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 市 设 计备 课 笔 记一九九九年十一月1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第一讲 概况一、概况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早期规划思想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1、空想社会主义(19 世纪后叶)2、巴黎改建(George E. Haussman)(19 世纪后半 )3、城市美化运动(19 世纪末)美国公园运动(19 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美化运动(19 世纪末)4、公司城(19 世纪初19 世纪中)5、早期主要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二、早期主要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1、霍华德与花园城市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2、柯布西耶
2、的现代城市设想明天的城市 (The city of Tomorrow )光辉城市 (The Radiant City)3、李里亚玛塔与线形城市(Linear City)4、戈涅与工业城市5、尤金亨纳德(Eugene Hennard )的巴黎改建研究6、西谛(Camillo Sitte)的城市形态研究 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7、格迪斯(Patrick Geddes)的系统未著:进化中的城市名言,先诊断后治疗,即2调查分析规划Survey AndysisPlan三、定义、内容、类型、层次四、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1、 雅典宪章 (1933 年)认为规划仍然是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认识上的不足
3、)重视功能公区最大贡献,提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主要还是针对当时城市功能混乱而提出的。2、 马亚比 宪章 (1977 年)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总结四十多年来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等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展望城市进一步发展方向。宪章声明:雅典宪章仍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今天仍然有效,但人类认识的发展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的其他一些思想已不能应回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修正“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解决)的种种一切。 ”马亚比 宪章首先强调人和人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马亚比 宪
4、章说:“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在总结四十年城市发展的基础上,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导致城市患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是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由于对纯粹功能分区的强调而导致许多问题,改建区不如未改建前充满活力,新建城市则冷漠、单调,缺少生气与活力。对于功能分区的批评,首先来自 CIAM 内部Team 10 在理论上批判雅典宪章的主要有 Jjacobs 和 Alexander.马亚比 宪章说,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贯穿规划,而且延伸至实施阶段,是个模拟、
5、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3马亚比 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推出其发展, “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3、 华沙宣言 (1981 年)首次提出“建筑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要领,把建设和发展与社会整体统一起来考虑。华沙宣言饱承了雅典宣言 马亚比 宪章的合理成分并加以综合,提出:“规划工作必须结合不断发展中的城市化过程,反映出城市及其周围地区之间实质上的动态统一性,并确定邻里,市区和城市其他构成要素间的功能关系。 ”华沙宣言也确认城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制定实施,并对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监督和评
