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婺源深处是我家拨开一座绿色流动的丛林,你几乎一步就跨进了婺源深处的一个小乡村。一走进它立刻就会被一种大自然神秘的气息所感染,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就被一声声狗吠给震住,村子里的狗也是有灵性的,它会轻而易举的识别出远方客人的气味,以一种特别的姿势亦步亦趋的靠近你走进你,直到主人大声喝止才一步一摇尾巴的退后,爱干什么干什么去了。然而这对于村里的人来说,无疑有一种被接纳的优越感和归属感。顾虑退去,你悄悄的环视村子的周围,绵延的山脉,他们似乎还在继续那千百年来都讲不完的传说;又似乎在向你传达这破解大自然的无声密码。他们会以这样一种静谧的方式直逼你的灵魂,让你肃然起敬,心里安静如佛。二十年来,我从这里一步一步
2、走向城市,然而梦里的老家总会在喧嚣的夜里为我唱一首悠扬婉转的歌,静听泉水叮咚,清晨鸟鸣滴落。村头有一棵古老的樟树,在乡亲们的眼中这是一棵神树。每当我跟在母亲屁股后面去菜园子里的时候我总是怀着相当大的敬意仰视这一棵树,这里有乡亲们那最原始却最真诚纯朴的信仰。我也会故意放下脚步在心里向他默默地述说我的心愿,而后大步流星的迈开脚步信心满满。我把它想象成一位慈祥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觉得他会给我隐形的力量,神的力量。村中央有一口古井,只不过近年来生活的改善,乡亲们不必亲自去井边打水。记忆中乡村清晨的小路总是像被井水洗过一般,湿漉漉的小巷,声声脚步。尤其八月的时候桂花飘香时节,这香味便飘进了每一
3、家每一户人的梦里。为什么这里的小孩眼睛里这么清澈?因为这里的山山水水,正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的姑娘像是从古代的水墨画里走出,一颦一笑映在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里的小伙子,扛着锄头挥着镰刀辛勤劳作,只为傍晚回家之时博得妻子会心一笑。他们也许说不清道不明爱情是什么,甚至他们会专拣难听的小名互相呼唤对方。但从夕阳下老爷爷老奶奶坦然的笑里可以找到什么才是爱。我的父母就是这样,闹了一辈子,埋怨了一辈子,到最后还是他们的感情最好,也许这种平淡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美。走出村子,你看见了一湾清澈见底的小溪,水是自地下冒出的,正是“泉涌而出”。这大自然赐予的水并不多,所以乡亲们也倍加珍惜。小时候的我就是对这
4、水情有独钟,趁母亲不注意抓起衣服就往水里浸,可想而知的是扑通掉进小溪里,沐浴这清泉我反而得意的笑了。这时候母亲则慌忙脚乱的把我抱回家,在其他母亲的笑声里:又抓了一条大鱼。不一会她们又看见我神气的坐在父亲手推车上,像一只得意的大将军,推着我走向稻草香的美丽田野。二十年来,我从那么一个小的女孩走到现在,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刻在了我的心里。它就像一幅水墨画,让人恬静无邪。婺源这几年发展很快,每年都会引来无数的游客驻足此地。而她仍然不骄不躁,含蓄内敛。悲情婺源对于婺源,我一直缺乏用文字描述的勇气。不仅仅是因为美丽绝佳的山水风光,也不仅是因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婺源的美是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
5、与大自然交相辉映的一幅水墨丹青。在这幅画卷里,绘就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标本是徽州文化,那么婺源则是徽州文化的核心。要真正读懂婺源,就应该在李坑或江湾的小镇里租一间农家的小屋,从论语开始,寻找宋明理学的源头,细细地圈点朱子全集,并走过清晨或黄昏里小镇的每一级青石台阶。如果时光倒退了一百年,或者我有家财万贯,我想我可以做到这一切,可惜没有。但很多婺源人却做到了。建县八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婺源学子就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持续着他们古风飘溢的耕读生活。一边是四季不息地耕作,春种秋收;一边是青灯黄卷地苦读,期望着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然后经过乡试,县试,秀才、举人、进士,
