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史学史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文字和历法(一)夏代文字的发明及其史官、史籍 1、文字的发明文字产生的条件: 记载复杂历史事件的需要: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对于某件事情,单凭记忆,不仅会产生错误,而且也不可能维持长久。这时,人们就用“结绳以记事”的办法来进行弥补。然而,一些比较复杂的历史事件,不仅难以长时间地记住,而且结绳记事的办法无法记载复杂的历史事件,因此文字的发明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阶级社会的出现。文字是阶级社会的产物。首先,因为文字的创造是一种脑力劳动,必须有大批脱离生产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才有发明文字的可能。其次,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了,也需要有文字,因为推行军令、发布文告,均需
2、以文字来表达。所以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产生是息息相关的。从甲骨文推测我国文字的起源,认为在夏代已经有了文字,那自然是不成问题的。2、夏代的史官和史籍顾颉刚先生认为“其较稳定地写成文字,大概就在殷代”,但顾先生在此文中又同时肯定“夏代当时应有文献资有了文书,有了文献资料,也就有了编写历史的材料,这就是史学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研究我国史学的起源,认为应当从夏代开始。(二)商代文字的完善甲骨文及史籍典和册1、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体文字,因为它是殷商王家占卜的文辞,所以也称之为卜辞。殷人信奉鬼神,事无大小,都要取决于占卜。凡政治、军事、病丧、祭祀、风雨以及日常大小事件,事先都要先
3、占卜一下,并把占卜的原因和结果,刻在甲骨上面。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古籍里所说的“君举必书”的最早起源。正因为一举一动都有记载,所以其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反映了殷商社会的各个方面:(1)反映自然界的变化:风、雨、日食、大风暴的来临,天象的恶劣变化等。(2)反映对外战争:为了获得大量的奴隶以满足奴隶主阶级的贪欲,殷王朝曾向周围方国部落不断发动战争,抓捕俘虏以充当奴隶。武丁时代战争特别频繁,甲骨文中有大量记载“隻(获)羌”的卜辞。(3)关于阶级斗争情况的反映:据专家研究,殷代全国各地建造了很多监狱,用来囚禁奴隶,而奴隶则用逃跑、暴动等方式与奴隶主进行反抗斗争。这类记载在卜辞中数量相当大,它一方面反映
4、了殷代统治者利用庞大的国家机器对广大奴隶进行统治和镇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和激烈。(4)关于生产活动的反映:在殷代,特别是盘庚迁殷以后,农业逐步发展起来,在卜辞里有禾、黍、麦、稻、米、田、圃、蚕、桑等字,并且占卜有年、受年和祈年的记录很多。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也已经相当严密。在甲骨文中,习见“十三月”的名称,足见殷人是懂得置闰的。手工业方面,地下发掘资料证明,不仅种类很多,而且所造的工艺品还非常精致。甲骨文里除了载有铜、石、玉、骨等工种外,还有造船、织绸、制革,酿酒等音 6 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殷代在交通方面已有了驿传制度。另外,关于殷王的生活、迁都的情况以及
5、各种祭祀活动,甲骨文中均有记载。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2尽管甲骨文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同时它的内容又是以王家活动为中心,但毕竟为我们透露出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又不像后世史书那样往往经过有意的粉饰、歪曲和篡改,因而其真实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甲骨文无疑是我们研究三千年前殷商社会历史、政治、军事、农业手工业生产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大量的卜辞反映,殷王对于风雨、阴晴、年成丰歉、战争成败乃至各种日常活动,都要通过占卜以测知神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上便出现了一批沟通鬼神人事、代表鬼神发言的巫史和占卜的专门人才。从卜辞中可以看到有大批巫史之类的人员存在,这种人既会写字,又懂
6、得历法占星之术,整日守在统治者身边,以便对各种活动随时进行占卜和记载。因此,就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而言,和宗教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就其实质而言,这些人又是我国奴隶社会最早的史官。2、商代的史籍典和册周朝初年的周公曾经讲过:“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里所说的典册,指的是像尚书里的盘庚 、 高宗彤日 、 西伯勘黎等一类的文献。这些文献,其实都是殷商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并且在当时都是作为重要的文献而加以保存的。 据说文解字记载, “典” 字的意思是把尊贵的文书用器物高搁起来,就像我们今天把书放在书架上一样。这说明,典册在殷代已经相当多了。商代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史官。据记载,当时有所谓作册内史,代替
