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会计监管概论.doc

上传人:czsj190 文档编号:7453486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监管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会计监管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会计监管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会计监管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会计监管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会计监管与资本市场秩序一、会计监管的概念(一)监管的概念1、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监管”一词是由英文的“regulation”翻译过来的。在最普通的意义上, “regulation”的基本含义是依照一定的既定规则对特定的对象的行为或活动进行限定和规范,以符合某些认可的标准和要求。美国公共管理学者科翰(A.E.Kahan)认为:“监管的本质是以政府命令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手段来代替市场竞争机制,以确保获得一个更好的经济结果。政府监管部门确定由谁来提供某项产品或服务及其价格,当监管部门将许可证授予一个以上的供应商时,通常也会对这些供应商间的竞争实施某种限制。所以,作为自由竞争市场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自

2、由进入和独立行动被全部或部分地取代了,代之以由政府决定价格、质量和服务条件,以及提供服务的义务。 ”英国学者尼得汉穆(D.Needham)认为:“监管是一个经济个体通过各种手段试图有意识的影响另一个经济个体或者其他多个经济个体行为的活动。日本新古典经济学家植草益将监管解释为:“监管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条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内在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干涉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活动的行为。 ”2、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我国学者李扬、王国刚认为:“在证券市场中,所谓监督管理(简称监管)指的是政府、政府授权的机构或依法设立的其他组织,从降低证券市场风险、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社会安定的目

3、的出发,根据国家的宪法和相关法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并根据它们对证券市场体系和各种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控制与指导。 ”庄序莹认为:“市场监管是指人们通过政府机构或公众组织,依照国家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为达到一般意义上规范的经济目标公平与效率,而对市场的自然运行状态进行干预的行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监管的定义,理论界的观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在讨论什么是“监管”时,都要回答由谁来进行监管、监管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监管以及怎样监管的问题。(二)会计监管的概念界定在我国,会计监管这一概念的提出,直接源于人们对近些年来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关注。目前,在我国关于会

4、计监管的确切含义是什么,理论界至今尚未形成共识。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具体如下:1、 “干预论”此观点认为会计监管是指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以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这种干预往往以一般规则或法规的形式出现。这种观点强调会计监管是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实质是对市场配置机制的一种替代。我国目前大多数人持这种观点,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会计监管模式主要是政府对会计工作进行干预。2、 “公证论”此观点认为会计监管不仅是对会计工作的一种干预,更是一种对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若只把会计监管片面地理解为“干预” ,那必然是间接的,而会计监管本质上要求必须具备经常性、全面性和连续性。因此,

5、“干预论”存在着不能完整正确表现会计监管本质特征的不足。该观点认为,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会计监管必然成为委托方监管代理方尽职尽责的主要途径和形式。由于会计信息往往是在代理方控制下生成的,为了保证其向委托方报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须对存在于各代理方系统内的会计实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产生了会计监管制度。会计监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和制止及处理虚假会计信息问题。这种会计监管的主要手段,就是对单位公开的会计信息实行审查并发表鉴定意见,具有“公证性”的特征。3、 “博弈论”按照“公证论” ,会计监管在某种意义上是“审计”的同义词,这显然不符合我们讨论会计监管的初衷和现实背景。会计监管的必要性,不仅仅是

6、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关系下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不只是为了解决“会计造假”问题,会计监管更主要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因此,会计监管可以看作为一个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市场的参与者组成各自的联盟对监管政策及其实施展开谈判。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会计监管制度模式。现有的会计监管模式是其初始博弈的结果,成为其后重复博弈从而改革完善会计监管模式的起点。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会计监管必须兼顾并调和各方利益,而不象“干预论”与“公证论”那样主要强调政府或社会的利益。表 1-1 三种会计监管理论观点比较干预论 公

