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诗铎 张应昌 中华书局 1960 年 1 月第 1 版P491 祷雨词 “黄麻宣处万人欢” 性味:苦;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排脓解毒。主咯血;吐血;血崩;便血;脘腹疼痛;泻痢;疔痈疮疹P493 祈雨诗 预防思想P494 祈雨词 “男巫歌,女巫舞” 巫医同源P498 疫火 “细思阴阳争” 阴阳五行理论P507 哀平阳 “金木为灾水火沴” 五行相克P510 火灾行 五行相克 防治思想P512 救火行 硫磺硝石性疏燥 硫磺:消毒杀虫(寄生虫疥虫等)燥湿止痒药硝石:性味与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
2、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P534 发仓谷 “苜蓿无根树皮” 归经:脾,胃,肾经 功效:清脾胃;清湿热;利尿;消肿 P538 发粟行 “芋羹豆饭苦不给” 性味P539 散粥行 “无可蔽裸体,肌肤为枯腊” 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P539 赈饥二首 “无食无儿常苦饥,悬胥里正各需勒,艰难得入饥民册,可怜生成体素丰,皮肉消尽骨干雄。 ” 水谷精微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精、气、血、津的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P547 粥廠谣 “北风森寒肌起粟” 机体感受寒邪会起寒战P549 官粥谣 “粥香扑鼻肠鸣苦” 条件反射P556 流民叹 “面貌病黑黧” 五色主病,望诊 P565 卖子行 “念子肠催断” 七情与脏腑
3、辨证P569 插草吟 “剜肉可医,骨断难治”P596 庄保吟 “如病去肝膈”P600 禹城行 “人似比甘棠” 性味:酸甘,寒。 归经: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敛肺,涩肠。治咳嗽,泻痢。 P605 屠公布 “一朝吉贝花”P613 世禄 “毛发分刚柔” 体质P621 贡院蓬号诗 “扪腓虫砥肤”P646 客怀杂感 “梅花未免早,芙蓉未免老,芍药与牡丹,处时方盛好”梅实味酸平,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芙蓉花性平味辛,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排毒之功。赤芍为草芍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泻肝火之效。牡丹根皮咽炎引起的咽痒、咽干、刺激性咳嗽等症
4、,效果良好。牡丹的茎、叶可以治疗血瘀病。它的根可以入药,也可以叫它丹皮,入药后可以治疗高血压,除伏火,清热散瘀,去痛消肿等。对高血压有显著疗效。P657 紫花草,哀贫妇也 “紫花草,春风吹”又名鬼香油,辛,温,无毒。功用主治清暑热,祛风湿,消肿,解毒。治暑热痧症,衄血,血痢,感冒咳嗽,慢性气管炎,痈疽疮肿,风疹,热痱。P689 烈女李三行 “桂枝上摩天”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力较弱) 。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P749 貞雞行雌着鸣悲。羽毛独憔悴。矜故常寡濟。 (雞也有因傷心而傷形)P758戒貪進白鹿游上林,難免射人食。 (古人認為食用鹿肉有益)P
5、766廚娘曲廚娘曲。耽口腹。溺鴆毒。不如老僧敲鐘煮芋粥。 (清淡有益)P770屯米嘆可憐剜肉來醫瘡P771金丸行仙丹不可服。淋漓血肉之臟腑那堪金石搏。 。 。P772足可惜四章阿芙蓉毒流中國。破產傷身害無極。不知何故甘如貽。非藥迷人人自迷。P782戒子詩口腹小人養。 。 。P784示兒仲方毀傷漸積。P805勵志詩人即壽百年。百年亦匪久。求仙思長生。金丹果何有。P821節飲愁不能銷病來迫。因之止酒保我軀。P822說酒和山舟先生春風一紙來。霍然蘇病肺。殷勤藥石言。 潛師入腹心。 。 。不疾小飲飲亦故自佳。但勿筋脈潰。P823老少年宵飲人參藥底露。晨餌斑龍頂上珠。P829花會嘆學者知縱酒,宿娼,賭博
6、之當戒。P849金罐生者求佳城。處處風水惡。P869875疾病 醫術P883 家家臥病如吳蠶。P894紙錢行此鬼神自人心起。 (古人無法救治便依賴鬼神)P896疫鬼藥餌出庸醫,性命多自誤。P898朝坊神忽如破額開聰門。 。 。叩神恩。P947瘦馬行養馬不要瘦要肺。養女不怕妍怕媸。馬瘦尚可騎。女媸不可醫。P10001003 採侵行神農嘗草累千百。惟有人參益神氣。食黃精歌太陽之草名黃精。餌而食之可長生。食燕窩作 靈藥篇斷腸草 (中藥名:雷公藤)P1011罌粟花罌粟花。三尺高。 。 。读后感言:中医与古人的道家思想密不可分。阴阳五行,自然的生长茂盛衰败,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中医中
7、体现了出来。自然讲究个“和”字,在中医中的人亦是如此。温凉寒热,任何一方过盛或者过衰都会造成一个机体的疾病。于是,越来越觉得太极双鱼这个图形的精妙,阴中存阳,阳中存阴,双方协调,或互助互长或互抑互消。清诗中不仅有从哲理方面表现的中医文化,还有文人礼仪中体现的各种中医文化。例如:酒本为中医中治疗疾病所用,后因人们不知节制,贪图其滋味,便将其作为了饮品。古代文人不提倡过度饮酒,知其有伤身之害。同时,古代文人还不提倡宿娼,饮食不知节制等等。这些不禁让我想到古人的:为人孝者必通医药之理。的思想,也许正是这样,古代文人才会比常人更知道养生之理。清诗中还反映出古人在无力救治时便会祈求上苍或神明的现象。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远古巫医会同源吧。中西七 2 班吴瑛滢 032010217 与 1 班许一鸣 032010128 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