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痰属寒”辩刘 永 年痰在中医理论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自肺而出,有形可征。在辨证上,就其颜色而论,一般来说,白者属寒,黄者属热。但也有不尽然者,何西池指出:“辨痰之法,古人以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此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以外感言之,伤风咳嗽,痰随嗽出,频数而多;色皆稀白,误作寒治,多致困顿,盖火盛壅遏,频咳频出,停留不久,故未至于黄稠耳。推之内伤亦然。 ”在临床寅际中为什么有的患者证候虽不属寒象而却见白痰呢?盖痰为津液所化,受热煎熬其色始黄,因此痰色由白到黄要有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及其快慢,与患者禀赋的阴阳偏盛偏衰、热邪的微盛、来势的骤缓和人体的津液受耗程度及其化生能力有
2、关。临床上常可见到风热外感,如上感、急性支气管炎、早期肺炎等,虽见身热、口干渴、咽喉红痛、舌红、脉数等一系列热证外,但却咳吐白痰,显然,这对单从痰色辨证则与全身脉症很难吻合。此乃因其感受外邪来势较急,津液虽受热灼成痰,但频咳频出,留存尚暂,且病在初期津液化源尚充,痰液随出随生,故其未致浓稠变黄。况在人体正气驱邪外出的机转下随着病情的好转,痰色转黄,往往还是咳嗽向愈的佳兆。清陈士铎石室秘录云:“已病之痰,必观其色之白与黄,而辨之最宜分明,黄者乃火之将退也,白者火正炽也。”即指此吉。其次,痨瘵内热津液耗乏之人,亦常在病程中咯吐白痰,辨证录痰证门云:“人有吐痰纯是白沫,咳嗽不已,日轻夜重,人以为肺火之痰也,谁知肾热而火沸为痰乎。此等之痰,阴虚火动,大约成痨瘵者居多,即古之所谓吐白血也。此外,对于素禀阴虚者,一旦感受外邪,无论风寒风热,在呈现一片阴虚内热征象的同时,出现咳吐白痰症状,亦不宜径从寒论治,而专以辛温散邪。总之,辨痰之色,白者属寒,黄者属热,此言其常;上述白痰属热,乃言其变。临症总宜知常达变,除辨痰色外,对于痰质之稠稀、痰量之多寡,与咳嗽之关连以及病程长短,病势缓急、患者禀赋、全身脉症,皆当细审,方可明辨而不致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