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学期,新气象.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7308243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学期,新气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学期,新气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学期,新气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学期,新气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学期,新气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 1 月 1 日为新年。1949 年 9 月 27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中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中 国 元 旦 历 来 指 的 是 农 ( 夏 、 阴 ) 历 正 月 初 一 。 “元 旦 ”的 “元 ”, 指

2、 开始 , 是 第 一 的 意 思 , 凡 数 之 始 称 为 “元 ”; “旦 ”, 象 形 字 , 上 面 的 “日 ”代 表 太 阳 , 下 面 的 “一 ”代 表 地 平 线 。 “旦 ”即 太 阳 从 地 平 线 上 冉 冉 升 起 ,象 征 一 日 的 开 始 。 人 们 把 “元 ”和 “旦 ”两 个 字 结 合 起 来 , 就 引 申 为 新 年 开始 的 第 一 天 。 元 旦 又 称 “三 元 ”, 即 岁 之 元 、 月 之 元 、 时 之 元 。 在 汉 语 各 地语 言 中 有 不 同 叫 法 , 有 叫 “大 年 初 一 ”的 , 有 叫 “大 天 初 一 ”的 ,

3、 有 叫“年 初 一 ”的 , 一 般 又 叫 “正 月 初 一 ”。 1在 中 国 , 元 旦 已 列 入 了 法 定 假日 。 由 于 世 界 各 国 所 处 的 经 度 位 置 不 同 , 各 国 的 时 间 也 不 同 , 因 此 , “元旦 ”的 日 期 也 有 不 同 。 中 国 是 世 界 上 第 12 个 开 始 新 年 的 国 家 。元 旦 的 起 源在 公 元 前 5000 年 左 右 , 古 埃 及 人 已 由 游 牧 改 为 农 耕 , 定 居 在 尼 罗 河 两岸 , 他 们 的 农 业 收 成 与 尼 罗 河 是 否 泛 滥 有 很 大 关 系 , 古 埃 及 人

4、从 长 期 的 观 察中 发 现 , 尼 罗 河 泛 滥 的 时 间 是 有 规 律 的 , 他 们 就 把 这 个 时 间 每 次 都 记 录 在 竹竿 上 , 从 中 得 知 两 次 泛 滥 时 伺 之 间 大 约 相 隔 365 天 , 同 时 还 发 现 , 当 尼 罗河 初 涨 的 潮 头 来 到 今 天 开 罗 城 附 近 的 时 候 , 也 正 好 是 太 阳 与 天 狼 星 同 时 从 地平 线 上 升 起 的 时 候 。 于 是 , 古 埃 及 人 便 把 这 一 天 定 为 一 年 的 开 始 , 这 便 是 元旦 的 由 来 。 中 国 元 旦传 说 在 4000 多 年

5、 前 远 古 的 尧 舜 盛 世 之 时 , 尧 天 子 在 位 时 勤 政 于 民 为 百姓 办 了 很 多 好 事 , 很 受 广 大 百 姓 爱 戴 , 但 因 其 子 无 才 不 太 成 器 , 他 没 把“天 子 ”的 皇 位 传 给 自 己 的 儿 子 , 而 是 传 给 了 品 德 才 能 兼 备 的 舜 。 尧 对 舜说 : “ 古 代 元 旦 年 画你 今 后 一 定 要 把 帝 位 传 交 好 , 待 我 死 后 也 可 安 心 瞑 目 了 。 ”后 来 舜 把帝 位 传 给 了 治 洪 水 有 功 的 禹 , 禹 亦 像 舜 那 样 亲 民 爱 民 为 百 姓 做 了 很

6、 多 好 事 ,都 十 分 受 人 爱 戴 。 后 来 人 们 把 尧 死 后 , 舜 帝 祭 祀 天 地 和 先 帝 尧 的 那 一 天 , 当作 一 年 的 开 始 之 日 , 把 正 月 初 一 称 为 “元 旦 ”, 或 “元 正 ”, 这 就 是 古 代的 元 旦 。 历 代 皇 朝 都 在 元 旦 举 行 庆 贺 典 仪 祈 祀 等 活 动 , 如 祭 诸 神 祭 先 祖 ,写 门 对 挂 春 联 , 书 写 福 字 、 舞 龙 灯 , 民 间 也 逐 渐 形 成 祭 神 佛 、 祭 祖 先 、 贴 春联 、 放 鞭 炮 、 守 岁 、 吃 团 圆 饭 以 及 众 多 的 “社 火

