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7446081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 编号:0014213 学时:5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者姓名: 康保成 夏晴 职称:教授 讲师主审姓名:吴承学 职称:教授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生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二二年十二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确立面向世纪的教育战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通过系统地介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古代文学的修养,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弘扬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服务。本课程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优秀作品,深入分析、把握作家创作的基本风格,以及从史的视角、用美

2、学的方法,去评析此期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规律,和各种文学样式(诗、文、小说、词)要求一般掌握二流作家及其作品,一般了解三流作家作品和文学衰落消沉时期的概况。二、课程内容上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概说(0.5 学时)在了解本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主要讲授此期文学发展的概貌,重点说明这是中国文学逐步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时期,是高潮的准备阶段。其主要标志在:、文学观念的树立;、诗歌向更讲求审美价值的文人化诗发展;、文学体裁的独立和多样化;文艺性散文从先秦文史哲混为一体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五言诗主盟文坛,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大量出现;、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空前繁荣。第一章 建安文学(3.5 学时)第一节

3、 开一代诗风的曹操第二节 文士气的曹丕诗第三节 建安之杰曹植第四节 建安七子与蔡琰2本章主要讲授上述诗人诗歌的风格特征,说明建安时期是本时期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就辉煌,对后代影响深远,具有“建安风骨”之称。这个时期还开启了文人诗的新时代。本章的重点是三曹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概念“建安风骨” 。曹操开一代诗风,利用乐府诗写时事,真实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统一天下奋发进取的精神,风格梗概多气、慷慨悲凉。曹丕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写有最早的七言诗,诗风有文士气,明显表现出从乐府民歌向文人化转变的新动向。曹植的创作可分前后两期,前期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后期表现遭受猜忌打击的忧愤哀伤,其诗风格“骨气

4、奇高,词采华茂” ,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化诗歌的转变,是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第二章 魏末及西晋文学(学时)第一节 阮籍第二节 嵇康第三节 晋初和太康时期的诗人傅玄、张华、陆机、潘岳第四节 左思第五节 西晋末诗人郭璞、刘琨本章分为魏末正始文学和西晋文学两部分。关于魏末文学,分析正始时期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主要讲授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的特征:以揭露政治的黑暗恐怖,代替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的内容;以抒发“忧生之嗟” 、 “迁逝之悲”思想,表现否定现实的消极反抗情绪,代替建安文学追求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曲折隐晦。了解阮籍、嵇康的生平概况,重点掌握阮籍咏怀诗的风格特征。关于西

5、晋文学,说明这一时期在文学史上是个苍白暗淡的时期,文学为世族门阀地主所垄断,内容空虚,追求形式的华美。其中以潘岳的悼亡诗、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刘琨的爱国诗稍可称道。分析文心雕龙对此期文学的评价:“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重点讲授潘岳的悼亡诗,左思的咏史诗和概念 “左思风力” 。第三章 东晋文学(学时)第一节 玄言诗第二节 陶渊明本章说明在整个东晋百多年中,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占据文坛,直到东晋末出现田园诗人陶渊明。讲授玄言诗的产生及其影响,简单分析玄言诗作品,对玄言诗的双向评价。重点介绍陶渊明。、陶渊明的生平。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兼受老庄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三仕三隐的经历;

6、归隐后躬耕田园,接近人民。、田园诗人之祖。开创了田园诗的流派。在诗中描绘田园劳动和优美宜人的农村风光,抒发对宁静闲逸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情,表达对污浊官场的憎恶,也反映农村的凋蔽,自己生活的贫困和与农民亲密无间的友谊,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 “金刚怒目”式的诗作,反映了作者思想上慷慨不平的另一面。、散文创作。 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表现安贫乐道、归田的志趣, 桃花源记虚构了“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有力地批判了现实的丑恶与黑暗。、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影响。诗风平淡、味深、真淳。陶渊明的人品和诗品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第四章 南北朝文人文学(学时)第一节 谢灵运