7、正论 博弈论目标 保证会计工作质量防止和制止及处理虚假会计信息 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缺陷手段 干预会计工作对会计信息实行审查并发表鉴定意见市场参与者组成联盟对监管政策开展谈判缺陷会计监管的本质特征表现不足含义不清与审计同义理解不全面过度强调各方利益忽略政府和公共利益二、监管理论的发展与分析监管理论主要有三种,也可以说成是其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理论是社会利益论。该理论认为监管通常发生在市场失灵的领域,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因此被称为社会利益论。第二个理论是追逐论或称为捕获论。由于实证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利益论不符,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提出了追逐论,该理论认为监管当局往往被被监管者所利用,监管

8、提高的是被监管产业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福利。第三个理论是经济监管论。经济监管理论是到目前为止较为确切的一种理论,它提出了可检验的假设和一系列合乎逻辑的推理。(一)社会利益论1.监管的原因分析纯粹竞争不能保证市场的良好运转,自然垄断和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作为社会公众利益代表的政府就要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对市场进行干预、监管。市场失灵的第一种情况是自然垄断的存在。如果在社会理想产出水平下,只有一个厂商生产时,该产业的生产成本最低。则这个产业所在的市场就是“自然垄断”市场。当产业成本组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固定成本时,容易产生自然垄断,如公用事业、电力分配系统和通讯系

9、统。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成本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边际成本,因此,产出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自然垄断市场在分配效率和产出效率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如果只有一个厂商生产时效率最高,该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将产品价格置于边际成本之上,分配效率就会丧失。为了取得分配效率,该市场就需要许多厂商,以便使他们在竞争的压力下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但产出效率就会不高。因此,为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自然垄断市场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市场失灵的第二种情况是外部性的存在。 “外部性是指这样一种事件,它使得一个在做出直接导致这一事件的决定时根本没有参与的人,得到可察觉的利益。 ”当外部性存在时,自由竞争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分配。根据

10、产权经济学家的看法,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私人会走到一起协商解决外部性问题,但各方的协商成本太高。因此,在有外部性存在时,倾向于通过政府监管来消除外部性问题。2对社会福利论的评述根据上述对监管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社会福利派认为监管是政府提供的为满足公众要求,用来矫正市场失灵的一种办法。通过监管,能够取得公共福利,提高潜在福利。但社会福利有两个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社会福利理论是一种不完全的理论。社会福利派提出的对于什么时候监管所作的假设是:公众为取得社会福利而产生了监管的需求,因此监管就应运而生。这里显然缺少了一个环节,那就是公众如何使潜在的监管需求转化为监管现实的机制,因为监管要通过立法行为

11、和监管机构的行为来实现。二是社会福利派几十年来缺乏事实的支持。大量的事实与社会福利派结论不符,许多产业被监管既不是由于自然垄断,也不是由于外部性。1974 年,理察德波斯纳曾指出:“经过大约十五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经济学家得出的结论是:监管与外部性的存在、自然垄断市场结构不是正相关。”(二)捕获论1.捕获论产生及其主要内容由于社会福利派难以解释的困惑,经济学家对新的监管问题的理论进行了探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监管有利于提高厂商的利益。在潜在的竞争性产业部门,例如卡车运输业、出租汽车业,受监管支持的价格高于成本,并可阻止带有竞争性的、不同费率的进入;在自然垄断的产业部门,如公

12、共电力部门,斯蒂格勒等人的研究表明,监管对价格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被监管产业被允许获取超额利润。实证研究支持了管制有利于生产者的观点。实证研究的结果导致了捕获理论的发展。与社会福利论的观点大相径庭,捕获理论派认为监管是适应产业部门需求的供给,监管部门一直为产业部门所控制。2.捕获理论的评述捕获理论与监管的历史更加吻合,因此捕获理论比社会福利理论更有说服力。但捕获理论缺乏理论基础,仅仅是一些实证研究的结论。它没有提供问题的解释,提供的只是一种假设:即监管有利于生产者。捕获理论不能解释监管怎样为产业部门利用和控制,因为消费者、劳工、厂商这些利益集团都要受到监管的影响,为什么监管唯独会被产业部门所控制

