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武汉市七里中学 罗璇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2.本课题内容分析本课题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
2、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如花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乳化现象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展示,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3.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3、了解一些常见
3、的乳浊液和乳化现象;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
4、别。二、教法分析1、 讲授法对于溶液的形成,本课题的第一个实验很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建立上。糖溶于水的过程是糖的分子扩散的过程,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则是离子的扩散的过程。在这一问题上不必展开,只是学生了解就行,无论是分子还是离子,它们都是极其微小的粒子,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的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是一样的,所谓的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是,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但要注意,这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2、 实验法通过对实验 2,实验 3,实验 4,这三个实验的过程及现象的观察既加深了学生对溶质溶剂溶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5、又让他们经历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了解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的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独特的见解给予及时的鼓励。4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让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时,运用多媒体模拟糖分子扩散到水中去的动态的过程。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其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溶液里扩散。乙醇与水溶解的实验以多媒体影片的方式呈现,因为本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用影片更加直观。三 说学法1 、接受式学习对
6、于溶质,溶剂的概念的理解,不仅要结合实验,还要更多的进行讲解,动画展示才能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溶液。2 、探究式学习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实验乙醇和水能否互溶,由学生通过思考,以现有的实验药品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通过活动和探究,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四、 说教学程序新课导入: 从学生上一章金属中学习的知识入手通过小实验引入到溶液这一主题。新知识学习:1、先通过探究活动一,观察现象,然后再讲解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并总结溶液稳定性和均一性,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理解溶解的过程。2 、用课件展示表格溶液的配制组分,让学生总结什么物
7、质作溶质,溶剂。3、通过探究活动三让学生体会溶解的影响因素。4 、通过探究活动四由学生依据现有材料设计探究实验 。 巩固练习 :通过判断题对本节课讲解的基本概念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突破难点,强化重点。课题小结五、 板书设计溶液的形成1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 组成:溶质+溶剂 溶液3 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六、教学中的得与失1、本节课中对于溶液的概念的建立,摈弃了常规教学中的灌输式,不是直接将现成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分三个层次创设问题,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立溶液的概念。2、本节课中对于溶质、溶剂和溶液关系这一知识点的突破,我给出“溶
8、液配制组分”的表格,通过该表格由学生总结出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提高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3、课堂上通过语言、动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较为沉默到主动发言,在 45 分钟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地参与者。4、课堂设计中,在“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这一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将几溶解颗固体碘先投入试管中,先注入水,观察到碘几乎不溶解;再在上层注入少量的汽油,充分振荡,发现碘溶解到了上层的汽油中。由此证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现象明显,学生易于观察。本实验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中演示。4、课堂设计中对于学生的不够了解,仅以自己的学生为基本目标,导致设计的课堂容量不足。5、本节课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课前没有充分预计到各方面的问题,以至课中由于课件的问题耽误了不少时间。另外,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把握不准,耽误课程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