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一 诗体突破诗体一 诗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田家行王 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了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 ,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
2、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D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答: 2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 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 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 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 ,
3、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作者也觉得应尽情饮酒。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 、 “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D此诗运用了“反言” ,如“恼煞人” ,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4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感 愤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 横。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 太平。狂去 诗浑 夸俗句,醉余歌有过
4、人声。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注 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蜺:古同“霓” ,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却:此处指“返回” 。去:作“来”讲。浑:简直。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B颔联诗人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C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 。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3D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
5、,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见识。E “文似看山不喜平” ,此诗抒情手法上委婉含蓄,用笔婉转,蕴蓄着极为深沉的精神力量。6诗题为“感愤”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答: 4答案精析1AD A 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这两句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看似写景,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愁苦的心情。本诗的主旨是同情百姓,揭露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并非“喜悦”的感情基调。D 项“喜悦心情”错,村民们的劳动所得几乎全部交租,再联系后文的“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可见表现的应为“悲苦心情” 。2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
6、就高兴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3CE C 项“夏日景色”错,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E 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惹人喜爱,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4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 。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5BE B 项应为抒发了诗人不甘虚度此生,要自强不息的壮怀;不是“消极地等待” ,而是“正己以待天下” ,先修身,以待明时,大干一场。E 项“委婉含蓄”错,本诗的抒情手法为直抒胸臆,用语劲直。6生不逢时、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愤激;不甘命运、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对自己过人才学、过人抱负的自信;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万古留名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