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五章_古典文献的辨伪.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415014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_古典文献的辨伪.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五章_古典文献的辨伪.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五章_古典文献的辨伪.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五章_古典文献的辨伪.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五章_古典文献的辨伪.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典文献的辨伪,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 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 第四节 伪书存在的价值,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一、伪书概念的界定与伪书的基本种类。 文献学上的伪书是指哪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 作者不真,即在书名项、作者项、序跋等文献形态上明确标明的作者姓名是不真实的。 年代不实,即文献形态上明确体现出文献产生的年代不真实。作者不真的文献大多也有年代不实的问题。 内容造假,指具有特定作者和年代的文献中搀入某些非故有或应有的内容,或借助某些文献(多数为亡佚文献)的名称而编造新的内容者。,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历代学者讨论具有真伪问题的古书,张

2、心瀓伪书通考载录达1104种。对伪书较早进行系统研究的为明代胡应麟,其四部正讹序将伪书现象归为21类: 1)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 2)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 3)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 4)有挟古人之文而伪者; 5)有传古人之名而伪者;,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6)有蹈古人之名而伪者; 7)有惮于自名而伪者; 8)有耻于自名而伪者; 9)有袭取于人而伪者; 10)有假重于人而伪者; 11)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 12)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 13)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 14)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15)有伪而非伪者; 16)有非伪而曰伪者; 17)

3、有非伪而实伪者; 18)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 19)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世弗悟者; 20)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 21)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佚而伪题者。,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又把伪书列为10类: 1)全部伪; 2)一部(部分)伪; 3)本无其书而伪; 4)曾有其书,因佚而伪; 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6)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作者)皆伪; 7)内容、书名皆不伪而人名(作者)伪; 8)盗袭割裂旧书而伪; 9)伪后出伪; 10)伪中益伪。,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古今对于伪书分类并无统一标准,角度不同,则划分不同。 从行为动机

4、看,伪书基本有三类: 主观故意作伪; 主观过失作伪; 客观因素促成伪书。,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从存在形态看,则可分为四类: 全伪; 真伪混杂; 内容真而形态伪; 本真而误认为有伪。,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从作伪方式看,伪书种类有八: 掇拾古人之事而伪; 挟辑古人之文而伪; 假传古人之名而伪; 蹈用古书之名而伪; 自隐假托他名而伪; 剽窃题属自名而伪; 后世臆改妄题而伪; 后世增补益附而伪。,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二、伪书产生的几种主要原因。 一是因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古代普遍存在厚古薄今、迷信前贤的心态,一些人为宣扬其学说,博得名誉便采用托古的方法。战国秦汉此风已流行,后世历代

5、不衰。如易卦托名伏羲,本草托名神农,内经托名黄帝,周礼托名周公,山海经托名大禹等即是显例。,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二是因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文献大量散佚是伪书产生的重要原因。种种原因导致前代文献大量亡佚,后代统治者多有搜亡补遗之举,投机者趁机欺世盗名以谋取私利。,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西汉时期正是我国伪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胡应麟称:“赝书之昉,昉自西京乎?六籍既焚,众言淆乱,悬疣附赘,假托实繁。” 东莱张霸伪造102篇之尚书最为典型。而古文尚书、竹书纪年(今本)均为因亡佚(或部分亡佚)而导致作伪掺假的显例。,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三是因政治相争而产生的伪书。政治斗争中,为制造舆论

6、而不惜造伪以陷害对手。如原题唐牛僧孺撰周秦纪行,即为牛李党争中,李德裕门人韦瓘假托牛僧孺之名而陷害对方的。,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四是因学术相争而产生的伪书。古代学术亦多有门户之争,同时而才名相当的学者往往互相轻视,彼此攻讦,为抬高自己、取胜对方,伪造古书亦成为重要之手段。曹魏时王肃为贬低郑玄而伪造孔子家语最具代表性。,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五是因好事或妄为而产生的伪书。好事之徒时代有之,或出于一时之兴,或为邀誉当世,往往不惜作伪。如今本列子或为张湛所造,或为他人所造,总之绝非列子本人或先秦著作。后世一般文人有自耻其名者,其著作往往假借名人以行世。,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1、辨伪的含