7、 ”等 娱 乐 欢 庆 活 动 。 晋 代诗 人 辛 兰 曾 有 元 正 诗 : “元 正 启 令 节 , 嘉 庆 肇 自 兹 。 咸 奏 万 年 觞 , 小 大同 悦 熙 。 ”记 述 元 旦 庆 贺 情 景 。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 秋 ”一 词 , 最 早 见 于 周 礼 。 根 据 我 国 古 代 历 法 , 一 年 有 四 季 , 每 季三 个 月 , 分 别 被 称

8、为 孟 月 、 仲 月 、 季 月 三 部 分 , 因 此 秋 季 的 第 二 月 叫 仲 秋 ,又 因 农 历 八 月 十 五 日 , 在 八 月 中 旬 , 故 称 “中 秋 ”。 到 唐 朝 初 年 , 中 秋 节 才成 为 固 定 的 节 日 。 新 唐 书 卷 十 五 志 第 五 礼 乐 五 载 “其 中 春 、 中 秋释 奠 于 文 宣 王 、 武 成 王 ”, 及 “开 元 十 九 年 , 始 置 太 公 尚 父 庙 , 以 留 侯 张 良配 。 中 春 、 中 秋 上 戊 祭 之 , 牲 、 乐 之 制 如 文 ”。 据 史 籍 记 载 , 古 代 帝 王 祭 月的 节 期 为

9、 农 历 八 月 十 五 , 时 日 恰 逢 三 秋 之 半 , 故 名 “中 秋 节 ”; 又 因 为 这 个节 日 在 秋 季 八 月 , 故 又 称 “秋 节 ”、 “八 月 节 ”、 “八 月 会 ”、 “中 秋 节 ”; 又 有祈 求 团 圆 的 信 仰 和 相 关 习 俗 活 动 , 故 亦 称 “团 圆 节 ”、 “女 儿 节 ”。 因 中 秋 节的 主 要 活 动 都 是 围 绕 “月 ”进 行 的 , 所 以 又 俗 称 “月 节 ”、 “月 夕 ”、 “追 月节 ”、 “玩 月 节 ”、 “拜 月 节 ”; 在 唐 朝 , 中 秋 节 还 被 称 为 “端 正 月 ”。 中

10、 秋 节的 盛 行 始 于 宋 朝 , 至 明 清 时 , 已 与 元 旦 齐 名 , 成 为 我 国 的 主 要 节 日 之 一 。 关于 中 秋 节 的 起 源 , 大 致 有 三 种 : 起 源 于 古 代 对 月 的 崇 拜 、 月 下 歌 舞 觅 偶 的习 俗 , 古 代 秋 报 拜 土 地 神 的 遗 俗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

11、庆。在我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的 10 月 1 日。1949 年 10 月 1 日 ,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的 纪 念 日 。 这 里 应 该 说 明 一 点 , 在 许 多 人的 印 象 中 , 1949 年 的 10 月 1 日 在 北 京 天 安 门 广 场 举 行 了 有 数 十 万 军 民 参加 的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开 国 大 典 。 其 实 , 人 们 头 脑 中 的 这 一 印 象 并 不 准 确 。 因为 , 1949 年 10 月 1 日 在 天 安 门 广 场 举 行 的 典 礼 是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中 央 人 民政 府 成 立

12、 盛 典 , 而 不 是 开 国 大 典 。 实 际 上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开 国 ”,也 就 是 说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成 立 , 早 在 当 年 10 月 1 日 之 前 一 个 星 期 就 已 经宣 布 过 了 。 当 时 也 不 叫 “开 国 大 典 ”, 而 是 称 作 “开 国 盛 典 ”。 时 间 是1949 年 9 月 21 日 。 这 一 天 ,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筹 备 会 主 任 毛 泽 东 在政 协 第 一 届 会 议 上 所 致 的 开 幕 词 中 就 已 经 宣 告 了 新 中 国 的 诞 生 。 那 么 10

