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研究本文首先对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对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发展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了今后发展的思路、目标及主要任务;最后提出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大体上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的引言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描述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现状总体情况及主要问题。首先对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概述,然后着重从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对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分别对
2、长春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生物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需求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具体阐述发达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做法和经验,并结合长春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关于发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若干启示。第五部分:详述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在对上述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摘要 4-5Abstract 5目录 6-7引言 7-12(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7-10(二) 文献综述 10-12一、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6(一)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成果
3、 12-13(二) 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13-16二、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发展需求分析 16-19(一)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 16(二) 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 16-17(三) 生物产业 17(四) 光电子信息产业 17(五) 新材料产业 17-18(六)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18-19三、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与启示 19-22(一) 发达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做法和经验 19-20(二) 发达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对长春市的启示 20-22四、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22-27(一) 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思路与目标 22-23(二) 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发展主要任务 23-
4、24(三) 长春市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的保障措施 24-27结论 27-28参考文献 28-30后记中美多领域科技创新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万钢表示中国将继续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3日期:2012-05-0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5 月 1 日上午,第 14 届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致辞中表示,自上一届中美科技联委会 2009 年 10 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以来,中美科技创新合作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双边关系和两国人文、经贸等其他领域往来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从 9个方面对中美科技合作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回顾。在创新政策领域,中美建立了创新对
5、话机制,组建了中美创新联合研究专家组,有助于双方增进互信、凝聚共识,从对话走向合作,在合作中深化相互理解。在能源领域,中美成立了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两国 5 年共同出资 1.5 亿美元,支持清洁能源汽车、清洁煤和建筑节能领域的联合研发,形成了近 100 家单位参与的 3个产学研联盟,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合作进展顺利。在中美化石能议定书下,双方在电力系统、清洁燃料、油气、能源与环境技术、气候科学等领域开展了平等互利、富有成效的合作,推动了两国商贸往来,为两国产业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农业科技领域,中美一致同意启动农业研究旗舰项目,在优先领域打造两国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伙伴关系。4
6、在卫生科技领域,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共同支持肿瘤、免疫与传染病、艾滋病等领域研究项目,迄今已征集两轮项目。双方相关部门还在探讨共同资助传染病、慢性病等公共健康领域的联合研究计划。在环境科技领域,中美成立了联合工作组机制,即将续签合作协议,下个月还将在美召开首次工作组会。在基础研究方面,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等中方单位与美方伙伴开展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方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政府等政府部门以及美国能源部等分别予以资金和设备支持。今年 3 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在中国和美国同时宣布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这被认为是一项重大基础科学成果。在清洁炉灶合作方
7、面,中美正在推动在全球清洁炉灶联盟下建立联合研究机制。在气象、海洋、计量学、核安全、防灾减灾、对地观测、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中美两国的部门、机构和科研人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科技也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国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中美成功举办了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和青年科技论坛,即将启动“青年科技骨干 访问计划” ,每年由中方选拔 12 名青年科技人员访美。万钢表示,中国将继续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以全5球视野搭建合作创新平台,营造开放创新环境,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为此,中国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幅度提高科研活动国际化程度。鼓励研发机构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
8、系,支持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还将逐步加大国家科技计划的开放力度,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区域科技合作中心和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特别是支持中国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支持外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等。 万钢谈中意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合作 提升创新能力 2011 年 06 月 01 日 07:53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6“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即将 对意大利进行的正式访问,将对推动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顺利发展,进一步深化中意科技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出上述表示。万钢说,中国和意大利深厚的文化底 蕴和长期的交往合作,酝酿了两国
9、人民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自 1970 年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中意友好进一步巩固,两国科技合作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40 多年来,双方科技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合作的领域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万钢介绍,早在 1978 年,中意两国 政府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意大利成为最早与中国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西方国家之一。从 1979 年起,由中国科技部和意大利外交部牵头设立的中意科技合作混委会已轮流在罗马和北京举行了 13 次混委会会议,双方共同研究确定两国科技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合作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进入 21 世
10、纪以来,两国科技合作不断 发展,意大利成为中国在欧盟重要的科技合作伙伴。当前,中意两国科技合作的领域更加广泛,目标更加明确,双方更加注重基础科学和7前沿领域研究,更加注重支撑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截至 2010 年,中意两国已签署部门间科技合作协议 40余个。在这些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支持下,双方政府科技合作不断拓展,并引导带动两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民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深化,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万钢指出,中意两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双方继续深入开展合作的愿望十分强烈。去年10 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意大利期间,两国政府发表了中意关于加强经济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将科
11、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列为优先内容,规划成立中意设计创新中心、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等政府间科技合作平台。他表示,中意两国合作互补性强,在联合研发、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中国将继续加强与意方在创意设计、生命科学、节能减排、电子政务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他强调,中意科技合作是我国以全球视野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一个亮点。当前,我们面临8全球转型发展的大背景,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还是实现我国的科学发展,都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发展的难题,通过扩大开放赢得发展的机遇。万钢部长参加科技之家大使俱乐部活动并阐述国际科技合作的四大特点2
12、012-04-022012 年春季“科技之家大使俱 乐部” 活 动,于 3 月 15 日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万钢部长出席了当天的“大使座 谈会” ,并作了重要讲话。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北京市委赵凤桐常委参加了这次“大使俱乐 部” 活动。万 钢部长向各位大使介 绍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科技投入情况以及知识产权的创造、交流和保护情况,并感谢各位驻外大使多年来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和做出的贡献。万钢部长阐述了当今国际科技合作的四大特点:一、对等的交流。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已发展到双方共同投入,共同确定研发方向的阶段。二、民间的交流。国际科技合作中,有越
13、来越多的民间交流,企业的积极性在提高,中外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三、双向9的交流。我们不仅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也开始将我们的技术输出到国外。四、和谐的交流。在国际合作中,双方共同受益、合作共赢的局面越来越多。此次活动组织大使们参观了中国普天集团、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及亿阳集团。参加活动的大使有:前驻法国大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赵进军,前驻英国大使、全国人大外委会副主任查培新,前驻英国大使马振岗,前驻德国大使、全国政协委员马灿荣,前驻欧盟大使、全国政协委员关呈远,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前驻埃及大使、全国政协委员吴思科和前驻新加坡大使张小康。几位大使在座谈中指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思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还就如何将中关村建设成全球创新中心提出了建议。参加这次活动还有北京市科委闫傲霜主任,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续超前副司长以及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会长王葆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