7、义(广义辨伪与狭义辨伪) 广义辨伪指对一切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伪。凡有真伪问题者如古史、古书、古器物、碑刻、字画等等,均在其辨识范围之内。 文献学所论为狭义之辨伪,主要指辨别古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确定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从这一意义上说,文献辨伪学也可称为文献年代学。,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文献辨伪通常会有五种结果: 一是被认为是“真”的古籍考证后可能被定为“伪”书; 二是被认为是“伪”的古籍,考证后可能被恢复为“真”(如孙子兵法); 三是被认为是“伪”的古籍,考证后实际可能有伪句伪段; 四是被认为是

8、“伪”的古籍考证结果可能真伪参半(如古文尚书); 五是被认为全伪之书,考证结果可能有部分“真”的文段。,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2、辨伪的重要意义 辨伪意义重大,为一切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研究古代历史文化,首先是时间概念的限定,其次是空间概念的限定,再次是个体概念的限定。时间阶段、空间方位、个体体现三者间的不断变化构成了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链条,三者的规定性构成了历史文化研究的三要素。,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而伪书所模糊混淆的正是其真实的时间与个体。古人称:“伪书滋多于世,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姚际恒古今伪书考) 郭沫若十批判书则称:“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

9、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前人对古书辨伪的学术意义的论述,归纳大致有四点: 一是不辨真伪则无法确定文献价值; 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整理; 三是不辨真伪无法编纂史书; 四是不辨真伪无法理清学术源流。,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3、辨伪的基本方法(前人方法与今人方法) 先秦以来学者时有关于辨伪的见解,朱熹、胡应麟等均有辨伪方法之论述。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对辨伪方法更有详细概括:,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甲、从传授统绪

10、上辨别,有8种方法: 一、从旧志不著录,而定其伪或可疑; 二、从前志著录,后志已佚,而定其伪或可疑; 三、从今本和旧志说的卷数篇数不同,而定其伪或可疑; 四、从旧志无著者姓名,而定后人随便附上去的姓名是伪; 五、从旧志或注家已明言是伪书而信其说; 六、后人说某书出现于某时,而那时人并未看见那书,从这上可断定那书是伪; 七、书初出现,已发生许多问题,或有人证明是伪造,我们当然不能相信; 八、从书的来历暧昧不明而定其伪。,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乙、从文义内容上辨别,有5个方面: 一、从字句缺漏处辨别(如从人的称谓上辨别、从用后代的人名地名朝代名来辨别、从后代的事实或法制来辨别等等); 二、从抄袭

11、旧文处辨别; 三、从佚文上辨别; 四、从文章上辨别(如从名词、文体、文法、音韵等等); 五、从思想上辨别(如从思想系统和传授家法辨别、从思想和时代的关系辨别、从专门术语和思想的关系辨别、从袭用后代学说辨别)。,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梁启超的辨伪方法相对繁碎,不便初学者把握。今人在梁氏基础上提炼为6种途径: 1)从目录文献入手,考察古籍文献的流传以辨真伪。 2)从历史事件等入手,考察其发生的时间与作者在世的时间以辨其真伪。 3)从作者生平入手,考察作者生平事迹和著述等以辨其真伪。 4)从文风语体入手,考察其出现的特定文风、语词、文体等以辨其真伪。 5)从征引文献入手,考察其与传本的异同、时代的

12、前后等以辨其真伪。 6)从思想内容入手,考察其体现的学术观点、语词文风等以辨其真伪。,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4、辨伪的原则要点 为使辨伪工作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辨伪而不轻率疑古,将原本可信的文献定为伪书,在科学运用辨伪方法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一是尊重而不迷信前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存门户之见,不简单从固有观念出发,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前贤往往以“道统”作为定真伪的标准,凡是不符道统思想者即加以贬斥,所谓求善而不求真,结论往往难以正确。南宋高似孙、明代宋濂等即是如此。崔述考信录虽为辨伪名著,也同样迷信儒家经典,无法真正实事求是,以至有自相矛

13、盾之处。 现代“古史辨派”则又完全不信儒家经典,走上另一极端,致使几乎无书不伪,无事不伪。因此,一切以尊重事实为上,不迷信,无偏见,方能使当代辨伪工作超越前贤。,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二是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文献流传愈久,与原貌差距愈大,甚至真伪混杂,乃必然之规律。 古代文献搀入部分伪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如苏轼文集中飓风赋、思子台赋确属伪篇,但如因此而怀疑文集真伪,显然武断以至荒唐。 书目文献为考察真伪的一般方法之一,但书目文献未载之书也不能一概断为伪作,当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全面鉴别,方能更加接近真理。,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要之,辨伪必须对文献作历史的、综合的、全面的考察,分

