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方法(一)研究背景1全球经济失衡及其根源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在近几年中不断加剧,2004年以后达到难以为继的边缘,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之一。其风险主要来自美国。作为经常账户逆差国中的代表,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于 2004 年底已高达 6600 多亿美元,约占其 GDP 的 5.5%。为偿付庞大的经常账户赤字,美国必须借入大量国外资金,导致其净外债快速攀升。据统计,美国的净外债以每年 20%的速度增长,截至 2004 年底已高达 25000 亿美元左右。这无疑为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加了风险。一旦其债权国出于美元的贬值预期不再向美国提供资金,其巨额的无
2、法偿付的经常账户赤字将使美元与美国经济发生硬着陆,随后对世界经济造成不利影响。2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现状全球经济失衡的难以为继使得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迫在眉睫。然而在当前的政策协调中,以美国为首的逆差国将全球经济失衡完全归咎于顺差国的出口,矛头直指中国,以汇率调整与贸易摩擦相要挟向中国施加了巨大的经济与政治压力;而以日本为首的顺差国为减轻调整责任同样对中国施压。原本应由各失衡国共担责任,有序调整的多边协调成了一场非合作博弈,而中国在这场博弈中成了全球的替罪羊。(二)研究目的及方法对中国而言,在当前各国的非合作博弈中积极寻求协调之策,主动开展国际合作,合理进行国内调整是当务之急。而达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
3、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是什么?各失衡国对全球经济失衡负有什么责任?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才能充分认识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在当前的政策协调中应当扮演的角色,有针对性地应对新一轮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赤字与中国经常账户的大量盈余。因此,剖析处于失衡两极的中美之间经常账户失衡的根源是研究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根源的研究方法有许多,其中包括:1贸易盈余法:将一国经常账户余额的变动归因于贸易与服务净出口的变动,重点分析对象是汇率。2储蓄投资法:认为一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反映了其国民储蓄与投资的变动情况,重点分析对象包括国
4、民储蓄、财政赤字以及投资状况。3供给需求法:认为一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反映了国内总供需之间的差异,重点分析对象包括影响国内需求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及影响国内供给的产业结2构政策。4资本账户法:认为一国的经常账户反映了一国金融资产的供给与净国外需求之间的差异,以资本账户视角研究经常账户的变动,重点分析对象包括无风险回报率、风险以及财富分配状况。我们认为,国家内部的总供需失衡是诱发国际商品流动,导致不同国家经常账户失衡并最终导致资本账户失衡的根本原因。因此,储蓄投资法与供给需求法在我们看来更为科学合理。由于一国国民储蓄、财政赤字与投资状况的数据较易获得,我们将采取储蓄投资法对中美两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分别进
5、行分析。综上,本文选取美国与中国的经常账户变动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储蓄投资法分析两国的国内总供需状况(包括私人部门储蓄、政府储蓄与国内投资) ,探讨中美经常账户失衡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现状对中国如何寻求国际合作并促进国内调整提出相应建议。3二、美国视角经常账户赤字美国目前的经常账户赤字余额已占到全球顺差国家经常账户盈余总额的 75%左右。显而易见,美国的失衡主导着全球的失衡。事实上,自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起,美国的经常账户开始出现以贸易赤字为主导的失衡。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之一,美国经常账户保持稳定适度的赤字对拉动全球经济的增长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1998 年以
6、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急剧扩大,并呈持续上升趋势,截至 2005 年底,经常项目赤字占 GDP 比重已接近 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巨额赤字背后所潜藏的风险开始威胁世界经济的增长,全球失衡问题也由此而生。我们选取了全球失衡问题趋于白热化阶段的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图 1 19932004 年美国经常项目、总投资与总储蓄变动情况数据来源: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图 1 反映了近年来美国经常账户失衡的总体趋势。自 1998 年起,在同期投资率变动比较平缓的情况下,储蓄的不断减少使国内储蓄与投资的缺口持续扩大,经常账户赤字也随之