7、国王起草文书,发布命令。这作册内史也就是记言之史。由于殷代已经具有高度发达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所以才有可能产生像盘庚篇那样洋洋千言的长篇文告。可见在殷代之所以能够出现大量的典册,这与当时的物质基础、文化条件和政治要求是完全相适应的。(三)历法的产生历法的产生,是史学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史学是以时间为基础的,就像地理以空间为基础一样重要。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年月不清,就没有时间观念。一部史书如果没有确定的时间,那么史料再丰富也是毫无价值的。作为一部真正的史书,必须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者有机地相结合。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对于天体运行的观察,最初只限于白天和黑夜, “日出而作
8、,日而息”,这是当时人们所能知道的自然规律。又经过长期的观察,慢慢地发现了月盈月亏的规律,其周期等于二十九次或三十次日出,这样,人们的头脑中就开始形成了日月的观念。天时观念的发达,又是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联的。因为农业生产需要寻求天时周期规律,以便及时地播种和收获。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于是产生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月分为二十九或三十天的比较精确的历法。这样一来,计时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我国历法的产生是相当早的,据研究,以太阴月为一月的方法,其源应远溯于唐、虞、夏以前。到了夏代,历法已经相当精密了,所以孔子主张“行夏之时”(论语 卫灵公)
9、。战国时流传的“夏历” 和夏小正一书,大约就是保留了相当部分的夏代历法。 诗经中西周诗歌大部分用的是夏历。这种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夏历,对后来影响很大。3 尚书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西汉时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尽管其中有些可能经过窜改或为后人根据传说整理编定,但内容大致可信,而且不少篇目从出土的有关资料中已得到了印证。如大诰 、 康诰之与大丰簋、大盂鼎铭文, 牧誓之与利簋铭文等都可互相参证。因此可以肯定,尚书是我国奴隶社会最早的档案文件汇编。 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其内容大都是历史人物的言语。(1)讲述帝王事迹,如尧典 ; (2)记载典章制度,如禹贡 ;(3)议论国家政治,如 洪范 ; (4)誓师词
10、,如甘誓 、 牧誓 ;(5) 策命,如文侯之命;(6)诰,有的是自上而下,也有是自下而上,前者如 盘庚是商王对臣民的训3话,后者如无逸则是周公劝告成王之词。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前三类乃是历史记载,后三类则为文书档案。 从总的来看,尽管它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历史著作,但其史料价值却不可忽视,因为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而又较完整的史书,保存了我国奴隶社会最早的一批重要文献,特别是商、周二代。这些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情况、生产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有重大的作用。 当然, 尚书既是政治文件汇编,因此在内容上各篇之间互相独立而缺乏内在联系,加之又无明确的时间记载顺序,这就为研究古代史的人留下了很多的困
11、难。第二节 中国第一部史学著作 春秋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在此以前,著述历史皆是史官之职,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作的风气随之兴起。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按时期顺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述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我国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书。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孔子在春秋的编写过程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在选词用字上规定一些义例。如同样写战争,就有伐、侵、战、围、入、灭、救、取、败等不同的字眼。这是春秋书法上
12、的一个特点,也是史学上一种新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对后世史家撰史有一定的影响。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他虽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去宣扬。这体现了以天道解释历史变动的史观转向以人事解释历史变动的史观的过渡。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作春秋 ,在中国史学史上确实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然,作为第一部史书的春秋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弱点和问题。第一,记事太简单。每条文字很少,最少的仅一个字,僖公三年夏六月只记了一个“雨”字。可以说这部书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让人看不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这一缺陷正反映了史学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先天不足。