14、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不因局部有伪而否定主体,不以一般原则代替特殊情况。,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辨伪,三是关注考古新发现,吸取最新研究成果。考古出土各种文献、文物无疑是证明古籍真伪及其年代的最可靠资料,考古新发现不断改变人们对历史文献以至历史的认识。如曾被定为伪书的尉缭子、曾受到怀疑的孙子兵法都随着1970s山东银雀山出土文献的发现而被确定为真实。某种意义上说,出土文献是辨伪工作的试金石。,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韩非对儒、墨二家后学立论的真实性直接提出质疑:“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孔子

15、、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馀岁,虞、夏二千馀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韩非子显学),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汉代学者司马迁、刘向父子、王充、马融等均有各种文献辨伪工作。 司马迁著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多次表达了对文献的信疑取舍态度。刘向父子遍校群书,去伪存真。 王充为论衡为“疾虚妄”而作。马融以先秦文献所引泰誓文字不见于汉代流行之尚书泰誓篇,证明流行之

16、尚书泰誓为伪。 汉代学者将辨伪与整理文献相结合,刘向父子成就最著。汉代学者的文献辨伪为后世辨伪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辨伪工作成就突出者无多。唯佛教盛行带动佛教文献辨伪有较大发展。,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2、唐宋辨伪的主要成果 唐宋社会总体稳定、发展,辨伪亦得到较大发展。 隋书经籍志专列部分文献伪书,考辨也较为确凿。 刘知几史通特设疑古、惑经,审论史籍真伪。 柳宗元以其疑古证实精神较大地推动了辨伪的发展,他对列子、文子、鬼谷子、晏子春秋、亢仓子、鹖冠子等均作研究,堪称将古籍辨伪作为专门之学的第一人。,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宋代疑古风气盛行。辨伪学者

17、比肩而出,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郑樵、洪迈、朱熹、叶适、晁公武、高似孙、陈振孙、李心传等均有成绩。其中欧阳修、郑樵、朱熹尤为突出。,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欧阳修诗本义辨正毛传、郑笺疑误百余处,又有辨史记等文献谬误之作。郑樵诗辨妄专斥毛序之失。 朱熹受欧阳修、郑樵等影响,作诗序辨说,以诗序为东汉卫宏所作;又作孝经刊误指出“孝经疑非圣人(孔子)之言”;又认为古文尚书及孔传、书序皆伪。朱熹将易经与易传、书经与书序、诗经与诗序、春秋与左传等经、传分开刊行,意在将两周、战国、秦汉间的文献区分开来,对后代学者认识、评价、使用不同时代史料具有极大启示。,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宋代辨伪成就最引人

18、注目的还是辨伪原则和论证手段。宋人辨伪具有一定的条理化、系统化,为辨伪史之重要阶段,是明清辨伪的前奏。然宋人有时勇于疑古、其“荒经蔑古”之风也造成明显偏颇。,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3、明清辨伪工作成熟的标志 金元辨伪成就较弱,学者主要有王若虚、马端临等人。 明初宋濂诸子辨一书多取材文献通考经籍考,成为辨伪学史上第一部专书。明代将辨伪推向成熟的为梅鷟、胡应麟。 梅鷟为大力考证一部文献的第一人,其尚书考异、尚书谱搜集丰富材料,多方论证古文尚书之伪,认为其为西晋皇甫谧伪造。其尚书辨伪工作为清代学者打下坚实基础。,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胡应麟四部正讹堪称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四部正讹也多取材于文献

19、通考,但与宋濂诸子辨相比,考证扩大至四部,辨别伪书达104种,且对伪书现象、类型加以概括、归纳,书后又专门探讨伪书特征等问题,总结辨伪方法8条,第一次对辨伪作了方法论的阐述。四部正讹集前人辨伪思想、方法之大成,是辨伪学史之里程碑式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清代是辨伪理性化、规模化的发展时期。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万斯同群书疑辨、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为四部正讹之后的辨伪专著。 崔述则是清代乾嘉后期一位疑古大家,专以疑古、辨伪、考信为业,其考信录考订古书所记上古三代及论语所记孔子事实,将文献辨伪与史实考证相结合,影响极大。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总结两汉今古文公案,对刘歆所倡周官、左传、毛