7、急剧扩张。下面我们将从国民收支恒等式出发来探究美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具体原因。-10.00%-5.00%0.00%5.00%10.00%15.00%20.00%25.00%经 常 帐 户 赤 字 比 重 -1.27 -1.72 -1.54 -1.60 -1.70 -2.45 -3.24 -4.24 -3.85 -4.53 -4.72 -5.86国 内 总 投 资 率 17.61 18.64 18.49 19.00 19.77 20.25 20.63 20.78 19.14 18.37 18.41 19.60国 内 总 储 蓄 率 14.46 14.29 16.01 16.52 17.59 18.2
8、8 18.06 18.04 16.37 14.20 13.40 13.40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4由国民收入恒等式可推出:CASpI(GT)-(1) CA为经常账户余额Sp为私人部门储蓄,包括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GT为政府的财政赤字,可视为政府净储蓄的相反数由等式 1 可知,投资变动平缓的条件下,影响经常项目的变动主要因素为Sp(私人储蓄)和 GT(政府财政赤字) ,私人部门储蓄的增加将导致经常项目盈余的增加,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即政府净储蓄的减少会导致经常项目盈余的减少。据此,我们针对私人部门储蓄和
9、政府储蓄展开分析。(一)私人部门储蓄严重不足是影响经常项目赤字的一个主要原因。私人部门储蓄由个人储蓄和企业未分配利润即企业储蓄构成。从图 2 中可观察到,个人储蓄率与经常项目赤字的走向基本一致,而企业储蓄率与经常项目赤字的变动趋势显著不同,可以有力说明相对于企业储蓄率而言,个人储蓄率的下降对经常项目赤字的恶化有更强的解释作用。在图 3 中看到,自 2001 年以来美国的个人净储蓄率相对于 GDP 的增长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美国个人的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减的。事实上从 80 年代开始,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就呈现下降趋势,截至 2005 年已经下降到了 1%的历史最低水平,国民储蓄严重不足。图 2
10、 1992-2004 年美国家庭净储蓄率、企业储蓄率以及经常项目变动情况1.00%1.50%2.00%2.50%3.00%3.50%4.00%4.5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7.00%-6.00%-5.00%-4.00%-3.00%-2.00%-1.00%0.00%家 庭 净 储 蓄 率 企 业 储 蓄 率 经 常 项 目 赤 字 占 比数据来源: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5图 3 1992-2004 年美国个人储蓄率与 GDP 增速变动情况
11、1.00%2.00%3.00%4.00%5.00%6.00%7.0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0.00%1.00%2.00%3.00%4.00%5.00%6.00%7.00%个 人 储 蓄 率 GDP增 速数据来源: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造成个人储蓄短缺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美国是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1975 年至 2000 年个人消费占 GDP 比重的均值已达到约 67%。本世纪初至今这一比重继续攀升,自 2002 起已经超过了 70
12、%的水平,美国居民奢侈的消费习惯及其超出收入水平的生活使个人储蓄率不断下降,引发国内供给的不足。其次,资本和金融资产等收益率的增加使得居民将储蓄转向资产投资。美国居民日益倾向房地产的抵押贷款,2000 年以来住房抵押贷款不断上升而同期的消费信贷却逐步下降,同时也驱动了房地产价格的攀升。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逐渐转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这一趋势必然会影响到个人储蓄的总量。勿庸置疑,严重短缺的美国国内储蓄无法满足超过本国生产能力的超强消费需求与一定的投资需求,这一缺口必然由国外的资源来满足。因此一方面表现为美国通过经常项目的逆差从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进口大量廉价商品满足国内居民的消费,另一方面又通过
13、资本账户吸引大量外资流入以填补经常账户赤字的缺口,以满足国内投资对资金的需求。有着高储蓄与高储备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资金流入正好持续满足着美国的强大需求,同时也形成了顺差国向逆差国既提供商品又输出资本的格局。(二)自 2001 年下半年以来,财政赤字成为经常账户恶化的主导因素。由图 4 可以看出,从 2000 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财政赤字与经常项目赤字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更清晰地看到这种关系,在图 5 中,我们将 2001 年第三季度到 2004 年第四季度的财政赤字增幅与同期的经常账户赤字增幅进行比较,发现财政赤字增幅与经常项目赤字增幅呈现大致吻合的趋势,尤其在 2001
14、 年末至 2002 年上半年以及 2003 年上半年表现得比较突出。显然,6从 2001 年下半年,即布什政府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开始,急剧扩大的财政赤字已成为经常项目持续恶化的主导因素。图 4 贸易赤字与财政赤字的变动趋势(1992-2004 年)0.00%1.00%2.00%3.00%4.00%5.00%6.0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1.00%0.00%1.00%2.00%3.00%4.00%5.00%贸 易 赤 字 绝 对 值 比 重 财 政 赤 字 绝 对 值 比 重数据来源:Department of