6、价。华沙宣言同样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4、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 (1992 年巴西)首先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环境宣言)可以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由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破坏)可持续发展;从一般的环保把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21 世纪议程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并不仅仅把发展只限定在环境或生态上。5、北京宪章地域建筑与地域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绿色建筑4第二讲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城市发展理论)一、现代城市发展理论1、城市发展理论组成要素的变化,要素间关系的变化城市变化;原因与机制的认识1)城市
7、发展的区域理论先极化,后扩散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3)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4)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2、城市分散发展理论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2)有机疏散理论(沙玉宁提出)3)广亩城3、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聚集经济理论2)大都市、城市聚集区、大城市带3)国际城市或世界城市4、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的统一1)城市的相互作用2)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3)城市体系5二、现代城市空间组织理论(一)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理论2、工业区位理论3、市场区位理论4、中心地理论(二)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1、同心园理论2、扇形理论3、多核心理论(三)地租和竞租理论(四)邻里单位和居住小区邻里单位的六个组成原则1、
8、规模;2 、边界; 3、开放空间;4 、机构用地;5、地方商业(Local shops) ;6、内部道路系统(五)行为空间理论1、K.Lynch 的城意象2、JJacobs 的城市活力论3、C. Alexander 的半网格结构4、R. Veutari 的后现代空间观5、O. Hewn cam 的防卫空间6、R. Krier 的城市形态研究6第一讲 “城市设计” 一、概述城市设计的范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建筑群设计、城市交通组织建筑形体与空间历史的回顾1、二度观念的形成分析重比例关系2、以三度空间观念分析形式重体积3、以时空观念分析形式4、以系统的观念分析形式5、附:思潮与影
9、响一、二度观念的形成分析二度观念属于古典主义的,用比例关系分析。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崇拜,通过立面各组成部分与整体间的整数比例关系,取得逻辑和理性。制用比例原理(黄金分割等)达到形式和谐。最初的建筑空间概念是国产自各种体量的力,体量间的各种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有关,它是和埃及与希腊的发达联系在一起的,它们都是从体量产生的现象,二世纪建筑的罗马神庙穹顶标志着打开了第二种空间概念的突破口。但是知觉心理学(感觉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整体的完形关系与特定的数的关系是很少的,知觉的恒常性,光形的倾向性,否定了严格的数学关系的金科玉律,有些形体局部被遮挡,人还是感觉它的定形。二、以三度空间观念
