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 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 学重点 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教学难点 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二、明确
2、目标三、检查预学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 原美景图片。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 ,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 ,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见课件)一、字词(课件) 裸露 l 黧 l 黑 砾 l 石劲 jng旅腈 jng 纶熠熠 y 演绎 y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齐读目标、提取关键词1.字词:一组一名学
3、生上黑板完成,其他同 学在下面完成。然后互批,齐读,练写。2.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师补充,然后课件检测抢答后明确答案并熟读记忆该内容3三、感知课文四、理清思路、五、知识提炼六、合作探究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4、蠕动:指 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二、作者 (课件)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 、 终极风景 、西藏之旅 ,长篇散文藏北游历 、西行阿里 、 灵魂像风 , 走过西藏等。曾于 1992 年、 2001 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
4、艺奖,1994 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 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三、 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 2、学生朗读。 (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四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 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 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 13 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 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五、知识提炼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应该是: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
5、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六、研读课文,合作讨论。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自己划分层次后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展示答案根据提示在文中画出相应内容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做好批注后交流展示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 美的特点。 4七、小结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 ,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七、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鲜有人迹的 冰雪世界” “坚冰丛莽”“巨 大的冰谷” “冰雪劲旅” “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小结本课收获布置作业 1.记忆书后词语2.收集有关爱国的诗句板书设计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游记 移步换景的写法4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