13、而不是被其它利益集团所控制。捕获理论派也难于解释许多产业先前被监管,但到后来监管又被放松的原因。捕获理论难以解释上述问题,而且在实证研究中发现有些事实与捕获理论不相符合,主要体现在:交叉互补、监管向小生产者倾斜。(三)经济监管论监管与市场失灵的关系不大,监管也并不总是有利于生产者,并且在被监管者的产业中,不同利益集团都得到了提高。这些现象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并且该理论还应该能够解释一些产业先是被严格监管,后来又是被放松监管的原因。1.经济监管的基本观点乔治.J.斯蒂格勒的论文经济管制论奠定了其基础。该论文提供了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述了监管产生的原因。与福利理论和捕获理论相比,斯蒂格勒提出了

14、一系列假设,并应用这些假设合乎逻辑地预测哪些产业将被监管,监管将采取什么形式。斯蒂格勒的分析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国家是强制权的基本源泉,利益集团确信国家运用强制权能使该集团的处境得以改善;第二个前提是当局选择使用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理智的。这两个前提导致一个假设:即监管的供给是为了满足利益集团收入最大化的需求。监管是利益集团为增加自身收入,通过国家权利从社会其他集团手中重新分配财富的途径。正如斯蒂格勒所说:“我们假定,政治体制是理性地建立起来并被理性地使用的,也就是说,它是实现社会成员愿望的合适的工具。 ”在这个基本观点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经济监管理论并用它来预测哪些产业部门将被监管,以及进行

15、监管所采取的形式。2.经济监管理论模型分析(l)斯蒂格勒模型S.P 模型的核心是控制监管政策的个人,其选择政策的目的是使其政治支持最大化。立法者为了使其政治支持最大化,制定决策时必须考虑收益集团的规模和传递给收益集团的福利大小。一个利益集团从监管中获得的总利益等于传递给它的福利减去组织该利益集团的成本。集团规模越大,组织成本越高。监管政策把一些人的财富分配给另一些从监管中获利的人,因而监管当局必然要预测该项政策将要遭到的政治反对。政治上的反对力量随着不能从管制中获利的人口数量、利益集团的密集度以及他们身上的赋税的增加而增加。(2)贝克模型S.P 模型是基于监管者选择能使政治支持最大化的政策。相

16、比之下,贝克模型基于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贝克通过假设“政治家、政治团体、投票者传递压力给利益集团”避开了监管者的作用问题。贝克认为监管被用来增加更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的福利,这符合监管理论。与 S.P 模型相比,贝克模型是社会福利理论的基础。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能从监管中获得潜在的福利。一些利益集团一定能从监管中获得许多利益,而其他利益集团由于没有相对大的福利净损失,因此只会损失一点点。结果,市场失灵的领域有着相对较大的要求监管压力。然而,与社会福利理论相比,贝克模型表明管制不仅仅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才发生。决定监管活动的是利益集团的相对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仅决定于监管的福利影响,而且决定利益集团对监

17、管者施加压力的相对效率。(四)几个主要结论捕获理论解释了监管为什么会向生产者倾斜的问题,并得出三点有意义的结论。即:即使监管有利于生产者,政策也不会设定在使产业利润最大化的水平上。由于受消费集团的影响,价格将被置于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水平之下;监管最有可能发生在相对竞争或相对垄断的产业部门,因为正是这些产业部门中,监管才会产生最大的影响;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监管更有可能,因此市场失灵领域的监管会增加社会福利,一些利益集团获得的收益相对而言,比其它利益集团蒙受损失更大。三、会计监管的构成要素(一)会计监管的主体会计监管主体是指会计监管行为的具体实施者,任何有权对会计活动施加影响的机构和人员都属于会计监