10、分析形式直到十五世纪透视法的运用,才开始注意三度形体,此后一直到十九世纪来,均7以三度体积评判建筑物。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发现建筑形式的主角应是空间,以空间为单位作形式分析。1914 年弗兰克尔( frankl)提出空间体(space cell)和体量形式(mass form)来分析建筑形式。三、以时空观念分析形式立体派艺术出现后,对于建筑形式分析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它的时空观念激发了现代主义一代宗师的灵感,形式构成分析理入空间时间新阶段。这里简要介绍一下,现代派美术产生的社会背景。1)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从艺术上说,现代派想摆脱写实主义艺术的危机,不愿堕入自然主义;(二)现代派艺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
11、一种异化;(三)现代派最早的产生与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不满有关;(四)现代派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的艺术特征满足了商业社会。(五)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 X 光的发现及空间学说的发展对现代艺术产生了刺激作用。(六)现代反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影响Le Corbosial 说他从毕加索立体主义的静物画中得到了关于现代建筑结构形式的启发。1907 年毕加索的 亚威农少女打破了传统造型观念,试图把正面、侧面、斜切面同时结合在画面上,这幅画是立体主义的开端。蒙得里安 1911 年来到巴黎,把立体主义语言规划化,几何化,作有规划的矩形的抽象画,对西方建筑布局和工艺设计产生过很大影响
12、。立体主义如毕加索采用象征手法,着重于提示而不在于说出,人们说毕加索的艺术是“破坏性”的,所谓破坏就是大变形,他的这种语言反映当时社会的混乱和非人化。在艺术创作中,高度概括产生抽象,抽象作品为观赏者留有余地,让欣赏者开动8劳动思维机器参与创作、去想象、去回味,这就是抽象作品的生命所在。在这方面代表人物有亨利摩尔,享利摩尔 60 年代用贝壳、石子进行原始性创作,表现事物的?萌、破的拙然效果。七八十年代摩尔的创作特点是通过大理石、玻璃纤维等材料造型,产生了形象简化,富有浑厚,古朴、苍劲的艺术特色。抽象派画家们的构思则是随“心”所欲,抛弃具体形象,追求抽象绘画的潜在表现,体现老子所说“大象无形,大音
13、希声”的境界,寻求大自然的幻象,把自然统统都融入了他们的艺术世界,他们的画?,非山、非水、非人、非物,却含有山之势、水之灵、人之情,物之态。主体主义与抽象主义一起掀起了一场新视觉革命Optical Revolution (New vision)新视觉若干主要水法在西方建筑中的运用。1、运动中的视觉建筑是在运用着的时间、空间中安排了体量、线形、色彩与光影的空间艺术2、新视觉与空间流动空间从盒子的包围中解放出来,成为一连串相互延续、相互渗透、不断变化的流动空间,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在视觉观感上是具有动势的。近求视觉中的刺激。3、透视变异与动的变形变异透视更点,变异透视地平线以及动的变形手法,打破
14、传统的由方形矩形平面组成六面体房间与规整的室外空间,为了打破视觉上的秩序感,采用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多边形空间,在建筑群规划中,有的故意迴避建筑物彼此间成直角的布置,动的变形手法在建筑中的运用表现为用歪(扭)曲建筑形象以制造动态,以倾斜的窗门,流线形穿等等。4、透明感与同时感要求建筑空间取得内外一致的“透明”与同时的时间空间感。空间层次与空间秩序的处理是获得视觉上透明感同时感的重要因素。行进过程中视觉上与心理感应上的叠合以取得时空合一的透明感同时感。95、视觉与光影追求原始的永恒的体形,把物象还原为球体、三维体、园锥体、立方体等最易识别、最易理解、在光影中体形表现最为强烈、最为肯定的原始形
15、体,以这些纯粹形式在运动着的空间中组成“纯粹”的构图,以获得纯形式的心理效应。空间时间观念对建筑师在人为环境的创造中有很大的贡献,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但事物总是不停地运动发展的,人们逐渐发现人为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效应。附录一:“时间”在建筑中的含义首先是建筑的存在问题,建筑师在有限条件下考虑时间流变过程中的某些可能性。其次是对建筑的认知问题。从视觉来说,感知一个固定形状的对象不是瞬时的,如果是复杂的实体和空间形象,还应以多角度的观察才能获得其实在性感知,那么感知时间就会更长,人观看物体时着眼点以及着眼点的转移,也牵涉时间问题。第三,在建筑功能中,时间考量的概念不是很明确的,如参观古希腊社殿,有
16、严肃的时间凝固感,参观北京故宫、古陵墓、长江三峡其表现的美须在时间参量上予以安排,最后,所谓造型问题,它的时间量的作用已反映在上述三者之中。四、以系统的观念分析形式系统观念着重从整体上描述自然界客体,自然界任一客体都是由诸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相应功能的系统。结构是系统内部要素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耦后关系和联接关系。系统观念就是把事物归纳为“要素”和“关系”的一种概念。环境形体就是由许多要素以一定的关系结合而成的整体。人为环境构成要素:基面、空间、体块及主体人环境中的主体人,即对人的社会性、人的行为方式及心理反应的研究对主客体相关的环节:印象、符号、进行分析系统的层次性几何性要素与几何性关系;
