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巧。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重量(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重点难点】1.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2.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情景导入】1.谈话引入。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揭示课题。【
2、新课讲授】1.知识回顾。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哪些方面的知识。生 1:我认识了克和千克。生 2:我认识了秤。生 3:我会用秤称物品的轻重。生 4:我知道 1 千克=1000 克。师: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质量约重 1 克。生 1:一枚 2 分的硬币重约 1 克。生 2:一枚图钉重约 1 克。生 3:一个乒乓球重约 1 克。生 4:2 枚曲别针重约 1 克。师: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质量重约 1 千克呢?生 1:一袋白糖重约 1 千克。生 2:一条鱼重约 1 千克。生 3:4 袋牛奶重约 1 千克。生 4:2 瓶矿泉水重约 1 千克。师:通过上面的知识回顾,说明大家对上节课学习的知
3、识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强化练习。(1)填一填。6 千克=( )克4000 克=( )千克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填写答案,小组交流。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生 1:6 千克=6000 克,4000 克=4 千克。我是这样想的,因为 1 千克=1000克,6 千克就等于 6 个 1000 克,就是 6000 克;4000 克里有 4 个 1000 克,所以是 4 千克。生 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千克和克的进率是 1000,所以由“千克”转化成“克” ,在数字后面添 3 个 0 并以“克”作单位;由克转化成“千克
4、” ,把数字末尾的三个 0 去掉,并以“千克”作单位。所以 6 千克=6000 克,4000 克=4千克。师:真聪明!这两种方法都很好。(2)在( )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克和千克两种质量单位,那上面这四种物品分别选用什么作质量单位比较合适呢?请先想一想,再说一说。生:我是这样想的:1 个 2 分的硬币大约重 1 克,1 袋白糖重 1 千克。由此可知,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一个足球和一条小金鱼都比较轻,只能是 400 克、80 克,从数字上看也不可能是 400 千克、80 千克;一只小鸭比一只花狗相对轻一些,只能是 1 千克、6 千克,一只小鸭的重
5、量不可能是 1 克(只相当于 1 个 2 分硬币的重量) ,一只小狗的重量也不可能是 6 克。所以足球选“克”作单位,金鱼选“克”作单位,小鸭选“千克”作单位,小花狗也选“千克”作单位。师:说的很有道理。选用质量单位的方法是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物品的质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3.出示教材第 104 页例 3。师:我们刚刚已经了解了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对于他们的概念也已经了解过了,下面看一看例 3,我们知道了什么?生:王奶奶摘了 20 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克。就是让我们估计这些苹果有多重。师:苹果有大有小,我们要根据大小来估计。生:一般大的 4 个 1 千克,
6、中等个的 5 个 1 千克。师:对的。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些苹果里面有几份 1 千克,这里我们要怎么算呢?生:用除法。板书:如果 4 个苹果重 1 千克:204=5(千克)如果 5 个苹果重 1 千克:205=4(千克)师:如果都是小苹果呢?生:先称一下?师:真聪明。我们可以先称一下,看是几个苹果重 1 千克。【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 104 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 105 页练习二十的第 1 题。3.完成教材第 105 页练习二十的第 2 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互相交流。(3)全班集体订正。答案:1.略2.25 克 3 千克 360 克 10 千克3.克 千克 克 千克【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多观察一些物品的质量,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 2 课时 解决问题1 千克=1000 克1000 克=1 千克计量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在学生实际感受 1 克、1 千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的关系,根据具体问题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质量单位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进一步巩固练习后,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