18、管主体的范畴。徐经长认为证券市场会计监管主体应从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两个方面来界定,具体包括财政部、证监会、人民银行、税务局、审计局、工商局等;国家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个人主体的个人股东乃至社会公众等;其中财政部、证监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可称为核心主体,其余为外围主体。本文把会计监管主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会计监管主体宏观会计监管主体是指谁来实施宏观会计监管,即实施会计监管的特定单位、部门或人员。一般来看,会计监管目标中的宏观会计监管主体主要有:(1)国家立法机关宏观会计监管是整个国家经济监督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会计监管法规内容体现在有关经济法规或其它法规中。例如,我国公司法规定:公

19、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报告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制作;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有限责任公司应当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会计报告交送各股东。这说明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立法程序和手段对会计实施必要的法律监督和管理。(2)国家行政机关1、国家财政部门它从三个主要方面实施宏观会计监管:一是按照会计法第一章第七条的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

20、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公布。 ”二是国家各级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三是财政部门和其它分支机构还直接履行着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因而常以投资者的身份实施会计监管。2、国家税务部门它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向企业和个人增收捐税的权力,机构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其多少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成本费用及利润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税务部门必然要实施会计监管。3、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国家金融机构负有金融管理的职能,还与地方、企业有信贷关系或投资关系。会计监管是金融监管的基础,因而,

21、金融机构也要实施会计监管。这不仅指金融机构内部需要实施会计监管,而且还要实施社会的会计监管。4、证券监督委员会依据证券法第二十三条国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定条件负责核准股票发行申请。核准程序应当公开,依法接受监督。”又据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公告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上市公司分派或者配售新股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可见,证监委行使其监督管理全国证券市场对会计监管的要求很高。5、企业主管部门在一些个别行业国家仍然保留了一些企业的主管部门,它既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又是企业资产所有者

22、的代表,因而直接或间接实施会计监管。6、国家统计部门统计和会计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但是统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因而统计监督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会计监督。7、审计部门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民间审计机构。它不仅通过审计对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财政收支进行的检查监督,而且也是企业外界利害关系各方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3)司法机关充分发挥国家司法机关经济经济监督的职能,强化会计监管法规的权威性,是实施宏观会计监管的重要方面。2、微观会计监管主体微观会计监管主体是指由谁来实施微观会计监管,按照会计监管目标新论的观点,微观会计机关监

23、管主体主要有:(1)委托者(股东)财产所有者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财产权与终极财产权实现分离。财产所有者通过市场化的让度委托将其出资的现实资产转化为“名义资本” ,其所拥有的仅是一种终极财产所有权凭证及对资产使用的收益索取凭证。而企业作为完整意义的法人和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者即处在企业之外,只有企业经营者(委托者)才直接从事理财工作。事实上,所有者的利益目标与经营者的利益目标追求并非完全一致。为了防止经营者的败德行为,股东可凭借手中所拥有的终极财产权按法定程序对经营者实施必要的会计监管,其通常方式是委托独立审计结构对企业经营状况包括财务收支、资本保值增殖等重要情况进行监察,以

24、获取可靠的信息,帮助其了解企业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2)债权人这里的债权人是狭义的,指企业间提供的商业信用和企业发行的债券持有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债权人会计监管是对企业的信用约束:到期还本付息。债权人在要求企业保障有偿债能力时,还要求企业有较高的收益能力。债权人往往会运用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来监督债务合同,其目的在于节约代理成本,限制管理人行为,保护自身利益。如果企业不履行合同中有关的数据限制的条款将被视为违约,债权人有权采取惩罚行为的措施。所以,债权人强烈要求企业在保全财产基础上,确定、计量和揭示类似费用和损失;与此相对应,对于企业潜在的可能收益,债权人也反对加以确认。(3)单位负责

25、人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内部控制等基础会计制度,确定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制约方法,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单位负责人应当支持、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同时要以身作则、带头执法,为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监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4)单位会计人员单位会计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事财务会计核算的人员;另一部分是从事管理会计和内部管理核算的人员财务会计人员。财务会计人员主要是对历史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管,而管理会计和内部管理核算主要对是未来的不确定会计信息进行监管。(5)社会