13、第二、 任情褒贬。孔子春秋却为亲者讳,为尊者讳,用属辞比事一字定褒贬的方法,即所谓“春秋笔法”,对后来史家起了很坏的影响。可以说,后世史学任情褒贬的做法,正是孔子春秋所开的先例。第三节 战国时期私人撰述的发展一、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这个名称是从西汉才开始的。司马迁史记还是称它为左氏春秋 ,至班固作汉书才有春秋左氏传之称。 “传”是解“经”的著作,为春秋作传的还有公羊、谷梁二家公羊传和谷梁传 ,三者合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春秋三传。 左传究竟是不是为春秋而作?自西汉以来,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直到目前尚无定论,但说它是为解释春秋经文而作的说法并不可信。 首先,此书最早的名
14、称是左氏春秋 ,单就这个名称而言,就可推知它是一部独立的史学著作,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著作都叫“春秋”,但它们与孔子的春秋毫无关系。 其次, 左传也并非为解春秋而作。现4在流传的左传 ,是杜预按照春秋经文重新编排过的,仍可看出其内容有的合经,有的不合经,有的甚至是春秋时没有的。 第三, 左传和春秋对于春秋以来的社会大变革的态度不相同。对于春秋以来社会大变革,孔子认为是“礼坏乐崩”,“天下无道”的表现,因此表示了不能容忍的愤慨,而表现出对旧秩序留恋与惋惜的感情。 左传则不然,它对于新兴地主阶级在各国纷纷夺取政权表示了同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思想与孔子子春秋是根本对立的。政治态度
15、不同,如何还谈得上替它作“传” 呢!二、 左传在史学上的地位及其贡献1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可以说有纲而无目。 左传记事就相当详细了,对于历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使编年史体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所以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2、它是一部完整的春秋史。 左传把春秋一代天下大事的演变作了比较全面的记载,是一部春秋时期霸主递嬗的历史,它的记事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活动,而是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3、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 左传通过对各国历史事实的记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政治斗争,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的
16、矛盾、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这些记载,自然都是研究春秋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4可贵的民本思想。通过春秋时期的复杂斗争中,统治阶级里一些有政治远见的一些人物,逐步意识到到人心向背是政权存亡的生命线。这种民本思想的出现,正是当时政治斗争在史学领域里的反映。5、历史进化论观点。 左传一书的历史进化论观点,主要表现在它对春秋以来旧秩序的破坏没有没有流出出恋惋惜之情,认为诸如大国兼并小国等现象是很自然的趋向,而不是什么违天不道的事情。相反,对于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向的旧制度的残迹,如人祭、人殉的暴行,却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对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所谓“以下犯上”的现象, 左传作者也基本持肯定的态
17、度。6 左传在历史文学上的成就。 左传还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名著。作者善于用简练的文句写出复杂纷繁的历史事件,用较少的笔墨把多样的人物性格生动而又形象地刻画出来。大家一致公认,善于描写战争,是左传比较突出的一大特点,这为它的文学价值增添了光彩。二、多种体裁史书的编定(一)编年类1、 竹书纪年 。 (1) 竹书纪年的今本和古本。战国时期的历史撰述,还有竹书纪年 、 世本和战国策 ,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特色。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它作为魏襄王(公元前 318 一公元前 295 年在位)的随葬品埋入地下,至西晋初年出土,历时
18、 570 余年,不为世人所知。 竹书纪年原称纪年 ,也称古书纪年 、 汲冢纪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注征引此书时,以纪5年与“竹书”连用,于是始有竹书纪年之称。 它记事,起自夏、殷、周,迄于战国后期,前人多认为它是魏国史书,但这书既可用于随葬,就不一定是正式的国史,而是魏国史官的私人撰述。 竹书纪年开编年记事之通史的先河。它对儒家所传古代史事,颇有异说。南宋以后, 竹书纪年亡佚。后人有多种辑本,而其中以朱右曾辑录、王国维辑校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为胜。(2) 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 竹书纪年可以对史记起到补漏、纠谬的作用。补漏作用。 如关于田齐的世系,在田和之前一代为悼子,田和之后一代为剡,可是史记将