17、非几何性要素与拓扑性关系;10几何性要素与拓扑性关系;非几何性要素与几何关系;简单要素与复杂关系;复杂要素与简单关系在上述空间观念发展期间的一些主要思潮社会乌托帮与技术乌托帮第一次与第二次建筑革命高技术与高情感传统西方文化思想和基本观念的变革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结构主义新现代主义新郊区主义与新城市主义 发展历程与背景(另类现代)11第二讲 城市设计中的环境行为与场所研究 与建筑学关系最密切的(一)环境行为现象,侧重于研究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人的活动模式,空间的使用方式、使用者的需要和行为场地模式第一节 环境行为现象一、人类心理现象(一)环境知觉(Environmental P
18、erception )研究不同的人运用感觉去感知不同环境时的规律,包括空间的宽敞感、亲切感、舒适感这类与空间知觉有关的问题以及诸如高速公路、飞机场等特殊环境中的知觉问题。(二)环境认知研究人们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规律1959 年凯文 杜奇发表的 城市的形象 (Image of the eity)是一部最早的著作(关于环境认知方面的) ,通过对群众的城市印象的认知研究,而建立的城市设计方法的基础。此书被认为是开创性的,这种新的思想,即个人的“感知和反应”在城市设计中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环境形象可分为三个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一个容易产生形象(可识别、可见)的城市,应该是有一定形状的、有特征的、
19、惹人注意的。根据杜奇的研究结论:形式的特性:1、图形背景的消?性;2、形式的简明性;3、连续性;4、统治性;5 、结合的明确性;6、方向性;7、视野;8、运动知觉;9、时间序列;10、名称和意义。形成城市形象的五种要素:1、道路(Path) ;2、边沿( Edge) ;3、标志(Landmark) ;4、结点12(Node) ;5、区域(District)通过认知地图来了解人们心目中的邻里范围,了解居住区中公共设施或绿地的使用情况(大多数人记住的地方通常就是这些人常去的地方)(三)空间行为(Spacial behavior )欧洲迪斯尼乐园内的道路(穿行道)即由人的空间行为理论直接导出。研究人
20、在空间中的活动,包括人的活动模式,生理因素和使用空间的方式。二、人的活动模式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A Pattern Language).所谓图式是用语言来指导或描述与活动一致的场所形态,如人行道,在纽约意味着步行交通道,在牙买加则为闲置、奏听音乐甚至睡眠等活动的所在。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贡献在于致力于帮助从事建筑设计和规划的人们,能找到一种适合本人、适合其所从事的建筑设计与规划构思的语言模式包括原始语言、诱发语言、直接可以运用的语言他构思了思维语言大厦的骨架。人们的思索过程是依靠思维语言完成的,高明的建筑师往往也讲不明白他为何会有了创新的设计,因此,掌握运用清晰的思维语言,使思维者能沾到已有
21、建筑文化高度的台阶上开始起步,不致于再次从零开始。不仅“思维的效率会大大提高,更有利于创新和突破。这就是思维语言的真正价值。亚历山大的A Pattern Language一书总结了 253 总语言模式,这里所体现的系统,网络的思想和控制方法是显而易见的,他不仅作出定性(时空位置、行为)的分析,而且竭力作出定量分析,迈出了建筑思维语言科学化的一步。253 种模式的每一种都是一颗浓缩的信息核,其发生频率很高,属于设计创作构思语言中的常用语(词) ,作者不仅告诉你怎样作,而且告诉你怎么去想问题,给你思维的语言,教会你说建筑话及阅读建筑的本领。每一图式都是一个“场” ,足以容纳生活的多种多样,是经验的
22、积累,一种形态的感觉。如图式 112“入口过渡”在街道与前门之间设置一过渡空间,让直接街道与13入口的路线通过这一过渡空间,并使它显得有光线的变化,方向的变化,面的变化,地坪标高的变化首先着重于视野的变化。三、空间的使用方式日本学者称之为“心理的空间”波特曼(Portuan):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白色?:公共空间与秘密空间的严格划分处置:空间的不定性概念(ambiguity )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n):可防范空间(Defensibk space)等等都是对人们的空间使用方式的研究结果,是对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环境等关系深入研究后的总结:其中以纽曼的可防范空间最为全面透彻。这些都
