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古代史学是如何产生?中国的史学起源很早,在从事历史记载和编写历史书中产生了史学。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史记载。但史学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 ,是掌管历史的官。 “祭酒” ,本义指老者、长者,转意为功高者。 “史学祭酒”即史官中的领头人物。南朝时刘宋义帝在政府设了四学“儒、玄、史、文” ,史学由著名史学家何承天主管,后来四学改为四科。唐初,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唐,史学成为科举取士的名目。其范畴和内涵日益丰富。2、 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 ) 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 ) 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3 )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
2、撰方法(4 )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3、 左传的主要内容和史学贡献内容:左传记事从前 722前 468 年,30 卷,约 18 万多字。内容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记事以晋国、鲁国、楚国为多。 春秋有的绝大部分左传都叙述了, 春秋没有的左传也有叙述的,所以记的事比春秋多 13年,共记 255 年史事。贡献:(1 ) 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2 ) 生动具体。(3 ) 叙事与论史相结合。(四)思想性提高了。4、 试述先秦史学的基本特点一是体例以国别、编年为主,其它史体尚在萌芽之中
3、。二是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三是“直笔” 、 “曲笔”现象并存。四是经史难分、史文难辨。五是历史观念的丰富。总之,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具有“发凡起例”的奠基之功,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尚处萌芽创始阶段。5、 试述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历史观和治史的方法史记的史学成就:1 奠定了通史的规模。2 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3 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4 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对外国史如越南、朝鲜
4、等也有记载。5 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6 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治史方法: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2、实地考察。3、亲身访问。4、慎重取舍。司马迁的历史观1、 发展变化的历史观。2、 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6、 试述汉书的价值和班固的历史观、史学思想与班固在历史学上的地位与影响汉书的价值1、 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2、 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3、文字精炼,叙述有条理。班固的历史观1、 班固对历史总的看法是天命论加循环论。2、 夸大帝王在历史上的作用。3、历史人物评价上有唯心色彩。班固的史学思想1、 历史编撰力求完备。2、 “宣
5、汉”思想突出。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地位与影响班固是断代史的创始人。此后不仅纪传体,编年史亦写断代,所以被奉为断代史之祖。 汉书自出现至南北朝时期,为之作注解的就有二十多家,说明学习研究汉书的人之多。唐朝颜师古集二十多家之注综合作注。唐时研究汉书的人很多,有的一家几代研究汉书 ,出现了“汉书学” 。后代官私修史皆以之为楷模,但没有赶得上汉书的。南宋郑樵反对写断代史,他扬马抑班,认为断代史把“会通”的意义破坏了。而班固首创断代史,所以罪魁即是班固,他评马班曰“迁之于国,如龙之于猪。 ”又说班固“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他认为汉书很大部分抄了班彪、司马迁的书,还没写完又由人续写,所写的只有古今人表
6、 ,而古今人表又是质量最劣的。班固受到此抨击是不公正的,班固写汉书对前人有继承,只是理所当然的事。且班固并未割断历史,志都是通史, 货殖列传 、 古今人表也都是通的。郑樵主张不割断历史是对的,但不割断历史不等于就不研究断代史,写断代史不见得就割断了历史。7、 纪传体、编年体的优缺点纪传体优点:1、 便于记载多方面的历史事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外史事可包罗万象。2、 便于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历史,如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不知时间的事件等。3、便于广泛地记载历史人物。缺点:1、 不能集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刘知几曰“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 ”2、 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3、易