26、公众社会会计监管除了上述社会(民间)审计监督外,还有社会舆论等监管。人民群众以社会道德标准、会计职业道德标准实施经济监管。(二)会计监管的客体会计监管的客体是指会计监管行为的具体承受对象。在实践中,可将会计监管客体分为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及其他们的会计行为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包括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所有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包括直接从事会计核算的会计人员和其他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有直接影响的人员(如高层管理人员、独立审计师等);会计行为包括会计核算行为和其他影响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行为。当然,会计监管的主体、客体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在一定的前提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会计监管的目

27、标会计的根本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监管作为会计应有的职能的拓展,会计监管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会计目标实现,会计监管目标与会计目标在为会计信息用户服务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而使会计监管目标与会计目标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应用发展眼光来对历史上特定会计环境下出现的会计监管目标给予正确的评价,从而有利于正确界定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监管的目标。(1)决策有用会计监管目标论决策有用论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 50 年代,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古典会计学派批判的基础之上的。持决策有用论的人认为会计监管的目标就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他们的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有用论的主

28、要代表人物有利特尔顿、罗伯特.N.安东尼、E.S.亨德里克森等人。决策有用论是指在社会、企业或者其它组织内,旨在反映为控制各该企业或组织的经济行为,而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程序、方法和技术组成的,由会计人员加以管理的,用于处理经济数据,提供有助于决策状况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的有机过程。决策有用论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相关而可靠的财务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须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监管必须以服务于决策作为目标取向。决策有用会计监管目标论的主要观点是:1、会计监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信息决策的数量化信息,会计信息是

29、经营决策的基础。2、决策有用论会计监管论认为会计人员提供信息是为决策服务的,因而,把信息使用者作为中心,而将会计人员据于决策外,认为会计人员只单纯的提供信息。3、从信息使用者的立场出发,强调财务报告本身的有用性,而不是编制财务报告所依据的会计准则为会计系统整体的有用性,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只不过是对会计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使其提供的信息对决策有用。4、决策有用会计监管论认为,由于决策类型不同,决策者的偏好不同,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就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只要提供的信息符合效用大于成本的原则,并对决策有用,无论信息的主观程度如何,总是可取的。5、决策有用会计监管论认为,相关性是与决策相关的特性,它与决策

30、有用的关系更为密切,提高相关性意味着增强了决策的把握性,因此,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中,更为强调相关性。6、决策有用会计监管论强调会计计量方法的多样性。他们认为,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在时间的分布上表现既表现为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表现为未来的信息,因此主张会计计量方法的多种并存择优即资产的综合计量模式的方法。如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7、决策有用会计监管论认为,会计信息对决策是否有用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并且,现实中的大多数决策都属于不确定性决策和风险性决策,因而对会计计量方法的精确性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2)受托责任会计监管目标论受托责任监管论认为,会

31、计监管的目标是在于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完成对各种委托人的受托责任。受托责任会计监管论的思想早在会计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但作为一种比较完善的会计监管论则是在公司制完善的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井尻雄士、恩里斯特.J.帕罗特、弗兰克.S.萨托等。受托责任会计监管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现代生活中,任何个人和单位,接受了委托人的资金、资源、具有代他人保管和运用这些资金的权利,对委托人就应负起下列资金:以最大的忠诚,最使委托人满意的方式,运用这些受托的资金和资源,完成委托人的托付,向他们报告,请求解除责任。受托责任会计监管论的主要观点是:1、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因此承担了合理

32、、有效的管理与运用这些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的保值、增值的责任。2、作为资源的受托方,承担了如实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即资源的管理情况与成果)的义务。以上两个方面表明,会计行为具有对委托人所托付的财产或资源保证安全完整的经营责任,以及充分运用以实现经营目标(利益)的监控责任。3、强调会计人员与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双重关系,将会计人员看成是处于委托者与受托者之间的中介角色。按照受托经营学派的观点,会计人员不是决策者的仆役,而是处在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中间人物。该学派认为,假设会计人员所面对的信息使用者是唯一的,那么,会计人员只需要为这唯一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