23、对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防范空间分为:个人空间、领域性和?性1、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主要是指设法消除干涉心理,指存在于人的周围的一种意识上的看不见的防卫界线,与下列因素有关:人所处场合不同,如候车时人的个人空间要求小;人们相互关系,对熟人亲人要求小;不同社会文化影响及性别的不同;人的注意力有意识集中;心理要求,选择自己独占的场所。2、领域(Territoriality)包括领域性,如“L,U”型平面的领域性强,此种领域性应区别为公共、集体、家庭三重层次;自然监视(Natural Survei Uances )归属感如不同年龄集团;支配感选择转角、树冠等有蔽护场
24、所,重在选择;14安全感要求有明确的界限、层次和系统;3、私密通过形态围台、分隅来表现体现了隐匿性、隔绝性、亲近性、孤独性等等。四、使用者的需要研究不同人群的需要,如儿童、老人、残疾人、体弱者,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生活方式的使用者等。从事日常活动的人群组成:2 个人占 70%;三个人占 20%,四个人占 7%,5 个人以上 3%。五、行为场地安排(Behavlar settug)RichardBarker(巴克)1968 年认定,特定的物质社会环境和重复发生的模式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是行为地图法,标出特定区域中经常发生的行为的类型、时间、频率,以此说明特定环境与模
25、式间的关系。第二节 场所的研究一、场所的定义(Place)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特定部分,含有:空间、意义、交往及活动等,英文词为:Space Meanning Communicator Activity 场所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场所的被占有性,即人或事件对场所的占有;场所的非常空间性,场所研究的是人的活动或事件与环境的关系,不涉及特定的空间几何形态,从而具有非空间性;场所的随机性不同的人或事件对场所的占有,从而使同一地点的场所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场所与空间相比,其主要差异在于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空间具有抽象的概念,研究物人联系,场所强调
26、物体或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较为直接和具体,着重研究在环境中的活动和占有, (人环境) ,因而对社会使用方法来说,场所的研究更为客观、实际,更能满足行为科学研15究的要求,具有较大的优越性。戈登卡伦在市镇景观 “Town scape”一书中把它对场所的研究归纳为:占有、粘滞度、封闭、半封闭、形突出凹入、斑点,不安定,起伏,隐匿、期待、连续等设计要素。应从社会使用角度,以人、团体、社会、情感、活动这样一些线索对场所进行探讨;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包含情感要求!活动要求和对场所决策的参与要求。人对场所情感的要求人对场所情感的要求按个人(个人空间、领域、私?) 、团体(交往) 、社会(意义)三方面
27、进行研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对场所的要求,以安全需求为例,人们需要个人空间、领域、?场所应具有促使人们交往的能力,场所在社会作用在于意义,具有社会文化作用,社会行为活动的作用和认知的作用。自我实现的要求 实现个人能够实现的一切尊敬的要求 自尊,受别人尊重社会的需求 为人爱戴,为人接受,友谊归属,爱情安全的要求 安全感、防备生理的损伤生理的要求 生存、饥饿、干渴、性社会文化作用:考工记的前朝后市,九经九轨,反映当时对宇庙的认识和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中心主义影响下的中心辐射城市。社会行为活动的作用:不同社会团体(年龄、性别、民族、宗教的差异所形成)按其活动和行为形成不同的社会
28、空间,场所和意义。认知的作用:人的认知对场所意义的建立,主要通过场所的分类、命名、认知地图、印象和识别等来完成。人对场所活动的要求16视觉与场所:可识别性和多样性在环境缺少多样性的情况下,会产生拒绝性情感。活动与场所有三层意思:活动的掺和、活动的过渡、活动的呼应。活动掺和:人的活动与场所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或模式)要求人们寻求一种能包容更大活动范围的场所概念。活动的过渡心理学家证实,人在街道活动时会产生一种沉浸于拥挤、紧张的行为情绪状态,称为“街道行为” ,当人进入特定的环境时,需要利用过渡(空间)场所来摆脱“街道行为”的影响,称之为活动的过渡。活动的呼应指使用者对他人活动的反应,呼应起主
29、要作用的视觉。对场所决策的参与要求(群众参与社会决策)环境设计的群众参与有如下重要意义;a)促使群众对社会事务采取负责任态度,对社区大多数人利益的尊重;b)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c)在目标与实践间建立反馈关系。d)对群众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更多地关心社区的社会利益。群众参与的方式居住环境中住 宅结构的群众参与设计方法(SAR)规划与向上,政策上和实施过程的群众参与,也即社会目标决策的群众参与。a)资源、程序、评价、实施的循环方法;b)应答性规划程序:通过程序的输入、系统的功能、工作过程、输出、反馈及相互作用来表达社会目标的决策与实施的过程。应答性规划程序如下:目标识别目标阐明目标优先目标