7、于夸大某些历史人物的作用。编年体优点:1、便于表现历史事迹的时间顺序。2、便于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3、可以避免叙述重复, “理尽一言,语无重出。 ”4、具有“资鉴”和“讽教” 的重要作用,在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最直接、最简便的史书。缺点:1、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 “一事隔越数年” 。2、 难以记载年日不明或不能编年的历史事迹,如经济、文化有的不好编年。3、 易于编重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化方面的史迹。4、记事简略,史料不丰富,难以完整地反映社会情况。总之两汉时期是史学奠立基础的时期,从历史观、历史思想、史书体例等方面看,以后的史学大体不出此时
8、的规范。8、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多途发展的表现和史学繁荣的原因具体表现是:撰史风气旺盛,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这个时期史学繁富的原因:(一)史书本身的发展。一门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两汉已为其奠定了基础,此时已有规可循。史学名著是史学发展的结果,又促进史学的发展。(二)私家修史的兴旺(私家有二意义 :一是针对官修的私修 ;二是私人家学相承修史) 。三国以后割据局面,使编史权力开放了,不是史官的人也可以写史书,写的人多了,成就也就明显了。同时各割据政权都提倡写历史。整个社会形成了注重历史、研究历史的风气。史书多了就竞争,有对史书好坏的评论。(三)纸的普遍使用。
9、汉初虽之有纸,但太昂贵,用竹简写书又太费事。汉代的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三千字的信,是用车拉去的。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使用日趋普遍。编史须先抄写资料,纸避免了竹帛的笨重和昂贵,所以为写历史提供了方便。9、 陈寿三国志的优缺点其优点:1、 取材谨严,所记绝大部分是可信的。2、 文字简练、有条理。3、 劝善益治。简略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现在看来其缺点是:1、 体例不完备,无表志。2、 很多重要史迹没叙述或叙述过简。3、 在历史观上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天命思想。4、回护司马氏及曹魏政权。10、 范晔 后汉书的优缺点优点:一是把后汉史重新整理,所记内容丰富,删去了一些不重要的和不可靠的材料。二是增加
10、了一些重要的类传。三是史料价值高,文笔生动。四是突出的史论。 缺点:据与现存不完整的其他后汉史比较,综合过去著作时, 后汉书在取舍之间舍的过多;续汉志没有继承班固的食货、刑罚、艺文诸志这是很大的缺欠。11、 华阳国志及其主要内容正式的地方史是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开始的,主要记四川和陕西一部分的历史。 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四川和陕西之一部分当梁州之地,故取名华阳国志 ,所记从上古到东晋。内容分三部分:(1 ) 历史地理,地理沿革、郡县设置的变化,山川、物产、风俗,特别是按地区把 30 多个少数民族情况讲得很详细。(2 ) 政治史,从上古到东晋此地区的政治历史,特别注意割据政权,东汉初的
11、公孙述,东汉末的刘焉、刘正,三国时的刘备、刘禅,东晋初的李特、李雄等。(三)人物传记,从西汉到东晋初年共记 390 多人,其中妇女 50 多人。12、 隋唐宋元时期“正史“编撰的突出成绩(一)唐官修前五朝史(梁、陈、齐、周、隋)(二)唐官修晋书(三)李延寿著南史 、 北史(四)后晋官修旧唐书(五)北宋官修五代史 (旧五代史 )(六)北宋官修新唐书(七)北宋欧阳修著五代史记 (新五代史 )(八)元官修宋辽金三史13、 试述刘知几史通的内容与特点、史学批评理论和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史通的内容与特点史通原有 52 篇,失传 3 篇,现存 49 篇。其中内篇36 篇, 外篇13 篇。此书四十九篇共 8
12、3,000 多字正文和原注 9000 多字,总计不到十万字。内篇是其著作的主要内容,有系统,各篇之间有关联。 内篇主要讲历史编纂学,史通的主要贡献在内篇 、在历史编纂学。 外篇无系统,各篇之间无关联,似杂论。主要讲史官和史书的沿革,杂评过去史书的优劣得失。古人著书常分内篇、外篇,并以内篇为主、外篇为辅。史通的特点:1、 评论有据。每篇都有实例,都是从读书中总结出来的。2、 兼指得失,对任何史家史书都不感情用事,对班固和司马迁的缺点也不忌讳,对公认的坏的史书也指出其优缺点,有人形容刘知几为史学界的法官,似“老吏断狱” 。3、 批评尖锐,对许多史家不真实的记载史实,痛斥,骂一些人为“奸贼” “凶人