7、与山水诗3第二节 鲍照与七言诗第三节 谢眺与永明体第四节 宫体诗和其他诗人第五节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本章介绍南北朝时期文人文学的大致概况,说明诗坛的新变化。诗歌出现新的题材。宋初“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萧梁文风颇盛却声色大开,出现了以宫廷生活和色情为主的宫体诗。诗体方面,七言诗有了很大发展,鲍照写了大量七言乐府诗,内容深刻反映现实,感情奔放,对后世诗人很有影响。诗歌形式开始走向格律化,出现了讲究声律对偶的“永明体” ,谢眺为成就最高的诗人,以山水诗名重于时。散文方面,流行讲究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骈文,成就最高的是江淹、庚信。本章的重点有宫体诗、永明体;对比谢灵运和谢

8、眺的山水诗;分析鲍照七言诗的风格。第五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1.5 学时)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第二节 北朝民歌本章主要讲授南北朝民歌的概况,重点分析各自的不同特点。南朝乐府民歌题材比较单一,几乎全是情歌;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风格缠绵含蓄;语言常用谐音双关语。北朝民歌成就大大超过其文人诗歌。题材广泛,反映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反映战争和尚武精神是重要主题;形式比较自由,有五言、七言、四言等;风格质朴刚健;语言直白晓畅。本章的主要作品有西洲曲和木兰辞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1.5 学时)第一节 志怪小说第二节 轶事小说介绍魏晋以前“小说”一词的概念。通过讲授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的内容,对作品情

9、节结构、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说明此期的小说已初具规模,是中国小说的雏形。志怪小说的概念和繁荣原因。干宝的搜神记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优秀作品有韩凭妻 、 吴王小女、 干将莫邪 、 李寄等。志怪小说对唐人传奇和后来文学的影响。轶事小说的概念。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者,记载汉魏至两晋间统治阶级和士族文人的遗闻轶事,描绘种种世态人情,写作上“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其中一些故事为后来小说、诗文所用。轶事小说是后世笔记小说的先驱。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学时)第一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二节 陆机的文赋第三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第四节 诗品和文选文学批评在此期空前繁荣,成为文学进入

10、自觉时代的最重要标志。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主要对文学的作用、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标准、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等问题提出重要的论点,提出了 “文以气为主”的标准和“诗赋欲丽”的要求。陆机的文赋是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创作论,以赋的形式写成。主要论述的观点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要有警句;文辞要有音乐性。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最系统的文学理论巨著,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论述了文学 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提出“六观”的批评标准。钟嵘的诗品是古代第一部品评诗歌的专著,将作家分为三品。其写作形式多为后来“诗话

11、”摹仿。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第一部文章选集。4下编 隋唐文学史概说(0.5 学时)主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概况。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包括客观的社会原因和文学本身发展的原因两个方面。唐代文学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发展时期。初唐是唐文学繁荣的过渡时期,主要进行诗风的革新运动。盛唐时期诗歌达到繁荣的顶峰,出现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更有李白、杜甫双峰并峙。中唐是唐代文学的又一高潮时期。出现两大文艺运动: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和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诗坛流派众多,传奇创作达到成熟和鼎盛阶段。晚唐文学有所衰落,但出现了李商隐、杜牧这两位杰出的诗人。此

12、期小品文也很有成就。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流行新的诗歌形式词。温庭筠和李煜是晚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第一章 隋及初唐文学(学时)第一节 隋代诗歌第二节 齐梁诗风的延续与新诗风的萌动第三节 初唐“四杰”第四节 刘希夷和张若虚第五节 陈子昂本章主要讲授初唐诗风革新的状况。初唐前半期,诗坛延续齐梁诗风,上官仪为代表。“初唐四杰”从不同途径初步改革诗风,题材扩大,风格刚健。刘希夷和张若虚利用宫体诗来改造宫体诗。武后时代的陈子昂,提出恢复“汉魏风骨” 、 “风雅兴寄”的优良传统,以复古为号召,实行革新,并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了理论主张,最终完成初唐的诗风革新。重点内容:“初唐四杰”及其诗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

