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人格的科学研究 一、人格的界定陈仲庚(1986):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一定特色的身心组织”。郑雪(200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黄希庭(2002):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二、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稳定性。3、人格的独特性。4、人格的社会性。三、我们的结论1、人格并非一个单一的
2、概念,它是一类概念的综合体。 2、人格是一种具有动力性的组织。 3、人格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4、人格具有独特性。四、人格心理学家的兴趣和面临的问题(一)兴趣1、重视个体差异。2、强调将人看作是“整合”的全体。3、关注的重点是:稳定的特征。(二)面临的问题1、行为的目的2、无意识机制3、早期经验的重要性4、人格信息的来源5、个性与共性6、人格的整合五、心理学研究的程序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2、选择研究的对象3、界定概念及其测试工具4、选择研究的方法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六、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源于精神病学领域。【法】沙可首先对癔病采用催眠,后被弗洛伊德发扬光大,构建精神
3、分析疗法 。1、定义:对单个人或单个群体进行深层考察。22、适用对象: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3、优点:(1)许多重要概念不易用实验检验(如无意识);(2)适合考察一些罕见的个案(如多重人格);(3)考察的对象在所考察的维度上与正常人没有本质差异时(如裂脑人);(4)适用于心理治疗过程。 4、缺点:(1)结论难以推广;(2)无法确定因果关系;(3)缺乏客观性,研究者难免会做主观判断。七、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 主要运用测量和统计的方法。起源于高尔顿对个体差异与遗传关系的研究。斯皮尔曼发明因素分析法无法揭示因果关系,且可能只是表面的相关。相关研究依赖于测量,如果测量
4、的结果无效或不可靠,相关分析毫无意义。1、定义: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2、适用对象:特质理论和生物学流派。3、优点:(1)易操作,省时间;(2)比较客观,生态效度高;(3)可以研究法律或伦理上无法操纵的变量间的关系;(4)对一些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关系的变量无需用实验考察。 4、缺点:相关研究无法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关的两组变量有时很可能是一种共变关系。研究中涉及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八、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 一直被当成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人格的实验研究源于冯特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系统地操纵变量的变化,以考察这种变量的变
5、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2、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3、实验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以及混合设计4、适用对象:行为主义与学习论、认知理论。5、特点:可操作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6、缺点:(1)实验情境下人格研究的内容非常有限;(2)研究的推广性与生态效度问题;(3)不能把握众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格因素;(4)难以彻底排除实验对象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对实验过程的污染。九、研究方法的比较(如下表)3方 法优 势 不 足临床研究(1)避免实验室的人为性;(2)研究人境关系的复杂性;(3)导向个体的深度研究。(1)导致非系统观察;(2)促使对资料的主观解释相关研究(1)研究众多变量
6、;(2)研究许多变量间的关系。(1)建立的关系是联系性的而非因果性的;(2)导致自我报告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实验研究(1)操纵具体变量;(2)客观记录资料;(3)建立因果关系。(1)有很多现象不能在实验室研究;(2)人为情境限制了结论的推广性。十、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人格心理学的建立两个来源:(1)心理测量运动促使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从理论性的和定性的探索走向实验性的和定量化的研究高尔顿 1883 年发表著作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心理测量运动的开始卡特尔心理测验和测量比纳 1905 年编制了第一个可用于智力测验的量表(2)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奥地利医生魏斯麦精神病心理病因
7、观的前驱, “通磁术”也叫魏斯麦术实际上就是通过暗示和催眠英国医生布雷德确立了“催眠术”的概念法国沙可后来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奥尔波特 1924 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美国最早的人格心理学课程“人格:它的心理与社会的领域” 。1937 年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 ,建立了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框架,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3、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两个阶段:(1)20 世纪 30 年代60 年代,人格心理学主要人格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除古典精神分析产生于人格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其他 5 大人格理论体系都产生与这个阶段。1900 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标志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420 世纪 3、4