6、一路走来,一直到京城的殿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格物、致知、诚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就这样,自宋至清,从这里走出的进士有552 人,历朝仕宦 2665 人,婺源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的著述多达 3100 多部,其中 172 部入选 四库全书。与此同时,婺源还是中国十大商邦徽商的发源地。与其他商帮相比,徽商更注生文化品味与人格修养,更具有中国儒商的气质与特征,这也与朱子故里,圣教立言密切相关。五百进士,两千官宦,无数商人,这就是婺源魅力的源泉。无论走仕途的官员,还是走码头的商人,功成名就之后,都会衣锦还乡,以自已一生的积蓄修葺宗祠,构筑房屋,造福桑梓。走南闯北的经历,加上深厚的学识
7、修养,传承数百年的徽派建筑,就这样一村一巷的分布在婺源的山水田园之间。黑色的檐瓦,白色的高墙与翠绿的山林,金黄色的油菜花,铺展成一幅悠远的意境,倒映在村前巷尾的河流里。阐释在自然的造化与人生价值,那就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婺源的主色调是淡雅的水墨,而不是鲜艳的水彩。无论是建筑,还是自然,都透露着悠远的宁静,茶是清淡的绿茶,花是素洁的梨花,黄色的油菜花虽然漫山遍野,却也看不出善恣意宣染的张扬,而是一片宁静的朴素。历史上的婺源一直属于徽州“一府六县”,不仅在地理上同属黄山山脉,而且在经济、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是同为一体的。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衍生地和组成部分。而徽州文化则被称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标本。
8、但在现代史上婺源却两度划归江西。一次是 1934 年,国民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管辖。后因民间发动“返徽运动”,经胡适等人请愿,到 1947 年又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管辖。 1949年 5 月 1 日,婺源解放后,又划归江西省管辖。但婺源人对此并不认同。近年来,民间“返徽潮流” 再度高涨,至今仍未停止。毫无疑问,将婺源从徽州文化的母体中生生剥离,是强权对文化传承的一次嘲弄,而婺源人对文化源头的强烈认同,以及民间持续不断的“返徽运动”,却使我对婺源产生了更多的热爱的敬意。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也为我眼中的婺源风光增添了几份绝美的悲情色彩,而这种悲情的色彩正是用
9、文字描述婺源的难点所在。感受婺源生态旅游走进婺源,面对满目苍翠,聆听满山茶浪阵阵,在去年五月的一个双休日,我第一次领略到了婺源的自然风光,内心不由自主地对大自然升腾起了一种尊崇和敬畏,俗念尽消。清风习习,绿荫如盖,漫步幽静的林间小径,一个游客打扮的小姑娘在路旁不停地拾捡着什么,见此,我很是疑惑,好奇地上前问道:“小姑娘,你在捡什么啊?你不是在这里旅游的吗?捡这些东西干什么呀?”“ 是在这里旅游的,但旅游也要做好环境保护呀!我们来这里就是感受生态旅游的!你们来此难道不是感受生态旅游的吗!?”小姑娘回答。“ 环境保护?感受生态旅游?”我摇了摇头,告诉她我来婺源确实是旅游,对于环境保护这个道理我还是
10、清楚的,但至于什么生态旅游,到是第一听到。小姑娘见我疑惑,于是便很热心地告诉我她是一个大学生,学环保专业的,专门利用休息的时间做环保志愿者,今天来婺源就是为了感受一下这里的生态环境,也就生态旅游吧!接着,她又热情地告诉我,生态旅游主要是通过对环境的审美感受,使人们能重新发现自然的环境意识,尊重自然的异质性,不按自己的意愿对自然强行施加影响。她一边说着,还一边不时地弯腰从地上捡起一个个丢弃的废易拉罐和其他的杂物,放进手里提着的一个纸袋。看着她提的纸袋,我又不解的问:“这纸袋子很容易破,那里有塑料袋子牢固,干吗不用塑料袋子呢?”“ 用纸袋子也是在环保啊!塑料袋子容易污染环境!”小姑娘笑着回答。“
11、哦! ”我无言,并且在思考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我们边旅游,边保护环境,这就是生态旅游啊!对于大自然,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除了摄影,什么也不取。 ”小姑娘又接着笑着对我说。对她的话我也只有点头,同时也在细细品位着小姑娘的话,觉得这样做并不难,但又似乎很难,就拿我自己来讲,尽管我比这小姑娘年长十来岁,但要真正像小姑娘一样去做的话,还真的有点难。正当我想得入神的时候,小姑娘轻轻地扯了一下我的衣袖,神秘地说:“哎!大哥哥!请您驻足片刻,静静地做一个聆听者,听听这山上的茶树林内采茶姑娘的声音以及这里一切动植物的声音。 ”我伫立倾听了良久,说:“除了风声和鸟语,我什么也没听见呀!”“ 不对! ”小姑娘