30、实施目标评价社会目标决策的实施1、倡导性规划:邀请具有专业特长的社会成员(如社会学家、技术人员)参与规划咨询,召开全区(设计)成员联席会议,现场办公、热线联系,决策成果展览17(征求意见)还可利用广告(媒体)现场调查,直接对话等多种形式。2、决策分析技术:模拟分析、双重目标决策(择优)3、社会团体(集团)心理研究4、德弗尔方法反复询问调查+专家意见的方法:城镇建筑环境的系统图式西方(欧洲)自 10 世纪20 世纪城市建筑环境形(本人至经历了封闭型、构成型、功用型及开放型四种形态,每种形态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封闭型古罗马及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典型形态,表现为封闭的广场与
31、不规则的街道所构成的体系,与交通工具相适应,广场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多位于教学或市政厅边,其中蕴含的最珍贵的品质是“场所精神” ,正是今日城市建筑空间所缺少的。构成型几何特征为主,直线或街道,一是为了便于四轮马车的运行,另一是为了便于火炮的移动(军事目的) ,多处于文艺复兴及其以后时期,1518 世纪。功用型资本主义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兴建大量廉价住宅,城市快速膨胀,工业化生产。开放型二十世纪三十四年年代后,城市化达到高速阶段,现代交通工具的大量普及18第三讲 城镇建筑环境形体 简要回顾发展史: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城市设计的根本性突破是环境概念的全面渗入,在城市环境中寻求表现满足使用者需要
32、,理想和爱好的场所和形态。研究能满足人、社会团体的多种使用和社会活动需求的形态环境。历史已超越只从形体环境个别的要素出发,单纯追求静态美学效果的阶段,进入到重视环境中诸要素的整体效应。高度适应人类社会行为并且追求历史文脉延续性的多元兼容的时代。人们正在摒弃迷恋宏大壮观而缺乏人情味的城市美学,转而接受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嵌补式”的城镇设计概念,尤其重视城镇建筑与环境时空连续性。环境应该被理解为一系列有关的多种要素和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秩序、一定的模式、一定的结构,它影响和促进了人与外部世界及形态元素之间的连系(联)和作用,其中最为重要和最基本的联系空间上的,也就是说,人和客观对象的联系只有
33、通过空间上的分与合才能达到。环境具有空间意义,不仅指形态上的,还包括社会、心理、文化等特征在空间上的表现。空间具有一个量度,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在空间上的距离、关系和间距的联系表现人类社会的许多重要关系,如:宋以前城坊制和宋以后的临街布局,其社会含义就远远比形态的变化来得重要。除环境的空间组织系统外,环境也包含了含义(menning)的系统, (如所选材料、形式、命名等往往均成为一个符号,表达了某种含义) ,时间的系统(人在城市运动所产生的时间认知结构,以及时间变迁性)以及信息传播系统。城市设计的环境为空间、时间、意义、交往这四个形态系统的综合。第一节 城镇建筑环境的特征一、环境概念与层
34、次191、环境:抽象的定义是一种非自我的实体,一种外部刺激和行动框架,具体的定义即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层次1)地理环境(大)2)有效环境3)感知环境4)形体环境5)行为环境6) 人二、城镇建筑环境特征城镇建筑环境有下列特征:1、它的形体环境是由实体建筑物,建筑物形成的街巷、广场等外部空间以及基地等要素以一定的关系所组成;2、它的行为环境包括感觉刺激,人们拥有的环境意象以及人们的领域性行为和社会交往等等。3、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反映文化连续性。第二节 城镇建筑环境形体的实体建筑一、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一)历史性建筑物的积极保护保护的措施已从消极静态的封存向积极动态地与城市生
35、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应尽量保持原有环境氛围,即原有的建筑物风貌和空间格局,建筑物周围的绿化、铺地、小品应与主体建筑物一致。威尼斯留下不少无人居住的空屋,给威尼斯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历史性建筑只有在职能上和现代城市生活结合在一起时,它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才最终是宝贵的。 ”(欧洲 2000 年)20(二)保护范围1)视觉意深要求颐和园知春亭眺望佛香阁,北海五龙亭眺望白塔,垂直视角分别为 B,7.3(17 18)眺望它的最为距离至少是它高度的 78 倍,若视角3 时或h/L=124,给人印象则十分淡漠。2)设计意境要求保护范围与仅在视角景深要求相比应大得多。如北京紫
