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中卫市第四小学 张灵华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数学知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密的抽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操作的程序、方法生疏,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上低年级学生又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往往出现学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
2、教学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些做法: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前提。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我在教学“169=
3、?”时,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猴妈妈上街买了 16 个桃子,在路上碰见了猴哥哥,他拿走了 9 个,剩下的给猴弟弟,猴弟弟还有多少个?”让学生列出算式 169,然后问“怎样计算169=?能拿出小棒摆一摆吗?”此时学生纷纷拿出小棒摆了起来。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互动与交流中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交流汇报的积极性也很高,有的说:“我从 16 根里先拿走6 根,剩 10 根再拿走 3 根,最后剩下 7 根,所以 169=7。 ” 有的说:“我先摆 1 捆(即 10 根)和 6 根棒,先拿走 1 捆,给猴哥哥了 9 个就只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拿 9 根的,多拿
4、了 1 根,再放回 1 根加原来的 6 根就是 7 根。 ”另一个学生说“ 16 小棒分成 1 捆和 6 根,要从 6 根里拿 9 根不够拿,还要从 1 捆里拿再拿 3 根出来,就是 103=7。 ” 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积极、交流热烈、合作愉快。学生不仅掌握了退位减的算法,而且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算法多样化”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朝晖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
5、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二 、提供学具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条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变教师的示范演示为学生人人动手与操作,学具便是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环节,还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创设动手的条件,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轴对称图形”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我组织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天安门、飞机、奖杯、剪刀、彩色纸、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其对称轴。学生通过折一折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片,发现了这些图形都
6、是轴对称图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了解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并知道知道其中的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组织学生动手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学生拿出彩纸、笔和剪刀,动手描一描、画一画、剪一剪,剪出 了“爱心”图、小树等。学生在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中,再一次认识轴对称图形。最后让学生判断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案,以拓展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练习时让学生拿出学具折一折、画一画,知道了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五角星有五条对称轴。教学时,我还注重了多给学生展示有轴对称现象的图片,使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对称的意义和图形中的美。课下可以请学生收集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并组织全小学低段数学教
7、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班进行展示交流活动。同时还注重组织“折一折,剪一剪” “猜一猜”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验。课后我体会到动手操作的的确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极佳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有效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但是这节课如果不给学生提供学具,谈何动手操作?这节课上就用到了很多学具。学生人人有学具,个个能动手操作。在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三、方法指导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数学的操作不能有太大的随意性,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而小学生对学习对象如何动手操作又比较盲目,这就
8、需要教师给于方法上的“导” 。注意课堂上在每一次操作之前都给于学生必要的指导。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每一次在让学生折一折、描一描、画一画、剪一剪的时候,我(或者让一个学生)先在台前演示,其他学生认真看,然后大家都来动手。这样实际上就把操作的方法教给了大家。这样学生在操作时方向明确,不至于“盲目动手” ,少走弯路。再比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判断接近直角的角。”为了介绍用直角比的方法,我采取三个层次“这些角用眼睛看都比较容易看出来,但这个角你能一眼看出是什么角吗?如果不能,可以请谁来帮忙?(三角尺)和直角比,怎样个比法?(学生讨论后,请个别学生说想法并示范)学生
9、用三角板的直角判断锐角、直角、钝角。比角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操作中再一次感受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对锐角和钝角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澄清一些困惑,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展了数学思考和交流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避免了课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主次不分、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深刻透彻,记忆牢固。四、学会创新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创造轴对称图形是这节课的活动高潮。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和
10、材料创造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再比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其中有一个环节:“在一张纸上折一下,你会创造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吗?”学生以前在幼儿园就会折纸,但从来不知道像今天这样在一张纸上只折一下,就会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他们感到很惊奇,发现知识就藏在我们身边,原来学知识这么容易。只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还有一个环节:“拼一拼(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三角板上有直角和锐角,没有钝角。如果老师给你几块三角板,你能不能拼出各种不同
11、的角?) ”学生赶快四人一组用几块三角板拼出锐角、钝角和直角。此时它们个个很兴奋:生 1:我用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拼成了一个钝角。生 2:我用一个锐角和一个锐角拼成了一个钝角。生 3:我用一个锐角和一个锐角拼成了一个锐角。生 4:我用一个直角和一个直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在学生认识了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的拼摆活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拼摆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拼图,蕴涵了丰富的角的图形。这是学生智慧的体现,这是学生合作的结晶,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
12、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得当的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做数学”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思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维非常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听众的角色真正变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人。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会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定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让我们有效掌握动手操作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动手操作而显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