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兴趣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374557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兴趣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基于兴趣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基于兴趣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基于兴趣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基于兴趣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础课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属于当今教育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了,从学龄前到大学教育,无不积极探索和尝试。这着实是一件可喜之事。然而对于“能力” 、“素质”的内涵,却是众说纷纭。其实这的确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能力和素质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本文结合作者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实践,着重分析在大学本科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础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乃天赋潜能 说到创新能力,往往总觉得是少数精英才具备的。其实创新能力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创新能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之中。学习能力是一个人获取新

2、知识、新信息,掌握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工作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就是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和现象,得出别人没有得到的、与众不同的分析见解,研究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从呱呱坠地开始,孩子就睁大探寻的眼睛,不断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对一切新事物充满好奇,无所畏惧地去尝试一切,对于玩具也总有自己独特的新玩法,总有拆开重新装配的欲望。但是,后天的教育、前人的经验不断地束缚了这种创新意识。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大力提倡培养创新能力。其实不如说是保持天赋的创新能力,至多是发掘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潜能。当然,我并不是说中规中矩的教育和学习前人的经验不重要。无以规矩不成

3、方圆,前人的经验也是前人创新探索的结晶,绝对是珍贵的。只是以什么样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去学习甚为重要。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思想,基础课至关重要 在大学的课程中,谈到创新能力培养,便自然联系到先进的实验设备、前沿的科学技术、尖端的研究项目。诚然,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益,但是并非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这些也都只是外在的条件,教育思想和观点才是最主要的。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我们采用了诸如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项目训练,等等新的方法和手段,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仍在不断涌现。然而这些都只是外在的形式,形式必须为思想和目标服务才有意义。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

4、,在任何条件下以任何形式都能够充分保护和发掘人类的创造性潜能。如果教育者的思想首先受到禁锢,那么一切的先进设备、优越条件便都会成为协助禁锢的工具。反思一下,为什么在自然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却感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危机? 人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保护和发掘,开始得越早越有益,这也正是我们现在从小提倡素质教育的原因之一。在大学教育阶段呢,基础课相对而言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却常常被忽略。一谈到创新,往往首先想到要通过什么样的尖端课题培养优秀的博士生,要让教师和学生在世界顶级刊物发表优秀论文。而基础课,总是被认为与创新不沾边,只是传授知识、奠定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这其实正是基础课教

5、育不被重视的原因。 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在大学的基础课学习阶段,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自身潜在的创新精神,养成思想不受禁锢,勇于质疑,敢于探索,善于动手实践自己的独特想法的基本素质。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是从人文角度对这种基本素质的全面培养,那么大学的基础课阶段,就是从专业角度,对创新意识在专业领域的延伸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这种基础的奠定,在专业研究领域进行创新便成为空谈。 三、学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创新,首先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学习、掌握现有的科学与技术。而学习过程中采取的观点和方法是关键。 以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的基础课为例,这样的课程一般都是安排在大学一年级。

6、我们要向学生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算法,以及函数库/类库中对常用算法的实现。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学会这些现有的理论和已经实现的技术,并且达到熟练运用,那么我们就是在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他不知道有这些现有的成果存在,他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总会想办法去解决,而创造就发生在“想办法解决”中。但是现在老师告诉他:现在有实现技术了,你学会用就可以了,他便不再质疑、无需创造了。如果每一门基础课都这样,学生也就习惯于拿来使用,丢掉了创新意识。 这样说,并不是不要学习。如果不学习,就丢失和浪费了前人的创造。如果一切总是从盘古开天地研究起,人类就会永远停留在懵懂和愚昧状态。只是学习的

7、时候,不能迷信任何理论,不能依赖任何技术实现。要有独立的见解和立场。比如介绍一种程序语言时,首先要以发展的观点来介绍。这类课程和教科书上一般都会介绍计算机程序语言的发展历程、程序设计方法的演变,可是很多老师只是将这些作为开场白,学生也只是听热闹、听故事而已,这就没有达到目的。介绍历史和发展,最主要的是向学生传授一种发展的观点,让学生知道每一种新的理论、方法、技术都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出现的,还要启发学生,未来他将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新问题,那时候,他应该去发展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去解决新的问题。 在讲解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时,如果仅仅讲解和验证语法,学生会越学越烦,会觉得语法太多、记不住,会连学