36、禁城中抽线保护距离8KM,保护天坛“天”的意境。3)环境协调要求在重要名胜古迹入口前相当长的一段路程应划为保护区,如扬州古运河文峰塔,塔与河是一个环境的整体;南京玄武湖畔、山、湖、城融为一体,颐和园整个环境玉尔山、昆明河以及南面的广阔田野等等。(三)保护方法1、古建筑视廓的保护,由街道、水面、地势高差来构成,钟鼓楼类古建筑群保护;1)应尽可能保护其制高地位,特别是面积小的古城,如辽宁兴城、太谷、山西平遥古城等;2)保护古建筑轮廓的完整性(特别是屋脊部分)3)力求与周围建筑组成统一和谐的建筑群体。寺塔类保护规则:原有景观、塔高,周围建筑 h1/3h 塔,视觉走廊等。古城墙保护:注意水平线不被新高
37、层建筑打破,2.53h 的保护距离。2、绿化环带(深山藏古寺)3、环状道路围合(如南京中山门、沈阳故宫外)4、集锦式合并与延建复原(黟县岩寺古建)5、轴线的组织与运用(美国圣路易城小教堂被安排在中轴线上,外加不锈钢拱门加强轴线效果)216、古建筑的环境“净化”:折除损害古建筑形象的破旧危房,甚至后人新建的“败笔” ;7、外表的古色古香与内部的现代化:这种手法适用于:a)乡土建筑、传统民居;b) 造型优美,但不属于文物的建筑;c)被认定为城市标志的公共建筑8、运用铺地图案加强和突出古建筑形象;9、赋予古建筑以新的使命和存在价值:(如古建筑失去了原来的环境,可成为新建筑庭园中的观赏小品)(四)历史
38、文化圈的保护对历史文物古迹很集中的地区(区域)可扩大保护范围,根据区内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进行“影响圈”的划分,逐层规定保护等级,以图更完整地保护历史文化古迹,更准确发掘其文化价值,如我国的泉州(D:25kM )二、新老建筑的协调(New Consent in Archifecsre)(一)空间的整体感和时间的连续感新老建筑间的协调或时空连续性在上个世纪还不是一个突出问题,在我国甚至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前还不是主要问题:历史上的建筑风格在西方大约是以 500 年的周期起落变化的, (公元二七世纪、八十三世纪(中世纪) 、十四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至今)建筑材料与施工方法的变化也比较有限且缓慢。I u
39、or de wolfe 在the italien Towhscape中说:“好的城镇景观来自坏的建筑,而所谓坏的建筑又往往造成好的城镇”Charles Joneses 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中指出:“现代派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的失败在于他们缺乏对城市文化的理解,过分强调从里向外进行设计,而不考虑外部空间向建筑物内部过渡。 ” 布鲁林(Brent Brolin)在其著作现代建筑的失误中指出:在旧建筑中建造当代建筑,既是可行的,也是合适的,历史上有价值的建筑物正是那些拒绝(排斥)模仿的作品,建筑必须表达它所处的时代,必须在整个环境中体现过去现在和将来。对新老建筑评判不只是局限于视觉形式上的相似,而是还要看
40、它们是否在一起构22成具有空间整体感和时间连续感的建筑环境。(二)历史上新老建筑物构成整体环境的方法古罗马城市广场群中,实体建筑物是通过对称的几何图形和明确的轴线而结合起来,一些不同时间建造的建筑物建立了内在联系。欧洲中世纪,城镇的环境视觉秩序通过建筑物间的相似与相异的明确分序而取得,教堂、领主的城堡与一般居民住房在材质尺度、体量、装饰等各方面都有着明确的差异,大量的民居十分雷同,构成了对比鲜明的城镇建筑群体。欧洲文艺复兴,由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人们溻望城市的公共生活,十分重视城镇空间的设计。利用古典几何构图原理来确定环境素之间的关系。威尼斯城,圣马可广场上各建筑都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
41、但由于广场周围建筑对空间的良好围合,广场不同空间的互迭和视觉上的相似性和对比性的运用,达到了形体环境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巴洛克时期强调的是运动感和底景(Vista), 这也有助于把不同风格的建筑组构成整体环境(景观)Sixdus 教室在罗马的规划中,把主要的字数和世俗建筑、凯旋门等用宽阔的大道联结起来,奥斯曼的巴黎规划中,大道尽端总有一个收束视线的焦点Vista。现在我们在城市建筑环境形体中,建立新老建筑间联系应以“要素关系”的构成原理为基础,主要应追求新老建筑与其他元素间的逻辑关系,其次才是形成的相似性。1)与空间要素建立相应的关系围合、接续、互迭及中心、抽线、平行、坐标等;2)与实体要素建
42、立相互的关系空间韵律、高宽比、外形轮廓、屋顶形式、水平凸出物的出挑大小,门窗洞口的分布与比例,色彩、材料,细部装饰及纹理,建筑物前院绿化(削弱差异)3)通过基面建立多种关系如故宫三大殿建在同一基座之上。23第三节 城镇建筑环境形体的空间街道、广场、居住区空间应从环境整体效应和动态的观点出发对尺度、形体和体验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一、城镇空间的限度与尺度城镇建筑环境形体中的空间是从无穷自然环境中人为限定的一部分外部空间。外部空间范围较大,结构略显松散,水平高度通常大于垂直高度,形体的几何性和完整也不及内部空间,交接也不要求很精确。不规则的形状如果在室内有时会感到不适,但在外部常容易接受,甚至颇有特
