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民群众的贴心人记郸城县汲冢镇谢寨村党支部书记史学义记者 徐松 通讯员 郭星豪郸城县汲冢镇党委委员、正科级副镇长、谢寨村、刑营村、貊楼村支书、共9个行政村包村干部、郸城县第十、十一、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今年54岁的史学义在一年前退休了,他本想着卸下30多年的担子,可以清静养老,但他退休辞不掉职,又被群众流着泪挽留在岗位上。“史学义清正、无私、奉献,是农民群众的贴心人。他任职之处,从散乱到团结和谐,从贫困到共同富裕,从村民各自为战到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他的故事一本书也写不完,他就是郸城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汲冢镇党委书记赵东升只要提起史学义的故事,便精神抖擞、目光深邃、语气凝重、声音洪亮
2、,言语间充溢着为拥有这样一位战友而骄傲与自豪。无私奉献,立身立德,他是群众心中的好干部史学义儿女都在外经商,身家上千万,他无欲无私,无论公差私事,任职30年从未从公家账上报过一分钱;从当生产队干部至今,他最看不得哪家没饭吃,村内五保、特困户,米面油长年供应、鱼肉逢年过节必然送到,史学义为村民奉献的“吃亏账”不计其数。所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村民信得过他,从史学义身上流露出的那份亲民、无私、奉献的气质是常人所不具备的。采访史学义,记者深刻体会到,这位已经54岁的老头俨然似一张白纸清白透亮,言语简单平凡,丝毫没有家产万贯的霸气,没有以善自居的傲气,不觉令人肃然起敬。史学义在汲冢工作30多年,历经1
3、2任镇党委书记的领导,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党和汲冢人民。记者走进史学义工作26年的谢寨村看到,这里有林次栉比的小楼,洁净清新的农家小院,平整如镜的水泥街道,标准化的村两委办公室,园林般的文化大院,书香四溢的农家书屋,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教学楼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敬老院的老人们悠闲的下棋、聊天,工厂进进出出的工人谈笑风声,这是世外桃源呀!在史学义来之前,谢寨是全镇出名的差村、乱村,人称老贼窝。全村贫穷、民心散乱、仇官仇富,两委瘫痪、上访不断、治安混乱。豫东第一例赴省、赴京上访就出在该村,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的乔石同志一年内亲自接待的三个信访案件之一就有谢寨。在这样的关口,汲冢镇党委派史
4、学义来到了谢寨村。临危授命,史学义深知是组织对他的信任和考验,他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当群众听说新支书上任时,好多人来看热闹,想看看政府派什么三头六臂的干部来谢寨了。此时,史学义掏20元钱租住了一间破旧的民房正铺床叠被,便开始了工作。 “你还准备扎长桩哩(豫东方言,准备长久的干) ,几任支书都没干好,谢寨工作太难,还是算了吧” 。史学义说:“我决心已定,不干出来个样子来,我就没准备回去” 。从史学义入村整整40天没有回家。他手里拿个笔记本,每天走访群众,了解村情民意,走到哪家吃哪家,但吃哪家都给饭钱。群众纷纷称赞这是“老八路”作风。最终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找原则性强、敢说敢干的老党员组建了
5、两委班子。班子建好后,史学义就从打击、整治黑恶势力入手,稳定民心,在政法机关的配合下,打击了一批危害群众的地痞无赖,清收了多年拖欠的提留,整治了混乱的治安状况,谢寨工作逐渐有了起色。当时谢寨没有学校,孩子们只能在租来的破房子里或在树下上课。史学义便发动群众捐资助学,并带头捐出500元钱(当时在农民眼中可是天文数字) ,一些群众感动地说:“学义为了咱村的孩子又操心又出钱,咱们没理由不捐款!”群众动员起来了,家家出钱出物,一位五保老人把自己准备做棺材大桐树都捐了出来,史学义激动的流着泪说:“大娘,我给你养老送终。 ”此时的谢寨,呈现出无比的团结。接下来,他又带头捐资建了村室,完善了各类设施,制订了
