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诗鉴赏技法浅谈.doc

上传人:dwy79026 文档编号:7441060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技法浅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鉴赏技法浅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鉴赏技法浅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鉴赏技法浅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鉴赏技法浅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古诗鉴赏技法浅谈摘 要:古诗,是中国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支奇葩,具有典雅的意境、严整的格式、上口的韵律、凝练的文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古诗鉴赏经验,撰成本文,略陈浅见。古诗鉴赏,首先要对照白话译文知其大意;其次,要注意了解一些古诗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还要注意体会诗作的格律、声韵、平仄等特点;注意从宏大与精微、动态与静态、素描与速写的角度去把握诗作的特点;注意一些较为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关键词:古诗 鉴赏 译文 背景 表现古诗,是中国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支奇葩,具有典雅的意境、严整的格式、上口的韵律、凝练的文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笔者以为,对古诗不甚了解但又

2、对其怀有浓烈研究志趣的人们,首先应尝试着从鉴赏古诗着手,以鉴赏技法作为进入古诗殿堂的门庭,逐渐深入,才能获得古诗鉴赏与模拟创作的精髓。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古诗鉴赏经验,撰成本文,不敢怀传道授识之念,但求有抛砖引玉之功,能够引发爱好相若的朋友们共同探讨之兴趣,仅此即感欣慰。1 首先要对照白话译文知其大意由于时代的隔阂,大部分古诗都有一些较为生僻、不好理解的字词,而初涉古诗鉴赏领域的人们,无论是古汉语文化底子如何,均应对照白话译文,知其大意,而后才能说如何鉴赏。有时,我们找到的古诗白话译文可能不是很准确(这是自然的,因为译者素质不一、理解不一),基于此,我们就很有必要多找几种白话译文,多方参照,全面

3、比较,取其精髓,弃其乖谬,以最大限度地获知古诗的相对真实(笔者以为,无论是谁,无论是参照什么标准,“信达雅”也好,“以诗译诗”也罢,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地将古诗变为白话文)的含义。对于极为生僻难懂的字词,还要尽量结合较为权威的工具书,如辞海 、 康熙字典等,这样才有望较为准确地了解其含义。这一步是必须的,就如你要在新婚之夜面对你的新娘,首先要揭开她的红盖头,而后才能仔细端详她的面貌,现在,我们通过较为精准的白话译文理解了古诗的大意,就等于是揭开了古诗的红盖头。没有这一步,鉴赏古诗是无从谈起的。2 其次,要注意了解一些古诗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有些古诗,不需要十分了解其时代背景亦无妨,如李商隐的很多诗

4、句,诸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诗句,基本上是离开时代背景描述其个人情感体验的,这就不一定了解时代背景,但是,如果可能的话、找得到可靠的相应材料的话,我们有必要了解诗作的创作背景,这样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作的深意。但是,有的诗作既需要我们了解其创作背景,亦需了解时代背景,否则就很难对诗作产生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方面例子很多,如杜甫、陆游的很多现实主义诗作,像三别 、 三吏 、 书愤等,均有鲜明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3 注意体会诗作的格律、声韵、平仄等特点格律、声韵、平仄,是诗歌的重要特征。格律、声韵、平仄,不仅在古诗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而且

5、在近现诗作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格律,给人以严整、工雅、精致之感,而声韵与平仄,可以在朗读之际产生抑扬顿挫、生动回环的艺术感染力。格律、声韵、平仄,使诗歌具备了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有很多古诗体没有格律、声韵、平仄的运用,有的虽然有,只是妙手偶得之,缺少规律性与必然性。所以,关于格律、声韵、平仄,一般研究范围是唐代之后的近体诗作。就格律而言,近体诗有五言、七言两种,如果是律诗则为八句,如果是绝句则为四句,排律(长律)多于八句。就声韵而言,近体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较长的排律也不能换韵;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除此,便是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且只在偶数句押韵。就平仄而言,则是以古汉语声调为

6、准的,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后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现代汉语中的一声、二声,上声后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后无变化,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如今在南方各省和北方山西、内蒙等地尚有保留;以古汉语标准界定现代汉语,则在现代汉语中,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分别是上声去声。4 注意从宏大与精微、动态与静态、素描与速写的角度去把握诗作的特点借助具象或幻象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渲染气氛,是大部分古诗均重点运用的手法。在具象描写或幻象描写的具体运用中,从空间角度,有的极其宏大,而有的极尽精微,要注意各自的描写特点和彼此之间的融合关系、变化关系。从时间角度,假定场景定格则为静态描写,假定场景变

7、化则为动态描写。从勾勒手法来说,进行详尽描绘的是素描,进行局部剪裁组织的是速写。如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前一分句,是静态,在作者的创作意识里,场景基本是不变的,而后一分句则是动态的。从宏大与精微的角度去分析,这两句之中,最宏大的景物是江水,最精微的景物是杨柳,而似隐似现的唱歌者,则是居于中间位置。从素描与速写的角度去分析,前一分句有素描味道,而后一分句仅仅是将“歌声”勾勒出来,简洁生动,属于速写手法。巨细精巧结合,动静相得益彰,简繁控制得当,使诗作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感染力。5 注意一些较为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艺术本身很难被全面理性解读,具有偶然性、个别性,所以,我们在鉴赏古诗

8、之际,会在上述规律之外,寻到一些应用不多但是十分出彩的较为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譬如词性活用,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在此被活用作动词,非常生动,具有鲜明的色彩变化感觉,十分值得创作之际借鉴应用。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系叠音双声,传神地形容了琵琶声的生动美妙,“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性衬托,更加微妙生动地描绘出声音的动听。 “孤舟微月对枫林”,“孤” 、 “微”作为形容词,用的既大胆,又巧妙。经常注意分析这样一些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久而久之,不仅可升华古诗鉴赏水平,且会使诗歌创作水平大幅度提高。6 结语以上所述,均为笔者的一己之见,适合于笔者目前的古诗鉴赏需要,但是,层次与见识可能均比较有限,望诸位朋友、师长不吝赐教。目前,由于中国大陆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学理论与鉴赏理念亦层出不穷,随之整体鉴赏水平的提高,关于古诗鉴赏一定会有愈来愈理性、愈来愈精妙的理论问世,笔者跂足而待。参考文献1 廖龙奇.古代诗歌整体阅读鉴赏四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2 李雪英.论鉴赏古诗的重要手段j.21 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5).3 李冬梅.古代诗歌鉴赏的四维能力训练方法j.中学语文,2009(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