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单元小儿造血系统疾病一、造血特点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一)胚胎期造血 造血首先在卵黄囊出现,然后在肝,最后在骨髓。因而形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中胚叶造血期在胚胎第 3 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在胚胎第 6 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肝造血期 在胚胎 2 个月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胎儿期 6 个月后,肝造血逐渐减退。骨髓造血期 6 个月之后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出生 25 周后骨髓成为惟一的造血场所。 记忆窍门:2-6、2-6、6-2(二)生后造血1骨髓造血(考试重点)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 ,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儿童期时脂肪组织(
2、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到了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甚小,如果造血需要增加,就出现髓外造血。【助理 2005-2-080】15 学龄期儿童造血的红骨髓位于(2005)A 胸骨B 尺骨C 肱骨D 胫骨E 股骨 答案:A题干解析:从 57 岁至 18 岁左右红骨髓仅存在于脊椎、胸骨、肋骨、颅骨、锁骨、肩胛骨、骨盆骨及长骨近端。2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各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
3、肝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末梢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矫正后正常骨髓造血可恢复。二、血象特点小儿各年龄的血象不同,有其特点。小儿血象普遍高于成人,如红细胞、血红素、白细胞和血容量,但血小板却是和成人差不多的。 (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 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数(5070)X 1012L,血红蛋白量 l50220gL,未成熟儿可稍低,生理性溶血。至生后 23 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 3010 12L,血红蛋白量降至ll0g/L 左右,出
4、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经过,3 个月以后,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执业 2000-4-57】7.婴儿生理性贫血的时间是出生后 23 个月题干解析: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减低。至生后 23 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 3010 12L,血红蛋白量降至 ll0g/L 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经过,3 个月以后,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二)白细胞数与分类1白细胞总数初生时较高,为(1520)10 9L,然后逐渐下降,l 周时平均
5、为12109L。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 10109L 左右,8 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助理 2006-2-070】27小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接近成人水平的年龄是 8 岁(2006)【助理 2005-2-071】14 婴儿期白细胞总数维持在 10109 L(2005)2白细胞分类 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两次交叉: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 065,淋巴细胞约占 030。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下降,生后 46 天时两者比例约相等;以后淋巴细胞约占 060,中性粒细胞约占 035,至 46 岁时两者又相等;7 岁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初生儿末梢血液中也可出现少量幼稚中性粒
6、细胞,但数天内消失。【助理 1999】16 小儿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相等的时间分别是 46 天和46 岁(1999)(三)血小板数 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约为(150250)10 9L。(四)血红蛋白的种类 (五)血容量 小儿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 l0,平均300ml。儿童约占体重的 8l0。成人血容量占体重的 68。第二节 小儿贫血概述一、贫血定义和分度在贫血的概述这一节中,血红蛋白的低限及贫血的四度分级连续多年考到,而且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考题,因此大家应引起充分注意。(一)贫血的定义 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
7、料,Hb 值的低限 6 个月6 岁为 ll0gL,614 岁为 l20gL,低于此值称为贫血。我国小儿血液学会议暂定:新生儿 Hb627umolL(350ugdl)及 TS94fl,MCH32pg。红细胞数的减少比血红蛋白量的减少更为明显。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胞体直径和厚度较正常为大和中央淡染区不明显的大红细胞多见;嗜多色性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易见;可见到巨幼变的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减少,中性粒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常减低。中性粒细胞变大并有分叶过多现象(VitB12 和叶酸都是细胞核的原料,因此,它影响的是全部细胞的核,而 IDA 对白细胞及血小板无影响),可见到 5以上的中性粒细胞
8、有 5 个以上的核分叶。这种分叶过多现象可出现在骨髓尚未出现巨幼红细胞之前,因此有早期诊断的意义。此外,还可见到巨大晚幼、巨大带状核中性粒细胞。【执业 1999-4-128】41 岁小儿,血常规检查结果如下:Hb 80 gL,MCV 98 fl,MCH 33 pg,MCHC 32。最适宜的治疗是A 输血 B 脾切除 C 口服铁剂 D 口服维生素 C E 肌注维生素 B12 答案:E解析:血常规检查 MCV、MCH、MCHC 正常,提示为大细胞性贫血,应给予维生素 B12和(或)叶酸治疗。2.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细胞系统增生为主,粒:红比值常倒置,各期幼红细胞均出现巨幼变,表现为胞体变