6、各项制度,村里的各项工作也步入了正规。上访的没有了,偷盗的绝迹了,打架斗殴的不见了,干部积极主动,群众自觉行动,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开展。老党员乐此不彼的说:“ 学义是毛主席时代的作风,咱服!”当代伯乐,点石成金,他是群众致富的引路人社会稳了,民心顺了,就得想办法发展经济,让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在两委班子会上,史学义时刻提醒干部:“群众不富裕,我们不称职,群众不满意,我们就失职;自己不会富,不会当干部,只顾自己富,不是好干部” 。他从培养“双强”党员入手,让党员干部先富起来,然后带动群众致富,采取先富带后富的办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994年,出外打工还不流行,史学义以富有前瞻的眼光鼓励群众外出,特
7、别是对那些光棍一条、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史学义拿路费让他们出去闯。两年后,史学义把26块写着“打工致富户”的牌匾敲锣打鼓送到务工发家的群众家中。如今,史学义拿路费劝走的那些年轻人,已经家产千万的有11人,存款百万以上的有30多人。为发展集体经济,史学义托关系、找门路,跑项目、借资金,打电话让那些外出致富的谢寨人返乡返哺,先后办棉花加工厂、板材厂、预制厂等集体企业,种植经济林、种3000亩烟叶。目前,谢寨集体经济收入达300多万元。只要你说得出的涉农副业,谢寨村都是第一个吃到蟹黄的人。县政府、镇政府领导看到谢寨村由乱到治、由治到稳、由稳到富的变化,给予史学义极大的肯定,一系列的荣誉纷落谢寨村。这时
8、,汲冢镇政府又把邢营、貊楼两个乱村交给史学义管理。1人担3个村支书,虽然担子更重了,但史学义没有退缩,还是那种“史学义模式” ,两个村半年治乱、一年稳定、两年致富。其他村听说了史学义的本事,村干部都向镇政府要求请他当支书,镇党委经过排名挑选,又拿出9个有潜力的行政村,让史学义去包片,依然是快步踏上康庄大道。殚精竭虑,一心为民,他是农民群众的贴心人“老子没钱儿子帮,不帮就是不孝;兄弟没钱哥哥帮,不帮就是不合;特困户没钱大家帮,不帮就是不和谐。如果这3项你占有一条,全村人都不搭理你,看你怎么生活。 ”话俗理不俗,史学义每到一个村,就是用这最朴实的话语凝聚了一个个落后村的民心。多年来,史学义对辖区每
9、家每户的情况都了然在胸,孤寡老人周庆山患有肾结石多年,周杰三、周才三、杨玉朋都是半身不遂,史占明食道癌谁家有病人,史学义总是主动上门帮扶。周庄80多岁的五保王氏,突患急性青光眼,史学义将其送到医院并垫付手术费3000多元,事后干部让他在公家账上报,他婉言拒绝了;谢寨一组谢其昌,患鼻咽癌达两年之久,每年的年货都是史学义给他们买,直至2008年3月谢其昌去逝,史学义又自己掏钱帮他家办了丧事;周庄西组周某因传染病去逝,出殡时没一个人敢帮忙,就连周某的家人都不见了踪影,全村慌乱。面对这种紧急状况,史学义找来老党员周林三,并亲自带领几名年龄较大的群众,用塑料布把尸体裹好,送到了火葬场火化后深埋。周林三事
10、后讲,当时他儿媳妇拉住他不让去,怕被传染,周林三甩开她说:“支书才四五十岁都不怕,我七八十了怕啥,他的命不比我主贵吗?”30年来,史学义东家忙西家跑,帮了大家却亏了小家。妻子脑血栓在省城住院,他仅仅在病床前一个小时又接到电话匆匆离开了;最疼爱的孙女急性肺炎在医院住了20多天,他愣是一次也没顾上去探望。儿女经常劝他年纪大了,家里也不缺钱花,别再拼命了,可是史学义每次都是三个字“你不懂!”多年来,县里每干部调整,史学义都是优先提拔对象,先后被提升为副科级、正科级,有多次机会到别的乡镇任副书记、乡长或书记,但每次即将被调离,都会有百余名群众拥到镇政府极力挽留。就这样,史学义把一次次的提拔机会都让给了别人,他深知汲冢的人民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汲冢这片热土,直至2010年史学义以正科级副镇长退居二线。2011年11月,已经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史学义趁着村两委换届选举,他坚持卸下村支书这最后一副担子。然而,参与选举的百余名党员和500多名群众拦住镇里的选举工作组,流着泪坚决要求让他们的好书记史学义同志再干一届,参加当天谢寨选举工作的镇干部被当时的场面感动得潸然泪下。后来经镇党委做工作,史学义继续担任谢寨村支部书记。这就是史学义,记者仅仅撷取二三事,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