8、0 年代,霍妮、沙利文和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与此同时,斯金纳等行为学习论的人格理论体系40 年代,卡特尔等人格特质论体系的人格理论体系5、60 年代,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与此同时,凯利认知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2)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综合化的趋势。新趋势:明显的专题化研究趋势人格理论小型化趋势人格的认知研究大行其道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以及跨文化研究的产生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十一、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主题(一)人格心理学的双重任务1、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2、作为独特的、整合的、整体的单个人的研究。(二)人格心理学的四大主题1、人格与特质。2、人格与动机。3、人格与认知。4、人
9、格与社会背景。十二、人格研究的两大传统1、应用性研究的传统:2、学术性研究的传统:第二章 人格的发展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其精神分析体系中最可能引起争论的贡献之一。他认为人格的本质早在生命的最初五六年即已形成。而对于早期人格发展的解释,弗氏主要围绕“性” (广义,凡事能带来愉快和满足感的体验都称之为“性体验” ,能够带来这种体验的部位都叫“性敏感区” 。 )这一主题展开。人格发展的各阶段的划分以“性敏感区”为主要标志,而且这些阶段会影响到成年期人格,因此人们称之为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1)口唇期(18 个月):这一阶段儿童的性感区氏口腔部位的唇和舌,诸如吸吮、
10、触咬、吞咽等氏性欲满足的主要来源。(2)肛门期(36 个月)性感区:肛门和大肠,儿童通过体验粪便的保持与排泄(紧张消除的愉快体验)而得到快乐。肛门型人格有两种:一类是肛门保护型(表现为整洁、小气、刻板、做事有条理) ;另一类是肛门驱逐型(表现为不爱干净、大方、随便、做事缺乏条理)(3)性器期(36 岁):力必多指向性器期,儿童的欲望主要通过生殖器来满足。 “俄狄普斯情结”或“恋母情结” 。 “厄勒克特拉情结”或“恋父情结” 。(4)潜伏期(12 岁左右):这个阶段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儿童的力必5多冲动处在暂时的潜伏状态,性的兴趣被其他兴趣如探索自然环境、文化学习、文体活动及同伴交往等活动取代
11、(5)生殖期(20 岁):由于行动 发育成熟,儿童产生第二次性欲冲动,这种生理压力能使孩子感到这种冲动的巨大作用。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认为,个体为了达到完全的成熟,必须尽最大努力通过一系列面向社会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代表着一个个需要克服的障碍。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所谓的危机就是发展中的转折点。积极解决危机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能得到健全发展;反之,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前以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后一阶段危机的解决。与弗氏不同,埃里克森不是把性视为人格发展的关键,而是将社会的文化与个体的教养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且这
12、种发展贯穿于人的毕生,在此基础上他把人格发展划分为 8 各阶段:1、婴儿期(出生第一年)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2、学步期(13岁)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3、儿童早期(36 岁)主动对内疚4、小学期(612 岁)勤奋对自卑5、青少年期(1220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2024 岁)亲密对孤独7、成年期(2560 岁)繁殖对停滞8、老年期(65 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三、沙利文关于人格发展的人际理论1、婴儿期:(01 岁)2、儿童期:(15 岁)获得早期语言3、少年期:(68 岁)需要玩伴4、前青年期(912 岁)需要同性“密友”的亲密关系5、青年前期(1317 岁)成熟期和性冲动,需要异性
13、间的亲密关系6、青年后期(1820 岁)对发展长期的性关系感兴趣,对职业和挣钱感兴趣7、成年期(20 多岁以后)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成年人的友谊,长期的性关系四、人格发展的基本问题人格是稳定的还是发展变化的?五、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进化的影响遗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遗传对人格的影响程度随人格特质不同而异;人格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环境与教养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强化6包括自我强化是行为获得乃至人格塑造的重要条件。共享与非共享环境:前者指同一家庭子女在成长中共同享有的环境,如家庭的经济状况、价值观念、父母的养
14、育方式;后者由在同一家庭中成长却不被子女共同享有的环境构成,如子女因性别差异、排行顺序或特定的生活事件而被父母区别对待。家庭环境因素:重点探讨家庭差异与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三种:权威型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民主型活泼、乐观、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面临培养学生“共性”还是“个性”的问题,我国现行的教育是一种“去个性化”的教育。3、社会文化因素 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处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不