8、习兴趣都失去了,更谈不上什么培养创新能力了。所以应该首先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当学生发现用已经学过的语法不能解决,或者不方便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启发学生:如果是你来设计编程语言,你希望设计什么样的语句用来解决这种问题呢?这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见解。让大家充分思考,然后引出新的语句,同时说明,这只是一种设计,目前来说相对比较合理,但是随着新问题的出现,语法还会不断发展的。 在基础课中要鼓励学生去反思、去批判现有的程序语言,要珍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迸发的创新火花。比如经常会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为什么那样写不行?如果老师简单地回答:这是语法规定,你必须遵循,那样就阻止了学生质

9、疑,而质疑正是创新的萌芽。所以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然后告诉他:既然这种语言是被广泛采用的国际标准,就一定有它的道理,但是要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还需要深入学习其他课程,比如编译原理。你的疑问先留着,等你首先理解了这个语言背后依据的理论和实现技术,你再深入质疑。那时候如果你有更好的观点,可以通过标准组织的途径,给国际标准提出修改意见,或者设计出一种新的编程语言。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去深入学习现有的知识,但是又不迷信任何权威。 在程序设计基础课中总要介绍一些常用算法的,但是又没有时间详细地讲算法理论,因为后续还有计算方法和数据结构课程。这时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算法,对每一个简单算法,都要

10、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出不同的方法。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写出各种不同的算法,那就引导他简单地从时间、空间效率,程序的可读性等比较明显的角度去评价、对比不同的算法。告诉学生,如果将来你解决新问题时,没有现成的算法,或者分析了现有的算法不能满足你的要求,那你就需要自己研究新的算法了,这就是创新。这时学生好像豁然开朗:原来创新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 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开始 所谓创新,直白来讲,就是发现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广泛研究了现有的理论和方法以后,认为不能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够好,于是去研究新的理论和方法。所以要能够创新首先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

11、题。这种素质也必须从基础课开始培养,如果在基础课中学生习惯了只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包括大作业) ,那么做研究的时候要他自己选方向、选题目,就会感到突然和茫然。 在几门程序设计课程中,我都是让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大作业。从开学初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什么问题需要用计算机来解决,然后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设计解决方法,并实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经历选题(通过调研发现问题) 、设计、实现、测试、答辩。当然,由于所学的知识有限,很可能只能解决整个问题的一小部分。但是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学习如何研究的开始。如果仅仅完成规定题目的大作业,学生只是完成任务,至多达到技术培训的目的。

12、五、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创新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对于“新”的探索和研究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太多功利的。事实上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只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界的执著探索去进行研究,正是这样的研究成果为世界创造的巨大了财富,为人类带来了广泛的利益。学生从学习阶段开始,对研究就不能抱有功利心,而应该有更多公益心。只有这样,将来在研究工作中才能够真正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成果,才能严谨、诚实,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相反,如果在学习基础课的时候,可以为了分数不择手段,那么将来在研究工作中为了沽名钓誉也会不择手段。 所以在基础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便是一个重要任务。但是这种培养

13、不是通过说教,说教是没有用的,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去养成。说到这里,不得不说现在我们整个社会对于养成学生诚实、善良的品格所发挥的正面作用不够,以至于在大学的基础课里还要去认真培养诚实与善良。如果在大学本科还不培养的话,那么进入研究工作以后,个别人的学术道德就很成问题了。 在大学里,学生之间抄作业,请别人代写作业,抄袭论文,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各个学校的管理制度越来越严,但是个别学生还是会铤而走险。在基础课中,学生数量很大,而教师人力却很少,一味地靠监管实际上摘要: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 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教师应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更新理

14、念,加强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高职 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高职教育;C 语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1 引言 语言具有强大的功能,是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同时 C 语言又是理想的结构化语言,可以作为部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描述语言,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等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因此,国内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专升本等考试也都将 C 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因此,学好 C 语言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需要。 近几年来,笔者先后承担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职专业的 C 语言程序设计