13、 月 1 日 的 国 庆 又 是 怎 么 回 事 呢 ? 在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第 一届 全 国 委 员 会 第 一 次 会 议 上 , 鲁 迅 的 夫 人 许 广 平 委 员 发 言 说 : “马 叙 伦 委员 请 假 不 能 来 , 他 托 我 来 说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成 立 , 应 有 国 庆 日 , 所 以希 望 本 会 决 定 把 10 月 1 日 定 为 国 庆 日 。 ”毛 泽 东 说 “我 们 应 作 一 提 议 , 向政 府 建 议 , 由 政 府 决 定 。 ” 1949 年 10 月 2 日 ,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通 过 关

14、 于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庆 日 的决 议 , 规 定 每 年 10 月 1 日 为 国 庆 日 , 并 以 这 一 天 作 为 宣 告 中 华 人 民 共 和国 成 立 的 日 子 。 从 1950 年 起 , 每 年 的 10 月 1 日 成 为 了 全 国 各 族 人 民 隆 重 欢 庆 的 节 日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

15、菊花。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 年 6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重 阳 节 , 农 历 九 月 初 九 , 二 九 相 重 , 称 为 “重 九 ”。 汉 中 叶 以 后 的 儒 家 阴阳 观 , 有 六 阴 九 阳 。 九 是 阳 数 , 固 重 九 亦 叫 “重 阳 ”。 民 间 在 该 日 有 登 高的 风 俗 , 所 以 重 阳 节 又 称 “登 高 节 ”。 还 有 重 九 节 、 茱 萸 、 菊 花 节 等 说 法 。由 于

16、 九 月 初 九 “九 九 ”谐 音 是 “久 久 ”, 有 长 久 之 意 , 所 以 常 在 此 日 祭 祖 与推 行 敬 老 活 动 。 重 阳 节 与 除 夕 、 清 明 、 盂 兰 盆 三 节 也 是 中 国 传 统 节 日 里 祭祖 的 四 大 节 日 。 明 朝 以 前 本 来 有 登 高 看 老 人 星 的 皇 室 活 动 永 乐 皇 帝 迁 都 北京 后 纬 度 过 高 看 不 到 该 星 就 演 变 成 只 登 高 不 看 星 了 , 随 后 人 们 也 遗 忘 了 看星 的 这 个 初 衷 ( 纬 度 37 度 以 下 才 可 见 北 京 40 度 ) 。 1近 年 来

17、, 人 们对 老 人 的 推 重 , 故 此 节 日 又 被 称 为 老 人 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 11 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就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 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 9 月 10 日定为教师节。1985 年 9 月 10 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中 国 有 悠 久 的 尊 师 重 道 的 传 统 , 古 代 就 有 “人 有 三 尊 , 君 、 父 、 师 ”的 说法 。 吕 氏 春 秋 尊 师 云 : “生 则 谨 养 , 死 则 敬 祭 , 此

18、 尊 师 之 道 也 。 ” 师 说 中 : “师 者 , 所 以 传 道 授 业 解 惑 也 。 ”在 中 国 几 千 年 的 灿 烂 历 史中 , “师 ”, 总 是 受 人 尊 敬 , 被 人 爱 戴 的 。 老 师 , 是 人 类 文 化 得 以 传 承 的 功臣 , 他 们 做 的 贡 献 是 极 其 巨 大 的 。 9 月 10 日 历 史 上 的 今 天教 师 节 的 宗 旨 就 是 提 高 人 们 对 教 师 为 教 育 事 业 所 做 贡 献 的 认 识 和 评 价 。1931 年 , 教 育 家 邰 爽 秋 、 程 其 保 等 在 南 京 中 央 大 学 集 会 , 发 表

19、 要 求 “改 善教 师 待 遇 , 保 障 教 师 工 作 和 增 进 教 师 修 养 ”的 宣 言 , 并 议 定 6 月 6 日 为 教师 节 , 也 称 双 六 节 。 不 久 , 国 民 党 政 府 先 是 同 意 6 月 6 日 为 教 师 节 , 后 又将 教 师 节 改 为 公 历 9 月 28 日 ( 孔 子 生 日 ) 。 1 1985 年 1 月 21 日 , 第 六 届 全 国 人 大 常 委 会 第 九 次 会 议 作 出 决 议 , 将 每年 的 9 月 10 日 定 为 我 国 的 教 师 节 。 1985 年 9 月 10 日 , 是 中 国 恢 复 建 立 第一 个 教 师 节 , 从 此 以 后 , 教 师 们 便 有 了 自 己 的 节 日 。 2 与 大 陆 不 同 , 宝 岛 台 湾 的 教 师 节 时 间 是 9 月 28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