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鸿沟:学英语还是学美语BBC 英伦网 鸿冈文化鸿沟剧作家肖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说,英国和美国是由一个共同语言分隔开来的两个国家。我对这句话已经想了多年,可仍然不能决定它究竟是道破天机的突破性发现, 还只是一位滑稽老翁让人逗乐但内容空虚的语言游戏。每当有人问我更喜欢英国英语还是美国英语,或者问我推荐他们去学哪种风味的语言时,我也一样下不定决心。“你觉得哪个更 顺耳、顺口,就学哪个吧!”声东击西我自己讲的英语堪称声东击西,让人难以断定它的来源。在北美的时候,不少人觉得我讲的必定是某种英国音,但在英国却不乏问我是不是南非或爱尔兰来的,或者问我是不是哪
2、个北欧国家侨民的人。这都是环境造成的。小时候在北京,父亲讲的是英国英语,母亲讲的是加拿大英语,这给我造成了一定的先天性混乱。再加上周围那些把英语作母语讲的朋友最多是美国人,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也不少,我听着他们说话,也自然吸纳了一些化为己有。除了他们之外,还有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朋友,如果中文差点劲,我也用英语和他们交流。非洲的,南美洲的,印巴次大陆和欧洲诸国的这些人在交流过程中无疑也丰富了我的语言。如今大多住在美国宾州、俄亥俄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阿门教派信徒不开汽 车也不用拖拉机,很多人 语言上也坚持用祖上的德语。政治挂帅当然也别忘父母在大学里教书的同事。他们当中不乏造诣高深的教授,讲起英 语
3、来得心应口,但又忍不住流露出自己的中文底蕴和曾去求学地方的英语口音。这些学者当中,英美两种口音的推崇者都有。不过在我最幼年的时候,他们都不是最高权威。父母告诉我,学院里那时曾经就教英国口音还是美国口音有过争论,后来中央领导和列宁格勒大学派去的苏联专家裁决还是应该教英国口音,原因是美国口音用到国际交流中可能引起那些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人的反感。当时自然也有不同观点,认为英国英语未必没有类似的历史负担。不过,决定做出之后,有些老师只好矫正自己的美国音,在课堂里尽量用英国音。母亲当时推说自己讲的是加拿大口音,虽然略似美国音但实际上不可同日而语,倒是得到豁免。国际影响这种思维多年没有怎么听人提及,不过现在
4、有风声从美国传来,说是英国口音在那里的地位骤然下跌,原因与政治也不无关联。据说这全是因为在墨西哥湾深海钻井事故造成石油泄漏的BP石油公司总裁唐熙华(Tony Hayward)说了不少让美国人听着觉得不近人情,或者至少是不符公关运作需求的话,而他是英国人,结果损害了英国口音的形象。这是否属实,倘若属实会不会有长远影响都尚待考证,不过无论如何让我重新想到口音与政治的关系并不局限于英国国内不同阶层的关系,也有国际角度。BP石油公司总裁唐熙华成为华盛顿反污染示威者的众矢之的。美音的由来赶巧前些天有位美国字典爱好者接受广播采访,也谈到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区别。安蒙谢伊( Ammon Shea)前两年曾经
5、写 过一本书讲述他在一年之内 读完整个21730页的牛津英语大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收获和心得体会。他在采访中也谈到自己下功夫研讨过的美国不同地域的英语特色,诸如路易斯安那州的英语受到法语影响,而宾州语言受到祖上来自瑞士和德国的阿门教派,至今讲一种德文的移民影响,纽约语言受到犹太移民语言的影响,等等。在他说来,这些现在被都当作正宗美国方言的语言其实都含有外语词汇,而且其实也是外国口音,只不过日久天长外国音被吸纳之后,人们听起来便习惯了,接受了而已。奉献我不知道你更喜欢听什么口音的英语,自己选学的又是哪种口音。不过希望你也别光顾学,到了满则溢的时候,也别忘了
6、做点奉献。字典爱好者谢伊在我听的那次采访结尾时便应主持人邀请倡议英语引进一个新词。这就是用那个一开口就闯祸的BP总裁名字加上后 缀 ise (相当于“化 ”)创造出来的 “haywardise”,他主张以此来指“把已经糟糕的局面变得更糟。”何恶而不为呢?(鸿冈 2010年7月1 日)读者反馈我看英语之于英美两国就像两个semi-detached houses之间的那堵墙,墙的两面由两家自行装饰,它把两家隔开,又由两家共有。肖伯纳和王尔德之类的文人常说些有趣的tripe,不为惊世骇俗,只为欢度时光,愉己悦人,何乐而不为?m,想不到当年北外教授英国音,还是一个政治决定。在英国待久了,自然而然喜欢的
7、是英音(RP),爱的就是那股拿腔拿调的劲儿。说到要 把“haywardise“收进字典,这事有趣,但绝不靠谱。可要有朝一日,它真进了字典的话,掌故当然是,可怜的英国腔 Tony Hayward,冷冰冰地到国会山去息事宁人(to pour oil on troubled water),不曾想,竟是火上浇油(to pour oil on the fire)。Amercian are even angrier at BPs pouring oil on troubled waters!这 叫什么事呀?!雪上加霜.Neil,Body language and things could make the
8、 tone more serious than speaking, for example: Semaphore and domb show,also flower as gesture of love and sympathy.Liyi Brunner, England想起80年代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的几个播音员的英音美音,特别是卫华的发音,据说是美式英语,极酷,可惜当时我的英语水平十分有限,只能听懂几个词,更别提评判他们的语音标准了。尽管如此,有时也能从头看到尾,是当作一种静态表演来欣赏的。未署名 读 者我的遭遇与Yuki类似:上学时用的英语教材是 剑桥与国内机构合作编写的,表达方式是英
9、国的,磁带上的口音却是一把声音英国腔一把声音美国腔。个人而言,received pronunciation是最对胃口的可惜也是相当难学的。英语作为global language,我觉得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有限度增加各地口音,让大家能听懂印度腔、新加坡腔、中东腔、韩国腔Chris DUNN, China这两天放假,出游时在火车上捡小报看, 有篇文章说由于大量移民的进住以及原住民的外迁,东伦敦著名的考克尼口音会在几年内近乎销声匿迹.估计越来越多的人只讲鸿冈英语.未署名 读 者Of course Chinese English I like the best. good good study, da
10、y day up.(I feel that you speak English with Chinese rhythm ;-) I could be wrong.kingfish,小学时学的是英音,上了中学后突然间就变成美语了,尔后上了高中与大学后开始大量看美剧和电影,小时候学的那点可怜英语全忘光了,以至于再次在BBC 上听到英音时,几乎没听懂他们在说什么。后来男友是英国人,一半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说的什么,于是强迫他发出美音来,引起他的愤慨。我喜欢美音,尤其是纽约腔,因为更加圆润。在听美语的时候,几乎已经达到了母语的程度,不假思索就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是听英语,我就必须要全神贯注的仔细听。Yuki,