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总结一、 语法现象1、 通假字(1)强者必说于言(“说”通“悦” 。高兴)2、 一词多义:(1)原原毁。 (推论、探求)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根源) (2)善故人乐为善,一善易修。 (善事,好事)能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善。 (擅长)(3)与必其人之与也。 (结交亲附,vn,结交的人,朋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句末语助,通“欤 ”,表疑问 or 感叹)(4)闻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名望)闻古之人有舜者(听说)博闻强识(见闻、知识)以久特闻(使动 为人所知)(5)修又重之以修能(美好)是故事修而谤兴(治理)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怠者不能修(修养品性)(6)
2、病见资料 P2+吾之病也(名 毛病,缺点)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形 身心感到痛苦)(7)责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责备,要求)(8)焉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代词,他)(9)乃而我乃不能是(竟然,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艋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家祭毋忘告乃翁(代词,你的)何其相似乃尔(“乃尔”连用,相当于“这样” )(10)其其责己也重以周(他们)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代 那些)其国家可几而理欤(语气副词 大概 ) (11)之古之君子(的)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结助 取独;的)怠与忌之谓也(结助 提宾)(12)于责于已,其于人也,而以圣人望于人。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尝
3、试语于众。 (对,对于)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也心怒于色矣。 将有作于上者。 (在)(13)而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连 转)未少有得而止矣(连 承接 就)3、 古今异义:夫是之谓不让众人待其身。 古:一般的人 ;今:大家,许多人多才与艺人也是足为艺人矣。 古:有本领的人 ;今:从事民间文艺的人尝试语于众日。 古:曾经试着,短语 ;今:试,试验,v.4、 词类活用:(1)形容词有做名词:己未有善(善:优点) ;即其新,不究其旧。 (现在的表现;过去的错误)(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彼虽善是(善:擅长于) ;而望名誉之光(光:光大)(3)名词活用为状语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外:对外;内:对内)(4)意动:人乐为善二、 原毁主旨: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韩愈的论说文一般都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辟、逻辑严密的特点,本文亦如此。由古到今、由正到反,进行对比论证是本文又一突出特点。 古文观止评价说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 ,目的在于指出“毁 ”之本原。此外文章还运用一些反复句式,回环迂曲,增强了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