19、这两代遗漏了,于是把以后一系列的承袭年代也都搞错了。纠谬作用。对于魏国的世系,据竹书纪年记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 年) ,魏惠王与齐宣王约定在徐州相会。这一年之后,魏惠王由侯改为王,又做了十六年王才死。可是史记因为不知道惠王改元一事,就把魏惠王改之后十六年的历史说成是襄王的,又把襄王的历史说成哀王的,而并不知道哀王实际上就是襄王。(二)语类1 国语(1) 国语同左传的关系。 左传 、 国语两书,虽然同样记载春秋历史,同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史料的详略去取、编写的体裁、记载的形式等方面,两书都是有其各自的特点。 就体裁而言, 左传是编年体, 国语是国别体。 从记载形式看, 左传以记事为主
20、, 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是详载事件的过程, 国语则着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就内容来说,两者所记多重复、抵触,同一个主题,彼此之间也往往详略互异,差别很大。这些说明两书的并非出于一人之手。2) 国语在编纂上的特点。首先, 国语在编纂上打破了春秋时期各国国史的界限,分别不同国家,然后于一国之内再按年代编次。全书分二十一卷,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分国编辑,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其次, 国语以记言为主,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辞议论。文章用词简练,逻辑严密,叙述历史事件往往通过对话来交代。需要指出的是, 国语 、 尚书虽同属记言之书,但两者还是有其差别, 尚书记言限于官府文书, 国语所记多属所谓
21、贤士大夫的言辞议论。国语在编写上的又一个特点,就是在一件事情议论结束后,往往指出这一事件发展的结果或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样的结论,言语不多,却点出了这些事件的历史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倾向。2、 。三、谱牒类世本1、 世本的作者。 世本是今存最早的谱牒著作。 汉书艺文志载:“世本十五篇” 。于此可知其书原为十五篇,内容的时间断限是从黄帝直至春秋。但从现在所见到的佚文来看,实际上已记到战国末年,并称赵王迁为“今王迁”。所以近人陈梦家考订,说此书是战国末年赵人所作(见所著世本考略 ) 。2、 世本的成书年代及其流传对于该书的成书时代,学术界还有认为成于楚汉之际或成于汉代。所以会有这些说法
22、,原因在于今本世本有后人羼入的成分。据学者研究, 世本的最后成书,应当是在战国末年。 司马迁作史记不仅引用过此书,而且受其影响而作史表,到唐代已经残缺,大约在南宋时就失传了。3、 世本的内容64、 世本的影响。 在世本的影响之下,刘知幾在史通里就主张在正史中要写氏族志、都邑三志等。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就立有氏族略 、都邑略 、 谥法略 。司马迁作史记得益于世本那就更加直接了。史记凡记载五帝、三王及诸侯各国之事,大多本于此书,特别是三代世表和十二诸侯年表更加如此。可见世本对后世谱牒学的发展亦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如今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谱牒著作。(第二节 司马迁和史记一、 史记的体例及其影响
23、司马迁:司马迁(约前 145前 87 年) ,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它的出现,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史学体裁到此已经成熟。作者司马迁在研究古代所有史籍的基础上,吸收了先秦史学的一切成就,创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组织完备的新体裁纪传体,从而把我国史学发展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在史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全书用五种体例组织起来:12本纪、10 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共
24、 130 篇,526500 字。这种史体的产生,对后世史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它直接影响着两千年来“正史”的编纂,后来历代史家大多用纪传史体修史。 史记记事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三千年的历史,是对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所涉及时代久远、包含范围广泛,史学价值甚高、艺术影响深远。这与当时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对外发展的不断胜利,国际文化、贸易交流的开展,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是相适应的。二、 史记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1创立了完整的纪传史体史记的体裁,是司马迁在先秦史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尽管五种体裁各有渊源,但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书里,使其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发挥各