15、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学生普遍认为 C 语言枯燥难学、概念复杂、容易出错,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使得教学过程困难重重。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 下面就 C 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2 高职 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现状 2.1C 语言自身的特点造成学习困难 C 语言具有数据类型和运算符丰富、语法限制不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可由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等特点。然而,上述特点既是 C 语言的优点,也是 C 语言学习的难点。运算符丰富这一特点虽然方便熟练掌握 C 语言的用户使用,可对于初学者来说,却是增加了学习难度。例如自加 (+) 和自减 (-) 运算符,虽然能简化程序和

16、提高运算速度,但+/-运算符只能对变量进行运算,并且运算符前置和后置的效果不一样,初学者在编写或分析相关程序时往往会出现错误。再比如语法限制不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这一特点,往往造成学生弄不清哪种表示是正确的,增加了程序理解的难度。所有这些都说明 C 语言的特点给初学者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2 高职学生学习 C语言的预备基础知识薄弱 从实际教学经历来看,制约高职学生学习 C 语言的因素主要有四点: 1) 计算机基础差。尤其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受学习条件限制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中小学阶段较少接触计算机。 2) 逻辑思维能力差。C 语言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

17、、设计和调试能力,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不足,造成编程时逻辑不够严密。 3) 英语基础差。计算机高级语言普遍使用英文,部分英语基础差的高职学生往往望而生畏。 4) 数学基础差。C 语言教程编排和例题分析与数学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导致学生感觉难学。 因此,要学好 C 语言,首先必须克服上述四个制约因素。 2.3 传统的 C 语言教材忽视了学习者之间的差异 传统的 C 语言教材,针对某个具体教学内容通常采用 “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组织形式,侧重知识的学习,从原理入手,注重理论和概念。然而,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因此目标侧

18、重于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对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应该以应用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所以,具体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应该是“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 归纳出概念或一般规律” ,这种方法对侧重应用的高职学生是行之有效的,减小了学习 C 语言的入门难度。1、2 2.4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以往的 C 语言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布置作业及实验为辅,是典型的“教师本位”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注重教的原发性和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单向的,部分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很容易养成依赖教师的心理,不利

19、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2.5 实践性教学薄弱 只有在上机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如何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才能更好地掌握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可在 C 语言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实验没有把编程思路和程序测试放在首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2) 实验内容针对性不强,基本上都是立足于 C 语言本身的一些语法规则,和实际开发脱节,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3) 受“在学校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毕业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2.6 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方式方面,以往的 C 语言程序设计主要以笔试

20、考核为主,操作考核为辅甚至完全不作操作考核,形成了一种片面的应试教育4,忽视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动力,满足于考试及格就行,从而失去了学习 C 语言的本意。 3 高职 C 语言教学改革的探索 3.1 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院校都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谭浩强编写的C 程序设计 ,该书内容较多,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确定讲授重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C 程序设计的核心内容包括 C 语言基本语法、程序设计思想和程序调试方法。语法是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在介绍语法时应该重点讲清楚那些对后续章节影响较大、且在实际编程中使用较多的语法。在编程方法的介绍中,以

21、实用技术为主线,讲解菜单、排序、检索、统计等技术。教师授课时要注意突出解题思路,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数据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实现课程的 “程序设计”目的。 3.2 注意学习对象的差异语言的学习者一般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学生还学过其它计算机高级语言,如 BASIC 语言等。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职学生,由于他们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而且他们毕业后将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可以侧重于结合实际应用,讲解语言的编程技术和解决应用问题的编程技巧,以及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编写系统软件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则以应用为出发点和最终目

22、的,着力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之后,能够用语言编写适用于本专业的应用软件。5 3.3 改革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摒弃单一的“教师-黑板- 教材”教学方式,将课堂学习和网络教学、 CAI 教学、个性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分层次实践教学”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又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从而最大限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由于学生在预备知识、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计算机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

23、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不让问题积压。 3.4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具体措施如下: 1) 推广案例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把学生从被动的“听”和“看”引导到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组织老师研究同一课程的不同章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课堂信息量,提高授课效率。 4) 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演示一些 C 语言编写的优秀程序软件,以讲解程序为主线,使学生真正学到好的编程思想和编程方法。 5)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建设“C 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资源库,搭建教与学的平台。 3.5 重视上机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 上机实验是计

