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379773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奴隶社会的改革专题一 梭伦改革课标: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b$ q/ Y. i, W6 N; S(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1改革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萨拉米危机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2主要措施及作用:(1)经济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稳定的公民群体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作用: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2)政治改革:首先确立财

2、产等级制度。作用: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 平民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第三、第四等级)其次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三个方面:A 改革公民大会:恢复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 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C 设立陪审法庭。(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都是梭伦创立的)作用: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3梭伦改革的评价(1)性质:奴隶主实行的民主改革(2)积极性:促进雅典经济发展。平民斗争的重大胜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3)局限性: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存。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占十分之一。实质上是奴

3、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4改革的基本特点:(1)革命性:触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2) “中庸性”:调停平民与贵族关系。(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3)法治性:废除了严刑酷法,制订新法律来解决社会矛盾。中外其他奴隶社会的改革:一克里斯提尼改革(1)内容:用 10 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 4 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设立了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方法。(2)意义: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注】与梭伦改革的共同点:

4、打击了血缘关系。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也直接打破了血缘关系。这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二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1)改革内容: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改革五百人会议附设的常务机构。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十将军委员会统率军队,参与政治;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发放“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鼓励公民参政,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2)意义:使奴隶制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三管

5、仲改革内容: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结果: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四鲁国“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赋税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梭伦改革与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都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但只是量变,没有达到质的变化,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故都没有促使社会性质的转变。封建性质的改革 专题二

6、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课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见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2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变革、大动荡时期。经济:铁器和牛耕推广提高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需要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变法的直接推动力)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3商鞅变法(1)背景:大动荡、

7、大变革的时代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秦孝公立志建立功业,广纳贤才,推行社会改革。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内容:材料经济:废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经济基础)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政治:废分封制,行县制;建户籍制度,行连坐法(什伍连坐)。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法家思想)(3)评价: 性质:较彻底的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秦国走向了封建社会,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理解政治:打击

8、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地方推行县制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秦国经济。 军事: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局限性: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理解相同:都顺应时代、民情进行变法;都重视农业,重视法制及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都不同程度有利于平民提高社会地位;都一定程度达到了目的,都是成功的。不同:背景:前者是贵族政治下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后者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主要目的:前者是解决社会危

9、机,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后者是富国强兵。主导力量:前者是工商业奴隶主、平民,后者是君主及法家代表核心内容:前者是扩大平民政治权利,后者是农战、法治具体内容:前者是重视工商业,集体立法原则,依罪量刑;后者是抑商,君本位思想,法制为统治者服务,重刑连坐性质:前者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后者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结果:前者是奠定雅典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后者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道路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改革)课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

10、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启蒙了思想,学习西学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成为时尚,“变革”也成为思想潮流。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尝试,它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 9.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点: 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点: 社会背景: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中下级武士不满现实;新兴地主和高利贷 商人不满自身处境;农民起义持续猛烈,幕府统治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领导下,武力推翻幕府,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

11、群众,依靠没 权的皇帝,改革措施无法实施。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时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 到。欧美各列强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和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瓜分世界高潮,中国成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结果不同:一败一成。10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 1861 年改革相同点:背景: 都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目的: 都要摆脱危机,富国强兵。方式: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部分内容: 学习西欧先进技术,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不同点

12、:性质: 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内容: 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单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方式: 中国是在总理衙门和地方洋务代表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较全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 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结果: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1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看分两种:一

13、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梭伦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B、封建性质的改革 a.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b.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a.思想文化领域

14、:欧洲的宗教改革b.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2改革的原因(背景)归纳时代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条件) (根本原因)(2)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 外患(民族危机) (必要条件)(3)改革力量. (阶级条件)(组织条件)(4)改革者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思想条件)(主观条件)(5)外部因素 (必要条件)(直接原因)(催化剂) 3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

15、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1)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2)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4改革成败的原因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五看: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看改革者的素质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 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5.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要敢于改革。改革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斗争精神、必胜信心。改革的措施须行之有效,用人要得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改革具有多样性必须实事求是: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善于获取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并投身改革,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