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简评东都事略.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380752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评东都事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简评东都事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简评东都事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简评东都事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简评东都事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宁夏大学硕士生作业考查卷面纸20092010 学年度第二学期姓 名 张建强 学 号 12009130329 院 ( 所 、 部 ) 西 夏 学 研 究 院 年 级 2009 专 业 中 国 古 代 史 研 究 方 向 西 夏 学 课 程 中 国 古 代 史 籍 导 读 考 查 方 式 课 程 论 文 主考教师评语 成绩主考教师签名:20 年 月 日简评东都事略摘要 : 宋代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繁盛时期,崇尚当代史的编修则是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征。两宋,主要是南宋涌现了众多的当代史家,撰写出大量的当代史著,为后世研究宋代历史留下宝贵财富。而南宋史家王称所著东都事略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也是第一部系统

2、总结北宋一代历史的著作。关键词 : 王称、东都事略、史料价值一、 东都事略撰人与成书时间东都事略署名王称 1撰。王称,字季平,南宋眉州眉山(四川今县)人。其具体生卒时间虽不详,但从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续资治通鉴长编条记载推测,出生上限当在北宋末年,大致生活在高、孝、光、宁四朝,与朱熹几乎处于同一时代。王称父王赏,字望之,宋徽宗崇宁二年进士。宋室南渡后,历官户部侍郎、进礼部侍郎兼侍读、实录院修撰、权直学士院。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十二月,因“逆秦桧意”,被加上“所与私昵及往来之人,皆不由正” 2的罪名,遭到贬逐,出知和州官,绍兴十九年病故。王赏颇有文才,蜀人物志言其“为文师苏轼,有玉台集 ”

3、传世。伯父王当,字子思,东都事略 、 宋史皆有传,谓其 “博览古今”,著有春秋列国名臣传五十卷,经旨二卷、史论十二卷、 兵书十二篇等。这种深厚的家学渊源,对王称刻意史学,撰写传世佳作实有不小影响。关王称的履历生平,因留下的材料不多,今天已无法窥知全貌,清人陆心源搜集了东鳞西爪的记载,综合起来,为王称勉强立了略传“王称字季平,四川眉州人,累官承议郎,知龙州。称刻意史学,断自太祖,至于钦宗,上下九朝,为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其非国史所载得之旁收者,居十之一,皆信而有微,可以依据。洪迈修四朝国史,奏进其书。加直秘阁。庆元中,终吏部郎。 ”3这个传,虽嫌过于简略,但已是尽最大努力综合了史籍对王称的零星记

4、载而作成。此外,南宋文范作者考上王称条,可对陆传稍加补充“王称字季平,眉州人,父赏,为实录修撰,假承其学,辑成东都事略 ”。细案以上两传,多据洪迈进书表而言。可见清人对王称的了解,不过如此而已。后人根据除直秘阁谢表中有“臣狠名牛马之下走,敢谓箕裘之故家” 4,洪迈札子有“称承其父绪余,刻意史学”,除直秘阁告词有“弓冶之子,犹思继承其业,唯乃父习知今事,长于叙述,而能克绍先志” 5等语,比东都事略一书之作,如史记之于司马氏父子,汉书之于班氏父子,是赏、称父子之业。这种看法,当然不无道理。但据前人考证,王赏在南渡之后,绍兴十二年曾兼实录院检讨、实录院修撰。绍兴十九年,又充秘阁修撰。是年卒。 宋史艺

5、文志只著录王赏玉台集四十卷,不见其更有别著。他在史学方面也可能留下一些实录性质的材料,似没有着手撰述史著,这也是因为,首先,王赏若留下东都事略部分撰稿,即使是洪迈在进书表上忽略未说,王称于谢表中则决无掩盖的道理。而谢表只是提到其父“曾舆编摩,肆掌书命。 ”其次,论者主要依据之一是赏“长于叙事”,而称只是“论次旧文” 。6说王赏“长于叙事”,不足以说明他早就在撰述东都事略,而说王称“论次旧文”则是错误的,此句语出授王称直秘阁之告词,但据光绪九年准南书局翻刻五松阁本之东都事略所载告词,“文”作“闻” 。清人钱绮、缪荃孙校五松阁本,均未于此“闻”字提出异议。故“文”字讹,当为“论次旧闻” 。又按王赏