25、自不同的作用,自然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安排和组织,因此,它绝不是随意的凑合,更不是因袭,而是一种创造。2、在史料搜集、取舍方面树立典范司马迁史记的史料来源,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先秦典籍和当时流传的著作。这些书原先的数量就很多,以后经过历代不断帝王向全国征求图书,其数量肯定十分可观。 二是档案文书,数量也很大。这一类的档案公文材料,非一般人所能见到,司马迁因职务关系却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并据之写成了秦汉之际的这段历史。三是重视运用亲身见闻和实地调查的材料。秦以来至汉初这近百年历史的撰写,主要就是依据这部分活的资料。司马迁在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以后,对其进行了认真地考订和选择,可疑者则存疑,写作态度十分
26、审慎。由于他运用史料时态度严谨,大都只采可信史料,所以史记才被后人一致公认为“实录”。3、详近略远的编撰原则。重视当代史的研究,这是史记的一大特点。总体来看,自天下并起而亡秦到史记成书约百年时间,这一百年的历史,在全书分量的比重上要比过去几个时代的总量大得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司马迁在史记的撰写中,确实是贯彻了详今略古这一原则,成为史学领域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之一。4 运用时代语言反映时代特点。刘知幾认为史家写史必须采用当时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真实历史情况。其实这一主张,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早已躬行有得,7并且做得十分出色,为史记的成就增添了光彩。司马迁将民间口头语言,恰当地使用在自己的著作中
27、,这就使他在写人叙事上,既富有战斗性,又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5 创造了“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写作方法。 史记在叙述史事当中,可以不必着上一句议论,不置任何可否,读者顺文一读,就会明白作者主观评价之所在,这是一种在史实的叙述中就把自己的论点体现出来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为司马迁所独创,也是史记叙事的一大特点。司马迁所采用的这种叙述史事的方法,其形式又是灵活多样的,基本的、常见的有下列三种: 一种是借别人的评论或反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种是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即借客观的内容体现主观的评价。这是史记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最基本形式。如叔孙通列传 。还有第三种,史记里还经常采用对比衬托
28、的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意旨。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史家辈出,史著繁多,但能做到“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史著却并不多见,说明这不仅仅是个写作方法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渊博的学识水平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二、进步的历史观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标。当时,董仲舒为代表的正统思想家,宣扬天人感应,鼓吹天有意志并享有绝对权威。 司马迁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提出要“究天人之际”,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他精通天文历法,根据天文科学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天体运行都有自己的一定规律,人们只能并且必须按照这种规律去行事。他还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人的祸福与天毫
29、无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他所指的天,有时亦指时势而言,如秦楚之际月表称赞刘邦的成功“岂非天哉!岂非天哉!”等等。像这一类的“天”,与其把它解释成具有意志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不如把它解释成“势”或“时势”更符合司马迁作史记的原意。 “通古今之变”的目的,在于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的变化和相互联系中,找出一些因果关系作为当今的借鉴。为了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他创立了通史体裁,把自有史以来到汉武帝为止上下数千年人类历史的活动过程全部贯穿在一起。这种通史体裁,本身就可以“通古今之变”,使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以及礼法制度的因革损益,在这条历史长河中比较得一目了然。 事实证明,司马迁在当时提出“究天人之