24、算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学习要求布置好上机作业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有条件的话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由教师设计长期任务与短期任务相结合的上机内容,以一个大题目作为综合任务,再按不同功能模块分解成多个短期的小任务。每一章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项或多项编程任务,而各章的编程任务再组成一个较大型较复杂程序。这样可以使学生在 C 语言课程的学习中始终有一个总任务驱动,同时在多个短期任务的引导下,体验着一次又一次迈向成功的喜悦。程序设计技能的培养只有通过大量的编程训练和上机实习才能获得,为此,必须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程序的编辑、编译、调试和运行实践。6 3.6 采用多元化

25、的考核形式 以往的 C 程序设计考试大多采用笔试,有些学生尽管在考试中成绩优秀,却编不出一个简单的程序。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考虑使用无纸化计算机考试系统上机解题,并在考试中加大操作题和综合题的分数比例,加强考试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按平时 (包括作业和上机练习) 占 40%,期末占 60%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平时认真学习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平时不用功,考试临近时“抱佛脚”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但现实中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等因素

26、千差万别,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唯一的原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注意从 C语言的特点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程序设计的思想,传授程序设计的方法,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Explore on the Reform of C Language Teaching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D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 University, H

27、aiKou Hainan 570028,China) Abstra为顺应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国家和行业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和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同时为配合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尽快实现工程专业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教育部于 2006 年 3 月份正式成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并由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业学会成员、工程教育专家及资深工程师按合理比例组成了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 试点工作旨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推进

28、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专业办学实际,反映行业需求,促进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实施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试点单位之一,于 2007 年 11 月进行了专业认证。经过认证,我们深刻体会到它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此,我们想谈谈一些体会。 1 基本概念 认证(Accreditation),是一种起始于 20 世纪初的公社性质的、自愿性的质量保障和质量提高的方法和途径,是学术和专业教育界内部的一种直接的和自我管理性质的活动,主要由非政府性质的院校、专业和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联合会具体执行,通过认证对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教育质量标准的高校

29、或专业进行认可,并协助院校和专业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1 。 专业认证(specialized/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是由专业性 (professional)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programmatic)实施的专门性(specialized) 认证,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为相关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从业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2。 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就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如土木工程、电子机械等)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

30、教育要求的过程3。计算机专业认证就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之一。 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在英美等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成立于 1932 年,英国的专业认证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加拿大的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成立于 1965 年4。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BET) 是美国教育部认可的非官方组织,其成员单位是美国 23 个专业工程师学(协) 会,承担了美国高等学校工程、工程技术以及计算机等工程类专业的认证任务,以保证高等学校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达到最基本的要求。ABET 负

31、责制订认证的程序和标准,聘请工程教育界的人士以及企业界、工程界的同行作为评估专家开展认证活动,对其成员协会和所服务的高等院校负责。认证的结果不仅为学生升学和就业、用人单位选择雇员提供信息,拥有通过 ABET 认证的工程专业的相关学习经历还是获得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必要条件。 近些年,人们越来越重视专业认证对于国际工程教育相互承认的重要作用,普遍把专业认证制度作为建立国际性的工程教育相互认可协议的基础。早在 1989 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 6 国就在各自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上,在华盛顿签署了第一份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认证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各工程组织相互承认彼此的

32、专业认证结论。华盛顿协议还有 5 个准成员,分别是: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韩国、中国台北。目前, 华盛顿协议的影响最大、进展最快、成员国最多、申请国也最多。除华盛顿协议外,还有于 2001 年签署的悉尼协议和开始于 2002 年的都柏林协议 。这些协议的签署推动了各国工程专业教育和注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4。 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在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促进专业与企业的有效接轨,推动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2 专业认证为什么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专业认证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 6 个阶段:申请认证、学校自评、审阅自评报告 、现场考查、审议和作出认证结论、认证状态保持。专业认

33、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以学生为本,关注大多数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一切教育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本,不能只关注少数尖子生,应该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2) 目标驱动,避免盲目跟风 专业认证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目标的实施是否有效,人才培养结果是否与培养目标吻合。因此,专业认证不是优秀评估,每个专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加以实施,应避免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3) 专家判断,避免形式主义 专业认证主要依靠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专家进行判断,因此,不要求被认证的专业刻意准备大量的数据和材料,减轻被认证专业的负担,同时也避免的形式主义的成分

