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气压带和风带考点解读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解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运动的原因。3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成因。知识清单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2三圈环流的成因:_、_、_。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_和_,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_和_。3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有移动现象,规律是与_一致,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冬季_。4由于_,以亚欧大陆为例,1 月份_被大陆上的_高压_切断,保留在海洋上(_) 。7 月份_被大陆上的_低压_切断,保留在海洋上(_) 。南半球由于_占绝对优势,地表性质均一,气压带_分布明显。5季风成因:(1)东亚季风:_;(
2、2)南亚季风:_、_。参考答案1高低纬间冷热不均2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地转偏向力 地表均匀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全球性 全球性 水热 赤道 副极地 极地3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北移 南移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压带 冷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热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海洋 带状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要点精析要点一:大气环流与三圈环流1根据气流运动判断气压高低空气下沉时,单位面积空气柱内的空气增加,气压升高;空气上升时,部分空气从上空外流,单位面积空气柱内的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总是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因此,风的来向为高气压区,风的去向为低气压区。2三圈环流图 以北半球为例概念: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特性:_、有规律性、长时期平均状态意义;调整全球_分布,影响天气和气候大气环流低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 _低气压带(热力环流) 信 风中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 _低气压带(动力环流) 西 风高纬环流:_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热力环流) 东 风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低纬环流赤道附近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成因) ,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北流动同时右偏,在北纬 30附近上空,风向偏转成西
4、风(图中箭头 1) ,不能继续北进。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地堆积,由于重力作用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成因)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图中箭头 2,因常年存在,很守“信用”而得名)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 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图中箭头 3) ,称为盛行西风。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热力成因) 。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图中箭头
5、 5) ,称为极地东风(因来自极地而得名)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 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 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成因) 。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图中箭头 4 和 6) ,形成中纬与高纬环流。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所以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注意:三圈环流的纵剖面示意图【典型例题】下图是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气压带的名称:A 为_,B 为_。(2)图中风带的风向:为_,为_。(3)下列关于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温暖湿润的风 B为寒冷干燥的风C受气压带
6、 A 控制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D气压带 B 是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解析:三圈环流中位于两个环流之间的高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 B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已知 3 条件“南半球”可知,副热带高气压带以北的环流为低纬环流,A 为赤道低气压带,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带以南的环流为中纬环流,为盛行西风。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2)东南风,西北风 (3)C要点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比较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气流性质极地高气压带(2 个) 南北纬 90附近 热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冷干副极地低气压带(2 个) 南北纬 60附近 动力原因 冷低压
7、 上升 温湿副热带高气压带(2 个) 南北纬 3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赤道低气压带(1 个) 0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风力风带 分布 北半球 南半球气流性质(影响气候)极地东风带(2 个)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中纬西风带(2 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低纬信风带(2 个)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2巧绘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绘制步骤:绘制口诀:“高压低压相间插,一撇一捺向低压。 ”说明:以上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均是建立在当太阳直射赤道(二分日)时的情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
8、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在南北移动。【典型例题】2010 年 3 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由“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可知火山喷发地的大致纬度位置及其与欧洲的相对位置。由“2010年 3 月以来”可知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位置。(2)准确把握不同季节北极圈附近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3 月以后,副极地低气压带由北极圈附近向北移动。西风带也随之
9、北移。北极圈附近的冰岛火山喷发主要受其影响,导致火山灰向东部飘移,影响欧洲。答案:B要点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4 以赤道为对称轴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实际上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移动,由此引起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典型例题】例题 1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长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 b C c Dd解析:根据题意知,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长时,应为北半球夏至日,气压带、风带北移。答案:A例题 2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该图表
10、示北半球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2)一般地说 A 地比 B 地降水量_,原因是_。(3)C 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 _。为什么 C 气流与 D 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C 与 D 之间形成的气压带是_,该气压带是_原因形成的。解析:由图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移向南半球,北半球应是冬季。A 地是盛行西风带,风从低纬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B 地是东北信风带,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温度不断升高,难以成云致雨。C 是来自 30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暖轻气流,所以遇到来自极地的冷重气流 D 时向上爬升。C 与 D 之间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属动力原因形成的。答案: 5 (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
11、南移(2)丰富 A 处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气温渐低,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发生;而 B 处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难以形成降水(3)副热带高气压带 C 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地区冷而重的 D 气流后向上爬升 副极地低气压带 动力要点四: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分布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图夏季 冬季气温 气压 气温 气压 原因陆地 高 低 低 高海洋 低 高 高 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注意:由于南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小,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所以气压带相对于北半球而言,几乎
12、未被切断。【典型例题】 读“北半球 1 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6 (1)写出图中 A、B 气压中心的名称:A_,B_。(2)A 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是 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3)受 A 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 C 点盛行_风,D 点盛行_风,我国的气候是以_为主要特征。解析:题目图示主要信息:1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A 为亚欧大陆,B 为太平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图中等压线分布状况正确判断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上的气压分布差异。第(1)题,1 月份亚欧大陆上由于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形成高压区,为亚洲高压;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为低压即为阿留申低压。第(2)题,1
13、 月份,为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迅速降温,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成为寒冷中心,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强冷高压,将该纬度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第(3)题,图中 C 点位于东亚,此时为高气压区,形成西北风;D 为南亚,此时受东北季风控制为东北风。我国在寒冷的冬季风影响下气候以寒冷干燥为主。答案:(1)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2)冬季大陆气温低 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 东北 寒冷干燥要点五:季风环流 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气压
14、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之一。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副热带、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赤道附近、印度洋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性质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温暖、干燥 炎热、湿润强弱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注意:南亚夏季风的具体成因: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澳大利亚北部:1 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
15、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 ,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 ,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 (热带草原气候)季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相比,我国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南被称为“回归线上的绿洲” 。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丰沛的降水,正常年份,雨热同期,特别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注意:季风不仅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改变,其势力强弱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所以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会 7 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典型例题】有关季风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B我国各地夏季都吹东南风C形成季风的唯一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16、华东地区夏季位于亚洲低压东部,盛行偏北风解析:考查季风环流。我国夏季既有吹东南风的地区,也有吹西南风为主的地区;形成季风的原因主要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华东地区夏季盛行偏南风。答案:A思维拓展当北半球某地,在某季节内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图中状态时,正是( )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B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C阿留申低压强盛的季节D冰岛低压强盛的季节解析:此题为热力环流基本规律与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等知识的综合。由热力环流的规律可知,在水平方向上,等压面的分布表现为高压上凸,低压下凹。由图可知,此时近地面海洋为高压,陆地为低压,即为夏季的等压面分布图。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
17、移,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副热带高压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答案:B【课外拓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的关系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气流下沉,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西太平洋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我国降水带
18、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 58 个纬度。每年 24 月,副高脊线稳定在 18N20N 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 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 20N,稳定在 20N25N,降水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梅雨可以出现在 57 月的各个时段。出现在 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 67 月的梅雨称为正常梅雨。一般在 6 月中旬前后入梅,7 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 20 天。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
19、低涡。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到 7 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从 7 月底到 8 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 30N,雨带也北移至华 8 北、东北地带。9 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向南移。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实际上,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天气。例如,1956 年西太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多。1954 年副高比较久地稳定在 20N25N ,长江流域梅雨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结果造成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大水。1958 年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