33、,信息的主客观性、偏袒性等等都不成其为问题。但实际的问题是,会计人员所面对的信息使用者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个信息使用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利害冲突,特别是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矛盾似乎是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中立性、不偏不倚性等等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样,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中立性、不偏不倚性,会计人员只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参与到委托受托责任关系中,反映和报告受托经营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会计人员的行为既不受委托者的影响,也不受受托者的影响,而只受会计准则的约束。4 由于作为资源受托方的企业管理当局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即最大限度的保持并提高企业所处的社区的良好环境,有效的并培养人力资源等。

34、因而会计监管行为要运用其特有的方法,努力塑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和减少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摩冲突,并通过会计报告行为定期进行反映,为社会各部分、各提供“社会责任信息”以解除这部分“受托责任” 。(3)会计监管目标新论会计发展始终是与会计环境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会计监管的目标亦是如此。当前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监管目标应是什么,我国有些青年会计学者曾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思想和新观点。有的学者提出了会计计量新的理论基石即“融合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会计的监管目标在于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表现在有助于经济决策和反映受托责任两个方面,或者说有助于经济决策和反映受托责

35、任是会计两个互相补充的具体目标:反映了决策有用学派和经营责任学派会计思想的内在统一,有的学者提出了“广义的受托经济责任” 。广义的受托经济责任观是一种社会概念,它是指受托人对与其有关的所有利益关系人的责任。这些利益关系人是一个群体,除了特定的直接利用外,还包括虽不是有法定所有权所但与受托人所代表的组织有着某种经济或社会联系的其他关系人。就企业而言,除了作为其直接利益所有者的股东或国家之外,其他利益关系人还包括投资者、债权人、贷款人、供应商、雇员、消费者、政府部门、地方团体、银行、税务机关等等,所有这些关系人又可称作广义的委托人。4、会计监管的特点(1)综合性会计监管的客体是资金(或成本)的运动

36、。资金运动的规律性决定了会计监管的综合性特点。(2)整体性会计监管的内容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会计监管主体涉及宏观主体又涉及微观主体。因此会计监管表现形式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会计监管体系是为了实现监管目标,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对会计监管体系进行规范。(3)系统性。会计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而会计监管也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会计监管内容的动态性,从而决定了会计是一个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4)利益性会计监管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微观会计监管是为了维护企业利益最大化,而宏观会计监管是为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5)独立性会计监管是整个

37、经济监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经济监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决定了资金运动上的独立性,还取决于会计监管具有相当独立的内容和方式上。5、会计监管的原则根据会计监管的特点确定的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会计监管主体应从公平原则出发来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管,使得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得到合法的保障,尽可能的使经济利润降低为零。(2)均衡制约原则会计监管体系是一个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而他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但也存在着利益冲突、矛盾,必须加以协调、制约,因此会计监管中应贯彻均衡制约的原则。(3)依法监管的原则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强会计监管时,必

38、须要严格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惩。(4)经济效率的原则会计监管的经济效率指在企业内部实现以较小的监管成本获得了最大的监管成果(指会计信息的质量相对于会计目标而言) ;在企业外部则指整个会计监管体系间协调成本最小,而监管的成果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5)坚持价值监管的原则会计监管的对象和内容是主体单位的资金运动,因此会计监管必须主要限定在经济生活中能有货币计量的范围内,不能人为地扩大其范围。当然,宏观会计监管还是以人为本,不过,会计监管的“人” ,必须是经办或经营资金运动的。6、会计监管的基本模式会计监管模式是对会计活动(包括会计信息的加工、鉴证、披露等活动)进行干预、