20、诗、逸礼、古文尚书、尔雅等,一一指为伪赝。,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专考一书而著称者,以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近代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等为首。 清儒辨伪工作不仅在其成果,而且在其精神和方法。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称:“清儒辨伪工作之可贵,不在其所辨出之成绩,而在其能发明辨伪方法而善于运用。对于古书发生问题,清儒不如宋儒之多而勇,然而解决问题,宋儒不及清儒之慎而密。宋儒多轻蔑古书,其辨伪动机往往由主观的一时冲动。清儒多尊重古书,其辨伪程序,常用客观的细密检查。”,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4、现代辨伪的主要特征 现代以来,东西学术相互碰撞、融合,一批学贯中西的实证主义历史家应运而生,既有深厚的国

21、学基础,又有丰富的理论素养。梁启超、胡适等均具有一定的疑古辨伪倾向。实证主义史学思潮一度成为主流,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趁势而起,气势勇猛,影响极大。现代文献辨伪中,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风行崛起,以张心瀓为代表的目录学派用工勤勉。,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均对辨伪有理论阐述。其辨伪方法学术界虽不无异议,但对现代辨伪学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意义巨大。,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顾颉刚受胡适、钱玄同等疑古思想影响,以“疑古”、“求真”为口号,系统清理历史文献和古史体系。其所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一说,即越往后人们附会出的历史就越古远,而居于历史传说

22、中心的人物之材料就越丰富,形象就越大,而其中包含的虚伪就越多,因此必须审慎考察,剔出虚假,别求旁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顾颉刚将其学派论争文章汇编为古史辨(共7册),有将前人辨伪著作如诸子辨、四部正讹等汇为古籍考辨丛刊,对辨伪学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极大。,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现代还产生了继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之后的一些辨伪目录著作,如顾实重考古今伪书、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张心瀓伪书通考等。以伪书通考为集大成。,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5、当代辨伪工作的新进展 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1980s以来,辨伪学有了长足发展,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古文献辨伪更加客观严谨, 二是辨伪学科建设日渐完善, 三是辨

23、伪学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文献辨伪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长足发展。如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发现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证明疑古学者怀疑孙子兵法等为无稽。出土文献的发现,影响了一批当代学者,李学勤提出“走出疑古”,对前代辨伪进行拨乱反正,意义重大。邓瑞全、王冠英主编中国伪书综考,收录古近代伪书或有作为嫌疑书籍1200种,为目前收录伪书最多的辨伪目录学著作,分经、史、子、集、道、佛六部分。,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辨伪学科在当代也不断发展,自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以来,一批文献学专著相继问世,其中包括大量辨伪学内容。

24、在此背景下,孙钦善古代辨伪学概述(1983)、郑良树古籍辨伪学、杨昶辨伪学讲义(1993)等辨伪专著前后刊行,使辨伪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杨绪敏中国辨伪学史(1999)的问世,又真正结束了辨伪学只注重文献考辨而忽略辨伪活动史的研究的局面。,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目前,辨伪学仍会大有作为,在新的学科知识考古学、年代学、文字学、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辨伪工作必将出现新的突破。,第四节 伪书存在的价值,1、保存古代佚书的价值 伪书虽伪,但并非向壁虚构,多借助当时流行文献。当时文献亡佚之后,则伪书可保存其一二。列子虽为伪书,但书中存留较多古代文献资料,如杨朱学说等。古文尚书之伪篇也同样具有此等

25、价值。,第四节 伪书存在的价值,2、保存古代神话资料 山海经虽非大禹或伯益所作,但其记述古代地理和神话,价值重大,以至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薮。 3、保存古代文化制度 周礼本名周官,托古者以其为周公所作,专记周代官制。周礼实非周公所作,且成书年代至今仍无定论,当非周代之书,但其反映周代后期之秦汉政治当为无疑,其价值自不可抹杀。,第四节 伪书存在的价值,4、保存古代学术思想 很多伪书虽伪,但仍然反映特点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如列子即为反映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文献价值不可否认。 5、保存古代自然科学 本草(托名神农)、内经(托名黄帝)、周髀算经(托名周公)等作者显然伪托,但其本身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医学著述和数学著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第四节 伪书存在的价值,6、保存古代语言资料 古文尚书、周礼等语言风格、用词习惯均很大程度保存上古面貌,对研究上古语言文字意义不可低估。,思考题,1、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如何灵活运用基本的辨伪方法? 3、为什么要保存古代伪书? 4、试举明清至当代一部重要辨伪著作说明其辨伪成果。,参考文献,1、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中华书局1958年版 2、梁启超著: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55年版 3、邓瑞全、王冠英著:中国伪书通考,黄山书社1998年版 4、杨绪敏著: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