13、” 。4、主张明确。不仅评论别人,还要提出自己的主张。 史通 的这些特点是一般的史论书所难以做到的。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1、 关于史书内容。2、 关于撰述方法。3、关于体裁体例4、关于文字表述。5、关于撰述原则。6、关于史学功用。7、关于史学批评范畴。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1、 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2、表彰“直书” ,贬斥“曲笔 ”。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14、 试述中国典制史的创立和发展尚书的禹贡和洪范是最早记典章制度的著作。 禹贡主要记贡赋和地理,洪范(译成现代文曰大法 )主要记
14、政治经济制度,也有天文、历法、五行。从 史记后成为纪传体的一部分“志” 。记载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因以记政治制度为主,故称典章制度史。但唐以前都无独立之书。唐朝刘秩政典35 卷专记自古以来的政治制度,如官制、兵制、刑志等,但仅限于政治制度,不合理。唐朝杜佑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对学术界影响很大,与郑樵的通志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形成三通。北宋王溥写唐会要 、 五代会要 。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 、 东汉会要 。北宋南宋官修的宋会要等,都是断代的典章制度史。典制史自杜佑通典出而正式确立典制体史书体裁。其后发展迅速,重大成就在于三通。自典制体通史出现,对典章的沿革方明了。修史最困难
15、的是修典章制度史。江淹有言,修史之难在于修志。15、 试述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情况与编撰方法、主要内容、优点和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资治通鉴的著作情况及编纂方法司马光认为纪传史太多,繁杂无序太不方便,编年史则都是断代,故立志于通史编年史,资治通鉴起写于英宗时期,初名“通志”后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写了共 19 年,前四年在开封京城写,受政事干扰,后 15 年在洛阳写,环境安定了,在十五年中司马光付出异常辛勤的劳动,自称“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他写史时认真细心,“抉择幽隐,校计毫厘。 ”自称精力尽于此书。在洛阳的资治通鉴草稿就有满满的两间房子。他采用的书籍多达 300 余种(其它零碎的
16、材料占的不算) 。他有三个助手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刘恕、刘颁、范祖禹。其中刘恕最得力,是全局的副手。还有司马光之子司马康掌校对文字。司马光说二刘和范氏是天下史学之豪杰。刘恕最得力,负责三国至隋,是全局的副手。刘攽负责两汉,范祖禹负责唐代。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有三个步骤:(1)编写丛目,按年月日的顺序编出历史事件的目录并注明资料的来源(这是确定此书要写的内容和所要参考的资料 )。 ( 2)写长编,即初稿。三人分工写,司马光定下的原则之一是“宁失于繁,毋失于略。 ”分工考虑到了每个人的专长。 (3)定稿,完全是司马光的工作,此步最难,工作量最大,唐朝部分范祖禹写了六百卷,司马光删之为八十一卷,
17、用五年才定下这部分稿。编年方法:克服了以前编年史的缺点,改进了叙事的方法。司马光“因丘明编年之体,倣荀悦简要之文” ,又汲取和借鉴纪传体史书描写人物方面的特长,采用了多种叙事的方法,如:提纲法、追叙法、连类法、带叙法等,将编年史的写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司马光还建立了考异的方法(通鉴考异 )等。如追叙法:“初” 、 “先是” ;附叙法:“后” 、 “其后” 、“终” 、 “竟” 。如此周密的编纂方法是前人没有的。资治通鉴的内容及特点资治通鉴记事从三家分晋(前 463 年) 至五代最末(559 年)共 1362 年,分 394 卷,约 300万字。另有目录 30 卷,考异 30 卷。考异以“明
18、其去取之故” ,资治通鉴的优点:(1 ) 叙事确实,所记之事皆经悉心考证。(2 ) 条理清楚。(3 ) 文笔高明。司马光的史学思想(1 )突出史学的经世致用的作用。(2 ) “臣光曰”的突出史论。 (3 )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4 )反对神鬼怪异之说。16、 纪事本末体如何创立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标立题目,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始末的史书体。是中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之一。这种史书体起源于先秦,正式确立于南宋袁枢所撰通鉴纪事本末 ,尔后承作不断,与编年体、纪传体一样能自成系统,具有由远而近地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突出作用。17、 读史方舆纪要的主要内容、价值和著述特点读史方舆纪要共 134
19、 卷,280 多万字,其内容:1、 自然地理。2、 政治地理。包括疆域沿革、政区变化和历史建都,其中历代建都一项是前人忽略的,他分析了建都于某地的利弊和原因。3、 经济地理。4、 军事地理。读史方舆纪要内容丰富,考证详细,眉目清新,层次分明,文字生动。书出后得到学者高度称赞。魏禧称其为“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作” 。有的称之为千古绝作,有的称之为千古奇书。而且,此书还有言外之意:“其深思远识,在语言文字之外” 。故其价值之高,有清朝学者称之曰:“质之而无疑,据之而有用” 。此书另一特点是古今贯通,要了解今必须知古。自此书问世后,历史地理学成为了一专门学科。其著述特点:1、 历史与地理相结合;2、
