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经典选读复习资料一、填空1.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4.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5.关于费尔巴哈始终贯穿一个思想: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在人们实践基础上的新的世界观。6.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7.关于感觉问题-理论本质问题。8.关于费尔巴哈是一部对人类本质作出科学规律的著作。9.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有同样的历史地位。10.资本论研究背景是以英国作为研究背景。二、原
2、文理解材料:1.工人没有祖国。答: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的祖国,即资产阶级自己的国家,国家机器作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是资产阶级所有的。工人没有祖国,就是说,工人不掌握国家机器,国家不是工人自己的国家,工人没有自己的国家。既然没有祖国,当然“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认工人生活在一个个资产阶级国家的区域内。他们只是从国家机器掌握在谁手中、国家的主人是谁的角度来考察,说明工人不掌握国家机器,没有自己的国家的事实。 “工人没有祖国”论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祖国、民族观念上的根本区别,揭露了资产阶级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欺骗性,点明了无产阶级革命
3、第一阶段的任务。 “工人没有祖国”论,正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伟大口号的重要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国家和民族学说、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学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必须掌握的。 2.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答:这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指每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他们看来,以往所有社会的缺陷都在于在那些社会中人类整体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即使不是牺牲全体个人,至少也要牺牲一部分个人。在那些社会中,始终存在着“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 。如果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落
4、实在每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上,不以每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础和核心,那么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就没有结束。他们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内,任何个人都没有必要为了其他个人的利益或者整个联合体的利益而放弃对自己的正常需要的满足,无论是其他个人的利益还是整个联合体的利益都不要求他这样做。在这个联合体内,个人的发展与联合体的发展完全一致,人类个体的发展同人类整体的发展完全符合。个人是作为独立的主体互相联合还是作为群体的组成部分(在这种群体中个人没有独立性,没有自由,只相当于群体中的器官)从属于群体,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与原始的共产
5、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之所以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为了表示出这种区别。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1)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2)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哲学家门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的必经之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解释世界的方式,哲学家只是把这些思考形
6、成一个体系。之所以有不同的方式,是因为每个人的世界观不一样。但是哲学家与现实的差距就在于,哲学家的活动在思想,他没有一个强大的力量来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并且由于实践条件的约束,不能用实践证明哲学家的理想是正确的,所以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都会有一个鸿沟不可跨越。哲学家们只能向内心探求答案,而非以微渺之力改变世界的一个角落。4.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答: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
7、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2)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二、简述、简答1、认识的辩证过程答:1)实践到认识。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这两个阶段而实现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的飞跃。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
8、认识的相互渗透。3)认识到实践。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识辨证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两次飞跃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论答: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
9、四点分歧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 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承
10、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答: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1)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
11、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2)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
12、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3.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可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底。4.马克思如何批判费尔巴哈提纲答:1)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
13、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
14、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之中,存在着许多
15、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2)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事物中的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是不平衡的。这实际上也是矛盾特殊性的一种表现。事物中各种矛盾发展不平衡是指在复杂事物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其余矛盾则为次要矛盾,或叫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决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主要作用;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也产生作用,不可忽视。另外,矛盾的主次地位不是僵死固定的,条件的变化也会促使主次矛盾之间的转化。事物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每
16、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所起作用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同样,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相互转化。3)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分清主次,要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切忌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第二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两点论”,既坚持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又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又要在矛盾分析中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点;反对均衡论和折衷
17、主义。第三我们要学会弹钢琴,即在工作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同时,要注意次要矛盾的解决和矛盾次要方面情况的发展,要特别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6.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是如何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答:在马克思看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有一下几方面:1) 人与自然的价值你先是以时间为基础的。2)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他们在时间中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3)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7.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的基础观点?答:实践是
18、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
