈)和亚当斯密关于财富的源泉和增加财富的途径的经济思想。(1)财富
18、源泉1)重商主义:只有货币(金银)或能够实现为货币的物品才是财富。2)魁奈:交换是等价的,那么流通领域就没有财富的增加,财富的增加只能发生在生产领域。3)斯密:财富的源泉不是贸易和流通,也不是土地自然力,而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但斯密后来又将土地和资本也看成财富的源泉(2)增加财富途径1)重商主义:1 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商业是致富之源;2 将商品输往国外,才能增加一国货币的总量;3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4 应发展出口品工业,保护国内工业,增加国际收支盈余。2)魁奈:通过生产“净产品”获取财富,而只有农业能够生产净产品。3)斯密:既然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增加劳动数量和提高劳动质量,就是增加国民财富
19、的途径。1. 简述魁奈在经济表中对财富流通的分析。 1)流通开始时财富的分配状况:第一, 生产阶级投入的原预付为100亿里佛尔,使用期10年,每年折旧10亿;每年投入20亿年预付。年预付与纯产品的比例为1:1。共生产出价值为50亿里佛尔的农产品。第二, 不生产阶级每年生产价值20亿里佛尔的工业品,其中10亿用来向生产阶级换取工业原料,10亿换取维持生活的消费品。第三, 有产阶级手中有20亿货币,这是生产阶级以地租形式支付的。6.比较亚当斯密和萨伊关于国民财富的划分。斯密:构成一国国民财富的,不是金银和货币,而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萨伊:物质的量是既定的,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提供以前所不
20、具有的效用。财富由有效用的物品构成,创造效用即创造了财富。财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物品效用的大小。7.比较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关于利润长期变化趋势的分析。斯密:使用资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资本的可流动性使各部门利润率趋于均等。从长期看,利润率具有下降趋势,因为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数量相对于劳动而言具有增加的趋势。李嘉图:从长期来看,利润具有下降趋势。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由此导致的必需品需求的增大,已耕土地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对必需品的需求,原来未耕种的较劣等土地将相继投入使用,结果势必导致生产上所费劳动增加,必需品价格和工资上升,从而使利润下降。8.简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假定: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
21、必须;2,两性间的情爱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2)两个指数: 人口在无妨碍的情况下以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物在有利条件下仅以算术级数增长。 (事实上其增长速度较此还要慢) 。因此,食物的增长速度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如果不采取措施,贫困和苦难难以避免。3)由于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那么,必然存在某些限制人口增长的因素,迫使人口增长同食物的增长保持平衡。4)措施分类:预防性措施(限制出生的因素) ;积极措施(缩短生命的因素) ;道德限制。5)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口限制将从积极限制为主向预防性限制为主过渡,从痛苦和罪恶的限制为主向道德限制为主过渡。9.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1)与斯密的绝对
22、优势学说不同,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2)在绝对优势学说中,斯密认为,一种物品在购买时所费代价如果比自己生产时小,就应购买而不应生产。同样的道理适应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换。3)而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则认为,一国即使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无绝对优势,仍然可以在某种或某些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通过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获得利益。15.简述屠能的边际生产力理论。1) “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说”易使劳资矛盾激化,而“劳动供求论”又不能说明自然工资率。2)当资本连续投入到劳动人数既定的产业时,每一次资本增加都使产出数量绝对增加但相对减 少。利息由增加的最后一部分资本的收益决定,即利息等于资本的边际收益。以
23、前投入的资本所增加的产出和资本收益(利息)之间产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属于劳动者。3)可用于解释工资:资本量一定时,随着雇佣劳动数量的增加,新增工人所增加的产量递减,从而劳动生产率趋于下降,最后雇佣工人的价值就是他的劳动报酬(工资) 。不过,劳动工资不仅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而且由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调节。16.简述杰文斯的劳动理论。1)劳动影响供给,供给又影响效用程度。2)人们的努力虽然有烦难,但如果有正数价值,个人就会在他的满足尚胜过不满足时继续提供他的劳动。劳动时间越长,负效用越大,负效用的增加程度也越大。同时,此劳动所生产的产品最后程度的效用也下降。效 用 + c 0 b 产 量 (
24、劳 动 时 间 ) a 3)工资是产品扣除地租、租税和资本利息后的部分。17.简述门格尔对价值决定的分析。1)任何部分财货的价值是以用于最小重要的用途的(即边际)那一部分来代表的。2)门格尔的用了以下例子作为分析:农民在秋收后,将谷物分为若干部分,以满足不同的目的。首先是维持一家的生活,然后留下下一年的种子,再就是酿酒,如尚有剩余,将用作喂养供玩乐的牲畜。如果谷物数量因损坏而减少,农民将首先放弃喂养供玩乐的牲畜的欲望,保证其他欲望的满足。由于谷物的各部分可以互相转换,任何一袋谷物均可作为最后一袋来使用。因此,每一单位谷物的价值体现在喂养供玩乐的牲畜所得到的快乐上。19.简述马歇尔的供给理论。1