20、重视地理与经济的关系;3、地利与人为的衡量(地利是客观的,全在人如何利用) 。18、 试述清代历史考证学的演变(一)经世致用派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顾祖禹。(二)求实派专门考证事实,是乾嘉考据学的正宗,有三个著名人物:王鸣盛、钱大昕、赵翼。(三)疑古辨伪派代表人物是崔述(17401816)。19、 试述章学诚的思想批评思想、方志学理论与实践和对章学诚的评价章学诚的史学批评思想1、 论治学。(1 ) “札记之功,必不可少” 。(2 ) “为学之要,先戒名心” 。(3 ) “善取不如善弃” 。(4 ) “著前人之说,示不相袭” 。 “2、论“六经皆史” 。 “3、论纂辑、考证与著作。4
21、、论“记注”和“撰述” 。5、论“史法”与“史意” 。6、论“史德”与“文德” 。7、 论 “通史家风” 。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与实践1、 提出“志为史体” 。2、 提出“方志立三书” 。3、总结出“乘二便,尽三长,去五难,除八忌,而立四体,以归四要”的修志指导思想。“二便:地近而易核,时近则迹真” ,即地熟时近,容易调查了解;“三长: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 ,即具备识见个公心,就可以定出条例而绝私情;“五难:”;“八忌:” ;“四体:” ;“四要:” 。4、提出“修志十议” 。5、建议在各州县立志科,为专管方志的机构,为修方志储备材料,以待具史材者修为方志。章学诚的评价章学
22、诚在当时不名于世,他死后 30 年,著作才流传于世,对他也不太推崇,只有少数人欣赏。清末才有人把章学诚与刘知几并提,至民国时章学诚始被推崇备至。20 年代胡适写了章氏的年谱,后姚明达为之补充。章学诚著作也广泛刻印流传, 章氏遗书全部出版。梁启超认为章学诚是中国史学集大成者,是世界上最早讲历史哲学的人。以前世界上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个讲历史哲学的人,但黑格尔比章学诚晚生 30 多年、早死 10 多年。何炳松是著名的资产阶级史学家,对把西方资史学理论介绍到中国有很大贡献。何氏认为章学诚是世界上很有地位的史学家,章学诚的见解常常超过世界史学家,是世界史学史上的天才。何氏认为章学诚在世界史学史上的贡献有三
23、:1、史料与著作的关系。 2、主观和客观的关系。3、关于通史的议论。20、 传统史学是如何向近代史学的转型21、 梁启超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上的贡献及影响梁启超的史学理论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反对封建史学。关于史学原则有四点:(1 ) 反对封建王朝的历史,建立国民的历史。(2 ) 反对个人的历史,建立群体的历史。(3 ) 历史不仅记载事实还要说明因果关系。(4 )历史不仅记载过去还要益于今务,今务主要指几个方面:唤起爱国心(此说法章太炎等都有响应) ;要起团结全体的作用;要起改造社会的作用。关于中国历史的分期:梁启超学习西方史学家的历史分期法,把中国历史分为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上世史:
24、三皇五帝到秦的统一,特点是中国之中国(中国各民族在中国疆域内竞争,不与外国发生关系,活动不受外国影响) 。中世史:秦统一到乾隆末年,特点是亚洲之中国(中国与亚洲各民族发生了关系,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亚洲各国互相影响) 。近世史:从乾隆到当时,特点是世界之中国(中国与欧美、与马克思主义发生关系) 。梁启超的这种分期法完全学习西方的分期法,现在看来是从现象上的分期,是从对外关系上看的,但在当时是一种新观点,总之是要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上有地位。此分期法对后代亦有影响,现在仍有人称先秦史为上古史。关于史学的定义,其原文曰:“历史者(即指史学)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者也。 ”公理公
25、例当时的意思是道理和法则,即现在的规律之意。梁启超的定义比封建学者的定义进步多了。梁启超还解释为什么要研究公理公例,他说是为了造福于后世,这也是接近真理的。梁启超在史学上的贡献及影响(1 )在史学理论、史学著作上都写了许多东西,反对封建史学,是值得肯定的。(2 )二十世纪初期撰写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中国历史著作,对激励爱国、爱民族、奋发图强之心起了很大作用。(3 )介绍并借鉴外国历史知识以进行历史教育(4 )对史料学的研究。(5 )对学术史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文化的研究,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皆有研究。(6 )倡导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因梁的倡导,中国才有史学史这门学科。(7 )培养
26、史学研究人才有很大贡献。清华研究院的许多学生是此。22、 夏曾佑的 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与影响这部书的特点:(1 )体裁:第一部用章节体写的史书,其优点是能说明历史发展规律,表明历史事件间的联系(2 )分期:分三大时代,七小时代,即三期七段,比梁启超详细。上古时代分:传疑时代(开辟西周) 没有信史可考;化成时代(春秋战国)即文化形成时代。中古(春秋唐)时代分:极盛时代(秦三国) ;中衰时代(晋隋)分裂外族侵入,佛教传入;复盛时代(唐) ;近古(五代清末)时代分:遇化时代(五代宋元明)汉族形势衰退,外族政权建立;更化时代(清)从清起有了新的变化,即中国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了。夏曾佑的分期比梁启超