19、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3) 总之,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来说都是它们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三、论述1. 如何理解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地历史过程?答:1)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同样有其自然规律。所谓自然规律,首先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自然形成、自然发展和自然转化的规律;对人类来说,自然规律不仅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且是强制性的。其实,类似这种自然规律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而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则表现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的观点是把
20、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资本论第 1 卷第 2 版第 810 页)经济运动是一个大系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因而经济运动的规律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马克思不仅发现了经济条件决定社会形态这个总的和最一般的规律,而且还发现了一系列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规律,例如:所有制形式从私的个人所有制到资本主义所有制、再到社会的个人所有制的规律;劳动和所有权的关系从统一到分离、再到统一的规律;生产的社会形式从合作联合到
21、对立、再到合作联合的规律;经济关系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再到自由联合关系(人的自由个性)的规律;等等。这些规律大都表现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螺旋式上升)。崇拜偶然性和否定社会自然规律的存在是没有根据的。当然,对有些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今后经济运动实践的进一步验证。就我们考察的主题来说,最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规律。 2)不能人为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在经济关系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中,作为中间环节的发展阶段是不能跳过的,也是不能以法律的形式或者超经济的手段取消的。马克思把亚细亚的(原始公社解体前的典型形式)、古代的(奴隶制)、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
22、产方式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而未来则是共产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还把经济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归结为“三大形态”或“三大阶段” 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联合关系。在这里,人的依赖关系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前各阶段的关系,即:家长制的关系,古典古代的关系,封建制的关系,行会制的关系,等等。这种划分突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前各种关系的共同点,而仅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中间环节和过渡阶段。马克思特别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曾经发挥了巨大的文明作用,是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点。人类不可能在物的依赖关系还没有完成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
23、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第 393 页)进一步讲,资本按照自己的这种趋势,既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又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现象,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于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活方式的状况。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诚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
24、治,是主体和客体的颠倒。但是,“从历史上看,这种颠倒是靠牺牲多数来强制地创造财富本身,即创造无限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必经之点,只有这种无限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才能构成自由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这种对立的形式是必须经过的,”(同上,第 49 卷第4849 页)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那么,“所有制和劳动的这种分离,是生产条件的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必要过渡阶段。” (同上,第 48 卷第 21 页) 3)任何经济社会形态都是在原有形式内部发展起来的。过去斯大林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这无论就生产力来说还是就生产关系来说,都是不正确的。马克思认为
25、,“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同上,第 46 卷上第 23 页)“正像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形成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同上,第 47 卷第 472 页)在马克思看来,股份公司既是私人资本转化为劳动者的公共财产的过渡点,也是雇佣劳动转化为联合劳动的过渡点。而合作工厂则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
26、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工厂制度,合作工厂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同样,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信用制度,合作工厂也不可能发展起来。”(资本论第 3 卷第 2 版第 499 页)以上论述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要点:任何生产方式都不是在空地上或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生产方式是在原有的生产方式内部逐步发展和自然形成的;新的生产方式是在扬弃旧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作为它的对立物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和旧的生产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不仅不同剥削制度之间的转变是如此,从剥削制度到非剥削制度的转变也是如此。这是因为,第一,任何生产力都是继承的,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都是
27、以往活动的产物,都是不断积累的结果,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第二,任何旧的生产方式的衰落都有一个过程,而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只能在原有的生产方式内部生成。从封建地租到资本主义地租、从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隶属到实际上的隶属等等是这样;从资本的社会化到社会所有制、从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中的协作劳动到自由联合劳动也必然是这样。2、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文中对未来新社会作出何种科学预测?答: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同时,还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从本书第三章的论述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九条:1)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
28、资料。 2)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无限增长。 3)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4)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5)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 6)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 7)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 8)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将自行消亡。9)人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实现了人类从必然王
29、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以上这些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为出发点,从同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角度分析得出来的,应该说都是有科学根据的预测。它集中地表达了先进的人们长期以来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与理想追求,也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崇高目标。忠诚于马克思主义、郑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切不宜用今天的生产力水平和思维方法为尺度,去判断评价其现实意义;更不能任意轻率武断地去否定、嘲讽其中某些论断。 恩格斯在本书最后的结语中概括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的任务就是考察“解放世界”这一伟大事业的历史条件和性质,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因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学习恩格斯这本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书,可以帮助我们从掌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