15、同文化中的不同经验影响着人格的发展。研究中所考察的行为方式,往往由于文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意义。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有显著差异。4、认知因素的作用认知理论家指出,个体差异是由人们处理信息方式的差异造成的,对于相同的事件和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观点,从而形成不同的构念(观念)系统,人格就是由认知的构念系统组成。5、天性与教养的交互作用 第三章 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上)之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一、人格的结构与动力弗氏把人格称作为精神或心理生活。1、早期的观点(1)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是真正意识到的那部分人格;前意识是指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潜意
16、识是只不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是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2)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其压抑的经验能够被回忆。(3)潜意识的特点:无矛盾性、无时间性、非现实性、能量巨大。(4)潜意识的证据:催眠状态、梦的体验、日常生活、灵感直觉、心身疾病。2、后期的观点:7(1)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2)本我(id):“一团混沌、一口充满沸腾的激动的大锅”、“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邪恶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3)自我(ego):人格中理智、现实的部分,与本我的关系被比喻为骑手与马的关系。(4)超我(superego):对于自我的思想和行动起着判断和监察的作用,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
17、包括良心和理想自我两部分。理论上,弗氏把这三种力量描述为既互相独立,由互相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冲突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3、人格发展的动力(1)生的本能 (Eros):即“艾洛丝”,原为希腊神话中爱神的名字,后来用以表示性欲,引申为生之本能,即自我保存、种族繁衍。(2)死之本能 (Thanatos):即“散那拓死”,原为希腊神话中死神的名字,后引申为死之本能。指向内部表现为“自杀、受虐狂”,指向外部表现为“攻击、憎恨、施虐狂”,“一切生命的目标是死亡”。4、冲突及其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自我有许多处理非理性想法和欲望的技术,总称为。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
18、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 )主要有:(1)压抑 (repression):将具有威胁性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2)否认 (denial):拒绝接受某些事实。(3)投射 (projection):将潜意识中的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4)反向作用 (reaction formation):按照与潜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5)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又叫文饰作用,努力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公正的。(6)替代 (displacement):将冲动导向无威胁的目标物。(7)升华(sublimation):将潜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的行为,如文艺创作。四、作为治疗方法的精神分析
19、1、自由联想(1)让案主放松心情躺在睡椅上,以完全自由的方式说出所有联想到的事,无论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快乐的或痛苦的,道德的或不道德,凡是想到的就毫不隐瞒地说出来。(2)过程:压抑诉说阻抗移情。在此基础上荣格进一步将其发展成语词联想。2、梦的分析(1)梦的来源:外部刺激、清醒时的经历、本我的冲动。(2)梦的结构:包括显象和隐意两部分(符号象征和梦的制作)。(3)梦的制作:压缩、替换,将思想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反向作用。(4)梦的解释:欲望的满足。83、投射测验(1)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画人或画树测验。(2)如何评价投射测验?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分析。4、催眠术(1)实质是一种暗示作用。在
20、深度催眠状态下,自我的监督作用失效。(2)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中的有效性问题?5、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口误、笔误、遗忘、意外6、象征行为:许多日常行为可视为无意识想法的象征性表达。7、幽默技术:五、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主要人格理论:“人格动力”, “人格结构”,“人格发展”1、理论的贡献(1)第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与人格的理论,弗氏是建立心理治疗体系的第一人。(2)开创了人格研究的众多领域,推广了心理学原理和概念。(3)开创了人格研究的临床法传统,创造了一套有效的精神治疗方法。 (4)注重人格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改变了人们对人性的看法。(5)弗洛伊德的开创性研究精神。2、理论的不足(1)过分强调无