27、要进步了。(3 )内容:叙述历史有重点,每个时代有详有略,写西周以前在传说神话方面详细,春秋战国对各学派思想写得详细,秦详于政治制度,西汉详于疆域和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详于民族关系。(4 )史观:进化论史观,即用资产阶级历史进化论的观点说明一些历史现象。对“知有母不知有父”的解释,用母系社会来解释;将社会发展分为渔猎、游牧、耕稼几阶段。书中突出的是极力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夏书出后,又有一些历史教科书出版。如:1907 年吕瑞廷、赵微壁合写新体中国历史商务印书馆出版,至 1908 年,一年之间印了六版,这是一部从上古到清记载完整的历史教科书。1908 年刘师培写了中国历史教科书也为许多学校所采
28、用。23、 试述近代史学考证学派的研究成就24、 顾颉刚的 “古史派”学说主要观点和学术成就“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愈长”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等。顾颉刚的学术成就首先是主持古史辨的讨论。从 19251941 年共出版了七册,1、 2、3、5 册是顾亲自主编的,4、6、7 册分别由罗根泽、吕思勉、童书业主编。古史辨是关于先秦史的论史集,主旨是辨伪。顾颉刚的主要见解是:层累的造成的古史。此辨的缺点在于没有分明古史与古书的关系,当时就有人指责此是古书辨而非古史辨。其积极的影响是唤起人们科学地整理先秦史料,重新审视先秦史。其辨的方法是很值得重视的,辨伪
29、的成就也是值得肯定的。顾从 30 年代开始研究历史地理、创办禹贡学礼和 禹贡半月刊,在那时培养了许多人才,现今两位著名的历史地理专家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谭其骧、西北大学副校长史念海都是顾颉刚的学生。顾颉刚于历史地理学科有开创的功绩。顾从 20 年代开始研究尚书 ,中间有中断,晚年以全部精力研究 尚书 ,其学生刘起釪正帮助他整理这方面的成果。顾颉刚有学术事业心,是令人推崇的。解放前顾颉刚为了搞学术研究,为了出书,印书赔钱,后开书店以筹费用。25、 陈寅恪的学术特点其学术特点:(1 )掌握非常丰富史料,通晓十四五种文字,包括英法德日为现通行的文字,欧亚的古代文字如希腊、拉丁、阿拉伯、波斯、巴利、梵文
30、等,中国少数族文字为蒙、满、藏、西夏文等。(2 )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成就。(3 )精于考证。特点是用常见的材料,不用偏僻的材料。26、 试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初步发展和普遍发展27、 钱穆的学术特点和其名著国史大纲特点其学术特点(1 ) 擅长考据,代表著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1936 年出版,其考证先秦诸子系年的成果多已成为定论,解放前后的研究者多引用之。(2 ) 融会贯通,有独到的见解。(3 ) 极力宣扬中国的民族文化。此书特点:(1 ) 全书贯彻着作者独到的见解,有分析、综合、论断,对通史有通盘的研究而非材料编纂。(2 ) 融会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说明时代的特点。(3 ) 简明扼要:
31、(4 ) 有重点、有条理、有自己的体系。(5 )分中国史为八段: 一西周;二春秋战国;三秦汉;四魏晋南北朝;五隋唐五代;六北宋;七元明;八清。八编 46 章,每一编都与前后相比较,说明其在历史中的地位,说明其时代的特点,所以每一章每一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相联系。钱穆自称著此书的宗旨是“通览全史而觅取其动态” 。28、 试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大发展的具体成就和总趋势具体成就1、中国通史的编纂 (1 )在过去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比如有:范文澜的中国通史 、郭沫若的中国史稿 、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 。(2 )是在这个时期才出现的,有名的: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纲要 及其续编 、主编的中国
32、通史 ,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 、张传玺的中国古代史纲 、樊树志的国史概要。 2、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1 )是文明起源和文明历史的问题。苏秉琦主张中国远古文明是多元的、多根系的,见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 。唐兰认为中国有六千年文明史。见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2 )断代史方面。李学勤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他主张“走出疑古时代” ,所著东周与秦代文明体现了很高的水平;戴逸主持的“清史工程” 。3、古籍整理 1981 年 9 月,中央下达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 的文件;1982 年 3 月,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1983 年 9 月成立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一些学校开始成立