39、调节和控制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这些制度所体现出来的特色。不管各种会计监管模式如何变化和组合,基本的模式可归纳为行业自律(self-regulation)模式、政府监管(government regulation)模式以及独立监管(independent regulation)模式三种。(1)行业自律模式该模式对会计活动的监管主要是依靠民间职业团体进行的,政府部门基本上不参与监管。行业自律模式在民间审计制度历史悠久、会计职业团体机构完备的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 2002 年之前的美国采用的都是这种监管模式。在该种模式下,由于会计监管者更加贴近市场,对市场一线的违法行为能作

40、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因此行业自律型监管模式能够及时地解决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效率性和预防性。它一般具有如下优点:一是通过市场参与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可以增强市场的创新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活跃;二是允许市场参与者参与制定市场会计监管的规则,可以促使市场会计监管更加切合实际,制定的会计监管规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会计监管效率;三是由自律机构代替政府部门的若干微观监管行为,将会直接减少政府监管的执法成本,并通过更富有效率的自律管理间接减少监管的守法成本,改善会计市场监管失灵。但它也具有很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自律型监管往往会把会计监管的重点放在会计市场

41、的健康运行和企业利益的保护上,而对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的保障往往不够充分;另一方面,缺乏统一的专门立法做后盾,散见于多部法规中的条款常有漏洞可被利用,对违法行为的约束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效力,即监管手段较软弱,监管的权威性和力度不够;另外缺少专门的权威管理机构,难以协调全国会计市场的发展,容易出现自律组织间的不良竞争,引起会计市场分割,甚至造成混乱局面。(2)政府监管模式该模式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管,会计职业组织的上级主管通常是政府部门,民间职业组织中一般设有政府代表以贯彻国家的意志,有的会计职业团体甚至是一个半官方的组织。完全独立于政府部门的会计职业团体不发挥监管作用,通常仅仅是对会员

42、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帮助。采用该模式的国家主要有日本、法国、德国等强调政府管理作用的国家。政府监管模式凭借政府的强势地位,不但维护了会计监管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也更加有力地维护会计市场程序出现过度竞争的混乱局面。一般具有如下优点:一是能公正、公平、高效、严格地发挥会计监管作用,并能协调全国证券市场,防止出现过度投机而造成的混乱局面;二是具有统一的法律法规,促使各种证券市场行为有法可依,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权威性;三是有利于确立会计规则的权威性、人们对会计规则的认同感和服从效应;四是监管者处于相对超脱的地位,更加注重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其局限性显而易见:一方面,由于它缺乏相对可以

43、比照的对象,所以很容易对监管的具体作用失去正确的评价,尤其在封闭的经济环境下,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在这种监管体制下,由于监管权利过于集中,最终会带来整个社会效率的损失。另外由于政府处于社会结构的最上层,各种法规的制定者和监管者脱离市场,与会计行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会计监管政策可能脱离实际,难以及时地处理行业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会计监管效率下降,这也使得政府会计监管的直接成本较高。同时,一旦在诚信危机发生时,为了平息社会舆论压力,政府往往会对会计行业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可能会导致会计行业的萎缩。(3)独立监管模式独立监管模式由独立于政府和会计职业的机构依照授权对会计行业进行监管,

44、该机构中会计行业之外的成员应占多数,政府部门不直接进行监管,但可通过对独立监管机构的管制间接发挥作用。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代表是美国。2002 年 7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SOX) ,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监管模式。根据 SOX,美国组建了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PCAOB) ,代替 AICPA 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监管机构,PCAOB 是一个独立于政府部门和会计行业的机构,其委员的五分之三来自会计行业以外的人士。SOX 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开始进入了独立监管的时代。独立监管模式主要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既有利于维护政府的权威性,也保证了会计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平目标;第二,在实行监管时更注重于从整体利益出发,视野更为开阔,特别是保护企业利益及会计市场中其他弱势群体利益方面尤为明显;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完全集中监管下的政府监管“失灵”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