21、意识和性本能的作用。把人格发展动力归结为性本能/力比多,认为性本能是否满足,直接影响人格发展。其心理发展性欲论与恋母情结等引起了极大的争议。(2)以变态心理所得资料推断常态心理。(3)理论及其假设缺乏实验性的量化研究不可验证,概念比较模糊。(4)所使用的个案资料存在偏差(信息来源于富裕有教养成的家庭,且经弗洛伊德筛选,有意无意地让病人说出他想得到的信息)。(5)忽视并低估了人格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作用。第三章 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下)之精神分析理论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1、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1)自卑感起因于个体感觉生活中任何方面(包括身体的、精神的、或是社会的障碍)都不完善,都有缺
22、陷。(2)所有生命都在与“劣势”抗争,都有一种权力意志(will of power)。如果性成为神经症最常见的原因,那是因为性成为人们权力意志的主要障碍。(3)追求优越是为了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神经症患者只顾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对社会有益为目标。3、生活风格(4/5岁形成)(1)个体的世界观产生于儿童时代的早期经验。根据这些经验的性质,儿童9形成对世界的看法。(2)生活风格是一个人在早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是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工具。指一个人在每一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值的集合物。4、创造性自我
23、其理论的顶点。认为:一个人决定其人格的能力与其独特的生活风格相一致,人在塑造他自己的人格和命运中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强调人在塑造自己人格和命运中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认为人可能直接参与他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像弗氏认为:命运被动的由过去的经验所决定。与弗氏不同的是,阿德勒更强调意识心灵,强调社会的而非性的驱力,强调自由意志。5、出生顺序与人格发展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感到家庭中最大的、中间的和最小的儿童具有十分不同的社会经验,并促使不同人格的形成。(1)头生儿可能感觉到不安全和敌视别人,是“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罪犯、酒鬼和性反常者”。(2)中间儿具有强烈的
24、野心、造反精神和妒嫉心,通常是成功者。(3)末生儿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往往缺乏创造力。6、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溺爱和忽视肯定导致儿童后来的人格问题。父母应鼓励孩子独立,允许他们自己做决定,允许他们犯一些错误。7、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区别强调意识的作用 强调潜意识的作用未来目标是形成动机的重要来源 未来目标无关紧要社会性 动机重要 生物性动机重要对人类乐观 对人类悲观梦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梦是探求潜意识的工具人类至少能部分决定自己的人格 人格完全有遗传、环境因素决定轻视性的作用 夸大性的作用治疗目的在于促进形成一种具有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治疗的目的在于发现被压抑的早期记忆8、评价 (1)出生顺
25、序在人格发展中的确有作用,但仅仅用出生顺序来解释人格发展是不全面的。推孟研究:天才儿童中,长子比例最大。行为治疗实践表明:任何顺10序出生的儿童都有人格困扰且人数大体相等。(2)阿氏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确立了个体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强调社会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3)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第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1、人格的结构 (1)意识:其中心就是自我,能够意识到的那部分精神领域,与思维、情感、记忆和知觉有关。(2)个体无意识:由一切在个人经历中曾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者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意识印象的那些潜意识的东西组成。类似弗氏的前意识。(3)集体无意识:(人格中
26、最深刻、最有力量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梦和幻想来了解)是遗传的,集体共有。其主要内容是原型(集体无意识中的先天倾向)。包括: “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人格面具(persona)位于人格的最外层,指人在公共场所的外在表现。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是人格的内部形象。阿尼玛是男子人格中的女性成分,阿尼姆斯是女子人格中的男子成分。阴影(shadow)是人格中最隐蔽最深奥的部分,即黑暗自我,类似弗氏的本我。自性(self)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区别于自我(ego),认为自我仅仅是意识领域的核心,自性则是整个身心的主体,包括意识的
27、和潜意识的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性包括自我。认为,人格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即自性的最完满发展,所以,自性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内驱力。3、心理类型说1921心理类型学,对分析心理学的重大贡献之一。(1)两种态度:内倾(重视主观世界)和外倾(重视外在世界)。(2)四种机能:荣格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直觉(是非理性功能,与人如何理解信息有关)和思维情感(是理性功能,与推理与判断有关)(3)以上构成八种人格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4、语词联想将一组词逐个读给病人听,病人对每个词用他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词作出反应,如果