30、际。通古今之变”作为自己编撰史记的目的要求,在当时来说,不但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后来史家写史指出了应走的道路,树立了光辉的榜样。2 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司马迁创立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突出人物在物质文化创造上的功绩,这本身就是对宣扬天的作用和宗教鬼神思想的否定。他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天和鬼神,而是人类自己。3、富国利民的经济思想。在中国古代史上,司马迁第一个系统地考察了商品经济的特征,还考察了经济与政治、经济与道德民俗的关系,提出了一整套发展生产,扩大交换,护国护家的经济理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1)首创
31、了经济史传,并重视农工商虞。 史记中有两篇专讲经济的文章,即货殖列传和平准书 。这两篇经济专文,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货殖列传为 70 列传之一, 平准书则是 8 书之一。二者体例虽然不同,但不可分割,是“表里之文”。司马迁不仅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而且强调了四业并重,缺一不可。这是司马迁对汉武帝所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彻底地否定。2)宣扬欲望动力说。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对人性作过阐述。诸子百家都承认人人都有欲望,但要扼制欲望。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鉴于秦亡的教训,更是把欲望看作洪8水猛兽。为此,董仲舒还提出了一套防范人欲的理论,即用三纲五常的道德礼教来治人欲。司马迁针锋相对地明确提
32、出逐利求富是所有人的共性,而不是什么罪恶的主张。如,他针对当时人们不分贫富贵贱都在逐利的现象,引证谚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指出其合理性。司马迁的贡献在于,他撇开了人性之争的哲学范畴,而是将人性放到生产领域进行考察,从而生动地揭示了一幅人群逐利图,并洞察到“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司马迁认为,这是合理的,而且正是人们的逐利行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从欲望动力的观点出发,司马迁“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之说,都是针对统治者的经济政策而说的。这五种政策,他用寓论断于叙事的方法,将这五种政策的具体内容分散在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中。3)为商人立传
33、,总结治生之术。从生产发展的历史来看,商人的出现是以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为前提的。虽然商人不从事物质生产,但他能沟通各地的物产,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司马迁作货殖列传 ,为春秋至汉代的二十个商人立传。司马迁把商业做为人民生活衣食之源,放在国民经济总体结构中进行考察。他充分肯定商人活动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为商人在政治上遭到歧视而不平,认为商人是人类的精华。司马迁认为商人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司马迁总结治生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商品的流通,总结财富增殖的经验;二是考察自然地理、区域经济和民俗,总结商业活动对推动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司马迁通过对自然地理、区域经济、民俗的考察,总结了商业
34、活动对全国发展的作用,他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江南、山东、山西、龙门和碣石以北,每个大区又能分若干个小的经济区,每个区域的经济中心都是都市。司马迁分区域考察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着重考察了物产、交通状况和民俗。这也是总结治生之术,可以说是在为商人提供经商指南。总之,司马迁对经济活动的认识是深刻的,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节 纪传体断代史的创立汉书班固:班固(建武八年 32 年永元四年 92 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 ,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 ,征匈奴为中护
35、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一、 汉书的史学地位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全袭史记而略有变更,如改“书” 为“ 志 ”,将“世家”并入列传,并进一步整齐了纪传体的体裁。 全书由 12 本纪、8 表、10 志、70 列传组成,共 100 篇,80 多万字。记载时间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 ,共 230 年的历史。它保存了完整地一个朝代的历史,这在编纂学上也是一种创造。班固写断代史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客观条件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首先,班固生活的时代,是东汉经济社会的繁荣时期,这就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物
