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漏睛(慢性泪囊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价和方案优化(2011)一、临床资料漏睛是指眼流泪和按压大眦部下方,有脓液自泪窍溢出的眼病。又名目脓漏、漏睛脓出、睛漏等。其诊断依据为:因泪道阻塞,泪液潴留,郁久酿脓,故出现经常流泪,按压大眦部下方可以泌出脓液。农村常见,成年及老年人最多,病情缓慢而顽固。与西医慢性泪囊炎相同。漏睛因风热之邪外袭或心经伏火或脾胃湿热内蕴,循经上攻,邪留泪窍,积聚成脓而发。可分为风热蕴结型和心经雍热型。我科在 2011 年 1 月2011 年 12 月共收治漏睛病 113 人,其中男性 77 人,女性 56 人。二、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其中风热蕴结型共 86 人,占 76.1
2、%;风痰阻络型共 27 人,占 23.89%。在总 疗 效 判 定 方面,两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 90%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 92%以上。三、分析、总结及评价在治疗中,在按照西医(慢性泪囊炎)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辩证施治。中医认为漏睛是由于风热之邪外袭,泪道闭塞,泪液潴留,日久泪流粘稠浓浊。或是心经伏火或脾胃湿热内蕴,循经上攻,邪流泪窍,积聚成脓为病因病机。治疗以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散邪为主。风热蕴结型选用冷泪宁加减以疏风清热,方药如下:白术、赤芍、羌活、党参、蒲公英、刺蒺藜、天花粉、甘草。心经雍热型选用泪囊清宁饮加减,方药如下:黄连、黄芩、栀子、大黄、淡竹叶、草决明、柴胡、羌活、升麻、赤芍
3、、泽泻、车前子、银花、连翘。从上面结果表明,在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很大程序上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促进了疾病的恢复。针对于部分病人术后又出现泪道阻塞的情况,通过去年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手术技巧,引进“采用泪囊引流管植入泪道的方法治疗泪道病”的新技术,以及术后采用中药内服及减轻术后反应,促进切口积血吸收,使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提高疗效。现此种情况已经大大减少。四、方案优化难点:大部分人对泪囊炎不重视,对泪囊炎了解不够而耽误了治疗,特别是针对新生儿。优化措施:加强泪囊炎知识的宣传普及,尤其是对新生儿泪囊炎,争取早期诊治。对新生儿泪囊炎采用按摩,中药制剂冲洗泪道,必要时行泪道探通、插管等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