9、大、核染色质粗松,副染色质明显,显示细胞核的发育落后予胞浆(老浆幼核)。可见到大的并有胞浆空泡形成的中性粒细胞,巨核细胞的核有过度分叶现象。(重点:骨髓象示:巨幼变的有核红细胞)3维生素 B12缺乏的血清学检查 血清维生素 Bl2:正常值为 200800ngL,如lOOngL 则提示缺乏维生素 B12:;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明显增高;尿甲基丙二酸的排泄量增多是维生素 B12缺乏的一个可靠而敏感的指标;血清胆红素水平可有中等度的增高。【执业 2002-4-105】131 岁男婴,因面色苍黄、毛发稀枯 3 个月,血常规示 Hb 89L,中性粒细胞变大并有分叶过多,骨髓象示:巨幼变的有核红细
10、胞。为了明确诊断,首先应选择的检查是(2002)A 血清维生素 B6 测定B 血清维生素 B12 测定C 血清乙酸测定D 血清铁蛋白测定E 血清铁测定答案:B(2002)解析:骨髓检查对本病有诊断价值,粒、红系统均出现巨幼变为其特征,中性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核有过度分叶现象。血清维生素 B12和叶酸测定有助确诊。4.叶酸缺乏的血清学检查血清叶酸正常值为 56ugL,3ugL 提示叶酸缺乏;血清维生素 B12和血清铁水平正常或升高;血清 LDH 水平明显增高。【执业 2000-4-59】9.男孩,1 岁半。平日偏食,常有腹泻、咳嗽,已会独立行走,玩耍正常。近 2 个月来面色苍黄,逗之不笑,时有头部
11、、肢体颤抖,不能独站。外周血象:血红蛋白 100 gL,红细胞 2.51012L,白细胞数 4109 L,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本例可诊断为A 营养不良伴低钙血症B 慢性腹泻伴低钙血症C 缺铁性贫血伴低钙血症D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E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答案:D解析:发育退步、全身颤抖、腹泻是巨幼贫的较典型临床表现;红细胞降低较血红蛋白明显,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是其血象特点。三、预防和治疗(一)预防主要是改善哺乳母亲的营养,婴儿及时添加辅食,年长儿要注意食物均衡,去除影响维生素 B12和叶酸吸收的因素。(二)治疗由于维生素 B12和叶酸缺乏的病因不同,故治疗原则也各异,现分述如下:1缺乏维生素 B1
12、2所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的治疗(1)注意营养与护理,防治感染。(2)肌注维生素 B12(IDA 为口服铁剂)量为每次 lOOug,每周 23 次,连用数周,直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象恢复正常为止。对于维生素 B12吸收缺陷所致的患者,应给予长期肌注维生素 B12的治疗,每月 lmg;当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时,应按每日 lmg 剂量连续肌注至少两周。单纯缺乏维生素 B12时,不宜加用叶酸治疗,以免加剧精神神经症状。用维生素 B12治疗 24 天后一般精神症状好转,网织红细胞增加,67 天时达高峰,约于 2 周时降至正常。骨髓内巨幼红细胞于治疗后 672 小时即可转为正常幼红细胞故骨髓检查必须在治疗
13、前进行才有助于诊断。精神神经症状大多恢复较慢,少数病人需经数月后才完全恢复。(3)对症治疗肌肉震颤可用镇静剂治疗;重度贫血者可予输血。2缺乏叶酸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1)去除病因,改善营养。(2)叶酸治疗,口服剂量为每次 5mg,每日 3 次,连服数周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为止。维生素 C 能促进叶酸利用,同时口服可提高疗效。服叶酸后l2 天,食欲好转,24 天网织红细胞增加。47 天达高峰。以后血红蛋白、白细胞或血小板亦随之增加,26 周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恢复正常。骨髓中巨幼红细胞大多于2448 小时内转变为正常幼红细胞,但巨大中性晚幼粒细胞则可继续存在数天。
14、因使用抗叶酸制剂而致病者,可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对先天性叶酸吸收障碍者,口服叶酸的剂量需达每日 l550mg 方能维持正常造血需要。(1416 题共用题干)(2002)男,11 个月。母乳喂养,近 3 个月来面色渐苍黄,间断腹泻,原可站立,现坐不稳,手足常颤抖。体检面色苍黄,略浮肿,表情呆滞,血红蛋白 80 gL,红细胞2.01012 L,白细胞 60109 L。【执业 2002】14 该患儿可能的诊断是A 大脑发育不全B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C 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D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E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答案:E(2002)解析:可参考第 9 题。故选 E。解析:从题中的
15、表现可判断出症状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表现为毛发稀疏发黄,严重病例可有皮肤出血点或瘀斑。血象可见轻度或中度贫血者占大多数。患儿面色苍黄、疲乏无力。常伴有肝、脾大。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可见到巨幼变的有核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减少,中性粒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常减低,中性粒细胞变大并有分叶过多现象,可见到 5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有 5 个以上的核分叶。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细胞系统增生为主,粒:红比值常倒置,各期幼红细胞增为出现巨幼变。血清维生素 B12 如小于 100 则提示缺乏维生素B12 。血清叶酸小于 3 提示叶酸缺乏。【执业 2002】15 确诊需作的检查是A 脑 CTB 脑电图检查C 血清铁检查D 血清维生素 B12、叶酸测定E 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测定答案:D(2002)解析 :可参考第 13 题。故选 D。【执业 2002】16 该患儿最恰当的治疗是A 静脉补钙B 维生素口服C 肌注维生素 B12 D 肌注维生素 D3E 静滴维生素 B6答案:C(2002)解析: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维生素 B12或(和)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 B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故选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