43、色。人在外部空间识别几何性和坡度的能力不如室内那么敏感,所以外部空间的组织可以自由些。无穷的外部空间是以远处的地平线和天线为界限的,为了取得合用的外部空间,应用基界面和垂直界面来作三度控制,界面的围闲程度、比例、形状和表面处理决定了基本的空间效果。与其说空间的界面是视觉的封闭物不如说是视觉引导和启示物。与视觉目标的结合,一成为视觉目标的背景、二是以向心的态势突出中心目标,三是在最好的景观处开口以对准目标。外部空间尺度西特(Sitte )提出:1)广场平均面积:57.5140.92)有围合感,但无压迫感的 P/H 介于 12 之间赫格曼(Hergeman)和庇茨(Peets)提出视距与接高构成的
44、视角在18 27吉伯特认为(gibberd):在 80 英尺(24.38M)之内为亲切空间,最大的城镇空间尺度不能超出 450 英尺(137M )凯文林奇把亲切的距离定在 40 英尺(12.19M )之内,80 英尺(24.38M )以内为适合人的良好尺度,最大尺度也是 450 英尺(137 米)最佳的 D/H 在 2-3 之间。芦原文信认为:D/H=1 时,空间最为匀称而且稳定。他还认为可用内部空间尺24度放大 810 倍来决定外部空间尺度。二、城镇空间形体影响人们空间形体知觉的诸要素中最主要的是围合感和形状。围合感:道路设计成尽,或在道路上部加设骑楼,拱门等来加强围合感。空间形状三种基本形
45、式圆、方、三角的几何变换,RKrier 把各种形状的广场都归结为三种基本形的变形、成角度分解、重迭、相加、混合变换。Distortcom、Angling 、 segments、overlapping 、addition 、merging.三、感觉空间的多量度作用(外部)环境形体中的空间不是机械的,与尺度、形状等相对应还存在人们的“空间体验”问题,也即是“感觉空间” 。感觉空间的多量度是指空间环境中的声、光、热、嗅觉、色彩、质感(纹理) 、水量以及心理场中心的力量。其中光表示了阳光及亮度两种含意。培根说:“建筑形式:纹理、材料、光影、色彩这一切结合在一起就使建筑有了灵魂,它们能够表现空间。 ”外
46、部空间的光线和照明对空间视感有影响,不同的光线方向和光线质量(特质)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光线的控制可以使空间的边界清楚明晰、也可以使边界模糊。模糊的边界会改变空间的尺度感。清晨薄雾,广场和街道的空间感显得大些。可以通过光彩处理强调或弱化界面轮廓或纹理突出或掩盖建筑特征。阴影的投射也影响空间观感。城镇景观中常有通过阴影烘托一个中心目标或构成一个框景,增加空间的层次和深远感,也可利用光线角度来表现空间界面的起伏。还可以通过人工照明加强空间感,表现体现凹凸和纹理变化,突出建筑物的形象、指示道路和空间的出入口,场所的特征等。色彩的处理对空间的体验也有影响同,还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如中国古代建筑中
47、的金顶红墙,灰砖青瓦,英格兰的传统茶色,西斑牙的白色,非洲的浅色彩,日本的灰色等等。四、外部空间的类型特征及其序列251、基本类型开敝的、封闭的、狭长的(线形)和自由组合的几个主要类型;封闭空间的特征:1)连续感与协调性;2)围合感;3)易于组织主体建筑;4)安宁感开敝空间的特征:1)动态;2)组织主体建筑必须更有力更强调;3)与周围景物(色)有联系;狭长空间(线性)空间特征:1)通向中心的干道,强调主体建筑或群众的意义,而整个干道上的建筑都从属于它;2)街道分段节,如圣彼德堡?瓦大街分三个段节,中段是主导,前后二节均起烘托、陪衬作用,中段主体为十二月?人广场;3)环绕中心的环形,主要建筑群比
48、较均匀地分布;4)滨河路、公园路、绿带中可安排若干组群,但不能打断路边景色的连续感。自由组合的空间特色:组合关系较自由,但应有主从关系,不可平均对待。2、空间序列与层次由于人的视觉具有透视消失感,使城市建筑群因与视点间距离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空间层次。在实际立体空间中,人们所看到的建筑群是由各个建筑物、地面、树木、建筑小品等组成的有层次的景面。层次可分为远、中、近三层景色。远景只呈现大体轮廓线,建筑体量不甚分明,中景可看清建筑的全貌,主要细部和色彩等,而近景则显示清晰的细部,与通常中景是作为观景对象,是主题所在,而远景是它的背景,起衬托作用,近景则甩为景面的边框或透视引导面。人们在空间移动时,这
49、三种层次相应地交替转换。可在几个主要观赏点上组织景观层次,确定主题建筑物和作为背景的自然景观或其他建筑物在空间层次的相对关系(包括体量大小,色彩明暗等) 。在观赏点近侧,可布置姿态优美的树木、轮廓、灯柱可其他建筑小品,作为近景,以增加空间层次。城市景观要求考虑空间序列,许多好的建筑群是人们在行进过程中通过前后景物对比,前后的呼应,衬托以及突出主题等体验到的。空间序列往往决定了活动程序(内容主题要求)如烈士陵园建筑群与博览会建筑26群,就存在明显差异。空间序列中的主题引导和空间的引导是两个主要问题。主题引导:为主题高潮作准备,归结为“建立期望”第一,递增或递减韵律的运用,产生期望;第二,用一系列强有力的元素开敝式排列,如故宫千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