6、卒于绍兴十九年(1149),王称进书在淳熙十三年(1186),中间相距达 37 年之久,如果王赏在世时已有稿本,又何必等待如此漫长岁月方才上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说到,南宋前期修四朝国史,自绍兴二十八年置修国史院起,到淳熙十三年修成全书,历时 30 年。本纪与志两个部分,先后进呈于孝宗乾道二年(1166),和淳熙七年。列传部分则迟迟未成。直到十三年春,洪迈得旨限一年内修成,才于当年十一月仓促奏进。列传所以如此后出,当与资料缺乏有关。正因为东都事略适于此时撰毕投进,才对四朝国史列传的成书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如洪迈所谓“臣之成书,实于二者有赖”也。这是东都事略基本上属于王称所撰之又一明证。由此

7、可知,王赏并没有“旧文”留给王称,东都事略是王称搜集、整理、编撰旧闻佚事而成。二、体例内容与特点东都事略共一百三十卷,包括本纪十二、世家五、外传一零五、附录八,间作赞论以发扬之。世家所载俱为皇后、皇子事,附录所载为辽、金、西夏、吐蕃、交趾诸国。全书起太祖朝,迄钦宗朝,是一部记载北宋九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因北宋都城开封,又称东京或东都,故以东都事略命名。首先,它是一部纪传体著作,具有本纪、世家、列传、附录,但缺表、志。在纪传史书中,“表”的绝大部分犹如帝王之家谱,无足轻重,“志”却是十分重要的。 东都事略全书尤其是本纪录载了大量诏令,仅太祖纪就达二十七道之多,且大多是照录原文,只偶尔删削繁词。如

8、前所言,以长编之详,今本五百二十卷可考者,后人就以东都事略所载诏令,补其缺略达三十四道之多,这很能说明事略重载诏令的特点。而这些诏令的内容,事关朝廷大政,典章制度,在一般纪传史书中,多系“志”的内容。因此,可以说东都事略作为一部纪传体史著, 载入大量诏令,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志”之缺,这是本书体例上的特殊之处。所以明人王维俭评价事略说 “本纪载诏制之词,尤为有识。 ”钱谦益亦谓事略一书,“本纪最佳。 ”7其次,仿效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载文集目录及陈寿等进表的体例,如卷一六朱动传附蜀僧祖秀华阳宫记,全文长达 1650 字,历叙“华阳宫”的侈靡兴废,以彰“华阳成,狄难兴”,徽宗君臣享乐腐华致祸

9、之罪。 四库提要谓“虽非史法,亦足资考证。”8它如耿傅传附尹侏作阂忠 、 辩诬,赵尚宽传附王安石新田诗 、苏轼新渠诗,李格非传附所作洛阳名园记等,皆类此例。第三,更“儒林传”为“儒学传” ,恰当地反映了宋学勃兴的状况。北宋是理学兴起的时期,王称在二程传中说“中庸之书孔子之心学也,自孟轲死,不得传焉。宋兴,洪儒间出,以经术名世者盖多矣,至二程氏乃始推原正心诚意之旨,以续千古之绝学。 ”可见他对程学是推尊的。南宋之世,继朱熹作伊雄渊源录之后,著名编年史家李心传又撰道命录,以为“道学之废兴,乃天下安危、国家隆替之所关系”,乃“参取百四十年之间道学废兴之故,萃为一书。 ”9说明理学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已为

10、史家所重视。王称推尊二程氏,更前史之“儒林传”为“儒学传”,称以“专诵习以友教士大夫者”入之 10,而列周、张、二程诸子,实有显扬其学之意。朱彝尊说“儒林者至司马氏、班氏以来,史家循而不改,逮宋王称撰东都事略更名儒学,而以周、张、二程子入之,元修宋史始以儒林、道学析而为两,言经术者人之儒林,言性理者别之为道学。” 11则把王称的变革视为元修宋史特立道学传之先河。第四,编写特点“简约” 。宋代有关北宋九朝的官修国史有三朝国史 (太祖、太宗、真宗)百五十卷、 两朝国史仁宗、英宗百二十卷、 四朝国史神宗、哲宗、徽宗、钦宗二百五十卷,总计九朝五百二十卷。相形之下,王氏事略百三十卷,文卷仅及四分之一,是

11、名符其实的“事略” 。但它略而不疏,北宋九朝史事于书中明白了然,所以四库提要称道它“叙事约而该” 。 12 东都事略 “叙事约而该”,主要体现在其书重点突出、不枝蔓,力求删削繁词,克服纪传体著作“语易重出”的弊病诸方面。南宋陈傅良说“本朝国书有日历、有宝录、有会要、有救令、有御集、又有司专行指挥典故之类,三朝以上又有宝训,而百家小说私史与大夫行状、志铭之类,不可胜记。 ”13将这众多的材料汇为巨编,需要付出艰辛努力,但要从中简约出一部百三十卷,五十余万字,而又不出现大疏漏的一代史著,则还需要有简择和驾驭文献的才能,以及综览全局、通达事理的史识。所以王安石论裴松之与陈寿之高下说“裴松之之该洽,实