34、。 (4) 重视持续改进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专业认证不但关注被认证专业的现状,更关注其是否有持续改进的机制,并使这些机制真正落到实处。通过专业认证,可以促使被认证专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被认证专业通过自评报告的撰写,可以系统梳理专业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认证专家通过现场考查,可以进一步了解专业的办学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有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3 专业认证怎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从一个被认证的单位来看,通过专业认证,可以全方位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专业认证可以: (1) 促使教育工作者以专业认证的眼光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过程 对于教育管

35、理者来说,首先应该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发展动态,并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特点,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目标的驱动下,制定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确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人才培养的出口的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修正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因此,不但要求他们讲好每一门课程,还要求他们深刻领会本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他们所讲授的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要求教师将这些思想明确无误地告诉学生。 对学生来说,他们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直接受

36、益者。教育不同于工厂的产品生产,它要求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配合。因此,每个学业应该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目标的要求积极主动学习。学生应该明白每门课程对其达到目标所起的作用,从而更加有目的性地学习。 (2) 促进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对于每个学校来说,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制定了相应的质量保障措施和制度,其中包括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等等。这些措施的制定,对于保证教育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从专业认证的角度看,这些措施和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必要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人才培养结果的反馈等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

37、体系,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3) 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 在高校中,虽然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开展工作的,但容易出现各唱各的调,各做各的事,互不关心,甚至相互冲突。专业认证具有强烈的目标制导性,通过专业认证,使大家都明白了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缺一不可,应该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教育氛围。 (4) 关注出口,修正目标 以往,高校是精英人才的培养场所, “皇帝女儿不愁嫁” ,高校不太关心学生的就业情况。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就不得不关注学生的就业,但这种关注还是

38、相对被动的。而作为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考查点,就是业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它是考核被认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真正达到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专业认证可以是被认证专业主动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使毕业生调查成为一种常态,根据就业情况和业界对毕业生的合理要求修正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案,从而促进专业与企业的有效接轨。 4 几点建议 (1) 正确认识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不同,不能直接以本科评估来应对专业认证。本科评估与专业认证的主要区别有:本科评估是针对整个学校,而专业认证是针对个别专业;在本科评估中,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而专业认证则采用社会第三方评价;本科评估关注学校的现状,而

39、专业认证除了关注专业的现状之外,还关注其是否有不断改善的机制;本科评估以定量数据为评价依据,而专业认证则以专家判断为主;本科评估的目的是使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而专业认证是使学生获得注册工程师资格,因此,本科评估重点关注的是学校,更多的是展示亮点,突出特色;而专业认证更多的是关注大多数学生,体现教育以培养学生为本的理念。 (2) 把专业认证作为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专业认证可以使教育者更加明确教育的目的,被教育者更加明确要被塑造的目标。专业认证关注教育的全过程,重视持续改进措施,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专业认证不仅仅是少数试点单位的事,而应该把它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40、 (3) 扩大试点范围,促进工程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计算机专业认证从 2006 年开始,到目前仅认证了 6 所院校,其他专业的认证情况也大概如此。这主要是认证工作刚刚起步,认证经验还不够基于防火墙的网络边界安全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网络边界安全; 防火墙技术;网络流量控制 摘要:本文在明确网络边界安全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防火墙技术,并进一步详细研究了网络边界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涉及到并联防火墙的边界体系结构以及网络边界流量的控制,有效地保证了网络边界通信的安全性。 一、引言 通常情况下,网络是以广播为技术基础的系统,任何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数据包,不仅为这两个节点的网卡所接收,也同时为处在同

41、一以太网上的任何一个节点的网卡所截取。因此,入侵者只要接入网络上的任一节点进行侦听,就可以捕获发生在这个以太网上的所有数据包,对其进行解包分析,从而窃取关键信息。而网络边界安全系统的建立能有效缓解上述安全隐患。 二、防火墙技术的剖析 防火墙(Firewall)防火墙是指在两个网络之间加强访问控制的一个或一系列网络设备,是安装了防火墙软件的主机、路由器或多机系统。在实现防火墙的众多技术中,如下技术是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包过滤技术;状态检查技术;地址转换技术1。 三、网络边界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并联防火墙的边界体系结构 本文研究的并联防火墙边界体系并联模式,以不同的安全需求对网络的资源进行分