25、)马歇尔将“组织”看成是生产的第四要素。 “组织” ,即指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2)报酬定律。马歇尔将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三种情况汇总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报酬定律,其 U型成本曲线就是由递增和递减报酬定律所决定的。3)替代原理。马歇尔论述了如何应用替代原则以合理而有利地选择各种生产因素的问题,对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情况作了比较明确的分析。4)短期和长期分析。将成本变动时间分为:极短时间,短期和长期。短期内需求起决定作用,长期内成本从而供给起决定作用。5)生产成本理论。将生产成本分为货币成本和真实成本;将劳动看作是工作的负效用,将资本定义为“等待”或牺牲,对两者的报酬形成真实成本。与需求理论
26、相配合,形成供求均衡理论。20.简述马歇尔有关短期和长期的分析。1)将影响价格特别是成本变动的时间分为三种:极短的时间,短期和长期。2)短期中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固定,生产者只需考虑如适应市场对其商品的需求;而在长期,生产技术条件可以变动,可以适应预期的未来需求。长期和短期不能用日历时间来区分。3)短期内需求起决定作用,长期内成本从而供给起决定作用。21.简述马歇尔有关供求均衡的分析。1)供求均衡论也就是马歇尔价值理论,也被称为剪刀价值论。在这一理论中,效用和生产成本共同发挥主要作用。2)价值是以实物财货表示的交换比率,而价格则是以货币单位表现的交换比率。在货币购买力处于静止状态下,任何事物的价
27、格可作为相对于一般事物的交换价值的代表,所谓均衡价格事实上就是均衡价值。3)将均衡分为三种:1,暂时均衡,即市场上瞬间达到的供求均衡;2,短期均衡,需求仍起重要作用,生产量可变动;3,长期均衡。生产量可自由增减,商品价格几乎完全决定于生产成本,需求只能决定交易的数量。4)马歇尔的供求均衡论被称为局部均衡。将复杂问题简化处理,具有一定局限性。22.简述马歇尔的利息理论。1)将西尼尔的资本“忍欲”说改称为“等待”说,并用它决定资本的供给。2)沿用萨伊的资本生产力说,决定资本的需求。3)资本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即为利率,用这种方式所决定的利率是真实利率。4)论述了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28、认为资本的供求决定利率,也认为合理利率可以调节资本之供给和需求。2. 简述马歇尔的地租理论。1)在因袭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新的观点。2)稀少性。地租产生于稀少性,一切地租均为稀有地租。3)准地租。供给暂时较为固定的生产要素在短期所获得的报酬,不应称为利息,而应称为租金,即准地租。4)城市地租,包括场地地租和建筑物的租金等。24.简述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将不断增加一种生产投入,直到再增加一单位投入的产值等于其成本;同时,企业家必须对他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支付一个相等于它所创造的产品价值的报酬。2)概括起来就是,在竞争均衡下,产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工
29、资、利息也各由边际生产力决定。25.简述费雪尔的货币理论。1)费雪尔的基本货币观点是货币数量说,即货币数量的增加使一般物价水平按等比例提高。2)他采用一般交换方程作为货币数量方程,并提炼成有名的纽康漠费雪尔方程:MV=PT。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M)乘以流通速度(V)等于物价水平(P)乘以交易数量(T) 。3)均衡条件:在 V和 T一定时,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具有正比关系。28.简述埃奇沃思的契约曲线理论。1)契约曲线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和生产的契约曲线。2)交换契约曲线说明两个消费者如何通过自由交换而实现最大的满足程度,即实现交易的最优境界。3)生产契约曲线说明生产者如何通过对生产中使用的劳动与资
30、本的配合比例的调整,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即实现生产的最优境界。4)约曲线对帕累托提出的福利最大化的最优境界条件作了理论分析,揭示了当所有消费的总量或经济活动中使用的投入品总量固定时,如何配置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即埃奇沃斯方框29.简述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1)累积过程理论是从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的经常背离出发引出的。2)无论这种背离导源干自然利率或货币利率,但总是后者趋于接近前者的累积过程。3)例如,自然利率高于货币利率时,企业家将扩大生产规模,会使工资、地租上升;而人们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扩大,又使商品价格上升,刺激经济扩展。同时储蓄减少,使货币利率上升,直到它等于自然利率时为止。4)自然利率高
31、于货币利率时,是经济的扩张过程,反之是经济的收缩过程。无论哪一过程最后必然出现由一个过程转向另一个过程的转折点,这就形成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过程。5)累积过程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式,即为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转化开创了先例。30.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1)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具有二重性。2)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3)劳动的二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形成价值的实体。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既