28、病人对一个特定的单词反应时间长,呼吸没有规律和皮肤电传导性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认为存在着同刺激词或回答有关无意识的情绪问题。5、梦的分析6、评价(1)扩大了对力比多概念的解释,形成了新的心理学体系分析心理学。拜托弗氏狭窄的以性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框架,赋予力比多生命能量的新意义。(2)第一次提出自我实现这一概念。虽然他认为没有人能达到完全的自我实现。(3)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扩大了弗氏潜意识的概念。11(4)其人格理论博大精深,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原创性的理论和方法。另外,其人格理论带有神秘色彩,特别是其集体潜意识很难实验证明,他的一些概念带有假设性质。四、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3、焦虑的人际
29、关系理论(1)儿童的两种基本需要:远离痛苦、危险和恐惧的安全需要和生理满足的需要。(2)神经症取决于人际关系障碍:基本罪恶基本敌意基本焦虑神经症一个体验到基本罪恶感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基本敌意,然而,因为孩子没有能力反抗父母或世界,压抑基本敌意,导致了基本焦虑。基本焦虑是神经症产生的基本条件。(3)焦虑的应对策略:(4)接近人群,即顺从型(5)反对人群,即敌对型(6)回避人群,即退缩型4、女性心理学五、弗罗姆的社会精神分析理论逃避自由(1)极端自由个人责任隔绝、孤独要么逃避,要么崇尚“积极的自由”。(2)逃避的手段:A 诉诸权威主义B 破坏行为C “自动舒适装置”:个体已不再是他自己了,他完全采
30、用了文化模式赋予他的人格,因此变成和其他人一模一样的人,变成其他人希望的样子。放弃个体自我,成为自动装置的人,与他周围数千万的自动装置相认同,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Fromm,1941/1965)。3、积极的自由(1)“个性化”的过程:不是“别人希望我干什么”,而是“我想要做什么”。(2)发性是达到积极自由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和智力得到表达的关键。“当我们停下来欣赏落日的美丽时,当我们开始恋爱时”(3)“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第四章 人格的特质理论一、特质及其早期研究1、特质论的假设及其关注点(1)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2)特质论主要关注于行为的描述和预测。 2、
31、人格特质的内涵与特点(1)特质 (trait) 是指个体内在的系统和倾向,这种系统或倾向使个体以独特的12方式知觉情境,并对各种极不相同的情境做出相同的反应方式。(2)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的、持久的倾向;是指用以区分人或物的特征或品质,尤其是指一种或多种或多或少相对一致的行为模式(Colman,2001)。(3)特质的特点:内在、一般的行为倾向;一致性和持久性;动力性和独立性;独特性和普遍性4、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 18971967)的特质论(1)特质的界定:是个体的“心理结构”和“神经特性”,“能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发动并主导等值形式的适应行为与表达行为
32、。”(Allport,1961)(2)特质的词汇研究法:在英语词汇中找到了17,953个特质词,然后去除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最后剩下4,505个代表人们之间心理差异的英语特质词汇((3)特质的层次分类共同特质:某种文化形态下多数人共有的、相同的特质特质 首要特质: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个人特质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种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质(4)关于行为的原因精神分析:性本能的压抑或发泄行为主义:强化的结果奥尔波特:机能自主性(5)特质的研究方法特殊规律研究法:“N=1”的方法资料来源:日记、自传、书信、谈话录(6)关于成熟的人格自我意识广延人际关系融洽情绪上有
33、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具有现实的知觉专注的投入工作现实的自我形象统一的人生观5、卡特尔(Raymond Cattell, 1905-1998)的因素分析说(1)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方法之一,只用于对若干个因变量的分析,目的是使因变量结构中各因素数量减至最低限度,但仍不失原来的代表性。(2)资料来源:生活记录材料(L-data);人格问卷材料(Q-data);情境测试材料(T-data)(3)特质分类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前者是个体具有的特质;后者是社会成员共有的特质。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前者是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后者是指那些相互13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16PF)。 二、人格特质
34、的结构理论(一)艾森克的三维结构理论人格的等级模式(1)特殊反应水平(2)习惯反应水平(3)特质水平(trait level)(4)类型水平(super-trait level)特质的三维结构与心理异常(1)内外倾(Extraversion):以皮层唤醒为基础,反映个体的冲动性、社会性、活动性、感觉寻求等特征,该维度与歇斯底里症和焦虑症高度相关;(2)神经质 (Neuroticism):反映情绪的稳定性、敏感性及焦虑或抑郁的程度,该因素与神经症(高神经质与高内倾性)相关;(3)精神质(Psychoticism):反映自我中心性、攻击性及对他人的关心程度,该因素与精神病(高精神质与高外倾性)相关
35、。(二)人格的五因素理论1、五因素的来源:词汇假设理论与跨文化的证据2、五因素的内涵(1)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情绪状态的稳定性以及内心体验的倾向性;(2)外倾性(Extraversion):反映个体NS的强弱和动力特性;(3)开放性(Openness):反映个体对经验的开放性、智慧和创造性;(4)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人性中的人道主义及人际取向;(5)认真性(Conscientiousness):反映自我约束的能力及取得成就的动机和责任感。3、五因素的具体描述五因素 具 体 描 述神经质 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外倾性 好交际对不好交际