15、Comme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图 5 1992-2004 年经常账户赤字增幅与财政赤字增幅的变动趋势-40.00%-20.0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2001 2002 2003 2004 -10.00%-5.00%0.00%5.00%10.00%15.00%20.00%25.00%财 政 赤 字 增 幅 经 常 帐 户 赤 字 增 幅数据来源:Department of Commerce, B
16、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我们将从两方面分析近年来财政赤字对经常项目赤字的主导作用:1直接效应从等式 1 中看出,财政赤字的增加会直接引起经常账户余额的减少,原因是政府储蓄下降,供需缺口扩大。我们称之为直接效应。2001 年,布什政府的财政赤字结束了克林顿政府自 98 年以来连续 4 年的7财政盈余。截至 2004 年,其财政赤字已达 5000 多亿美元,占 GDP 的 5%左右。导致财政赤字急剧扩大的原因包括:(1)政府于 2001 年推行的减税政策使当年财政收入减少了约 300 亿美元。(2)“9.11”及随后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使财政支出大幅增加。(3)政府
17、在卫生服务、医疗保险方面的经常性支出也上升了 2000 多亿美元。庞大的政府财政赤字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政府储蓄的急剧减少,进而引起国民总储蓄率的下降,并最终导致经常项目赤字的扩大。2间接效应财政赤字带来私人部门储蓄率的下降以及消费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经常项目的恶化。我们称之为间接效应。产生间接效应的途径有二:(1)政府的减税政策导致私人部门收入的提高,刺激了居民消费;(2)政府在卫生服务、医疗保险方面的支出降低了居民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导致居民储蓄率下降。图 6 1992-2004 年美国财政赤字与消费变动情况-1.00%0.00%1.00%2.00%3.00%4.00%5.00%19921993
18、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64.00%65.00%66.00%67.00%68.00%69.00%70.00%71.00%财 政 赤 字 绝 对 值 比 重 消 费 比 重数据来源: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如图 6 所示,2001 年后,财政赤字与消费占 GDP 的比重同向增长。很明显,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刺激了消费,使得国内需求增长。消费的增加减少了储蓄,同时也由于美国国民储蓄倾向本身呈递减趋势,个人净储蓄下降。需求的增加伴随着供给的减少,从而国内供给与
19、需求缺口加速扩大,结果便是经常账户赤字的进一步恶化。综上所述,在私人部门储蓄偏低与财政赤字过高的双重作用下,美国国内的总供需出现巨大缺口,最终导致其经常账户的赤字。2001 年以后,美国国民储蓄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财政赤字的急剧扩大使其通过直接效应与间接效8应主导着经常账户赤字的恶化。9三、中国视角经常账户盈余本部分将研究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的根源。由于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中大部分为贸易盈余,且贸易盈余的统计口径与其他经济变量一致,本部分将选取19942003 年的中国贸易盈余为研究对象,探讨近年来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国民收入恒等式可推出:X -M=S-Ip+(T-G)+K-(2)
20、,其中 X-M 为净出口,即贸易盈余;S 为私人部门储蓄;Ip 为私人部门投资;T-G 为政府储蓄;K 为经常转移。由于经常转移对贸易盈余影响较小,这里暂不讨论。表 1 1994-2003 年中国私人部门储蓄与投资、政府储蓄、贸易盈余占 GDP 的比重S/GDP (T-G)/GDP I/GDP (X-M)/GDP (S-I)/GDP1994 43.35% -1.03% 30.86% 1.36% 12.49%1995 43.28% -0.80% 31.05% 1.71% 12.23%1996 41.47% -0.59% 29.63% 2.14% 11.84%1997 41.91% -0.59%
21、27.67% 3.81% 14.24%1998 40.77% -0.95% 25.97% 3.86% 14.79%1999 38.58% -1.89% 23.85% 2.72% 14.73%2000 36.97% -2.55% 21.93% 2.51% 15.04%2001 36.80% -2.28% 22.66% 2.24% 14.15%2002 37.18% -2.57% 22.92% 2.59% 14.26%2003 38.78% -2.00% 26.27% 2.21% 12.50%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下面将分别从私人部门储蓄与投资以及政府储蓄两方面对贸易盈余进行讨论。(一
22、)私人部门储蓄与投资对贸易盈余的影响等式 2 中的 S-I,即私人部门的储蓄与投资之差,其经济意义是分配向私人部门的供给大于私人部门需求的部分,在这里,我们将其简称为私人部门供给盈余。在我国,私人部门供给盈余成为贸易盈余的主导因素,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私人部门的供需占到 GDP 的 80%左右,而政府收支仅占 20%。从直接效应来看,私人部门供需变化对贸易盈余的影响比政府收支变化大得多。项 目年 份10图 7 1994-2003 年中国私人部门供给盈余率与贸易盈余率变动情况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994199519961997199