36、质条件。其次,东汉统治者为了总结前朝的历史经验,迫切需要编写前朝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又只写到武帝,天汉以后便缺而不录,虽有许多学者相继加以续补,总归不是一都完整的史著。第三,加强刘汉正统地位的需要。司马迁又把汉初的历史“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这与 “汉承尧运” 是不相称的,也是东汉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西汉一代历史应该重新编写,独立成书,这些就是班固创立断代史的客观要求。9第四,彰显君主国统地位的需要。 史记中没有惠帝本纪,只是在吕太后本纪中用惠帝纪年,班固汉书则特为惠帝立纪,从而确立了本纪“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 的性质,确立了只有天子能入本纪的原则。这种做法虽然失去了司马迁
37、创立本纪的原意,但由于其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写史形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胃口,后来各个朝代的正史,基本上沿袭了汉书的编篡方法。3、扩大了书志的范围。 汉书的书名叫“书”,所以将篇名中“书”改称为“ 志”。 汉书的 10 志,是在史记8 书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起来的,记事内容比 8 书更为丰富而完备。地理志为班固所创,记载了自夏商至西汉王朝的疆域、政区、户口、垦田数字、山川方位、重要物产等内容。篇末还对各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及海外交通作了综合的叙述,所以它也是我国一部较早的历史地理著作。4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汉书在搜集和保存重要文献资料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和重大的贡献,许多重要的学术、政治文献
38、,都是通过它而被保存到今天。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在汉书中全文照录,这对于研究儒家正统思想是很有用的第一手资料。再如,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则是研究他们父子两人的学术主张、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通过班固将其收入司马迁传而得以流传至今。5、扩大了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历史的记载。在史书中专为少数民族立传和记载邻国的历史,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在汉书中,对边境少数民族和邻国历史作了更为详细的叙述。6、 汉书在史传文学上的价值。 汉书在语言、文采上虽比不上史记 ,但在史传文学上还是有它一定的地位,有不少人物传记写得相当成功。著名的苏武传 ,表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贵的品德,通过具
39、体情节的描写,突出了苏武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因此,尽管汉书的语言及叙事都不及史记 ,但在写人叙事方面还是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二、班固的史学思想对于班固的史学思想,史学界历来的争论是比较大的。但多数认为他是封建时代的正宗史学家,他奉旨修史,公开为巩固东汉统治制造舆论,因此,在他所写的汉书中,封建性也就表现得非常突出。1 宣扬天人感应。班固完全背弃了司马迁所提出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而把天人感应的神秘观点充斥于汉书之中。对于西汉后期普遍的灾异现象,他用五行说加以附会,力图利用天人感应思想来为巩固汉王朝统治服务。 这说明,班固在五行志里记录的自然灾害、地震和日食等现象,虽然具有科学史研究
40、价值,但司马迁是从天人感应的角度进行记载的,并不能说明班固史学思想的进步性或首创精神。2.宣扬人性分为“三品” 。班固对于人性“ 三品”说的褒扬,主要集中汉书 古今人物表中。在表中,他把人性分成上、中、下三品。有学者认为, 古今人表不一定是班固自己所作,但这并不妨碍用它来评论班固的史学思想,因为班固既然把它收入汉书 ,自然也就代表了他本人的看法,何况这种观点与班固一意利用史学为汉王朝统治服务的思想又是完全相一致的。3正统史观的典型代表。班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是“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 司马迁传)。这一批评恰恰揭出了班固封建正统史观的面目汉书
41、各篇帝纪,这种思想倾向尤为显著。 汉书中有 50 多篇依据于史记 ,只作了不多的改动,而这些不多的改动,正突出地体现了10史 、 汉在历史观上的对立。又如司马迁列入本纪、世家的项羽和陈涉,在汉书中皆被贬入列传,更突出地反映了班固“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封建正统史观。这些都表现了史记和汉书在历史观点上所存在的重大差别,这些差别,又正好暴露了班固的封建正统史家的立场和观点。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史 、 汉并称,其实两者是很不相称的。 汉书后来影响之所以大,主要是由于它的正统思想在起作用。加之班固的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先河,即以一个王朝为中心而编写历史,这就更加方便于突出帝王将相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以一个