33、古籍整理研究所。4、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这是近 20 多年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体系问题(含近代史的下限问题) ,一般认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是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二是一些重大事件的研究。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罗尔纲、王庆成的“太平天国研究” 、章开沅、金冲及的“辛亥革命研究” 、隗瀛涛先生的“四川保路运动研究” 、王庭科先生的“红军长征史研究” 。 5、专门史研究 这是 90 年代形成的学科门类。从实际研究上看,那当然更早。以前是政治史(上层) 、经济史为主,80 年代以后转向以社会史(下层)和文化史为主。一是社会史。内容非常多,包括人口史(含移民史) 、妇女
34、史、家族婚姻、社团社区、社会生活(饮食、服饰、丧葬、民俗) 、宗教活动、病态史(如赌博、毒品、卖淫嫖娼、袍哥土匪等等) 、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医疗史、天文社会史等等。二是思想史、学术史。非常有影响的是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 。从仅仅关注精英层到关注包括精英和普通民众的更大范围、更能包融“全体国民”的思想史。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王泛森的中国近代思想的谱系 。余英时最近得到美国一个大奖: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另: 儒学和新儒家研究现在很热。三是民族史。一个趋势就是加强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民族”概念:“种族”?费孝通的说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藏彝走廊说
35、。川大“中国藏学研究所” (基地) 、“南亚与中国藏区研究” (985 平台) 。四是宗教史。五是城市史。六是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七是历史地理研究。 6、世界史研究 一是建立新的世界史体系。吴于廑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主张:世界史“不是一门中国域外史,也不是包容一切国家、地区历史的总汇” ,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一句话:世界史研究和说明的主题应是“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的历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 “世界历史”条) 。 二是主要成果。吴于廑和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 (三编六卷,199
36、5 年出齐)是最重要的收获。总趋势1、 去政治化。大致说来,70 年代末和整个 80 年代,史学和政治的关系还比较密切,学术社会和政治社会共用一套术语,史学工作者显示政治热情、政治家干预史学研究,这两个方面都还比较严重,所谓“精神污染” 、 “资产阶级自由化” 、 “防左” 、 “反右” ,都对史学界产生了影响,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在 1989 年达到最高。进入 90 年代逐渐松弛下来,90 年代中期以后就基本上各自说话,史学讨论基本上限制在学术的层面。这里可以用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分别发生的两件事情为例子。80 年代初,关于“回到乾嘉去”的思潮的批判。90 年代中期。1994 年在“国学
37、”兴起时,有人很警觉。另外:以前被认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大量史学论著纷纷重新出版发行,有关研究大量开展起来。如陈寅恪、张荫麟等等。特别是出现“陈寅恪热”现象。以前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神圣不可动摇的史学观点受到质疑,如它的历史理论即社会发展的五阶段论、历史发展的动力论、历史的创造者等问题。以前的政治禁区也被开掘出来。如国民党的抗战,如紧跟国民党的一些史学家的论著,如胡适、傅斯年等。2、开放多元。 最先是打开国门,大量介绍和初步运用各种海外的、特别是西方的史学,也包括前苏联的史学理论,并开放讨论空间。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很多:有的是接着以前讲(如所谓“回到六十年代初去” 、 “回到乾嘉去” 、“回到马克思去”的思潮,所谈论的如历史创造者是谁、历史动力论等问题) ;有的完全是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新出现的,如系统论(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 、跨学科研究方法等;之后“跨学科研究” (科际整合) ,特别是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成为主导,延绵至今。 3、逐渐融入国际史学的主流。 及时学习和运用西方正在流行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进行学科整合的研究。现在基本上形成“史无定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