23、819992000200120022003贸 易 盈 余 率 私 人 部 门 供 给 盈 余 率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如图 7 所示,从 1994 年至 1998 年,私人部门供给盈余率(即私人部门的储蓄率与投资率之差)与贸易盈余率的变化趋势相当一致,在以后的 2 年中出现轻微偏离,原因是 1998 年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快速扩张的财政赤字冲淡了私人部门供给盈余对贸易盈余的贡献;2000 年以后,财政赤字总体上呈总体下降趋势,使私人部门供给盈余对贸易盈余的主导作用再次凸显。那么,我国私人部门为何出现较大幅度的供给盈余?私人部门的盈余又是怎样影响贸易盈余的?具体可以从供需两方面
24、分析:表 2 1994-2003 年中国 GDP、私人部门供给与需求 单位:亿元GDP 居民消费 私人投资 私人部门需求 私人部门供给 供给盈余1994 46690.7 21230 14410.8 35640.8 41472.6 5831.81995 58510.5 26945 18165.28 45110.28 52268.3 7158.021996 68330.4 32589 20242.96 52831.96 60922.41 8090.451997 74894.2 34854.6 20725.03 55579.63 66243.06 10663.431998 79003.3 36921
25、 20519.25 57440.25 69127.35 11687.11999 82673.1 39334 19714.41 59048.41 71229.02 12180.612000 89340.91 42912 19594.56 62506.56 75945.68 13439.122001 98592.9 45923 22337.39 68260.39 82206.86 13946.472002 107897.6 48881.6 24726.04 73607.64 88993.96 15386.322003 121511.4 52678.5 31922.83 84601.33 99796
26、.15 15194.82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1 供给项目年份11首先分析私人部门供给总量。本文所提到的私人部门供给是指总供给中分配向私人部门的那部分。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政府收入的部分来衡量私人部门供给总量。如表 2 数据所示,随着 GDP 的不断增长,私人部门供给也由1994 年的 41272.6 亿元上升至 9796.15 元,约占 GDP 的 82%。图 8 1994-2003 年中国私人部门供给随 GDP 变动情况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27、gdp 政 府 收 入 私 人 部 门 供 给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由图 8 可以直观地看出, GDP 与私人部门供给的变动趋势是非常相近的。随着 GDP 的增长,私人部门供给也在持续上升。其次分析私人部门供给的结构变化。我们采用 GDP 的构成进行分析。如图9,在 GDP 构成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且相对稳定,保持在 50%左右;第三产业保持逐年增长的势头,比重已接近 35%;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递减。这说明 GDP 的增长与私人部门供给增加的主要来源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12图 9 1994-2003 年中国 GDP 构成变化情况01020304050601994
28、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第 一 产 业 第 二 产 业 第 三 产 业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以上分析告诉我们,近年来随着 GDP 的增长,私人部门供给(即国内总供给分配向私人部门供给的部分)正在逐年增加,并且其增加主要受益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2 需求首先分析消费需求。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房价、教育费用高企等原因,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将其收入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敢消费。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使得私人部门储蓄率居高不下。如图 10 所示,2000 年以后,居民消费率连年下降,在 2003 年已为 43.3
29、5%。私人部门储蓄率与消费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截至 2003 年已升至 39%左右。图 10 1994-2003 年居民消费率、私人部门储蓄率变动情况35.00%37.00%39.00%41.00%43.00%45.00%47.00%49.00%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居 民 消 费 率 私 人 部 门 储 蓄 率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13其次分析投资需求。如图 11,自 1994 年至 2000 年,私人部门投资率呈总体下降趋势,从 2000 年开始呈上升趋势。私人部门投资率与私人部门储蓄率呈一定的正相
30、关关系。图 11 1994-2003 年中国私人部门储蓄率与投资率变动情况20.00%25.00%30.00%35.00%40.00%45.00%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私 人 部 门 储 蓄 率 私 人 部 门 投 资 率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对以上现象的分析缺乏更为翔实的数据,但可能的原因是:1私人部门储蓄的增长支撑着私人部门投资的增长;2私人部门投资是需求的表现,但企业进行投资可能增加企业生产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产品供给。因此,私人部门投资的增加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的增加。以上两个原因可能共同导致私人