36、;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开放性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宜人性 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认真性 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五)特质理论的评价1、定量的研究方法,减少了偏见和主观性;2、有效的应用价值,特质测量已广泛用于卫生、教育、工作等领域;3、导致了大量的实证研究;4、特质因素的不确定性实质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主观性;5、关注行为的描述或预测而不是改变或发展;6、没有解释特质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帮助那些有极端特质的人;7、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14第五章 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三)华生的行为主义主张1、华生191
37、3年创立行为主义。2、华生的主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应采用实证的方法;心理学是行为科学,只研究行为不研究意识经验;除基本情绪 (恐惧、愤怒和爱),所有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动物行为研究的结果可用于解释人类的行为。3、对复杂行为的解释:情绪是条件反射的结果;语言是系列的SR,思维是无声的语言;人格是行为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四)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主张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 强化与行为的习得(1)强化针对行为反应而不是针对有机体;(2)强化物未必是令人愉快的刺激;(3)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者都导致反应概率的增加;(4)负强化与惩
38、罚不同,应尽量避免使用惩罚;(5)强化既可以是连续性的,也可以间歇进行。4、行为的塑造与矫正(1)“强化相倚原理”:将复杂行为分解为系列小步骤,精确安排强化的组合方式。(2)“程序教学机器”:学生只有前面的问题解决了,才可进入下一个问题或程序。(3)“代币疗法”:利用代币(指某一范围内兑换物品的证券)作为强化刺激以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治疗技术。(二)多拉德与米勒的SR理论1、学习及其要素(1)学习的本质:即习惯的形成,指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2)学习的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强化。4、神经症与行为疗法(1)神经症是因潜意识的冲突被压抑所致。(2)系统脱敏法:一种连续接
39、近的治疗方法。(三)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1、罗特:人格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家,也是在人格理论上首倡控制信念理论的心理学家。2、行为预测理论按照罗特的观点,行为的预测由行为所导致的若干强化的共同效价和对这些行为的总预期来决定,即行为潜势=预期强化效价(BP=ERV)。15(1)行为潜势(Behavior Potential):某种行为在特定情境下发生可能性的大小。(2)预期(Expectancy):个体在主观上认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分特殊预期和类化预期。(3)强化效价(Reinforcement Value):指某一物品或结果对某个特定的个体具有的心理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4)心理情境:行为随情境的
40、变化而变化,.没有哪一种行为在任何情境下都可能带来同等的强化效价。 3、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1)认知因素.行为表现前个体对自己行为后果可能带来的报酬存在主观期盼。.个体对行为后果获得某种报酬的可能性总是预先评估。.报酬的价值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同情境下所获报酬有不同价值。.人们的心理需求有较大的个别差异。(2)社会因素.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指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后所得报酬间关系所持的一种信念。.内控型:相信行为或事情由自己的努力、能力、特质决定。.外控型:相信运气及其他外部力量决定我们的行为与成败。4、行为适应不良的原因(1)低预期高效价(2)动机冲突(3)缺乏
41、能力(4)不适当的目标水平(5)无法分辨5、好行为塑造(1)认知行为疗法(2)行为塑造与矫正应当从强化效价和行为预期两个方面着手。三、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二)区别于行为主义的主张1、只研究人而不研究动物;2、不仅重视外显行为,更重视内在的认知因素;3、除个体行为以外,更重视个体在团体情境中的社会行为。(三)社会认知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论(模仿学习、替代学习)(1)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2)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实验(1965年)。(3)行为的习得多于行为的表现(潜伏学习)。(4)榜样行为与替代强化。162、观点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注意、认知及区别示范者反应的