12、告诉我: “这里面有树干被人用刀刻写了某某到此一游的愤怒的声音;有树枝被折断的痛苦的呻吟;有鸟儿被追杀的惊恐之声;有空气被污染的喘息之声;有花儿被才采摘的哭泣之声;还有那泥土承受垃圾的无奈的声音;等等。我告诉您,就是感受生态旅游最的根本、也是最基础的方式。”说着说着,小姑娘似乎有些激动起来了。我对小姑娘笑了笑,说:“不留!不取!静静地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这就是生态旅游!你给大哥哥上了一课啊!”“ 哪里哪里!” 小姑娘笑着点了点头,接着又赶忙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并有些自言自语地接着说道:“生态旅游也只是为游客提供一个与生态直接交流的机会,不会对生态产生直接的作用,它的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我们只有
13、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才能有效地使游客对生态面临的危机有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和体验,从而引发他们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种新的心态和角色去与自然交往。 ”当她说到“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体验生态旅游”这句话时,阵阵的微风也仿佛应和起小姑娘声音欢快的节奏。走出幽静曲雅的竹林小径,小姑娘又搭讪着与其他一些人谈起她的生态旅游去了。我来到一片种满茶树的丘陵,缓步而行,只见高低起伏的茶树随着山丘而起伏,迂曲起伏在山峦幽谷之间,迤俪延伸于鸟语欢歌之中,放眼远眺,如一幽遂绿宫,翠微撩人。面对溪水清澈透亮又色彩斑斓,满丘溢满山鸟的鸟啭,这时小姑娘的话语又不由自主地清晰地浮现在耳际:“对于大
14、自然,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除了摄影,什么也不取。学会把自然当作有个性的独立的生命,虚心地倾听环境的呼喊与细语,与大自然交流,”想到生态旅游,我又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侧耳倾听。那风声、鸟语、流水声、万物生长的声音,自然界的一切声音融会在一起,仿佛是一首让人品味不尽的田园交响曲,这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籁之声么?我静静地聆听这天籁的交响曲,渐渐地,我又仿佛品味出了这天籁之音中,小姑娘的声音竟然是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个主题在不断发展出庞大的交响音符,久久回旋在大自然大巴车一过太平湖大桥,空气油润了起来,安徽皖南的风景极美,现在正是枯水季,湖水很浅,否则,夜宿秀湖山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司机肯定是个山里
15、人,一到山路,车子像条鱼一样在山路上游戈,好像有了一种灵气,我感觉司机和车融为了一体,完全像一个放松的人在吹着口哨溜车,心情好时还撒一撒把。我们随着大巴车千回百转,窗外的景色美不胜数,每一个山坳都有小小的村落,勾络出一幅人间仙境的画面。站在休宁看婺源我是在一个春三月,油菜花一片金黄的季节里又一次走进古老的徽州。和以往纯粹的旅游不一样,这一次是为了工作,得以走进徽州的深处。黄(山)塔(岭)桃(源)高速公路各建设标段进入工地的初期,我寻踪而去。去之前我还没觉得什么,等我真正进去了,才知道那里是多么的艰难。为了寻找某一个标段的指挥部,我是翻山越岭,拖泥带水,交通工具也是从大巴到中巴到摩托车再到残疾三
16、轮车。通过路途的艰难,坐车从险峻的盘山公路逶迤行走,看着几十米深的悬崖就在眼下,才真正明白那些建设者为什么来到这大山的深处熬上艰苦的几年去修建高速公路。有一个标段在黄山市休宁县的五城镇,等我到了五城镇才知道,那个标段的指挥部还在离镇子很远的山里。讨价还价半天,一个残疾三轮车愿意驮我过去。车在蜿蜒的小路上一路颠簸,不时地绕过片片开满金黄色花儿的油菜地,成片成片的,像是金色的毡子,在春天和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一路上经过许多建造在山崖边的农居,典型的徽派建筑,黑瓦白墙,即使是经过岁月的浸淫让那些白墙和黑瓦透着岁月的沧桑,但依然是透着凝重的黑白分明,仿佛在告诉着我们,岁月可以慢慢溜走,这每一片黑瓦和白