31、部门投资率与储蓄率的同方向变动。最后将供给与需求综合分析。如图 12,随着 GDP 的增长,私人部门供给与需求均有所增长,但供给始终大于需求,且二者之间的差额在逐年扩大。导致供给增加的原因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而消费需求偏低则是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14图 12 1994-2003 年中国 GDP、私人部门供给与需求变动情况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994 1995 19961997 19981999 2000 20012002 2003gdp 私 人 部 门 供 给 私 人 部 门 需 求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二)政府储蓄
32、对贸易盈余的影响从等式 2 中推断,政府储蓄与贸易盈余应当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从图 13 中可观察到,自 1994 年至 2000 年,政府储蓄与贸易盈余均保持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 1998 年以后,这种关系尤为明显;然而在 2000 年以后政府储蓄与贸易盈余开始呈现微弱的此增彼减的趋势。图 13 1994-2003 年中国政府储蓄与贸易盈余变动情况-4.00%-2.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政 府 储 蓄 率 贸 易 盈 余 率数据来
33、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对这一现象的一个合理解释是:11998 年以后,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15括机场建设等需要从国外进口大型机械设备的项目,扩张的财政冲淡了私人部门供给盈余对贸易盈余的贡献,使得贸易盈余随着政府储蓄的降低而减少;22000 年以后,政府的财政赤字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 2000 年的 2.55%下降至 2003 年的 2.00%,以致其变动趋势不足以主导贸易盈余的变动。要补充的一点是,我国对外商投资采取优惠政策,而外资主要流向贸易品生产部门,因此在分析贸易盈余时,不能忽视利用外资的作用。如图 14 所示,贸易盈余率与利用外资率的变动趋势大致相同。
34、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这里不再赘述。图 14 贸易盈余率与利用外资率变动情况(1994-2003 年)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贸 易 盈 余 率 利 用 外 资 率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综上,我们认为,2000 年以后影响我国贸易盈余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内经济的增长以及消费水平的严重偏低,其中消费水平偏低是主导因素。另外,利用外资的作用也不可忽视。16四、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近年来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在于
35、:第一,美国的财政赤字极大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而国内供给无法满足,从而刺激了进口需求;第二,中国经济近年来快速增长,供给能力增强并在消费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成为美国的供给方。另外,中国的消费需求偏低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源自于中美各自国内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通过商品贸易和资本流动造成了全球的失衡。当前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最有效策略是失衡国分别调整自身政策,并积极谋求国际间合作,共同解决失衡问题。显而易见,若美国调整国内政策,降低财政赤字,抑制过剩的消费需求并取消其对先进技术设备的限制,而中国采取措施刺激消费需求,当前的全球性失衡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事实上,我国已经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完善社保
36、体系、增加农民收入等来达到刺激消费需求的目的。但当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现状是,各方都在推卸责任,进入了非合作博弈的状态。美国将巨额贸易赤字产生的责任完全转嫁于顺差国,并以汇率调整为要挟步步紧逼,要求顺差国为其贸易赤字买单,矛头直指中国;而其他顺差国为避免承担调整成本亦在相互推诿责任,同样对中国施压。可以预见,在新一轮经济政策协调中,如果非合作博弈的均衡不被打破,美国必将利用各顺差国之间的相互博弈将顺差国各个击破,将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责任强加于各顺差国,导致顺差国,特别是中国付出巨大成本;同时,作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一大源头,美国的内部经济政策未得到及时调整,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的可持续性将受到质疑,