13、夜评析,陈子昂的革新理论和诗歌创作。第二章 盛唐诗坛(4.5 学时)第一节 盛唐初诗人第二节 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派第三节 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是唐诗的第一个高潮。本章介绍盛唐诸多名家的创作,包括盛唐初张说、王湾,王翰、张九龄等人;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的边塞诗;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重点分析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着重讲授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和王维的创作。高适的生平概况。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具有政论家的眼光。其诗尚质主理,雄放慷慨,尤以七言歌行见长。代表作燕歌行 。岑参的生平概况。他的诗多写七言歌行,描写奇异瑰丽的边塞风光、丰富多彩的绝域情调,想象丰富,气势雄伟,表现出高昂的乐观精神和

14、民族意识。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篇最著名。王维的生平与思想。受佛学影响较深,以岁左右为界,前后期思想变化明显。诗歌创作题材广泛,成就为多方面,风格多样化。前期向往开明政治,创作有游侠、边塞诗,充满积极昂扬的精神,山水田园诗意境开阔,气魄雄伟。后期佛老思想成为精神支柱,山水田园诗多表现空寂幽冷的意境,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苏东坡“诗中有画”的评价。第三章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学时)5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李白是继屈原后的又一座浪 漫主义高峰,是时代哺育出来

15、的歌手。 重点讲授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成就。、生平及思想。李白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岁随父迁居绵州青莲乡。少年时期勤奋读书,涉猎广泛。自岁起,一生主要在漫游和流浪中度过,足迹遍半个中国,长期的漫游给他的思想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一生中两次大的波折:岁奉诏入长安,年后被放还;岁参加永五李 的队伍得罪,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客死于当涂。李白深受儒、道、任侠思想的影响,思想性格十分复杂。他蔑视权贵、反对礼法、好纵横、爱任侠、性格狂傲豪迈,同时又有热衷功名富贵、求仙访道、借酒消愁,感叹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贯穿一生和主要作品的是“不屈己不干人” 、 “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16、精神。表达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抒发渴望个性解放的激越情绪,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特征。李白一生以大鹏作比,表达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傲岸自负的性格;讴歌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表达渴求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揭露讽刺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蔑视权贵,同情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精神;以生花妙笔热烈地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表现了开阔的胸怀和浪漫的个性。、艺术成就。具有非常鲜明突出的浪漫主义特色。李白以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夸张的笔法以及清新、豪放、明净的语言,和谐不拘一格的音律,形成一种雄奇的力量,达到我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第四章 现实主义诗

17、人杜甫(学时)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道路第二节 杜诗的思想内容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现实主义的高峰。、生平和思想。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时期,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岁以前的读书与壮游时期,这是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岁至岁困守长安十载,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不平;岁至岁为做官和逃难的时期:岁至岁是最后的漂泊时期,病死于湘水舟中。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政治理想,一生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杜诗的思想内容。杜诗被誉为“诗史” ,它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而衰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广的内容,富于强烈的现实

18、主义精神:勇敢而深刻地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如丽人行 、 兵车行 ;揭示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地概括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及时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三吏” “三别”是反映安史之乱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具有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忧国伤民的情怀,始终如一地贯穿在他所有的诗中,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 春望 、 北征等。另外,杜甫还写有许多诗意盎然的小诗,反映了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杜诗的艺术成就。杜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能够成功地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历史的真实,表现在:善于选择典型事物,塑造典型形象;善于把主观意识隐寓在客观

19、的描写中;重视细节的表现;具有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杜诗众体兼备又皆有所长。 “沉郁顿挫”的成熟风格,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第五章 中唐诗坛(学时)6第一节 元结、顾况与现实主义诗歌第二节 山水诗人刘长卿、韦应物第三节 大历十才子第四节 李益与边塞诗第五节 韩孟诗派第六节 刘禹锡、柳宗元第七节 李贺中唐诗是唐诗的又一个高潮,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贞元前处于创作萧条不振的时期,贞元元和年间又出现新的繁荣局面。中唐时期诗歌流派众多,本章主要讲授上述诗人诗派的创作持点。、元结、顾况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特点,文学主张都强调政治教化功能。元结的诗歌是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声。、刘长卿和韦应物创作广泛,都擅长山水诗

