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 1 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对应学生用书第 143 页)识记基础梳理1全球气候变暖(1)表现过去的 100 多年中气温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 0.30.6。(2)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3)影响直接后果: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间 接后 果 加 剧 风 暴 潮 和 洪 涝 灾 害 , 造 成 城 镇 排 污系 统 失 效海 水 倒 灌 , 导 致 土 地 和 农 田 盐 渍 化造 成 厄 尔 尼 诺 和 拉 尼 娜 等 气 候 异 常 频 繁 )2臭氧层的破坏(1
2、)臭氧层作用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2)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3)原因氟氯烃化合物的大量使用。(4)影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3大气污染与酸雨(1)大气污染污染源: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 2 -污染物 燃 煤 中 : 硫 氧 化 物 、 烟 尘 等汽 车 尾 气 中 : 一 氧 化 碳 、 氮 氧 化 物和 铅 等 )(2)酸雨定义:pH 值小于 5.6 的降水。成因: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危害 毁 坏 森 林 , 湖 水 酸 化腐 蚀 建 筑
3、物 、 塑 料 和 金 属 设 施土 壤 酸 化 , 导 致 农 作 物 减 产 )分布: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理解要点突破1大气环境问题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成因 主要危害 治理措施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大面积毁坏森林海平面上升,淹没沿岸低地、岛屿,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农田盐渍化;使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导致世界各国转变经济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的合作;保护环境、植树造林臭氧层破坏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太阳活动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4、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的合作酸雨人类燃烧大量煤、石油、天然气,排入大气中大量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使河湖水、土壤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根本途径;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是有效措施2. 其他环境问题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3 -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
5、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大熊猫、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噪声无形杀手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环境污染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 1 大气环境问题(2018石家庄一模 )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如灰尘、粉尘、盐粒等)或气溶胶粒子(如硫酸、硝酸、有
6、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 10km 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能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下图示意黄淮地区 19712001 年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据此完成 12 题。 【导学号:29790116】1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关系是( )A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B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相对湿度越大,霾日数越少C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霾日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D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霾日数与风力相关性增强2推测黄淮地区 19712001 年间( )A冬季风势力减弱B降水量显著增大-
7、 4 -C霾的主要组成物质改变D森林、湖泊面积大量增加1A 2.C 第 1 题,图中显示,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冬季霾日数与风力呈明显负相关,故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注意,正相关说明变化一致,负相关说明变化不一致,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大。第 2 题,从图中只能看出不同日期,霾日数与各要素的相关性,不能看出冬季风势力强弱,降水量变化趋势,更不能看出森林、湖泊面积变化;同时,霾日数与风力、降水、湿度相关性发生较大变化,可能是霾的组成物质发生改变,导致同样的外部条件下,霾日数存在差异。 考向 2 海洋环境问题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
8、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完成 35 题。3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南方近岸海域 城市近岸海域 北方近岸海域 乡村近岸海域A B C D4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A9 月到 11 月 B12 月到 2 月C3 月到 5 月 D6 月到 8 月5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加剧污染程度 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减轻污染程度A BC D3A 4.D 5.D 第 3 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 20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故选
9、A。第 4 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 2030 ,推断 6 月到 8 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故选 D。第 5 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故选 D。解 题 技 巧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分析方法(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5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
10、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考点二| 环境
11、问题的产生及地域差异(对应学生用书第 145 页)识记基础梳理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更突出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城市地区、发
12、达国家严重形成原因 过度消耗资源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过度开采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易 误 点 拨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 6 -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理解要点突破1环境问题的产生(1)环境污染指由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破坏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原有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导致环境各要素及整个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并发生严重的质量退化,从而使其中的
13、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动的能力(自我平衡能力)降低,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环境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3)资源枯竭侧重于资源本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生态破坏侧重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即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表现。资源枯竭可导致生态破坏,同时,生态破坏也会引起资源枯竭。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1)区域性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
14、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度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利用资源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7 -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使其环境大为好转(2)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成为全球性
15、环境问题。因为大气运动、洋流、地表径流等是不受国界限制的,如酸雨、国际性河流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气候异常等。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 1 环境问题的产生6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解图流程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尝试解答 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
16、关系恶化。 考向 2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8 -读 2007 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 GDP 与人均 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 题。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 GDP 高、人均 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8山西、内蒙古人均 GDP 不算高,但人均 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7B 8.C 第 7 题,从图中可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人均 CO2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有云南、湖北、重庆、海南、福建和广东,其中人均 GDP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福建和广东。 第 8 题,山西和内蒙古人均 GDP 不高,但是煤炭消耗量大,人均 CO2排放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