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的文化和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摘要: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受到中国 5000 年文化的熏陶,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心理特点。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民族意识,更反映了中国人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民族审美心理通过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表现出来,民族文化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特点,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关键词:审美心理 审美趣味 民族文化音乐审美心理中包含着注意、审美期待、审美态度、音响感知、联想想象、情感体验、理解认识等基本要素,它们共同形成了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音乐欣赏的审美心理过程可划分为音乐审美初始阶段、音乐审美高潮阶段和音乐审美效果延续阶段三个阶段。音乐审美初
2、始阶段涉及的主要审美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注意、审美期望及审美态度;音乐审美高潮阶段涉及的主要审美心理因素是音响感知、直觉与通感,想象联想、情感体验以及理解认识、顿悟与共鸣等。音乐审美效果延续阶段涉及的主要审美心理因素是审美评价。这些审美心理因素都与欣赏者是否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生命意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流变中的民族集体意识的一种积淀,“是一个群体中共同体现的,由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所构成的某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演化历程和艺术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因而形成其固有的、传
3、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对个体甚至群体的音乐审美情趣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区别于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生态、宗教信仰等,决定着不同民族人们的音乐观念和音乐行为方式,并表现为各自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从中西传统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 “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 , “西方音乐娱人,中国音乐娱己。 ”所以西方音乐重理性、重技能,其创作的技法、体裁、形式等方面讲究规范化、程式化,讲究和声织
4、体的布局、曲式结构的严密逻辑,追求音响效果的丰厚,音乐表演强调形式的戏剧化和技巧的高超,在音乐鉴赏方面也表现出更多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如德国音乐讲究严谨、厚重,法国、意大利音乐追求浪漫、华丽。中国传统音乐则追求力度和音响的虚淡、空灵,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注重音乐的变化和织体的单线延伸,节奏灵活自由;在音乐鉴赏方面注重感性的体验和自娱。 “安身立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功能指向,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首先是“乐感”文化,追求的是自娱、自乐、悠然自得的“韵味”和意境,注重的是内心的体验,追求心与乐的相通相融(乐通悦) 。我国民族乐器中使用最广的丝竹乐器如琴、箫、笛、瑟等都是常用于闲
5、居独奏、自我消遣,其清丽婉转的特点最适于表现悠闲淡泊的闲情逸致。习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必修之功课,用于修身养性。连“性不解音”的陶渊明也常备“无弦琴” ,偶在得意之时抚弄一二,还留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妙句。陶渊明于无声的表现中得“趣” ,这是古代文人雅士音乐情趣的映照。 我国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持着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他们的音乐活动都渗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如蒙古族擅唱悠扬高亢的牧歌、长调,新疆维吾尔族喜欢弹着冬不拉热情奔放地载歌载舞,等等。音乐审美趣味特点的分析描述在讨论音乐审美趣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趣味的概念与性质进行梳理。趣味来源于“味” 。在我国先秦古籍中“味” 的基本含义
6、大约有三种。一是指能够刺激人的味觉、嗅觉乃至触觉,使他感觉到甜、酸、苦、辣、咸、臭等不同的味觉物质。二是指人的味觉、嗅觉等在一定物质刺激下产生的酸、香等不同的感觉。三是作为动词使用,指人对衍生宇宙万物的本体、要素及其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实物,用口、鼻、耳等感官进行的感性把握的活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以感性方式把握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于是“味”便从物质的生理满足过程而逐渐发展进化为与复杂社会精神体验相关联的一种把握世界的常用方式。如今, “味”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其最基本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指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认为,音乐审美趣味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接受活动中和
7、长期的音乐实践经验中形成的审美心理定向。音乐审美趣味作为一种偏爱与选择,一种审美评价能力和倾向,它总是表现出一些特点。正如我国古代葛洪抱朴子广譬所云:“观听殊好,爱憎难同”;现代俗语也曰:“萝卜青菜,各有所好”;拉丁谚语则道:“趣味无争辨”;西方美学家又说:“像任何心理定向一样,审美趣味不可避免是主观的。因为趣味标准是在某个人的个体的经验中形成的”我们从以上这些古语、俗语、谚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艺术趣味道出的一个共同特点,即艺术趣味的主观性和自由性。正如具有不同音乐审美趣味的人往往对音乐的偏好也各有不同一样,有的人可能喜爱西方音乐的小提琴、钢琴、咏叹调;而有的人则喜爱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二胡、古琴
8、、民歌; 有的人爱听通俗音乐,还有的人则喜爱听交响音乐等。这种发自内心的,无需他人或外在因素引领便能进入一种忘我的审美境界中的美感心理状态,它充分体现了音乐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自觉的亲和与融洽。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审美趣味的自觉又总是受到接受主体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年龄、职业、性格的差异,以及人的审美经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不同影响。人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和社区中,而地域、社区环境的特殊性对个体的审美心理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 ”正是由于这种地域
9、、社区环境,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才具有了一定的封闭性。如欧洲人爱看歌剧,中国人爱听京剧,藏族人爱看藏戏,上海人喜欢越剧,福建人爱听南音,广东人爱听丝竹乐一样。每当外来音乐文化传入时,地域和区域音乐的审美习惯,以及它的传统文化封闭体系便会产生一种排它性效应。但是,音乐审美趣味除了上述特点外,我们也应看到音乐审美趣味在对音乐的选择功能上,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的另一 面。可以说, 一个人的音乐审美趣味往往是其人文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一个音乐感悟能力较强和音乐鉴赏水平较高的人,他的文化内涵往往也较丰富,艺术修养也较深厚。而音乐审美趣味本身就含有对音乐美
10、的判断与理解。或许审美主体可能在初期只对合乎其趣味的音乐发生兴趣, 但随着他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生活环境的改变,年龄的增长,一旦他把自己的音乐审美对象扩大一些时,就有可能对他过去不爱听的音乐作品逐渐发生兴趣,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审美趣味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和可转移性状态。音乐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事物共性与个性的两个方面,是一对互为依存融合的统一体。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在相对的稳定性与绝对的变异性这两者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发展演变。 音乐的民族性具体通过特定的音体系、语言体系、音乐结构体系等方面得以体现,不同民族在音乐中所使用的形式要素和组织手段都富有个性而区分微妙。中国人在音色审美上有着近
11、人声,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偏高频的清、亮、透,甜、脆、圆以及重鼻音的特点。旋法上表现为平和、渐进的美学特征;音乐结构思维讲求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对比” ,并遵循规范化、程式化的特征。 受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直觉、多觉贯通、艺术综合理念、 “成于乐” 、 “游于艺”乐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人音乐联觉能力较为发达。并高度重视味觉审美的情感表现性, “声亦如味” ,饮食口味的地域分布与民族音乐风格,不同饮食口味偏好与审美主体的性格、音乐审美的取向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参考文献: 1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中国古代乐论选辑:论语卫灵公.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 王耀华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 4 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论.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5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 6 布洛克美美学新解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8 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