20、,善于描写山水景物,表现隐逸情趣。语言清新秀美,风格高雅闲淡。、 “大历十才子”多写唱和应制之作,诗风平庸,艺术技巧比较高。钱起、卢纶稍可称道。、李益以写边情、宫怨著称。他的边塞诗抒写战士思乡的痛苦,情调感伤悲凉,反映了中唐以后国势的衰落。、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贾岛为代表。他们勇于创新,但诗风险怪,追求奇特的意象和尖新古怪的立意,其中以韩愈成就最高。韩愈的生平。对韩愈的诗歌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评价。分析山石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艺术特点。、刘禹锡和柳宗元是革新派的诗人。他们的诗表现了坚持革新,坚持理想,不向保守势力低头的精神。刘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表现政治内容,善于向民歌学习,怀古诗思想深

21、刻,意境含蓄隽永。柳诗明净简练,风格清峭。、李贺是诗坛“鬼才” ,其诗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内容可分为反映现世人生和幽冥仙界两大类,大胆揭露抨击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怀。艺术上有“长吉体”之称,构思奇崛,想象特异,意境瑰诡凄冷,语言 丽奇峭。本章重点在韩愈的诗歌、刘禹锡的怀古诗和李贺的诗歌。第六章 白居易和中唐新乐府运动(学时)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第二节 张籍、王建、李绅、元稹第三节 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第四节 白居易的诗歌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重要的诗歌运动。本章讲授新乐府的概念、新乐府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几位主要成员的诗歌创作。重点内容是白居易的诗歌。、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

22、一生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积极入世,政治热情高涨,勇于揭露政治弊病;岁贬江州司马后,对政治斗争采取回避的态度,逐渐由前期的“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指导思想。强调诗歌内容要反映现实;诗歌要发挥它批判现实、讽谕现实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白居易诗歌的思想艺术性。白居易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以讽谕诗和感伤诗著名。讽谕诗主要是前期所作,组诗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抨击统治者的罪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现实性、尖锐的批判性。讽谕诗多用叙述手法,主题

23、突出,刻画形象鲜明。感伤诗传诵最广、影响最深远,包括长恨歌与琵琶行 。前者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7剧,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想象丰富,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优美,有很高的艺术性。后者借一个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迁谪感慨,写景、叙事、抒情交融一起,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并刻画了丰富多变的音乐形象。第七章 中唐古文运动(学时)第一节 古文运动第二节 韩愈的散文第三节 柳宗元的散文本章讲授古文、古文运动的概念、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在中唐出现的原因,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重点讲授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古文的概念。古文是在贞元元和时期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以古文对抗骈文的历史由来已久,

24、直到中唐贞元元和时期,才成功地在文坛掀起一场文体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简述古文对抗骈文的发展过程。、古文运动的最终兴起,与中唐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分不开。、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主张文道合一;强调作家的修养;反对因袭,主张独创。、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散文的思想艺术性。从内容可分论说、记叙、抒情、应用四类,每一类的代表作品。艺术上追求推陈出新,彻底摆脱骈文的束缚,并且创造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柳宗元主要以散文创作的成就来支持古文运动。其作品可分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四类。他将寓言从一种文学手段发展成独立、完整的文学样式,成为讽刺文学的重要体裁。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的

25、精华,富有诗情画意,既刻画出山水的自然个性,同时又寄寓自己的个性,成就极高。第八章 晚唐诗坛(学时)第一节 杜牧第二节 李商隐第三节 晚唐其他诗人唐诗发展到晚唐,不复有盛、中唐的繁荣景象。本章讲授以“小李杜”为代表的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调,重点在于分析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及其与时代的关系。、杜牧的生平。出生于世代为官的家庭,自小受传统文化教育,以济世之才自负。中进士后,很长一段时间沉沦幕府,无法施展襟抱。为人旷放不羁。、杜牧的诗歌有政治诗、咏史诗、风景抒情诗几类,七绝尤为称道。政治诗体现了对时政的进步见解,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安邦救国的远大抱负。咏史诗借古讽今,议论得失,清新俊逸,艺术上有鲜明