32、是统一的,是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能独立存在;又是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5)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组成了商品价值。而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31.简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1)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33、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3,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3)剩余价值的生产分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基本方法。其中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4)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5)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6)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是生产成本的增加额,除此之外,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而取得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7)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它是由于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形成的。32.简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1)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提高社会劳动
34、生产力,促进劳动的社会化。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便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客观上要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3.评述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有关要素分配理论的发展。1)早在十七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创始人威廉配第就提出工资的高低取决于生产维持工人所需的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工资即维持工人的生活、劳动和延续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5、他还指出地租是扣除生产费用后土地的自然产物。配第的工资理论后被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所接受,并成为古典工资理论的基础。2)到十八世纪,重农学派的杜尔哥将工人工资归结为最低限度的必要生活资料。但他进一步指出,劳动之所以如此低廉,是因为工人众多,竞争激烈。这是对配第观点的继承和发展。3)随后,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了分工和交换的概念,并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划分为三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社会三大阶级的基本收入,利息是利润的分支。4)在此之后,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三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者共同创造的,各种
36、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的供求规律决定,与斯密不同,萨伊更强掉利息是资本的基本收入。5)与萨伊同时代的李嘉图则说明了,工资的大小决定于工人家属为维持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资是利润的相反运动,从长期来看,利润具有下降趋势,李嘉图还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6)到了十九世纪,边际学派的先驱屠能提出了边际生产力论,认为投入的资本所增加的产出和资本收益(利息)之间产生的差额属于劳动者,并以此解释了工资。随后边际学派发展了这些思想。7)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作为新古典经济学派的领袖人物,马歇尔以供求论作为基本分析工具,认为,各种生产要素如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等报酬,不仅是个别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的
37、报酬,还关系到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他强调长期分析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工资理论、地租利润等。马歇尔的分配理论虽认定各生产要素的报酬有趋于同边际产值相一致的趋势,却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决定力量,这正是他与一般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者不同之处。8)与此同时,美国边际学派也对分配理论的发展做了重要贡献。克拉克引入了动态和静态的分析方法,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即在竞争均衡下,产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工资、利息也各由边际生产力决定;费雪儿则提出了以货币数量说为基本观点的货币理论。这些都是对分配理论的创造性发展。9)而同时代的古典福利经济学派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要素分配的最优状态,如帕累托最优等,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如庇古税等。这些将要素分配理论引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0)瑞典学派的奠基这会儿维克塞尔也提出了边际生产力论。11)除了以上经济学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理论等也对分配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