37、从而加剧了世界经济波动的风险。简单的说,非合作博弈将导致各方付出沉重的代价,却无法解决问题。在当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态势中,我国如何打破非合作博弈,谋求广泛的国际合作,合理维护自身利益,并有效解决内部失衡问题?对此,我们从国内调整与国际合作两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一)实施国内调整我国若要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寻求国际合作,必须具备与他国抗衡的实力。因此,立足国内,实现国内经济平衡发展是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首要举措。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国内经济失衡状况决定了国内政策的任务是:拉动内需、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并防止泡沫经济。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调整我国
38、的供需结构。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消费品供给在社会总供给中所占份额将逐渐减小,而对资本品的需求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若能通过谈判成功打破别国对我国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的限制,提17高资本品有效需求,我国私人部门供过于求的现象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贸易盈余也能得到有效调整。因此,产业结构升级将成为我国进行内部调整的核心政策。2加速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实施强势人民币政策实施强势人民币政策的目的在于:(1)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抑制热钱不断流入。(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淘汰附加值低的手工制造业,促进劳动力与资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进行。(3)
39、强势人民币政策有利于调整我国外汇储备来源中的债务部分,降低债务风险。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中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短期外债所占份额增加,这势必增加我国的债务风险。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抑制以投机为目的的短期外债的进入,降低资金流向逆转带来的潜在风险。(4)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热钱不断流入,而央行为维持人民币汇率被动吃进外汇,导致基础货币中大部分为外汇占款,央行的货币政策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若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则市场供需的自发调节可以吸收部分外汇供给,央行无需被动增加货币供给,从而货币政策自主性将得到提高。3正确运用财政政策在当前局部投资过热,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应
40、当运用适当的财政手段调节国内供需失衡。首先,适度调整财政支出的投向,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支出用于完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的生活负担,从而降低居民储蓄倾向。其次,也可通过减税或增加对个人转移支出,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其消费能力。,再次,可运用税收调节将社会闲置资金导向消费领域,避免房地产市场与证券市场中资金过剩。4优质国有股回归国内证券市场美国最近声称要限制国外投资者持有美国债券,这表明今后国内闲置资金大部分要实现体内循环。在这样的条件下要避免泡沫经济,必须充实投资对象,即扩充资本市场。在海外上市的优质国有股回归将为国内过剩资金
41、提供优质投资渠道,避免大量资金投入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的证券中,降低泡沫经济的风险。5限制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在第三部分中国视角中已经提到过,中国采取对商投资给予优惠的政策鼓励了外商的进入,也大大刺激了出口。因此,限制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是降18低贸易盈余,实现经常账户平衡的重要举措。通过提高外资进入的门槛,将招商引资从数量为导向转向质量为导向,在优化流入外资的总体质量的同时也缓解了储备的压力。另外,该举措还将减少外商在华投资的收益,对他国利益形成牵制,可以成为我国与他国谈判以寻求国际合作的重要筹码。(二)谋求国际合作在积极进行国内调整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打破非合作博弈,以免
42、自身承担过多的调整成本。总体思路是:降低对他国的依赖,增加对他国利益的牵制,在此基础上向他国阐明利害关系,迫使他国参与合作。具体而言包括:1与美国合作当前,美国以中国向输入大量廉价产品以及过剩资本,导致美国贸易顺差为由,将全球经济失衡的责任转嫁于中国,向中国施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并发动新一轮贸易战。我国的出口商品大部分销往美国,因此,美国的进口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内贸易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正是由于我国经济对美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在美国发动的贸易战中,我国仍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谋求与美国合作,必须降低对美依赖程度,改变被动地位,在此基础上积极与美国展开谈判。具体措施包