26、的特色。风景抒情诗景中含情,意境隽永,令人玩味不尽。、李商隐的生平。出身于没落小官吏家庭,早年受知于牛僧孺党人令孤楚,跟随学习今体章奏之学,经令孤楚子令孤淘延誉中进士。后为生计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以女妻之,被牛党人视为“背恩” 、 “无行” ,自此累受牛党的排斥猜忌,仕途困顿失意。李商隐清才冠世,有“欲回天地”的抱负,却一直厄于党争,壮志难酬,终生情怀抑郁。、李商隐是晚唐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诗大致可分为政治诗、咏史诗、爱情诗、景物诗四类。政治诗广泛地反映了晚唐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有强烈的批判色彩,表现了鲜明的进步倾向。咏史诗、景物诗、爱情诗都十分出色,特别是爱情诗在文学史上,有广

27、泛的影响。他的诗工于比兴,寄托遥深,构思细密,巧于用典,意境含蓄,有深细婉曲、典丽精工的艺术风格。第九章 晚唐、五代词(学时)第一节 词的名称、起源反发展8第二节 温庭筠及西蜀词人第三节 李煜与南唐词人本章讲授新的诗体“词”在晚唐五代的成熟概况。主要分析温庭筠的创作、花间派的风格特点、李煜的生平与词作的关系。、词是一种依照乐谱填写的曲辞。 “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 。、关于词的产生,一般认为开始于隋代,起源于民间。从敦煌曲子词中,可见早期民间词的面貌。它反映社会现实相当广泛,艺术上富有生活气息,想象丰富,语言朴素生动。、中唐以后,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等学习民间词,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

28、品。他们的词有浓厚的民间气息,而在艺术上又有所提高。、温庭筠是晚唐写词最多的一个人,作品具有独特风格。多写爱情相思,艺术上精细深微,意脉婉曲,层次丰富,色彩明丽。词风 农丽香软,是花间派词人的鼻祖。 韦庄与温庭筠齐名。、五代的西蜀南唐,是词的流行之地,花间派多数是西蜀的词人。南唐词的代表人物有冯延已、李 景、李煜,以李煜成就最高。特别是入宋后,国破家亡的哀思, 使他的词进入了另一番境界。第十章 唐人小说(学时)第一节 一代之奇第二节 唐人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本章讲授唐代小说发展的整体概况和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重点介绍盛、中唐传奇。、奇”这一名称的来由。传奇繁荣的原因。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已成熟

29、。宋人洪迈把唐代的诗歌和小说,并称为“一代之奇” 。、唐传奇发展的三个时期。初唐时期,是传奇发展的初期,数量不多,艺术不成熟,明显可以看出受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盛中唐时期,是传奇发展的顶峰,作者众多,佳作如云,思想艺术性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晚唐时期,是传奇逐渐走向衰败的阶段,搜奇猎异、言神说怪之风又有复生。、传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思想内容上,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艺术上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精练,诗文并用,表现了文人高度的文化素养。、传奇为后代的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三、使用说明:本课程是中文系专业基础课“

30、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安排在“先秦两汉文学史”之后教学,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视教学进度辅之以适当的专题讨论,或要求学生完成专题的学习小论文。四、教材和参考书:教材以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 ,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年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罗宗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为主,并参考以下书目:中国文学史(一、二册) 游国恩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 7 月北京第 1 版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5 月新 1 版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年 1 月第 1 版9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 傅刚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31、年 1 月第 1 版南北朝文学史 曹道衡 沈玉成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 12 月北京第 1 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中华书局出版 1996 年 10 月第 1 版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8 月第 1 版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11 月第 1 版唐代诗歌 张步云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8 月第 1 版唐代文学史 乔象钟 陈铁民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年 12 月北京第 1 版大历诗风 蒋寅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 8 月第 1 版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 中华书局出版 1986 年 7 月第 1 版唐诗鉴赏辞典 萧涤非等撰写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年 12 月第 1 版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10 月第 1 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编第二册,中编第一册) 朱东润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1 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