42、段保护。多重防火墙的使用可以让网络安全系统有条理地控制资源的访问。由于几个防火墙串联工作,到达数据服务器的流量要经过几个防火墙才能到达,这会增加网络的延迟时间,降低网络的速度,在同样满足对不同资源进行分级保护的条件下,因此本文将防火墙的串联模式改成了并联模式,在并联模式下,各防火墙联接的子网在不同的安全策略下可以实现分级保护的目的,也避免了不同子网的延时不一致的问题,如图 3-1 所示。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应用网关和一个有状态防火墙,每个设备都保护一套不同的系统,应用网关健壮的代理功能可以保护在Internet 上访问的系统 ,如 Web、SMTP 和 DNS 服务器。本文采用有状

43、态防火墙来保护网络中心子网(中心服务器和桌面计算机 ),利用并行的不同防火墙 ,充分发挥他们的提供的最佳功能,如表 1 所示: (二)网络边界流量的控制 网络边界安全系统中的流量控制是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网络中的各个服务都是通过 TCP 或者 UDP 进行数据通信,通过防火墙对单个用户 IP 进行连接数的限制,从而限制诸如迅雷、P2P 等极大占用通道的工具,以保证网络线路的通畅2。下例为利用防火墙对内网的用户带宽、连接数进行管理。 定义带宽和连接数 Firewall statistic system enable Firewall car-class 1 300000 Firewa

44、ll car-class 2 500000 在用户入口应用定义带宽及连接数 Trust Priority is 85 Interface of the zone is (1): GigabitEthernet1/0/0 Statistic enable ip inzone Statistic enable ip outzone Statistic ip-stat inbound acl-number 3061 Statistic ip-stat outbound acl-number 3061 Statistic connect-number ip tcp outbound 3 acl 200

45、0 Static car ip outbound 1 acl 2002 对于网络主干网上流量的监视、记录是网络性能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管理人员可以实时地观察网络的运行情况,发现超载的部件,找出潜在的问题。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时间网络流量的分析,可以预测网络的发展趋势,对网络性能进行长久的规划,及时完成网络设备的更新,从而避免网络饱和所引起的低性能。 四、小结 网络边界安全系统能为网络用户的信息交换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和完整的平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来自网络外部对网络安全造成的各种威胁,以最优秀的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为基础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教学与管理自动化系统。利用高性能的网络

46、安全环境,有效地保证秘密、机密文件的安全传输。因此,本文的研究将有相当大的现实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国勇. 基于多重访问控制的网络边界防御技术研究J. 信息网络安全,2009,(10) 2陈玉来,单蓉胜,白英彩.网络边界安全的动态防护模型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7,(02) 摘 要: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下称“软件学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主要论述了构建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说明了开展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工作的运行体制,最

47、后介绍了软件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复合型;大型主机;人才培养 2006 年,软件学院成为 IBM 大型主机系统大学合作项目(IBM eServer zSeries University Program)的成员,与 IBM 公司共建大型主机教育的环境。软件学院结合自身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的优势,启动了复合型大型主机专业方向软件人才培养项目,目的是培养具有两个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新、适应能力强、创新空间大的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区域经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依

48、据 1.1 政策基础 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给予新的政策。如: 2000 年,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软件学院,理工科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应设置软件应用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 2003 年,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教育, “培养适应老工业基地优化升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 2006 年,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 ,通过高等学校等机构加强工程实用人才的培养。 2006

49、 年,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强紧缺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艺术类人才培养基地、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商务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 2006 年, 大连市人才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大力“吸引大批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2 社会需求 2002 年起,我国企业信息化开始进入攻坚阶段。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需要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缺口正以每年 100 万以上的速度增长,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中国加入 WTO 以后,复合型人才的供需矛盾越发突出,像金融业、制造业和软件外包行业对既有行业背景知识又懂软件的复合型主机软件人才的需求迫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