12、出陈寿上,不能别成书而但注三国志,此所以原本缺引者陈寿下也。 ”14从这一点上说,王氏事略有类陈寿的三国志,都是具有简核不疏的优点的。三、史料价值洪迈以为,东都事略的史料来源,“其非国史所载而得之于旁搜者居十之一,皆信而有证,可以据依” 。 15李心传却说“其书特掇取五朝史传及四朝实录附传,而微以野史附益之,尤疏驳。 ”16洪迈肯定了本书旁搜史料的可信程度,李心传则批评其主要以国史、实录为本的缺点。两者一褒一贬,从今天的眼光看,恰恰都说明了东都事略取材方面的长处#前者是说,尽管宋代记载历史琐闻类的笔记小说很多,对于“冥搜故实,坐阅岁时”的王称来说,并不难找到,但“野史杂论,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

13、缘饰,故类多失实,虽前辈不能免,而士大夫颇信之”王称正认识到这一点,才对搜寻史料取谨慎态度,非“信而有证”者不用。因为史料采撅精当,鲜误就不易产生。后者是说,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作为北宋基本史料来源国史、实录的本来面貌,没有作较多的加工润色。众所周知,官修史书虽非全是信史,但比起一般野史杂记来,毕竟要可靠得多,故东都事略 “特掇取五朝史传及四朝实录附传 ”,在宋代实录、国史基本亡佚的情况下,正是其值得称道之处。而且东都事略中保存了不少长编 、 宋史等史籍所不载的资料,并且可以据其对长编 、 宋史中的讹误进行修正,对宋史研究有重要史料价值。四、评价 东都事略是南宋史学上唯一以纪传体撰述北宋一代

14、史事的著作。 “余观作者之意,可谓专勤矣,贯穿一百六十余年为北宋一代之史。其书简质有体要。 ”17南宋时期,史学比较发展,产生了很多以北宋历史为内容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采用纪传体的仅东都事略一书,这主要是因为,纪传体要求体大思精,它在内容编排上不仅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且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非一般史家以一人之力所容易办得到的,故南宋当代史多为编年体。当然编年体也可以写出好书来,如李煮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就被公认为名著。但也确有一些书,材料汇编的气味太浓,如三朝北盟汇编,实际就是把史料编在一起而成书,与此相比,东都事略撰述的难度无疑要大得多。所以,东都事略能采用纪传体来写,还是难能可贵的。东都

15、事略问世已经八百多年了,他在史学上的影响始终存在,而且,从宋代到元明、再到清代,人们越来越发现了这部书的可贵之处,以致流传更加广泛。就清人所见,南宋时的版本最少已有两种以上。元人修宋史以为蓝本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大量抄写是少不了的。到了明代,翻刻本、复写本出现了很多,说明东都事略的影响比元代又扩大了。是书在清代的刻本更多,“五松室影之,扫叶刻之,淮南书局刻之”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基本上还是这几种本子,清人对此书的重视和研究到了空前的程度。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部书的研究,可以说近乎空白。其实,东都事略的价值在今天也是应当给予肯定的,我们以上所讨论的几个方面,即使是对当前史学发展来说,恐怕也

16、是可以借鉴的东西。王称能够在内优外患的年代里,着眼于社会与现实,奋笔耕耘,著成当代史大作,闯出一条自己的史学之路,只此一个方面,不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认真对待和思考了吗_我们现在如果能在相当的程度上解决历史研究脱离现实的问题,那么相信,史学研究就可以发挥它更大的作用。注释:1王称, 四库全书总目作王偁,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卷五通过考证作王称,其说信而有据。2四川通志卷一五、 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二八3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十九王称条4附见于东都事略卷首5 附见于东都事略卷首6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与研究所集刊第八册、第一分册,陈述东都事略撰人王赏、称父子7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五书(东都事略)后8四库提要卷五东都事略9李心传道命录序10东都事略卷一二三儒学传序11朱彝宗曝书亭全集卷三二史馆上总裁第五书12四库提要卷五东都事略13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三经籍考14王铚默记卷中15 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16李心传建业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续资治通鉴长编条17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五书(东都事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