42、王朝为“正统”的历史著作,自然十分符合两千年来不断改朝换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班固为改朝换代开了“国亡史作”的先端。我们明确了这一点,那么对于汉魏六朝时期为什么汉书的影响甚至在史记之上,也就不难理解了。四、 东观汉记1、 东观汉记的修撰过程。 东观汉记是我国封建时代第一部官修史书,曾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从三国起,它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它与史记 、 汉书合称“三史”。隋唐该书开始散佚,南宋以后便散佚殆尽。当今的东观汉记 ,是在清人姚之驷辑佚的基础上,后人不断完善的结果。 东观汉记因修书地点而得此名。从章帝、和帝开始,国家收藏图书的中心由兰台移至南宫东观,而东观汉记的撰修地点从刘珍等开始便
43、移到了东观,直到蔡邕续修也未离开过东观。不过当时一直只称汉记 ,何时前面加上“东观” 二字,无确切记载,三国两晋还未出现,到了南朝梁时,刘勰作文心雕龙 ,刘孝标作世说新语注 , 东观汉记之称便出现了。此书由汉明帝时班固开始撰写,班固后来写成了世祖本纪及东汉功臣等的列传共 28 篇。东汉安帝时,刘珍、李尤二人修表部分一些列传。二人去世后,汉安帝又下令让伏无忌、黄景继续修。汉桓帝时,边韶等人修了孝穆、孝崇、顺烈三位皇后的列传,还有外戚传 、 儒林传及顺帝功臣孙程、郭愿、郑众、蔡伦等传,共 114 篇,并起名为汉记 。这次续修后,一部纪传体史书已经粗具规模,并称之曰汉记 。最后一次续修是在灵帝、献帝
44、之时命蔡邕等人补修本纪、列传多篇。续修的过程中,由于恰逢董卓之乱,所以该书只修到汉安帝永初年间(公元 107113 年) 。2、 东观汉记的价值(1)材料丰富。这部史书的最大价值,在于保存了非常丰富原始资料。因为是奉命而修,所以史料来源就相当方便,从历朝起居注到政府档案,至于皇家藏书自不用说,各种私家著作乃至遗闻轶事,都尽可采录,因而使东观汉纪有可能保存大量的原始资料。晚出的许多私家所作之后汉书中,许多都是以该书为底本。如,列入 24 史之中的范晔后汉书 ,对其采摘亦不在少数,可见该书对诸后汉史书的著作影响之大。(2)创立新的体裁“载记”体。从体裁来讲,基本上是沿袭了汉书纪传体史书体例,又新创
45、立“载记” 一体。值得注意的是,入此体者据后汉书 班固传和史通古今正史篇载有新市、平林、公孙述等,很明显这些都是农民起义团体和地方割据政权,为了体现出与纪、传之不同,因而创立此体以示区别。此体创立后,唐初修晋史时就被采用,在记载北方分裂割据历史时,十六国中除前凉、西凉入列传外,其余都是以载记形式来叙述这些割据政权的兴亡。而这些载记的撰写叙事,详细相间,首尾相次,远胜于帝纪的单调刻板,又不同于列传局限于只叙个人之事。(3) 首次单独为妇女立传。这部纪传体史书还首次单独为妇女立传。 史记 、 汉书虽写了不少妇女形象,但并未为之单独立传。刘向首作列女传 ,在史学发展上起了不小的影响, 东观汉记的作者
46、,应当说也是在其影响下,在纪传体史书中首次为妇女单独立传。当然,是否已有类传之名“列女传”现在还11很难确定,但是它为妇女单独立传的首创精神是可以肯定的。3、 东观汉记的缺陷。 东观汉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本朝人修本朝历史,无法做到首尾完整,加之该书之修,不仅是成于众人之手,而且是经过几代人续修,又无一个人从总体上进行加工,各自为政,不可避免的笔调不一,甚至重复、矛盾都无法避免。第二、该书是在最高统治者直接控制下所修,加之东汉统治集团的各种矛盾的影响和修史者本人的品德不一,因而要他们秉笔直书只能是一句空话,于是曲笔阿时之文、灾祥图谶之事,连篇累牍,不绝于书。第六节 编年体通史资治通
47、鉴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为司马池之子。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 稽古录 、 涑水记闻 、 潜虚等。一、司马光的生平及其编修资治通鉴的动因。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所编著。至于他的编书目的,显然有两个方面:一是深感千余年来史书至多,但
48、却没有一部简明系统的通史著作,因而“诸生历年莫能竟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他要编一部简明通史来解决这一矛盾。二是这部书的编纂,还要做到“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供君主治国施政的借鉴。因此,对于司马光的编修资治通鉴 ,绝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为皇帝编写教科书,这样的提法,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会影响到对资治通鉴一书的评价。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蓬勃发展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史地位的提高一、统治者注重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发达,与国家对史学的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政府曾采取许多措施,如设置史官、储备史料、建立“史学”(创立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 ,对史学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二、社会上对史学的重视。封建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