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层对比(一) 对比方法及依据勘查区内含煤地层沉积稳定,岩性组合及地球物理特征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标志层、煤层自身的特征明显。 本次主要根据特殊层段辅以物性特征,顶底板曲线组合关系,层间距变化和物性标志层结合岩性组合规律等予以合理解释,使其煤层对比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二)标志层特征区内 K10砂岩及其下伏“桃花泥岩”是上盒子组与下石盒子组的明显分界标志。物性组合特征:自然伽玛曲线以 K10砂岩底板为界,上下明显有一台阶,上部曲线基线降低,下部曲线基线抬升,是划分地层界面的重要物性特征。标志层特征详见表 4-2。K8砂岩标志层在测井曲线上物性特征较明显,电阻率呈中高阻异常,自然伽玛为中低异
2、常反映。K7砂岩为 K6顶板第一层砂岩,电阻率平均值为 896.33.m。K5、K 4、K 3、K 2、K 1等石灰岩构成太原组标志层的基本骨架,石灰岩突出的高阻异常,最低的自然伽玛和高密度反映,形成明显的组合特征。其中 K2石灰岩多峰异常幅值为太原组较高反映,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幅箱状反映。(三)各煤层对比标志1 号煤层:位于 K8砂岩下 0-5.15m,平均 1.26m,一般直接与K8砂岩接触。层位不稳定。2 号煤层:位于 1 号煤层下 13.55-25.70m,一般 18.93m,下距3 号煤层 13.13-31.78m,一般 24.49m,层位较稳定。标志层情况一览表 表 4-2地层单位
3、标志层 岩石名称厚度/平均值 层间距 岩性特征下 石盒子组 K8中、细粒砂岩0.90-5.222.37灰-灰白色、主要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岩屑次之,含菱铁矿鲕粒及少量云母片, 均匀层理及波状、脉状层理,局部含泥质包体。38.45-51.4445.483 煤 0.30-6.654.97黑色,厚度大,层位稳定。以其本身特有的厚度为良好的对比标志。4.35-11.327.71山西组K7 中、细粒砂 岩 0.70-3.651.74灰色,深灰色、具波状层理,中夹泥质条带, 局部为灰白色中粒砂岩,硅质胶结。0-3.601.96K6 石灰岩 0-3.201.91深灰色,大部分砂岩冲刷,含生物泥晶灰岩、硅质及
4、燧石。7.05-24.4010.85K5 石灰岩 0-4.853.12 深灰色、致密泥晶灰岩,含丰富的大小不一、排列杂乱的动物化石。11.99-38.0921.94K4 石灰岩 0-3.902.72 深灰色骨屑泥晶灰岩,含较多的有 机质。4.46-16.309.71K3 石灰岩 03.352.88灰深灰色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含泥质及少量有机质。6.93-16.5512.02K2 石灰岩 6.50-9.928.02深灰色、含蜓等动物化石,含硅质团块,以其十分稳定的层位,特有厚度为良好的对比标志。太原组K1 细粒、粉砂 岩 0.39-4.001.75 13.62-37.0924.95 灰白色石英砂
5、岩、石英岩状砂岩,硅质胶结。局部含细砾。3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的下部。上距 2 号煤层 13.13-31.78m,一般 24.49m,以自身特有的厚度大、层位稳定为特征。视电阻率曲线形如烟囱,形态突出;散射伽玛、天然伽玛呈箱状,异常明显。5 号煤层:位于 K6燧石灰岩之下,层位不稳定。7 号煤层:伏于 K5石灰岩之下 0.30-0.49m,一般 0.38m。层位极不稳定。8-1 号煤层:位于 K5石灰岩下 5.20-11.34m,顶板一般有薄层泥质灰岩,层位不稳定。8-2 号煤层:位于 K5石灰岩下 11.02-21.21m,层位较稳定。9 号煤层:位于 K5石灰岩下 15.07-37.58m
6、;顶板常有一薄层泥质灰岩,局部为泥岩、砂质泥岩及砂岩;底板为一套较粗的正粒序砂岩,大部分底部含砾,层位较稳定。10 号煤层:伏于 K4石灰岩之上 0.25-0.66m,平均 0.56m。层位极不稳定。11 号 煤 层 : 伏 于 K4石 灰 岩 之 下 0-0.60m, 平 均 0.35m, 层 位 稳 定 。12 号煤层:位于 K3石灰岩之上 2.96-8.70m,平均 5.27m,层位较稳定。13 号煤层:位于 K3石灰岩之下 0-0.55m, 平均 0.42m,层位较稳定。14 号煤层:位于 K2石灰岩,层位稳定,局部与 15 号煤层合并。15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一段的顶部。煤层厚 0.40-6.19m,平均3.60m,局部地段有分叉现象,煤层上的 K2石灰岩厚度大且稳定,为良好的对比标志。煤层高阻明显,低自然伽玛,矩形低密度反映,夹矸反映明显。16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一段的下部,上距 15 号煤层 7.06-17.23m,平均 13.01m,层位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