17、墙上写着的故事是无法被风雨剥蚀掉的。许多民居的下面就是清冽的小河,淙淙的山泉发出欢快而低微的吟唱,它们日复一日地洗刷着河里的鹅卵石,使得那些个石头圆润可爱地在阳光下反射着淡淡的光华。有村妇在溪流里洗濯着物什,舞动槌棒的手臂藕一样的白,弯着腰露出一点雪白的腰身来,一种淳朴自然的女性美便和这山水一起凝成了一幅生动的泼墨画。适逢那指挥部要找的人外出,我就和三轮车主站在路旁唠嗑起来。我看到不远的地方是一个很大的村落,错落有致的古徽州民居透着岁月的斑驳,山体在民居旁萦绕着,那些山体犹如山水写意一般随笔皴点。“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我眼帘里这样的自然清丽的景观透着无比的灵气,虽不可以浓墨重彩比拟,却也
18、不是淡若无痕,一时间,我很难找出贴切的词汇去表达。看我定了神,那山民黑黢的脸庞上露出了笑容,他告诉我,那是婺源。哦,这就是婺源了?那么说,我现在就站在安徽和江西的交界处了?山民笑答,没错。他看我很感兴趣,就慢慢和我聊开了。他说,休宁五城的人会说屯溪方言,也会说婺源方言,反之,婺源的人也很多人能说两地方言。后来我知道,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1121 年至 1911 年间,婺源即为原徽州府所辖,婺源唐至五代隶属歙州,宋属徽州新安郡,元属徽州路,明清皆隶属徽州府,婺源和徽州一直就有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徽州文化历史悠远,其源头可溯到商周时期,今天所说的徽州文化,主要是指南
19、宋以来,元、明、清之际,昌盛一时的徽州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包含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徽州工艺、徽派刻书、徽州文献、徽州历史档案、徽州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菜肴等。婺源徽文化主要表现在:徽派建筑、祠堂文化、水口文化、村落文化、徽商文化、程朱理学、民俗文化、徽州菜肴、砚文化(又称歙砚)、历史名人、徽剧等方面。婺源的文化和徽文化永远是无法剥离的。在我眼里,没有界碑,也许本就不需要界碑,中华民族本就同祖同宗,血脉岂可随意分割。此刻,站在婺源之外,看着婺源的青山绿野、廊桥古径和峡谷清泉,在从山谷穿越而来的清风中,顿觉心旷神怡,气朗神清。我甚至决绝地以
20、为,那就是徽州,或者我就是站在婺源的画卷里。她们挨的这么近,不是传承家族血缘的亲兄弟,或者就是一对相依相伴的情侣了。我的手挽着你的肩,你的黑发枕在我黝实的胸口上,爱让我们永不分离。后来从介绍中得知,婺源是朱熹的故乡,胡适的故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学者金庸的祖籍地。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文荟萃,朱熹手植的文公山古杉群,历经八百多年,至今仍然枝繁叶茂。虽地处山区,但是婺源人对读书的执着和对文化的追求,形成了婺源特有的民风和习俗,所谓“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这是婺源人学养深厚、民风淳朴的最好写照。走访婺源古民居,你可以随处看见像“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家酝满罐书满架
21、,山花如绣草如茵”这样的楹联。在婺源的青山绿水之间,祠堂、官邸、书斋、廊桥遍布田野乡村,掩映在山麓水畔之中。古建筑里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做工精美绝伦,形象栩栩如生,集历史、民俗和艺术为一体,被称誉为“雕艺三绝”。自古以来,婺源人读朱子的书,服朱子的教,秉朱子的礼,蔚为传统,彝伦攸叙的观念深入人心。据文献记载,全县祠堂最多时达两千多座,是中国立祠最多的地区。今年初,婺源县从文化部接过“国家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牌匾,与安徽黄山和绩溪共同实施这一项目,这标志着徽文化从此进入整体性、动态性保护阶段。站在婺源的面前,呼吸着从那里飘来的清新气息,我忽然有了一种冲动想立刻走进她。但公务的重要迫使我按捺住了情绪。走得这么近了,贸然进入是否会搅了她的宁静呢?不如暂且保持一点对她的神秘为好,日后,有的是机缘。婺源是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卷,只有仰视或是俯瞰她,才能充分体味她的神韵。古树、歙砚、茶香,小桥、流水、人家,婺源,这颗“中国旅游精品线路上的明珠”,在某一个春风化雨的日子里,我一定会走进你,用心聆听你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