42、特征。(2)记忆过程:保持原先观察到的输入信息。(3)产生过程:运用被模仿行为指导自己行动的过程。 (4)动机过程:行为习得与行为表现受动机影响。3、认知对行为的影响个体用符号和预测来指导行为;行为可以在无奖惩(强化)的情况下发生。(四)人境交互作用论1、行为并不总是扮演被决定的角色,反过来它会影响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2、个体在行为上所表现的人格特质,主要是在社会情境中经由自己的认知历程获得的,人格特质的形成是个人、行为、环境者交互作用的产物。PB E注:个人变量(P):个人的认知、思想、信念和期盼。行为变量(B):个人的行为表现。环境变量(E):社会情境(外部的奖惩因素)。(五)自我效能感(
43、self-efficacy)1、自我效能的内涵:指个人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和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估。3、自我效能的功能: (1)决定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4、自我效能的来源(1)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社会劝导)(4)情绪唤醒和情境条件五、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简评(一)优势1、丰富的研究内容2、实证的研究方法3、实用的治疗技术4、以认知为中介(社会学习论)(二)缺陷1、忽视遗传因素,注重外显行为2、注重客观性与定量分析,忽视整体性3、忽视发展变量
44、的重要性17第六章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一、人本主义的研究对象整体的人或人的整体(人格);出类拔萃者或精类(自我实现者);人的本性、潜能、价值、经验;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的人格。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1、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人的动机是综合性活动(一个整合的整体);人类的需要是似本能的需要;人类需要成等级系统排列(由低到高、由强到弱);各类需要分为两大类,即基本需要(匮乏性需要)和心理需要(成长需要);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各层次需要的产生与个体发育密切相关,并呈波浪式演进。2、关于自我实现内涵:其一是完满人性(full humanness)的实现,指作为人类共性的潜能的自我
45、实现;其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只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 3、关于高峰体验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间体验。4、超个体心理学心理学的第四势力:“超个体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关注人性的神秘、迷醉或精神方面。三、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1、人格的自我理论2、积极关注有条件积极关注无条件积极关注3、机能健全者能接受一切经验;自我与经验和谐一致;人格因素都发挥作用;有自由感,相信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生活充实并充满希望;具有高创造性;乐意给他人以无条件的关怀能与其他人高度协调。4、来访者中心疗法181942年称为
46、非指导性治疗(nondirective therapy)1951年更名为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1977年更名为当事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指导思想:鼓励患者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尽量减少分析性解释,避免对患者的自我报告进行指导。治疗过程:来访者主动求助治疗者说明情况鼓励自由表达情感接受、认识对方的消极方面促进成长接受积极情感来访者接受真实自我帮助采取决定疗效产生扩大疗效来访者全面成长治疗结束治疗条件: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真诚一致(congruence
47、)、设身处地的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四、罗洛梅的存在分析理论存在分析论2、存在的基本因素人是一种能够自由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存在。3、存在于世界上的三种方式人与环境的关系方式人与他人的关系方式人与自我的关系方式第七章 人格的认知理论一一二、人格的认知方式理论威特金的“场依存场独立”理论场依存场独立性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主要依靠外部参照还是依靠内在自我参照的两种对立的认知倾向。场依存场独立性差异与人格机能的其他差异有关,同时也是学生专业选择及课程表现的一个重要变量。柯里(Curry)的洋葱模型斯腾伯格(Sternberg)的心理自我管理理论三、凯利的个体建构理
48、论构念 (construct)是指用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构念是人格建构的单元,其主要功能用以描述、理解、预测事件的发生;一种构念就像一种信念、态度或看法,可以通过经验获得证实;构念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识别相同与不同的方式;构念将各种事物的各种成份一分为二。“人是科学家”(man-as-scientist)的理论构念系统与心理问题19构念的基本假设: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关于构念的11个原理。个体的人格差异不仅源于构念的差异,而且彼此之间组织自己构念的方式也不相同;对正常个体而言
49、,新的构念不断产生,并取代旧的不适当的构念;人们受心理问题的煎熬源于构念系统本身的缺陷,当个体的构念不适合于预测事件时,焦虑便随之产生;构念系统的不完善可能只是因为缺乏经验;心理治疗的目标是改变不正确的构念,形成新的构念。固定角色疗法神经症病人就是蹩脚的科学家。治疗的方式:检查构念系统,重新调整构念系统。治疗的方法:让病人进行角色扮演。所谓“角色”是根据诊断交谈与测验指定的,设想该角色能够通过用一种有效的新人格代替无效的旧人格来解决患者的问题。凯利希望借此能够帮助患者发现看待其生活的其他可能的方式:四、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米歇尔人格认知模型五、认知心理治疗关注的焦点:患者的想法或观念。治疗的过程:认知的重组和改组治疗的目标:形成新的构念,完善已有的构念。情绪理性疗法(ABC疗法)A(Activating Experience):激活的经验;B(Irrational Belief):非理性观念;C(Emotional Consequence):情绪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