43、括:(1)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的出口商品大部分是附加值较低的纺织品、玩具等消费品,在国际商品市场中存在大量同质商品的供给方,而需求方则相对固定,集中在美欧等发达国家。若需求方国家减少对我国商品的进口,依然可以寻求到大量供给方,对其自身并无损害,但却可以使我国遭受巨大损失。这决定了我国在与美国的利益抗衡中处于被动地位。另外,由于同质商品竞争激烈,我国商品只能依靠低价优势来开拓市场,导致这类生产部门对汇率波动极为敏感。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多出口技术密集型的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品。这有利于摆脱我国对美国的依赖,争取利益抗衡中的主动地位,也有利于缓解中美贸易摩擦。当前人
44、民币的升值趋势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加强与美国的谈判:明确谈判目标,阐明利害关系,增加谈判筹码我们认为,当前中国与美国谈判的目标为争取打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降低美国对我国进口先进技术及设备的门槛,并有效应对美国向我国发动的贸易战。所谓的谈判筹码是指中国对美国的利益牵制。众所周知,许多国外投资者凭借中国经济的良好势头以及中国对外商投资所采取的优惠政策赚取了可观的投资收益,美国投资者亦在其中。如果中国政府取消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美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收益也将大幅缩水。这是我国与美国谈判的筹码之一。19其次,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有一部分是美国厂商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为成本优势在中
45、国建厂制造的,即中国对美顺差的一部分实际上是美国的投资收益。若中国缩减对美贸易顺差,美国投资商的利益同样会受到损害。这是我国与美国谈判的筹码之二。2与其他顺差国合作与其他顺差国合作的关键依然是阐明利害关系。在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中国从亚洲其它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将来料加工为成品后出口至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的出口亦拉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出口与经济增长。若中国受到各方胁迫调整出口政策,亚洲其他国家也将遭受损失。一个设想中的合作形式是建立亚洲货币联盟,当前这一设想正处于激烈的讨论之中,其成为现实的过程必将是充满利益争夺的艰辛之路。简而言之,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可归纳为:理清利害关系,立足本国利益,内外调
46、整并行。首要措施是立足本国,处理国内供给失衡问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我国对他国经济的依赖;在拥有足够与他国竞争的实力后,积极展开谈判,寻求多边合作,共同妥善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20参考文献1 William R. Cline.2005a. The United States as a Debtor Nation. ISBN paper 0-88132-399-3.2 William R. Cline.2005b. The Case for a New Plaza Agreement. IIE paper: Number PB05-43 C. Fred Bergsten.2002. CAN
47、 THE UNITED STATES AFFORD THE TAX CUTS OF 2001?. Presented to a Roundtable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tlanta( January 5)4 C. Fred Bergsten.2005. The Trans-Pacific Imbalance: A Disaster in the Making? Speech at the 16th General Meeting of the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
48、tion Council (PECC), Seoul(September 7) 5 Richard N. Cooper.2005. Living with Global Imbalances:A Contrarian View.IIE Paper: Number PB05-36 Edwin M. Truman.2005. Postponing Global Adjustment: An Analysis of the Pending Adjustment of Global Imbalances. IIE Working Paper: Number WP05-67 Marco Terrones
49、 and Roberto Cardarelli.2005. Global Imbalances: A Saving and Investment Perspective. World Economic Outlook September 2005, Chapter 28 Catherine L. Mann.1999. Is the US Trade Deficit Sustainable?. ISBN paper 0-88132-264-49 Philip R. Lane and Gian Maria Milesi-Ferretti.2005.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External Positions. IMF Working Paper WP/05/16110 James Edward Meade.1951. The Balance of Payment. ISBN 7-5638-0207-X/F.10611 Krugman, Paul R.,and Maurice Obstfeld.2002.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